分享

泰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六

 杉枝 2010-09-24

第六类:民间手工技艺

第一节  工具和机械制作

谷砻的制作

资料:   

如今的人一日三餐能吃上白米饭是最平常、简单的事,居民只要到米店购买,农民只要用摩托车或斗车载谷到碾米加工厂,很快便能由稻谷变成白米。然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农村的农民要吃上白米粥饭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稻谷到大米要有一个复杂的过程,这就是“砻谷做米”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是砻谷。用一种竹制的砻,这砻分二层,上层是装谷子的砻斗,下面是砻身。砻谷时,先把谷子放进砻斗里,把磨钩(木制的工具)放入砻首眼内。由两个人(或1人)用手握住磨钩,用大力气使砻斗旋转,砻斗磨出来的谷壳和糙米便溜入砻斗的缺口下,装在预先放好的大箩筐内。这时的糙米还不能用来做饭。在砻谷的过程中,由于要用大力气,因此会弄得满身大汗。
  第二步是放(扇)米。用木制的风车(泰宁叫扇斗)来放。把砻出来的谷壳和糙米放进风车斗里,斗下面用一个箩筐来装米。由一个人用手摇动风车把手,利用风车的风力,把谷壳和糙米分开来。
  第三步是舂米。用木制踏碓,在碓臼(石制的)里放上糙米,两人(或1人)站在踏碓上用力踏。在踏碓一上一下的冲击下,碓臼里的糙米慢慢变白。但这时的白米和米糠还是混在一起的,不干净。
  第四步是“筛米”。就是用竹制的拜箕(圆形的糠筛)把混在米里的米糠先筛出去,再用竹制的“米箕”(米筛)筛米,把小粒的碎米(细米)筛出,再把浮在米上层部分未脱壳的谷粒抓除。这时,白米就非常干净了,可用来做饭或煲粥吃了。
  这个由稻谷变成白米的复杂过程,也说明昔日客家农村农民要吃上白米粥饭是多么艰辛。(摘自曾本元昔日客家农村砻谷做米》)

泰宁谷砻制作:

85岁的大布农民李祖标,从小跟父亲学艺,装砻装了一辈子,请看他安装谷砻的制作过程:

谷砻主体分上墩(可以转动)、下墩(固定不能转动)和套在下墩腰部的砻盆(供盛装砻出的糙米和谷壳用,靠外面砻盆底开以5*5的小口,可将糙米、谷壳扫漏到放在地上的箩筐里)。

1、 先用杉木制作“十”字型砻脚,交叉中心用硬度很高的茶树做砻芯,高度要到上层砻盘的砻担;砻脚上面铺一块与下墩面积一样大的圆木板,中心是伸上面的砻芯;木板上面放编好的竹篾砻圈;

2、 砍伐老毛竹,一是破篾做夯填黄土的篾砻圈,二是破竹片做砻钉。砻圈,分上下两墩,上墩,直径约50厘米、高约40厘米,用竹篾呈经纬状编成上砻圈,上腰部对称留出横放砻担的小孔。下墩,直径约50厘米,高约80厘米,(下腹部稍微膨大一些);砻钉,将毛竹劈成1至2寸的竹片去皮层,再劈成宽1寸多,厚0.2至0.3厘米,长度约3寸的竹钉,用文火将竹钉烤干到焦黄待用。

3、 填土夯实,填上墩,在竹篾编成的上砻圈里,用黄土填实,中心下端留有20*20木制漏孔,中间穿插砻担,上部呈漏斗形(以堆放部分要砻的谷子),底部与下墩接触面要打平打实,是准备钉砻钉用的磨面。填下墩,砻圈放在砻脚圆板上,砻圈外的四个脚上固定高约30厘米的宽尖,在下砻圈里面一层层填入黄土夯实,面上与上墩接触的磨面要打平、打实,好钉砻钉。

4、 开卦,即为钉砻钉划线。上墩底面根据进料口正方形木框划成八卦,再在卦上按逆时针方向均匀画出间隔1寸左右的射线;下墩面上以砻芯为圆心,开划十二卦,也按逆时针方向在卦线上均匀画出宽约1寸的旋线。(见照片)

5、 钉砻钉,将烤好的竹钉,按上述划线位置,紧密的垂直钉入砻泥中,高度与砻泥持平(因砻泥烘烤后收缩,砻钉刚好露出一点点,正好砻谷子间距)。注意,两个砻面的砻钉要绝对平整,若高出一点的,要用手刨刨平。

6、 烘烤,将钉好砻钉的上下墩砻面朝上,堆满谷壳,在谷壳面上点燃(不可烧到泥面竹钉),以其温度慢慢烘烤砻面,使之干透发白即可。

7、 安装,先把砻脚和下墩放于适当位置,再安装砻盆,木制砻盆套在下墩腰部,由下墩外砻脚上四根宽尖支撑。后将烘烤好的上墩合于下墩面上,使得砻芯顶在砻担上,再配上“T”形砻担勾,在靠近砻圈处的砻担配上拨米竹签,即安装完成。

8、 调整谷砻。在上墩漏斗内放入一些谷子试试,在砻担的“加子”上面进行调整,调高了,谷子不去壳,仍然谷子出来;调低了,又太重,会把谷子碾成碎米,所以要经常根据需要来调整“加子”,让它刚刚好,磨出圆米粒,不出谷子,也不出碎米。

                                 (由县“非遗”普查队采访,杉枝记录)

竹筏的制作

许美文的父辈原住在上青溪边的岚坑村,经常在溪中撒网抓鱼,运柴火到城关卖,都是用自制的竹筏来往于上青溪中,并历代传承下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岚坑部分农民搬迁到际下,也少用竹排。1995年开发上青溪的时候,其父许来金为乡里制作了第一张用于旅游的竹筏,由于旅游的需要,美文和部分村民在父亲的带领指导下逐渐掌握了竹筏的制作技术。竹排可载人、 载货,在漂游上青溪的过程中,竹筏是最理想的交通工具。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游客增加,每年竹排消耗达三四百张,

竹筏制作:

一、毛竹砍伐:白露中旬至立春前均可砍伐,但越早毛竹越轻,越迟毛竹更牢固,胸围42cm以上至50cm为宜,长8-8.5m,尾口径7cm以上。

二、削皮:砍后立即进行削皮(去皮),去皮厚度应视毛竹肉质厚度而定,一般削去表层青皮,防止日后裂纹,但底下竹皮应留1.5-2cm,以便底面与河石磨檫时光滑耐用,然后架起晒干。

三、晒干后抢晴天收缩以备烧排。

四、烧排:先将毛竹经火烧烤加热后施压,将其压直,迅速用冷水定型,便成为侧面直,两头向上跷起,在烧烤加热前在竹头、尾部应钻洞放气以防爆炸裂;

五、将烧好的排竹10根一排,用尼龙绳绑平,再用一把长约1.6米的特制铁铅钻头(分别为1.5cm、2.5cm)将10根毛竹一次钻穿,确保竹排平整,后用小杉木条子串起来,再用8号铁线往竹子中央穿进,弯向排上面相交拉紧,取四根直径分别为约5.6cm、4cm、2.5cm、3cm的小杉木、长与排宽相等,用14号铁线将串排的小杉木条子与杉木棍捆绑固定,

六、固定小竹椅,用两根长木条(长约3.4m直径约4-6cm)将竹椅固定在四根横木棍上,并固定三张竹椅子。排头弯跷部位要用两根分别为1.5m长的铁线将排拉位固定成一个半园型(因为竹子是用火烤弯的,吸水后会变为原型)。一个竹排一天时间可以制作完成。

                             许美文讲述,李良勤记录)

圆木家具的制作程序

昔日,在没有搪瓷和塑料家具时,人们普遍使用圆木家具,如水桶、饭甑、脸盆、澡盆、洗脚盆,马桶、尿桶等等,全靠原木匠的精巧手艺,解决了人们的生活必须。涂声福师傅是泰宁城关圆木手艺传人之一。

原料

选取又圆又直的杉原木若干,做篾箍、竹钉的毛竹,

加工程序

一、根据要做家具的高度裁截原木段,如水桶高40厘米,脸盆高20厘米,脚盆25厘米····裁木时多留一二厘米余地。如果是有把的水桶、尿桶等物就要加劈几块把高的木板。

二、用弯月形錋斧竖劈原木,取3至5厘米厚的弧形木板(算好弧形木板拼起来大约够做该样家具即可)

三、砍初胚,根据所做物件的形状,用特制的拐斧匠将弧形木板一块块砍成桶板初胚。

四、刨镶接的边缝,用长刨把每块桶板初胚板的两边接缝处刨平,并按器形比例刨出上宽下窄,外缝、内缝适度松紧。

五、在桶板边缝上下同一高度钻两个1.5至2.0厘米深的小洞,打入竹钉,

六、将桶板的边缝对边缝用竹钉镶接起来(有把的水桶类的把板安放在对称位置),就成了圆筒形的初胚。

七、用刨和小圆刨刨光木桶内外桶壁。

八、用竹篾根据桶的上腰和下底直径做花箍,箍进桶的上腰和下底边。

九、用木板拼接,按桶底内径做桶底,安放好舂紧。

十、用锯将上下边沿多余部分去掉,锯平、刨光

十一、安装手把。基本完成。

                              (由县“非遗”普查队采访,杉枝记录) 

铁制农器具的加工

务农、做工、家庭生活都少不了铁器。铁器工艺制作旧时很盛,城乡到处都有铁匠铺和铁器店,即使到了现代化的今天,全县仍然还有10余家作坊继续着他们的传统手艺,生产着锄、耙、刀、斧等人们必须的农具、工具和厨具。据了解一个铁匠师父各样铁器都会打制,但每位师父都更擅长其中几件,并成为名牌而声名远扬。

被访者周春寿师父,祖籍江西,父辈解放前就来到泰宁,也是打铁的,周师父学徒后,又从师浙江永康的名师,学得一身好手艺,擅长制作厨房用的菜刀和木工斧头,从事铁匠几十年,现在长子也继承父业,父子两辛勤地经营着一个小作坊,每天坚持生产,供应市场。

周师父说,打铁是比较辛苦的行业,以前还要拉风箱更累,现在用鼓风机,有条件的还用上汽锤。成天要跟灰炭、铁锈打交道很黑、很脏,天天都要洗澡,但对身体锻炼有好处,每天打上几百锤什么病也不会得。

打铁要具备火炉、风箱(鼓风机)、铁铮、大小铁锤、削刀(现在用砂轮)、磨石、淬火水盆等用具。制作铁器的材料是用旧废铁或购买熟铁块加工。

打造一件铁器起码要炉火烧炼十多次,每次烧炼后,在铁铮上吹打三四十下,到成功一件东西都要锤打数百上千下才行。以打造斧头为例,大致程序是:下料(按所造器具重量比例)、数次锤炼打成初胚、炼红后打孔(两次成型)、细打斧头脑部成型、斧刃加钢(炼红后刃部用钢錾凿开一条小槽,嵌入适量钢片,烧炼锤打淬黄泥浆,再反复煅烧和锤打成型)、煅烧淬火(将打制成型的斧头煅烧后钳入冷水中淬火冷却)、砂轮磨光、磨刀石磨锋利即成为一件成品。

                         (由县“非遗”普查队采访,杉枝记录)

第二节  农副产品加工

尤源粉干的加工制作

典故

“尤源的粉干洋口的伞,将溪的头子(姑娘)唔要拣”,这是泰宁旧时的老话,说明尤源的粉干与洋口伞、将溪姑娘一样值得称道。作为副食品的粉干到处都会制作,而尤源粉干的洁白晶莹、细滑柔嫩,富有弹力,久煮不碎的品质是名声在外。

粉干榨的构造

“粉干榨”是利用杠杆原理做的。分锅灶、榨桥、榨头,榨筒、榨担、榨索、绞棍等部件。

锅灶,是单口大灶、大锅;

榨桥,是由灶两侧的两根高木柱和后端两米左右对称的两根矮木柱中间架起的两根木梁,上面平滑可使榨头前后移动,离地面略高于灶面,高柱上方可以滚动的小梁中伸出“丁”字形榨担与榨桥差不多长度,榨担尾部固定粗绳索连接桥尾木柱上的滚筒;

榨头,是一段可在锅上面的榨桥上前后移动的长方形硬木段子(高约40厘米、宽约30厘米、木柱间距长约1.5-2.0米), 

榨筒,是榨头中心挖出的一个上下直通的垂直圆孔,直径约20厘米,底部沿口5厘米直径约18厘米,以便搁放铁质“粉干窗”、糍团、棕垫、垫木,再将榨头推到锅上面的榨担下,圆形垫木顶在榨担底下,用撬棍板动后部滚轮,卷缩榨索,板下榨担,带动垫木下压,在重压之下糍团从粉干窗挤出即成粉干,直接落到开水锅里煮熟,就成了湿粉干。

加工方法

取双季稻米100市斤,大米洗净,浸泡6个小时;浸泡过的大米用石磨磨成细米浆;将米浆放入大布袋,把水榨干;取出干浆做成2、3两大小的米粉丸子;把丸子放入水已经烧开的铁锅里煮熟;取出丸子舂成糍粑,做成直径20厘米,高30 厘米圆柱体形状糍团;把圆柱体糍团放到“粉干榨”的“榨筒”里去压榨;压榨出来的细粉条直接落到烧开的铁锅内煮熟;将煮熟的湿粉干从锅里捞出,放入凉水盆降温;再用手抓一小把湿粉干,摊开在蔑制的粉干摺上,架在叉杆上进行晾晒,直至干透为止;将干透的粉干3片一把用稻草捆扎、装篓即告完成。

                                     (由县“非遗”普查队采访,杉枝记录)

上青游浆豆腐的加工制作

1、黄豆数斤,用磨浆机磨(昔日用人工石磨)碎成豆瓣,装桶中用清水浸泡数小时;

2、两口大锅装满水烧开待用;

3、浸泡后的豆瓣用磨浆机磨成豆浆装在大圆桶里;

4、把烧开的滚水舀入装豆浆的大圆桶里冲泡,搅均匀;

5、把大桶里的豆浆舀入大锅熬煮,煮开后全部舀入大桶,并不时的用大木瓢慢慢在桶内豆浆上面游动,将瓢里的老浆水慢慢的游入豆浆里拌匀,没有老浆水的也可适当放点卤水,使豆浆慢慢凝结成豆腐花;

6、铺好豆腐斗的纱布;

7、慢慢的,桶里的豆浆变成了豆腐花,花越来越大,越来越结实,变成块状了,就可以舀到铺好纱布的豆腐斗里(豆腐斗是高10来厘米,长宽约30厘米的正方形木框架子,底板活动,两边穿小耳绳到木框边长,便于操作),用纱布包好,然后把装了豆腐花的斗一个一个的叠起来,顶上再压一块10几斤重的石头,榨干豆腐中多余的水份;

8、半小时后,把顶上的石头拿开,一层一层的架子拿下放平,摊开纱布,把豆腐翻扣在底板上,用刀片把豆腐切成一块一块的,洁白、鲜嫩的水豆腐就生产出来了。吃水豆腐的就可直接拿去煮,吃油炸豆腐的,那就要用油去炸。

            (由县“非遗”普查队采访,杉枝记录)

新桥白笋干(闽笋)的加工工艺

泰宁新桥是中国的笋竹之乡,新桥生产的白笋干素负盛名。它的生产工艺虽然简单,但劳动量大,时间长,质量要求高。经新桥大源的严建华同志介绍,白笋干的加工过程大致如下: 

1、修整厂房、笋榨,准备柴草锅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每年的秋后在清理竹山的时候,一边准备明年煮笋的柴火(一般是一立方米笋干,要准备2立方米柴火),不然到春天挖笋的时候就来不及了。另外,还要修整厂房、笋榨、接通生活用水、清理煮笋的锅灶,漂笋水桶等。

2、挖笋  竹笋除了冬天挖一些冬笋外,主要是雨后春笋。清明前后是笋厂的大忙季节,笋农每天早出晚归,把长出地面的竹笋挖出来,剥去笋壳,削去老篼,把白白嫩嫩的青笋挑到笋厂。

3、煮笋  笋厂的大锅整天炉火熊熊,把山上挖来的青笋清洗干净后,一个个圆笋放到大锅里煮熟。

4、漂笋  煮熟后的圆笋用笊篱捞起来,放到大水桶的冷水里漂凉。

5、上仓  仓是指榨笋的笋仓,是用厚木板穿制成的箱式构件,底板可以漏水,上面的盖板可以活动。笋仓大小因笋山产量或笋农的需要而定,一般容量三、四立方米,大的也有十多立方米。

上仓是把水桶中冷却了的圆笋取出,用铁条一个个将笋的中空节巴捅透,放入笋仓铺平,盖上盖板,垫上垫木,绞紧榨担,用粉干榨一样的杠杆原理把仓中圆笋压扁并挤出水份。

6、压榨  按上述办法每天把挖来、煮好、漂冷、通了节的圆笋一层层铺入笋仓,并绞紧榨担,压紧压实。其作用是扎干圆笋中的水份,不致腐烂。就这样一边挖笋,一边煮笋,一边上仓,直到装满笋仓,还要随时绞紧榨担,加大压力,保证仓里的笋密实无缝,扁平干透,保持白鲜光泽。

7、开仓晒笋  到了夏天的七八月,气候干燥炎热,适合开仓晒笋。(近年来,笋干销路好,往往挖完春笋,笋仓的水笋还未干透,就被顾客买走,直接二次加工或机械烘干。)这时,笋仓打开,榨笋味道漂向四野,人们用大竹篮把扎干的湿笋挑回家里,用谷席或特制的篾折把湿笋排开凉晒,直至干透发白,不会发霉。

8、捆装  晒好的白笋干集中,按等级挑选,进行包装。以往多为50斤一捆,用篾片捆扎,放干燥仓库保管,再行出销。

                                      (严建华讲述,杉枝记录)

第三节  造纸

善溪土纸的生产工艺

资料:    

泰宁地处闽北山区,盛产毛竹。西乡大田,北乡新桥,连绵数十华里的竹山,资源十分丰富,为纸业生产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天然原料。

清朝以前,这些宝贵原料尚未用来造纸。迨至清初时,大田才开始生产西纸(又称切边纸、料半纸),但不十分兴旺。至清朝中叶,渐趋鼎盛,到处建槽生产。当时大田方圆二十里的村庄,已发展到二百多个槽焙,拥有千余名纸业工人。其中仅新华坊一村,就有四十多个槽焙,产品质量居首。闻名的大田料坊家藏的“四书集注”木刻板印刷成书的用纸,就是来自新华坊的最佳产品。民国时期纂修的泰宁县志记载,全乡年产西纸高达六万余担,年创产值四万银元。

大田西纸质韧色白,透明光亮,是启蒙儿童初习书法临摹最好的用纸。它具有防腐、防虫蛀的优点,也是当时印刷书籍的好纸料。大田街为经销西纸曾开设了二十多家纸行、纸栈。产品远销江西南昌、九江,湖南长沙,湖北汉口,河北天津等地。享有“贾资吴楚,商通鄂湘”的盛名。生产出来的毛边纸,可供包装、书写、临摹等用途。草纸,可供旧时抽水烟筒的纸煤,手纸、包装、打造纸钱等。时至21世纪的今天,大布的善溪村仍有手工生产的土纸制作工艺,邹石生、李细玉夫妇俩便是土纸生产的传承人之一。

(摘自《梁晖见闻录》)

生产过程:

1、立夏后,砍竹麻。选用当年生的嫩竹,待竹枝开至3-4节时砍下,锯成1.5米左右筒段,去皮,再劈成6-8片待泡制纸浆。

2、泡纸浆。将劈好的嫩竹片集中放进干池中码好,再放水入池,加入生石灰,浸泡40至50天后,放干池水,清洗竹片,竹片洗净后,再放入清水浸泡,再泡40天左右,竹片已经化烂到手捏成浆。

3、制纸。先将化烂的竹浆片捞起,放入水碓中用脚反复踩烂,到成浆糊状时,舀到大桶里,加入清水稀释,再将稀释过的纸浆,用瓢舀到盛满清水的纸槽里,浓稀适度为好。用木棍搅匀后,才双手持纸帘在纸浆里捞一下(纸帘的大小,视产品规格而用纤细竹丝特制),纸帘上面就有一层薄薄的浆绒,将纸帘覆叩在平板上,轻轻掀起纸帘,一张湿湿的薄纸就呈现在板上。如此反复的用纸帘捞纸浆,一张叠一张的叩成一堆,再垫上板块,用榨将纸里的水分扎干。(制毛边纸的工序不同之处在于纸浆更细、更白,用的纸帘更大更难操作,用大纸帘捞起纸浆后,不是叩在木板上,而是直接附在白灰炉壁上,待烘干后,用篾片起下来即成。)

4、晒纸。将扎干水的纸堆,放于另外的工作台上,用小钳子一张张挑起分开,四张一叠(纸头错开2、3毫米)摺好,再置于太阳下的木板或石板上晒干,收拢捆装即可出售。

                          (由县“非遗”普查队采访,杉枝记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