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实施新课改的困难原因及对策

 昵称3568944 2010-09-25

目前,一场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有序的展开。充满智慧与挑战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学校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变,课堂充满学生成长的气息,学校成为教师和学生成长的乐园。但又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教学条件、师资、资源匮乏等问题已成为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紧大的绊脚石纵观我县从2004年秋开始已全面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实际,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惑。

一、教学条件差次不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而要实现这一转变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现代化教学硬件做支撑。但是,目前我县农村中小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仍面临着教学硬件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条件好一些的学校如县民中、实小或许有多媒体教室,但乡村有的学校有一、两台电脑,有的学校甚至连一台电脑也没有。教室缺少音像设备,有限的光盘、磁盘也只能当作摆设,当然互联网也只是梦想。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尤其是学校缺少理化生实验和必要的实验用品,已严重影响到新课改的进程。新课改中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我县农村学校原来的理化生实验室已不能适应课改的要求,更何况我县农村中小学校实验室建设原本就存在很大问题,有的学校把实验室当摆设,检查时才对外展示,初三也是中考时应付训练,许多学校并无专人负责,有的学校甚至连最常用的显微镜、常见动物和人体标本模型等演示仪器都没有,可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时由于过去投入少,导致学校校舍条件差,危房没有消除,全县十一个乡镇,个个有危房,给师生带来安全隐患,给生课外的生活带来困难。让新课改的相关内容无法实施。
       二、教师队伍令人堪忧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的目的能否实施关键是教师。邓小平同志早在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在全县基础教育基层统计过程中,我发现我县中小学师资现状令人堪忧,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差距越来越大。目前,一场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有序的展开。当今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教育面临的师资、经费、资源匮乏等问题已成为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大绊脚石,严重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教师。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而现在我县农村中小学师资的现状:

1、年龄结构老化。

全县共有教职工  人,平均年龄  岁,其中45岁以上的 人,占  (其中50岁以上的 人,占 %);30岁至44岁的 人,占  %;30岁以下的仅  人,占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小学老年教师偏多,年龄结构老化。年轻教师主要集中在初中,故小学教师老龄化情况则更加严重:尖山乡有四所完小的教师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七个教学点的十三名教师平均年龄高达54岁。造成这一症结的根本原因有二:一是补充的年轻师范类毕业生过少,自2000年以来,没有补充一名教师;二是初中教师数量不足导致将小学中青年教师大面积拔高使用。

2、教师编制不合理。

根据恩施州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全县中小学在校学生 名,应配备教职工 人,目前教师人数尚差不多。但乡镇教师编制不合理,县城与靠县城乡镇教师人数已饱和,而远的乡镇严重缺编,有的乡镇如尖山,清坪、甲马池等乡镇差编惊人,达40人之多,如果按省确定的教师编制计算,则差得更多。主要是一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症结,城镇学校只进不出,乡下学校只出不进。更为甚者在城镇学校工作,其编制在乡下学校,有的乡镇像这样“借”高达十几人之多。二是因为教师年龄老化,每年退休的教师人数远远多于进入教师队伍的大中专毕业生人数。

3、知识结构与业务水平不能适应新形势的教育教学要求。

全乡中小学教师大部分都存在知识老化、 长期承担固定教学任务、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和实践能力差等弱点。很多教师只能长年任教相同年级的同一学科,不敢也无力尝试改变年级或跨学科教学;绝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份教案、一本教材的原始模式上,许多教师连教学实验都不会做,配备的实验柜、教具箱长期封锁,对现代教育手段的利用仅在口头上时有提起;80%以上的教师从未操作过电脑,更不明白多媒体教学为何物.

造成这一问题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其一,学历层次偏低。具有合格学历的教师很多是靠突击培训或职后教育取得的,与实际学历水平有较大的差距。根据分析统计, 全县第一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中小学教师 名, 名教师的第一学历为高中,而第一学历为专科以上的仅 名;其二,业务水平不高。不少教师都是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职前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理论学习,大多专业基础不扎实,其教育手段大多停留在经验型上;其三是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的严重落后,导致教师无从学习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4、思想观念落后。由于低层次的教育管理水平和一些不是学校自身能解决的客观原因,导致了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育观念滞后,危机意识、竞争意识欠缺,责任感、紧迫感不强,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不够,政治意识淡薄;造成了工作中得过且过、学习上要求不严、生活里马马虎虎的现象;由于年龄老化、知识面狭窄、陈旧经验作祟,使得旧的师生关系根深蒂固,与新课改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格格不入,观念改变异常困难。

三、教学教研“研”得不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次大革命,一次崭新的革命,一个新事物。对新生事物的认识,就要对随之而来的相应内涵与外延,规律与应用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总结推广。作为教育局教学工作的参谋部的教研室,学校教学工作的参谋部教研处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探索研究和推广。而目前,教研部门尚没有形成整体,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力度不大,深度不深,推广不宽,效果不佳。教研室的教研员对本学科研究尚未成功重组,形成自己体系,对新课程研究成果的推广思路不清,计划不全、目的不明,教研员热衷于对学校的教研成绩的零星总结;各学科研究员各自为阵,横向联系不紧,学科没有整合;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研究隔层严重,未形成一个整体,断层痕迹很深。课题研究各学校各自为阵,星星点点,全县各学校没有在教研部指导下,集体对当前课程改革中急需的问题进行研究。重于对教学环节的研究,轻于对教学前的准备和教育教学评价的研究。学校的教研处大多学校有部门,有岗位,有人员,行使的教务处的职能,注重了教学常规教学的检查,不会新课程下教学研究,教学研究有计划,无方案,无实施过程理所当然没有效果。教研的职能部门大大没有行使职能作用,往往是几篇论文案例代替研究成果,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中广大教师对课程研究的渴求与需求。

四、校长业务管理素质薄弱
    我县部分农村中小校长不是“业务型”校长,而是“事务型”校长,擅长和热衷于事务管理,不注重抓业务管理,自身业务管理素质薄弱,面对新课程,缺乏系统的学习与研究,缺乏细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既是有部分理解和掌握也多是理论层次和观念层次的内容,而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践参与不够,研究不够,不能与教师一道研究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发挥有效指导和领导作用,教师实施新课程多数属于“自由”状态。致使学校管理严重滞后。管理观念落后,评估体系不健全,考核方案不科学,制度不完善,执行不严,督查不够等是农村中小学较为普遍的现象。

五、对策

要改变农村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的现状,让其能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形势,必须坚持治标与治本同时进行的策略。

1县委政府、教育局要切实加大和保障农村中小学教育资金投入,改善目前我县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转变思想观念,把农村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放到当前解决“三农”问题, 落实“三个代表”的高度来认识,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省教育厅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首先落实到义务教育上来的思想,牢固树立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要依靠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思想,切实重视和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要安排专门的课程改革专项经费,保证课程改革工作顺利进行”。要根据课改的实际需要,安排专项经费,完善学校的硬件建设,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为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创造条件,否则课改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耽误我们的下一代。  

2、大力实施以“校本培训”为主要模式的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继续教育是教师终身发展、个性发展、综合发展的根本途径。只有大力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才能从根源上改变农村中小学的师资现状。但由于编制紧缺,经费匮乏,长时间、大面积脱产进修的可能性较小,只能采取“校本+短期”的培训模式来全方位提高教师素质,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

学校要成立校本培训组织机构,建立评价体系,制定激励政策,使校本培训制度化、经常化、自觉化、专业化,。同时学校要经常性地选派教师外出短期“充电”,感受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带回的新思路在学校遍地开花,带动“校本培训”向纵深发展。

3、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加强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不到位,教师评价机制不科学也是导致教师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以人为本”是学校管理的根本原则,那么在教师的管理中就应以教师为本,学校管理者要运用“激励”、“奖惩”等手段调动教师积极性,约束教师的行为,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引导教师。 科学的评价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促使教师忘我的工作, 能诱导教师努力学习,反之则会扼杀教师的创造精神,增加不满、怨闷、悲观、失望的情绪。

要加强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使其从“事务型”向“业务型”转变,把校长是否能参与课改并能否成为教育教学的带头人作为考核校长的标准之一。

4、建立一支高科技的教研队伍。

教研员是学科教学的带头人,也应是课程改革的先行者。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改革意识、业务水平、工作作风等直接影响着学校和教师,他们对课程改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提高教研员的素质,是推进实验的重要条件之一。为此,教研室把提高教研员的能力和水平放在工作的首位。通过加强学习、积极安排参加培训和深入课程教材实验等途径加强对教研员的培养,不断提高教研员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他们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教研员们要积极走进学校,会同学校的教研处,与一线教师走进教室,与教师一起学习,一起备课,一起上课,一起评课,一起研究,一起总结,一起推广。他们做到了学习在前,转变观念在前,计划在前,思考研究在前,改革实践在前,反思总结在前,成为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进程中的主心骨,中坚力量。

5、深化教育改革。

“改革是发展之基,改革是力量之源”。只有深化教育改革,才能改变农村中小学的师资现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大力调整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农村中小学教学网点分散,教学资源不足,办学质量低下。学校布局的不合理也是导致教师编制紧缺的原因之一,而且因为一人一校的偏多,学校规模不足,导致学校教育难以形成合力,教师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校本教研开展落实得不好。因此,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也就成为改变师资现状的主要手段。

(2)、深化“四制”管理在校内实行以“教师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为主的“四制”管理是提高教师素质、引入竞争机制的重要措施。实施“四制”管理,教师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时代紧迫感会得到极大的增强。形势逼迫教师观念要更新、心态要摆正、知识要更新、业务要精益求精、教学方法要推陈出新……

6、理顺用人机制。

“问渠哪能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要选派优秀人才上挂学习,另一方面实现城乡互动,让教师用人机制活起来;要缓改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老龄化和教师编制不足的矛盾,只有理顺用人机制,对大中专师范毕业生和有志从教的青年实行公开招考,有步骤、有计划地让他们中的优秀者逐步加入教育行业,并鼓励他们到条件艰苦的农村中小学任教,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补充新鲜血液,让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体系、新的教学方法在农村中小学这片土壤中生根、开花、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