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会让人苦不堪言 -曾子航

 舞动的紫百合 2010-09-27
新时代的婚姻还需不需要“门当户对”?

  我的观点,当然需要,而且十分需要。

  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什么“门当户对”,那简直就跟娶妻纳妾、传宗接代似的,是封建流毒,是残渣余孽,早该毫不客气地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包办婚姻都俱往矣,自由恋爱也都大半个世纪了,富家千金崔莺莺爱上落魄书生张君瑞,七仙女下嫁穷小子董永式的天仙配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此时再提什么“门当户对”是否有卷土重来借尸还魂之嫌?

  其实,我们现在所说的“门当户对”早已不是封建社会只看阶级出身只重门第观念的所谓“门当户对”,而是赋予了全新的涵义,套用现在一个时髦的词汇,它也“与时俱进”了。

  过去所谓的“门当户对”实际上是两个词组合在一起的:“门当户对”中的门当,原来就是大户人家门前精雕细刻的两面石鼓门枕,而在大门框上方凸出的四尊木头雕刻的漆金“寿”字门簪,就是“户对”。旧时大户人家财不外露,很难打听家庭情况,两家儿女定亲之前,一般都暗暗派人到对方家的门前看一看,通过“门当”上雕刻的纹饰来了解对方家庭所从事的行当,如果石鼓镌刻花卉图案,表明该宅第为经商世家;如果石鼓为素面无花卉图案,则为官宦府第。由此,“门当户对”被演化成男女婚配的客观条件并延袭至今。在传统的话本小说和戏曲舞台中,大户人家娶妻嫁女首先考虑的就是婚配双方家庭的地位、权势、名声、财富是否相当,宰相的儿子最起码也得取个三品以上大员的千金,富商要择夫婿肯定不会看上个体户和贫下中农,这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纯而又纯的婚配模式,这种典型的“血统论”无疑是跟人人“生而平等”的现代民主意识背道而驰的,是应该坚决摒弃的。

  而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门当户对”不只是婚配双方的家庭状况,更多指的是婚姻当事人的的成长环境、文化层次、受教育程度、脾气秉性、兴趣爱好等等是否大体相当,基本匹配,倘若把婚姻看成一个天平,“门当户对”则更多是指婚姻的平衡——夫妇间的健康的平衡,知识的平衡,性格的平衡,见解的平衡,境界的平衡,甚至家世的平衡,财富的平衡,朋友的平衡。

  夫妻既是配偶,那么首先就要互相配得上,柏杨先生说得好,这跟一辆并辔而行的马车一样,两位马先生必须平头地奔驰,才能前进。如果其中一位马先生跑得累啦,想歇歇脚、擦擦汗,或者索性栽了个谁都没话可说的筋斗,那就非翻车不可。但这也并不是说丈夫是个数学家,妻子一定要明白相对论;也不是说妻子是个声乐家,丈夫一定要弹一手好钢琴。而是说,夫妇间至少应有足够的知识水准,了解对方是干啥的。即令在工作上不能帮助,但在生活上及灵性上,必须有能力付出支援——最低限度,也别使对方受窘。虽说富小姐垂青穷书生、有钱家少爷看上下层婢女在旧小说中屡见不鲜,但倘若仔细看来,你会发现,这类冲破世俗观念的爱情神话要么最终以悲剧收场,要么就是穷小子肯定得“小鲤鱼跳龙门”,金榜题名后才会洞房花烛夜,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以弱势一方必须“麻雀变凤凰”为前提的。所以一些表面上反“门当户对”的爱情喜剧最终还是间接承认“门当户对”的重要性,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讽刺!

  而一段不注重“门当户对”的婚姻就如同让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去扛大活,迟早会不堪重负身心疲惫。我有一个中学同学,出身书香门第,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他从小在这样一个幸福得像花儿一样的家庭长大,特别阳光也特别善良,大学毕业后他认识了一个女孩,家在偏远地区,又是单亲家庭,学历也不高,工作也就是一个饭店的领班。由于餐厅离单位很近,他有事没事都带同事去那儿吃饭,一来二去就熟了。他觉得女孩子在大城市举目无亲的,就想效仿童话故事中的白马王子,要给她幸福,于是一番冲动之下两人就结婚了,谁承想他却从此远离了幸福。因为他这位“灰姑娘”出身的妻子特别计较,敏感,经常因为生活习惯的差异动不动就跟他吵,和婆婆关系也处不好,甚至身边的同事朋友去串门也拉起一张苦脸,害得他的家中从此“门可罗雀”。而我这位要去拯救灰姑娘的“白马王子”呢,几年下来,脸憔悴了,头也谢顶了,整个人就像一只霜打的茄子毫无生气,问他原因,他除了唉声叹气,别无他法。我另一个同学总结道,这都是“门不当户不对”惹得祸!扶贫扶了半天没见成效,自己也一贫如洗沦为了“贫贱夫妻”。

  有人说得好,《天仙配》幸亏没拍续集,否则七仙女和董永准得闹离婚!一个娇生惯养的公主,一个大字不识的贫下中农,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都全然不同,婚后不得吵翻了天?什么“夫妻双双把家还”?不“夫妻双双把架吵”就不错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