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
扁圆形格盒,上下相合。盒内围绕中心圆格,分为六瓣花朵形格,盒外壁五彩绘四组开光花鸟图案,周围辅以锦纹。盒盖中心绘花鸟图,以青花、绿彩、红彩、黄彩绘洞石、枝叶、花卉、小鸟,色彩浓艳,搭配协调,周围亦绘花鸟图。底落“大明万历年制”青花款。瓷盒在唐代已出现,多为日用品,明嘉请万历时期瓷盒的制作更为盛行,式样繁多,釉色艳丽,堪称一绝。

3# |
碗直口,弧壁,深腹,腹下渐收,圈足。造型端庄稳重。通体青花装饰。碗内近口沿处绘海水纹,内壁绘缠枝花卉纹,里心青花双线内绘花果纹。碗外壁近口沿处绘回纹,外壁饰细长菊瓣纹,共32瓣,布满整个腹壁,排列有序,与碗内壁之缠枝花纹,互相衬托,相得益彰。足内施白釉,无款,底心向外凸起。此碗青花色泽浓艳,系以进口青料绘。碗外壁用菊瓣进行装饰,是永乐、宣德时期瓷器纹饰的典型特征之一。




清 窑

4# |
清道光 斗彩寿字纹盘
盘心及外壁以斗彩绘贯套花卉及寿字纹图案,青花淡雅,色彩丰富,工艺精细。这一品种自清雍正创烧以来,直至晚清历代都有烧制,是官窑传统品种。

5# |
短颈,丰肩,两侧饰半环形堆塑耳,腹下渐收,浅圈足。因其半环形耳形似月牙,故又名“月牙罐”。通体施豆青釉,釉质均匀。底落“大清道光年制”篆书款,此为康熙至道光时期官窑的传统品种。

6# |
扁方形瓶体,侧饰贯耳一对,腹部突起杏圆状装饰。器身通体施仿哥釉,釉面布满大小开片。为清代官窑传统品种.


清道光祭蓝釉描金双龙耳洗

清道光 胭脂红地粉彩花鸟壶



清光绪 浅绛彩花鸟图大碗

清嘉庆 粉地粉彩宝相花纹碗(一对)

清嘉庆 松石绿地粉彩花卉纹六方笔筒

清康熙 白地绿龙碗

10# |

清康熙 斗彩花卉纹折腰碗(一对)

清康熙 斗彩描金八吉祥折腰大盘

清康熙 豆青釉模印花卉纹笔筒

清康熙 黄地绿彩龙凤纹盌

11# |

12# |
口沿微撇,深腹,圈足,碗形规整。通体施黄釉,碗心及外壁暗刻龙纹、凤纹及祥云、火珠纹,与以往常见的双龙戏珠纹装饰略有不同,此碗外壁暗刻一只龙纹和两只凤纹,一凤回首相望,一凤追赶,甚为生动。构思巧妙,刻划精细。底落“大清康熙年制”青花款。

13# |
直壁形笔筒,口底相若,玉璧底。内壁素白,外壁施祭蓝釉留白诗文“东璧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落“雅玩”款。字体规整,新颖别致。配漆盖及日本包装。采用相同工艺技法烧造的笔筒,如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洒蓝釉怀素草书笔筒”。蓝釉白字,是在通体蓝釉地上,衬以白色纹饰,具有特殊的效果。此技法始创于元代,明清时期均有烧造。

14# |
敞口微撇,深腹圈足。内壁素白,外壁施绿釉为地色,在暗刻海水云龙纹处填以赭石色彩,底落“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绿彩光亮,赭彩典雅,折光处呈五色蛤蜊光,是清代官窑的传统品种。

15# |
敞口大盘,器形周正。内外壁均施绿釉,釉下浅刻海水云龙纹,再在刻划纹饰内填紫彩,工艺精湛,刻划精细。绿彩光亮,紫彩淡雅。底部落“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
明、清两朝对于皇后至宫女的用器都有严格的规定,此种绿地紫彩盘,传世稀少,为皇室日用器皿,专供“贵人”使用。此盘的纹样在康熙色釉彩器上甚为流行

清康熙 茄皮紫暗刻龙纹盘“大清康熙年制”款

16# |
卧足鼓腹,双环耳,带盖,器形精致饱满。青花绘海水、云纹和两条赶珠龙纹,布局恰倒好处,青花发色典雅。为康熙晚期青花之精品,较为难得。

19# |
盘口,短颈,垂腹,圈足外撇,造型挺拔。因形似琵琶,而又称“琵琶尊”。颈部绘青花变形寿字、如意云头纹、回纹等四层纹饰,腹部绘主题纹饰为竹林七贤图,七位高士在竹林间,或抚琴吟奏,或静坐欣赏,或提笔作诗“晋室名流号七贤,竹林避隐世争传。□呼散诞称放达,醉来洒翰思如泉。”四小童在旁侍奉,周围衬以翠竹、蕉叶,甚为悠闲。绘画技法精湛,青花发色淡雅,是难得的康熙民窑佳器。

20# |
小缸折沿,腹部浑圆。内壁素白,口沿处绘一周青花折线纹,外壁通体施天蓝釉,釉下刻海水云龙纹,龙纹气势凶猛,釉色均匀。底落“宣和年制”青花款。

23# |
短颈,丰肩,腹下渐收,配有宝珠钮形盖。通体及盖绘五彩四妃十六子游戏图,四名妃子带领十六名天真烂漫的孩童在庭院中尽情的游玩,或对弈、或抚琴、或放风筝,人物神态生动,绘画细腻精致,色彩浓艳丰富,是康熙民窑中的佳品。

24# |
碗盖拱顶,抓钮中空。碗身撇口,深弧壁,圈足。外壁均施淡绿釉,色泽娇嫩,盖与碗身内壁施白釉,分别以矾红彩绘五蝠纹,五蝠姿态各异,笔触纤细。盖钮与碗足内均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清代瓷器上流行用蝙蝠装饰,这是因为“蝠”与“福”谐音,用五只蝙蝠装饰,即寓意“五蝠临门、五蝠捧寿”之美好寓意。

26# |
“大清乾隆年制”款

27# |
清乾隆 斗彩祝寿人物图瓶
瓶为敞口细颈,圆腹高足,形制精巧。斗彩绘仙山楼台,福禄寿三星等神仙人物,画工精细流畅,色彩鲜艳。


清乾隆 矾红彩绘蝙蝠纹盘(一对)

清乾隆 仿木釉花盆

清乾隆 仿汝釉琮式瓶


清乾隆 粉彩缠枝莲纹瓶

清乾隆 粉彩封侯图印盒

清乾隆 粉彩花卉纹天球瓶

清乾隆 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

31# |
撇口,深腹,圈足。白釉润泽,胎体细腻。碗内外壁绘粉彩过枝籁瓜、竹、蝴蝶纹饰,蕴含“瓜瓞连绵”、“福寿绵长”、“子孙绵延”之意,色彩淡雅,绘画精细。成对保存完好,较为难得。
瓷质茶具在清代颇为流行,尤其在乾隆朝更为盛行。因籁瓜纹寓有吉祥含义,故此纹样为历代传统的吉祥图案,各朝盛烧不衰。

32# |
每件供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黄色地粉彩圆框镂雕盂兰盆供器,为寿桃供、声供、食供等,下部以粉彩莲蓬、莲托为座,色彩丰富浓艳,绘画精细。底部施松石绿釉,红彩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乾隆朝为了迎合这种信仰和社会需要,制造了一定数量,并且涉及内容广泛的佛教供器、宗教法器等,如****、瓷塑佛像、瓷塑八吉祥、七珍等。与盂兰盆供器形制相仿的佛前瓷塑供器有八吉祥、七珍等,且较为常见。而此套盂兰盆供不仅少见,且保存基本完好,成套流传,实属难得。查找有关资料,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梵宗楼佛前供器中陈设有一套盂兰盆供器。

33# |
蒜头形口,棱线内凹,束颈,颈饰双花卉形耳,扁圆形腹,采用凹凸棱线相间装饰,圈足,器形敦厚又不乏秀美。通体施粉青釉,釉质润泽,釉色均匀。

清乾隆 祭蓝描金花卉杯(一对)
敞口小杯,口沿微撇,深腹圈足。内壁白釉微微泛青,口沿施一周金彩,外壁施祭蓝釉,口沿及胫部以金彩饰回纹和莲瓣纹,腹部金彩绘花蝶纹。是乾隆时期的民窑佳器。

48# |
直口,长颈,圆腹,内卧圈足,器形硕大,制作规整端庄。通体满施祭蓝釉,施釉均匀,釉色纯正如蓝宝石,富丽华贵。瓶内里及底部施亮青釉,并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青花篆书款,书写工整,色泽浓艳。
天球瓶因长颈圆腹的形状而得名。明宣德开始出现,其颈较短,腹大而扁,多做青花,以海水龙纹为贵。清代多有仿制,以乾隆朝最为多见。


清乾隆 炉钧釉锥把瓶圆口细长颈,垂腹,圈足,瓶形秀美挺拔。通体施炉钧釉,釉色流淌自然。

51# |
海棠花形式,浅壁,平底,底下置四个条形浅足,造型别致。通体以绿地粉彩装饰,口沿、里心及足部以金彩装饰,内外壁均绘缠枝花卉,中心以“卍”字符为饰,纹饰繁密,色彩艳丽。底部落“大清乾隆年制”红彩款。此种与盖碗配套使用的盘始见于乾隆时期,以后嘉庆、道光两朝多有仿制,式样有长方形、海棠形等,制作以粉彩最为多见,亦有青花诗文或色地诗文品种。

柠檬黄釉是康熙年间出现的以锑为呈色剂的低温黄釉,釉色鲜黄,乳浊而不透明,淡雅娇丽,近似柠檬色泽。

54# |
唇口,短颈,颈部突起一道弦纹,颈饰双如意形耳,扁圆形瓶体,肩饰双拱形式衔环,瓶一面腹部中心突起,一面平滑,器形新颖别致。通体以青花装饰,颈饰卷草纹及蕉叶纹,瓶体两侧均绘相同纹饰,瓶两面中心装饰螭龙抱八卦纹。瓶正面“?"表示干,背面“??"表示坤,乾坤在易经中代表天地,故又称乾坤瓶。周围衬以螭龙纹、回纹、如意云头纹、缠枝莲纹,构图紧凑,青花浓艳,略有晕散,烧造难度极高,是乾隆时期特意定烧的宫廷用器,完整传世极为难得。

55# |
瓶口呈莲蓬形,细颈修长,器形十分别致。口部以青花绘莲蓬形状,颈部饰如意头纹、蕉叶纹及波涛纹,肩部绘如意头纹,腹部绘缠枝花卉纹及变形莲瓣纹,足胫处亦绘莲瓣纹。釉色纯净明亮,青花发色青翠,线条流畅典雅,烧制工艺精湛,为乾隆官窑器中的精品,极为难得。

56# |
折沿,浅腹,圈足,盘心突起一周供放置茶盏。盘心矾红绘团寿字,周围以红彩绘双龙戏珠纹、青花绘祥云;外壁绘一周青花莲瓣纹,绘画工整。底部墨彩书“养和堂制”楷书款。应为王府定烧之物。

鱼龙变化为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取材于汉代传说,相传黄河中游有一大悬瀑,名叫龙门。凡是可以跳上去的鱼,就可以变成龙。以此比喻科举考试高中,金榜题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