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洪绶

 川一先生 2010-09-27
陈洪绶:一道风骨惊世人

  一

  “风骨”之于绍兴,实在是一种莫大的眷顾。

  一个佳柔娇美顾盼生怜的江南水乡,竟也壁立着柯岩云骨、东湖、斗岩、吼山这样的奇岩异峰;一片文人辈出才气凌人的人文之土,竟也演绎了卧薪尝胆投笔从戎这样的悲壮激越。亦柔亦刚,刚柔互映,姿态丰富,气质卓然,能不引人遐胜。

  也许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都说绍兴多文人,多骚客,殊不知于他们的才气之外,更多了一道骨气。他们是这块古越地的另一道风骨,另一道脊梁,是绍兴的另一道风景,另一种气质。

  陈洪绶,当是这道风景中的另一种旖旎。

  二

  陈洪绶是中华画坛上的一颗历史巨星。

  在收藏家眼中,他是绝不可或缺的一颗奇异珍宝,惜于他的作品存世不多,且多被名家雪藏于深宅宝囊之中,而徒留万千遗憾。

  在众多的书画同道眼里,他是古人“明三百年无此笔墨”之下的盖世奇才,是当代国际学者尊崇的“代表十七世纪出现的许多有个性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高峰,多少后辈后学以自称是他的传人或是弟子为傲。

  而更多的人,无论在绍兴,在诸暨,也无论是作为他的后人还是同乡,对于这位画坛巨擘,有的只是景仰与感叹。

  他是一道风骨,一道承载着这片古越土地的精神的风骨!

  三

  陈洪绶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

  也许是因为同乡的缘故,一直以来,乡人们总感觉菩萨是远的灵,因此,他一度被冷落在诸暨枫桥的一座古旧深宅中,多少世事轮回,他却只能在那里默默地笑看世间冷暖。

  然而,他应该不会孤单,因为那是他的家,是他的根,是他生生世世的一份挂念。

  他应该也不会心有戚戚。只因终守家乡,原本就不是他的志向。虽然他从四岁开始就显出了绘画天才,十岁就拜师学画,十四岁时他的画就有人买走,十五岁已能为人做寿图、寿文,十九岁就博览群书,且能过目成诵,但他的目标并不只是光宗耀祖,而只愿离乡北上,为国尽忠。

  乡人是淳朴的,虽不识其才,不解其志,却知道这一位少年丧父、青年丧母又丧妻、几度离家、又几度回家的游子,理应得到家乡的呵护与温暖,以致生他养他的“宝伦堂”,就一直被细心地呵护着。

  大浪淘沙,浪淘尽,留下的只能是金子。

  四

  说陈洪绶难以逾越,当然是因为他的画,但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画。

  几乎与所有的中国文人一样,陈洪绶也经历过得意与失意,在两次进城又两次出城之后,最终选择了一身傲骨与寒衫,选择了文人品性上散漫、随意、即兴、闲适、淡远的生活。

  他的两位几乎与他同时代的同乡、同道王冕与杨维桢,何尝不是如此!三人皆因诗书画而驰誉华夏,又皆因选择了同一个抱负,而有了同一个命运:拼了命的去做官,之后又弃官回乡,直至终老于乡。如今,他们以“枫桥三贤”的群像再次屹立在了这片古越大地,熠熠生辉。

  俗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那么,文人入宦,入来的也大多是压抑与郁愤。二千多年的帝王时代,只要是一个有抱负的文人,其遭遇概莫如此。

  许多人一定无法理解:这位曾经写下“男儿当自立”的自勉语,又拼命往仕途上冲刺的艺术天才,在第一次撞了南墙而致穷困潦倒靠朋友接济度日,终于奉诏入宫,在皇帝身边做起了专门临摹历代帝王图像的“舍人”一职后,何以仅仅干了三年,竟然自弃前程,弃官回乡?

  但当我们得知,他的弃官,与闯王起事,而崇祯老儿却无力回天有关,我们就能明白,他入宫只是画画,与他的报国抱负相差实在太远,使他落入极端痛苦之中,又最终告老还乡。

  这样的故事,我们听得太多了。但每一次听,却总会有一份沉重的感慨。

  我们或许可以说,这是文人的孤傲才导致了他们的寂寥。但我们不能否认,这何尝不是一种坚守——对信念的坚守,对为人的坚守。就如越王勾践一度也被认为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暴君,但最终也因为他对信念的坚守,对国家的坚守,而获得了一份应有的尊敬。

  不妨说,文人的这种恃才傲物、孤芳自赏,正是一个人最难能可贵的一种风骨。

  他们是古越文人共有的一种风骨。

  五

  陈洪绶留给那个时代的,是他的天才般的才气,留给这个时代的,却是他的风骨。

  入宫三年,他主要是临摹历代帝王图像,同时也为流行的小说、戏曲作插图,为清初木刻版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三年,让陈洪绶的名声如日中天,名功巨卿都以能得其片纸只字为荣,并获得了“南陈北崔(北方著名画家崔子忠)”的名头。至清代,他的绘画艺术被不少艺术家拜为师法,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在,他的拥拜者更是遍布全球。

  然而,孤傲的他,却并不以此为傲。弃官回乡后,当他得知明亡于李闯王、又亡于吴三桂,再改朝换代而由满人作了主人之时,他居然躲在绍兴的某个地方,哭了。有史载说他当时“甲申之难作,栖迟越中,时而吞声哭泣,时而纵酒狂呼,时而与游侠少年椎牛埋狗,见者咸指为狂士”。亡国之痛,他能不哭吗!

  再到后来,他明白自己一心报国的心愿再也无法实现,留下的只有后悔,始而自号“悔迟”,道出了他心中无尽的悔与恨。

  相传,他出生前,父亲梦见一道人手持一莲子,并告诉他将生一个好儿子,所以陈洪绶幼名“莲子”。年龄大了,他才改名为“老莲”。

  可这仅仅只是一个名号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