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调查称大学告别寒窗时代 新生入学一月开支近万

 scmm 2010-09-27

调查称大学告别寒窗时代 新生入学一月开支近万

  大学告别寒窗时代?

  日前,一家民间商业调查机构发布的关于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表明,在受访的近万名大学生中,有27%的大学生拥有个人电脑,19%的大学生拥有PDA(掌上电脑),12%的大学生拥有MP3,6.6%的大学生拥有数码相机。他们在大学“学习娱乐两不误”,可以游泳、健身、泡吧、买阿迪达斯、用带有摄像头的手机,和男(女)友畅游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份报告进而宣称:今天的大学校园已经告别寒窗时代。

  该报告在记者的采访中进一步得到印证,与几年前新生入学买个箱子、买套床单等日用品不同,电脑、手机、相机、MP3等数码产品成为多数大学新生入学必购装备。除去学费,入学首月开销,不少同学接近万元。

  “开学不到一个月,花了近四千元,而且算不出来花在什么地方了。”中国人民大学新生靳顺柔子告诉记者。靳顺柔子此前从未离家自己生活,到学校报到时,大件物品如电脑、手机等均已在暑假购置,到校后,自己添置了一些其他的小物品,加上无计划地跟同学聚餐和逛街,她这个月的花销已经超支。

  记者在海淀区学院路附近的高校随机抽调的新生中,一半以上的新生存在消费超支现象。“我前几天一下子充了500块钱的话费,因为有礼品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生荆鹏飞向记者介绍说,很多新生缴话费都“狠”。一位新生家长粗略算了一笔账,买手机、电脑,再加上衣服、行李和在校的伙食费,首个月最低花销超过七千元。

  在北京中关村的各大电子城,9月份以来生意火爆,一家手机通讯店的负责人表示,9月份手机的销售量比暑假翻了一番。“大部分是学生购机,有的还是家长带过来。”

  “家庭富裕的大学新生花销无计划,没有理财观念,这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北京科技大学一位辅导员说。北京工商大学副教授关涛则表示,中国的父母有种观念就是“再苦不能苦孩子”,也会纵容孩子一些消费行为,“作为大学生来讲,应该有自制力,理性消费。”

  采写/本报记者 许海玉 实习生 陈振飞

  ■ 家长声音

  按需消费,不盲目攀比

  大一新生没必要一开学就配齐所有的电子产品,如果孩子所学专业需要用到一些专业设备的话,可以在以后学习专业课时再配备。学生们千万不要盲目攀比,应该比学习。——吴熙女士,家住海淀区学院路附近

  ■ 学生发言

  学生买电脑未必为学习

  刚入学缺什么买什么,也没有乱花钱,可能是现在物价高,花销也跟着上涨。但是刚入学,确实有的同学以学习为名让父母买电脑,其实是躺在宿舍里打游戏、看影碟。清华大学曾规定大一的新生不允许买电脑,我觉得挺好的。——巩天程,北方工业大学

  ■ 支招

  消费常识课,为盲目消费免疫

  ●刘芳,北京林业大学辅导员

  新生入学,学校会开设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等相关课程,但消费观念教育却一直处于空白地带。高校不能仅仅进行单纯的说教,而是应该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理性引导。比如开设“消费常识”等课程,发挥学校社团作用,提高对不科学消费的抵抗力。

  勤工俭学助成长

  ●杨先生,IT从业者

  学校一般都有勤工俭学的机会,学生在校工作的话,完全可以挣得自己的大部分花销。我念大一时,家里经济条件算是不错的,但父母只给了我八千块钱(包括学费和住宿费),其他开销就靠自己勤工俭学来贴补。
 
史上最零碎假期火了“替课族”

  “点名一声5元、听课一堂20元、笔记一次30元……还为零散假期纠结吗?需要替课的在QQ上联系我!保证到课率,保证笔记质量!”据媒体报道,在中秋节之前,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的一个QQ群里就挂出了明码标价的替课广告。

  今年中秋与国庆携手打造了“史上最零碎假期”,让不少想出外旅游或回家的大学生十分纠结的同时,也催生出一批“替课族”。据悉,在替课团队有专门的联系人员,接到需求后,马上按照性别、上课时间等,给愿意替课的学生安排活。据了解,替课的多是学校高年级学生,课不多,在不耽误自己学习的情况下,想借机赚一些生活费。

  有找人替课的大学生表示,两个假期加在一起可以做很多事情,被一两次课卡在中间感觉“划不来”,“再说,替课的人会帮忙把笔记做好,我可以通过笔记把落下的课程补回来。”

  网友莫小夏则感叹,“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思想先进了,我们才刚毕业就OUT了。之前也就听说替考,现在出来了一个替课,牛。”网友小堆堆则调侃说,“经济头脑不错,以后都是作假高手。”

  ■ 观点

  “替课”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勾学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工作人员

  “替课族”能成功替课而不被老师发现,与扩招有一定关系,本科生有部分理论课都是两三个班级或是更多班级合在一起上,这类大课在一间大教室里至少上百人,老师要想记住每个学生,确实比较难。但不管怎样,学生找人替课是一种弄虚作假行为,对自己也不负责任。

  采写/本报记者 缪晨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