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乘乐以游心

 昵称3623338 2010-09-28

小学的孩子,你别看他年纪小,其实情感世界已较丰富,对音乐的感悟力也较强。我举个例子:2006年歌曲《隐形的翅膀》唱得很红。当孩子充满感情地将它唱给我听,说要参加学校的歌手赛时,我第一次认认真真地听赏了这首歌曲。世间的许多事物就这样,不经意时,似乎发现不了什么,当你怀着探究或欣赏之心时,它的许多优点便会展现在你眼前。《隐形的翅膀》这首歌曲就这样,听着品着,最终你心中的那快软肋似乎被它击中,继而便有如醍醐灌顶般舒畅。我问孩子喜欢的理由,她说,歌曲将我们常有的忧伤与孤单情绪表达得很美,唱着唱着,你的这种情感便得以抒发,继而又引领你唱出洒脱的积极向上的情感,优美的词曲让你在演唱与欣赏中全身心都得以飞扬。孩子的话让我惊讶不已:小小年纪对一首歌曲有如此的感受,是孩子情感丰富、情感早熟还是我们落伍了?继而又想,孩子平时的作文似乎就很让人惊讶的,有如此感受也不足为奇。这又让我想起了六年级学生林荣雄写给我的信中的一段话:“我喜欢音乐,因为跳跃活泼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情快活,平板的音乐使人身心更加舒服平静,慢板的音乐使人感到浪漫,有时也使人感到很凄凉悲伤。总之,音乐与人的感觉同在。”说得多好啊!可是当时我怀疑他是哪抄来的,还找语老师了解其作文水平。语老师说:“这宝贝作文很好,在课堂常常会语惊四座。”后来,我曾与这位男生开玩笑说:“倘若将来你出名了,你的这段话,特别是音乐与人的感觉同在这句话,肯定会被收录名人名言录里。从孩子们的话语中,我欣慰地感受到,音乐已成为孩子心中隐形的翅膀,并且飞得如此之美!

可是,曾几何时,音乐在不少世俗的观念中却是会让人变轻浮、不专心学习的罪魁祸首。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课改的深入,美育理论与美育实践的发展,美育的功能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常能听到不少家长说:“我让孩子学琴是为了开发智力,培养毅力,促进个性发展,培养良好素养。”;“让孩子学唱歌、舞蹈,是为了陶冶情操,素质教育嘛。”等等。所以,我们的周围,学琴的孩子,学唱歌、学舞蹈、学美术的孩子,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可见,素质教育的春风不敢说吹进了千家万户,至少已吹到了千家万户。就拿我们学校的学生合唱团来说吧,(、、、、、、)。而益智音乐、调理音乐、音乐诊所亦风靡全球。这实在是件令人高兴的事!于是,我在我的博客上写了两篇关于“隐形翅膀”的日记。我以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对隐形的翅膀,只是有的人常常让它飞得自由惬意、坚强快乐,有的人则始终不能飞、不愿飞或怯于飞、懒得飞罢了。不是吗?当一个人“胡思乱想”时,这对翅膀便开始飞翔,当然,有才之人,有筹备“油料”之人便飞出了名篇佳作,或传诵千古,或造福后代,而庸懒之人则永远“隐形”。基于以上认识与感受,我以为歌曲《隐形的翅膀》是首难得的好歌。于是,我请六年级一个电脑很溜的“淘气包”上网找来歌谱,在歌谱上写:六(1)班某某同学提供,然后复印给各班同学学唱,并要求写日记。学生的歌声与交给我看的部分日记表明,他们很喜欢这首歌曲。

当市培训部于老师打电话告诉我,要我来这做半天讲座时,我惶恐了好几天。讲什么呢?我琢磨,音乐教师的生活主题不外乎就是三个乐章:音乐——音乐教师自己——音乐课堂。于是,我选择了这个题目。

 

一、音乐:生活中最美的乐章。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音乐就与人们相随相伴。仔细留意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音乐的节奏时常振动着我们的耳鼓;音乐的旋律时常拨动着我们的心弦;音乐所产生的效应也时常激发着我们的灵感。音乐把我们生活中的一切融进了一个个的音符之中,音乐也把我们的情感世界融入到一次次的震撼之中。如:歌曲《感恩的心》、《为了谁》、《爱的奉献》、《凝聚每份爱》;器乐曲《梁祝》、《二泉映月》、《如歌的行板》等等等。可以说,自古到今,无论是摇篮边的催眠曲还是葬礼中的哀乐;无论是宗教仪式中的祭杞音乐还是劳动中的呼喊号子、、、、、、音乐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命历程,谱写着人类的生命之歌见证着人生每一个神圣的仪式,陪伴着人生每一段丰富的经历。不是吗?在人类还没有发明文字之前,我们的祖先就会用歌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是音乐帮助人们生存,陪伴人们生活。没有音乐,人类的生活不会如此的充实;情感不会如此的丰富;心灵不会如此的高尚;文明也不会如此的灿烂辉煌。可以说,音乐,它已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在生活中存在之深,存在之微妙,几乎如空气一样弥散在我们的周围。一位办公室的管理人员,可能从不光顾音乐厅,从不欣赏音乐会,但是,他会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优美旋律而陶醉;一位母亲,可能从未参加过合唱、表演,但是她会用温存的歌声陪伴婴儿入睡;有人还通过播放音乐来提高鸡的产蛋量和奶牛的产奶量;在监狱的管理中通过播放音乐还可以大大地减少犯人的骚乱促使其安静等等。在我们的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它深化着生活,丰富着环境,促进着人们的生活经验。另外,音乐还具有不容忽视的经济效能,从庆典音乐到广告音乐、健身音乐,从表演业到娱乐业。音乐已成为声价不菲的产业。

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网络等)。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理解音乐对人生的意义,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便成为我们这一学习领域的主旨。

音乐的非本体价值

其实,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区别与它者的教育形式,对于心灵美的塑造,道德教化的独特功能,以及对于完善人的心理结构的影响与作用,早在几千年前,就被人所知晓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公孙尼子,在他的美学著作《乐记》中赞美音乐,说它“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旋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大小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径。故乐行而仑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称我们的先人为圣人实不为过,你瞧,短短的一小段文字就将音乐的特点与积极作用表述得透彻而全面。国内外的许多研究亦表明,音乐具有改变情绪和心境的效果。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哈克博士也认为:“音乐是一种极为强大而在道德方面处于游移状态的力量,它的功能既可以积极,又可以消极。

积极方面:

1、音乐对人身心具有愉悦的作用并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如:法国比才的《卡门》,使人感到希望、明朗、轻松;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中国的《春江花月夜》等,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则能使人热血沸腾,感受到坚强、刚毅与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祝福祖国》、《歌唱祖国》、《走进新时代》等等,每每唱起,总能激起由衷的爱国热情。贝多芬的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萧邦的《幻想波兰舞曲》等,则能帮你扫除烦闷与苦恼,缓解紧张的精神,舒缓过大的压力、、、、、、。(1792年,法国工兵大尉里尔创作的《莱茵河战歌》既《马塞曲》鼓舞法国人民反败为胜。次日,向全国印发10000份。一位将领还在一份求援报告中写道:“请调派1000人或1000份《马塞曲》来加强力量。”高唱着《马塞曲》,法兰西民族取得了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一曲《喀秋莎》曾经鼓舞了多少前苏联人民,迎来了战胜法西斯取得卫国战争辉煌胜利的曙光、、、、、、

2、音乐能促进人的心智活动效率。

举例: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当你教孩子朗诵一首儿歌,并想让他背诵下来时,总是要花费点气力。但是,你要是教他唱一首带有曲调的儿歌,那就容易多了。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即让儿童运用音乐的手段来掌握和记忆语言词汇。结果发现,这要比用纯语言手段去让儿童记忆的效率高出3倍多。一些西方国家还将音乐称为大脑的体操。诸如此类的事例多多、、、、、、爱因斯坦、袁隆平、钱学森、英国前首相西斯等等。更妙的是作家王蒙创作长篇巨著《青春万岁》陷入困境时,音乐帮助了他。他说:“我为作品的结构而苦恼、左冲右撞、不得要领的时候交响乐的结构大大启发了我、鼓舞了我、帮助了我,我所向往的长篇小说的结构正应是这样的呀,引子、主题、和声、第二主题、冲突、呈示和再现,一把小提琴如诉如歌,好象是某个人物的心理抒情。小提琴齐奏开始了,好象是一个欢乐的群众场面。鼓点和打击乐,低沉的巴松,这是另一条干扰和破坏书中年轻人物的生活的线索,一条反抒情线索的出现。竖琴过门,这是风景描写。突然的休止符,这是情节的急转直下。大提琴,这是一个老人的出场、、、、、、我悟到了,小说的结构也应该是这样的,,既分散又统一,既多样又和谐。有时候有主有次,有时候互相冲击、互相纠缠、难解难分。有时候突然变了调、换了乐器、好像是天外飞来的另一个声音,小说里也是这样,写上四万字后,你可以突然摆脱这四万字的情节和人物,似乎另起炉灶一样,写起一个一眼看去似乎与前四万字毫不相干的人和事来。但慢慢地,又和主题、主旋律、主线扭起来了,这样就产生了开阔感和洒脱感。狄更斯的小说——如《双城记》就很善于应用这种天马行空、百川入海的结构方法。而这些方法,首先是音乐给我以启示。音乐是我的老师,当然,音乐也为我服务,它可以引起我的回忆,触发我的感受。但更多时候,音乐给我以美的享受和休息。我说过听音乐是给灵魂洗澡,使人净化。当我因为工作杂务而焦头烂额的时候,当我因为过分紧张而失眠焦躁的时候,听上一个小时的钢琴曲或者管弦乐就能把自己的心理机能调整过来,从而获得心理以至生理的好处。如果能有机会和条件,自己唱上一阵子所喜爱的歌,我的心情就会更加舒畅。音乐给予我的实在是太多了,我想劝读者和同行,更多地去爱音乐、接触音乐、欣赏音乐吧!一个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不完全的生活,一个不爱音乐的人也说不上完全的爱生活。

3、音乐能帮助、促进人建立一个健全完美的心理结构,增进人的心理、生理健康。

医学专家大约在40年前就开始利用音乐来治疗心理或生理上的疾病。这些治疗专家,有步骤地选择不同类型的乐曲,用其节奏、旋律、和声等方面的因素,来改变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使其病愈。

4、音乐还可以增强群体凝聚力,促进人工作效率的提高。

同唱一首歌可以凝聚人心;聆听进行曲会产生振奋精神、整齐步伐的效应;在工厂中通过播放音乐提高工作效率缓解人们的紧张与疲劳已经越来越为人们认识到;人们从劳动歌曲的演唱和欣赏中既可获得审美的体验,又可产生统一劳动节奏、鼓舞劳动情绪的效应(如劳动号子等)。

5、音乐更能在人的心灵深处培养起深厚的爱国之情,友爱之情。

请大家回忆一下,奥运期间,每当《歌唱祖国》这首歌曲在我们的奥运场馆唱响时,你的心情怎样?再请大家盘点一下自己的记忆,若干次的集体音乐活动中,你与周围同伴的关系有否改变?你的心情怎样?所以,我们音乐教师要深刻理解音乐学科的本体价值(审美)与非本体价值(育德、促智、医疗、交流、锻炼、休闲、娱乐、改造环境、谋生等等)。

消极方面:

研究与实践表明:沉浸于摇滚文化和重金属风格音乐的青少年,与学习成绩降低、婚前性行为、吸毒及其它恶性行为相联系,此类音乐行为与消极社会行为是相互强化的。著名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曾说“在人类的文化活动中,或许没有任何事物像音乐这样具备如此全方位的弥散性,影响、塑造并常常是控制着人类的行为。”我曾在《小音乐家》期刊读过这么则故事:若干年前,美国有位作曲家写了首名为《黑色星期五》的乐曲。最初的欣赏者是位青年学生,听后作品的第二天这位学生自杀了。有位钢琴家不信此事也找来音乐听赏、弹奏,结果也自杀了。更可怕的是,一位自称心理素质极佳的心理学家在听完此曲后竟也自杀了!说实在话,时至今日,对故事的真实性我仍持怀疑态度,但另一方面也说明音乐对人情绪、心境等的负面影响力实不可低估。我们知道,科技的发展使音乐的传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革命。音乐,从唱片和无线广播时代的有线传播,被电视,随身听,cd\vcd\mp3\p4\mid\dvd以及互联网等媒体推到了无限。在如今的  时代里,传统音乐教师对音乐教材的占有权力,被彻底瓦解。学校的青少年、儿童拥有和熟悉的音乐,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老师。而且,他们拥有和偏好的音乐,往往不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流内容,其中有相当大的分量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宗旨是相悖的。而这些内容又往往腐蚀着学生的思想、影响着他们的社会行为。有位老师写到:一次代二年级班主任,给学生分午餐时想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用餐,于是打开电脑播放钢琴曲,这时一位小朋友举手要求播放歌曲《香水有毒》,我当时还没听过此歌,于是播放,开始我没在意,觉得旋律还挺好听的,可是当我听清歌词时,大为吃惊。这样的歌词内容适合小学生吗?:“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是我鼻子犯的错,不该嗅到她的美,擦掉一切陪你睡、、、、、、”这完全就是一个没有自尊的女人在哀叹。因此,做为一名音乐艺术教师,我以为,我们不仅要以音乐为师、为友,而且更应该将学生领进音乐,引领他们朝积极的欣赏方向前行,使音乐浸入学生心中,融入他们的生活,伴随他们的一生让音乐成为孩子心中隐形的翅膀,并能乘着它飞向快乐美好的明天。

 

二、音乐人:传递“贝多芬的‘吻’”。

      ——做个有魅力的教师

解释:音乐人,广义指,今天指

关于“贝多芬的吻”

1770年12月16日,一位有着酗酒恶习的男高音歌手与仁慈的女人为这个世界带来了继莫扎特之后的又一个天才——贝多芬。与莫扎特不同的是贝多芬不仅拥有与他相去甚微的天分,还具备莫扎特无法拥有的刚强毅力。这在以后直至今日,也无人可以逾越,以致人类将他喻为“音乐的普罗米修斯”仍觉得不足以表达心里对他存有的敬意。他在世人的眼里是巨人、圣人、是酿造人类美酒的巴克斯。他给我的感觉多是刚毅与辉宏,所以,当突然见到如此烂漫的关于他的文字出现时,我的心就被牵引了。

   这是 一次偶然的阅读,“贝多芬的吻”一词引起了我的注意,并牵着我的心读完以下的故事——

安多尔·福尔迪斯是匈牙利血统的著名钢琴家。1985年9月间,他在联邦德国的萨尔布鲁开办了一个钢琴大师班,专门为年轻的钢琴手上课。在授课的过程中他发现当他用手在学生的背上轻轻的拍一下的时候,学生的琴马上会弹得更好,这种做法让在场的所有人连同他自己都感到惊奇。

这使他想起自己16岁那年的一场个人危机。他同音老师闹了很大矛盾,这时久负盛名的钢琴家爱米尔·冯·索尔(李斯特的最后一个活着的学生)来到了布达佩斯,要福尔迪斯演奏给他听。索尔认真地听了他弹巴赫的《C大调托卡塔》,然后又叫他再弹几首,他用尽全部身心弹奏。弹完后,索尔站起来,轻轻地在他的额上吻了一下说:“我的孩子,我成为李斯特的学生时,就像你现在这么大。他在给我上完课后,在我的额上吻了一下说:孩子,好好记住这一吻,这是贝多芬留下的。多少年来我一直期待着将这份神圣的遗产传下来。现在,我觉得你来继承它是当之无愧的。”贝多芬留下的一吻奇迹般地帮他摆脱了他当时的危机,并帮他走过了漫长的道路而成为今天的他。而他也将在不久的将来,要把这一吻传给最有资格继承他的人。

故事读完了,可我的思绪仍留在故事中并因它而浮想联翩。

轻轻的一拍,轻轻的一吻,那样自然真诚地将师者的爱心袒露,而这爱的教育效应竟是如此之大!我不由得想起了福建师大长安道旁宣传牌上第斯多惠的话:“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从这儿经过不知多少回,我总要在心里把它读上一遍,想上一回,教育艺术的内涵到底是什么?盘点二十余年来的教学实践,我细细品着“贝多芬的吻”的内蕴:

是爱心。“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一旦心灵可以毫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便能创造出完满的音乐效果。”你瞧,安多尔·福尔迪斯那轻轻的一拍,已然将其对学生的爱与赞许传达给了学生,并使之欣欣然地发挥出了最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感受到有时一个真诚的微笑、由衷的ok手势等,也能有类似那“轻轻一拍”的效应。记得一年级的一节音乐课,我带学生到梯形教室上课,教室里只有我、学生和音乐伴奏带,我们都很开心。其中一个环节我请学生上台听着音乐自由表演。当时有几个男生的表现让我记忆犹新:三个孩子自由组合成一台时钟,随着音乐非常有节奏的转着,另外几个则在时钟的周围表演各种角色的动作,有舞蹈的、有当小马车的、有读书干活的。一年级的孩子能自由地将一首歌曲表现得如此,不能不说这已是完满的效果了!当然,爱心的内涵不仅于此,它还表现在师者对自己所从事的音乐教育工作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有了这,你才会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上下求索”的敬业、奉献精神。只有如此,你在音乐教学中方能对学生“动之以情”。你的一节课,也许便具有那一“吻”之魔力。

是学识。然而,一个这样的“吻”并不是仅用一份爱心就能诠释的。它更需要你渊博的学识来表达。缺少学识的爱心必然显得苍白无力。音乐教师的学识是通过其学识魅力表现出来的,主要表现在对音乐的审美鉴赏(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理解、评价)、音乐审美表现(歌唱、演奏、表演)、音乐审美创造(审美创造意象、激情、个性)以及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的广度和深度上。音乐艺术美的魅力,为我们音乐教师表现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而我们的学识魅力正是通过对音乐艺术美的领略来体现的。良好的学识魅力是引领学生愉快学习的专业基础。音乐是情感艺术、听觉艺术、表演艺术,这就要求我们要情感丰富、想象力、联想力、表现力强,且富有激情。很难想象,一首没有感情、表情的歌曲范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之,一个富有激情、幽默的老师学生能不喜欢?记得曾听过的一节语文课:老师在教学“啧啧”一词时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中一位学生读得很到位,老师马上也用很有感情的语调说:“‘啧啧’你读得真好!”此时,全班发出了轻松愉快的笑声。老师幽默的评价,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学生思维,更拉近了师生距离。还记得、、、、、、(视唱教学中的小地雷)。

是气质。气质是教师人格和个性特点的外化,它涵盖了智慧、自信、机敏、幽默、雅致、直挚等。作为美与爱的使者,音乐教师不仅要具有敬业的奉献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还须有通达的性情、高雅的涵养、宜人的风度。通达的性情是指宽容、豁达的胸襟,开朗的性格,以人格的力量感动和教化学生;高雅的涵养则指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内涵和良好的修养;宜人的风度包括举止端庄、落落大方,待人礼貌、随和,衣着整洁、适宜,语言流畅、优美,表情自然、亲切,给人以潇洒和高雅之感。想那可以世代传承并具有巨大效应的“贝多芬的吻”,一定是性情、涵养、风度的至高境界吧!(既然是至高的境界,我们自然一时无法抵极,但是我想,我们可以将它作为努力的方向吧。)

“亲其师则信其道”,有着如此爱心、学识、气质的教师,学生能不喜欢?具备了这些,师者激励、鼓舞和唤醒的教育艺术方有“千顷润”的肥沃土壤可以耕耘。我再一次理解了贝多芬的伟大,“贝多芬的吻”似乎也吻到了我的心里。

感谢音乐,是她让音乐人的生命充满灵性,充满活力,充满阳光,当我们的职业与音乐有关的时候,当我们的事业交给音乐的时候,我们已经丰富了音乐人的内涵。

 

三、音乐课:学生心中最美的风景线。

                       ——有效教学探析

如何让音乐成为学生最想上的课,如何让音乐成为学生的最爱,如何让音乐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最重要的途径,是用好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课堂美一些,让课堂充满着无限的魅力。换句术语说,就是让课堂教学向着有效的方向发展。

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强调课堂情趣,激发学习热情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强烈就积极主动地学,喜欢学和坚持学。所以,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一个爱好音乐的家庭环境,他们在乐感方面的差异,也是非常大的。音乐课在学校里一般都是一周两节,音乐教师与大多数学生交流的时间有限。长期以来,音乐课本身的学科地位在家长、学生的心目中是比较靠后的。但音乐课本身的质量是让孩子喜欢音乐课的关键。如果音乐课有趣、较容易,自然会拉近学生与音乐课的距离,所以要从音乐课的趣味性入手吸引住学生。

1、巧妙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要营造良好课堂环境,发挥自身的主导性,善于运用课堂机智,巧妙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首先自己要对教学内容满怀兴趣、情感与激情。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我以为,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情感与想象的元素在其中。比如:课前的律动操,教师如若能充满激情地与学生一起律动,效果一定不错。(形体训练动作配乐唱唱做做)。再如:(3、5321、23321232,3、5321、2776561、、、、、、)。做为术科老师,我们都深有体会,课前的组织教学常常是最费神伤脑的,为了快速地让学生进入有序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视学生当时的情况灵活地出招吸引其注意力。

如:伸出手指快速变换着让学生数,数完后,马上提问:刚才数的数字在音乐王国里唱什么?接着要求看着手指数唱出唱名,告诉孩子们,就这么简单的几个音,在作曲家的魔棒下变出了一首美妙的歌曲,想听听吗?

再如:有位老师在导入《山谷静悄悄》一课时,没用任何语言,只是安静的走进教室,拿起笔,转身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漂亮的“山谷”简笔画。这下孩子们的眼前一亮,小脑袋里却打上了问号。接下来动听的音乐便缓缓流入了他们的心田。

有位老师更巧妙,走进教室,她发现有几个小淘还在打打闹闹,静默几秒后,她笑眯眯地上前将其中一位轻轻拉到讲台前,脱下他的花格子衬衫,拿在手上,学着魔术师的动作,前后左右抖了抖,然后将衬衫巧妙在扎在孩子的头上,然后问惊讶不已的孩子们:他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接下来的效果,孩子们热情高涨,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还有位老师,在教学有关四分音符节奏和四分休止节奏知识时,他用模特步及头疼、牙疼、腰疼等动作摆ps,这位教师风趣幽默的言行令学生兴趣盎然且津津乐道。还有一位教师,在教授民歌知识时,她特意穿上民族服装,然后由服饰特点开始,介绍相关知识。

组织教学环节令我们烦恼,基础教学环节也常让我们费神。如何让我们这些“宝贝儿”的注意力回到教材上来,不花点心思是行不通的。如:音阶的教学,(编童话故事、顺口溜、师生对唱、利用头饰、手饰表演、学生请假条的笑话等等。);视唱的教学(听辩电报、对唱、请小老师指谱、听琴哼唱、小音符找家等等);乐理教学(利用卡片、表演、幽默的表述等等);

2、注重学科整合,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各门学科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通的,音乐课和美术课、语文课、社会课等等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据小学生想象能力强的特点,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在听音乐时,积极展开联想,由声音想到画面或由画想到声音。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创作音乐画。又如:社会语文课中有关地球、环保、古诗词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选择相关内容主题的歌曲进行教学,融思想教育于其中,例歌曲《地球的孩子》、《春晓》、《读唐诗》等等,歌曲动听,思想内涵丰富,极受学生喜爱,因而引导学生  深入的学习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3、利用音乐自身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一段好听的音乐本身就是吸引学生兴趣的好方法。好听的音乐自然吸引住学生的耳朵,尤其是他们熟悉的音乐、如流行音乐、动画片歌曲、广告音乐等。记得有一次在教学下滑音时,我先请一位曾在班级音乐会上表演过“曲艺杂坛”主题歌的男生,当他拿着一把扫帚当乐器,声情并茂地边歌边做动作:“相声、小品、魔术杂技;评书、笑话、说唱艺术;东西南北中;君请看,曲苑杂坛。”时,全班同学无一不被逗笑,继而报以热烈的掌声。此时,我趁热打铁,教学生齐唱没有下滑音与有下滑音及装饰音的这段歌曲,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学会了歌曲,有关装饰音和下滑音的知识也便掌握了。

有位老师在教学《卖报歌》一课时,正巧赶上那段时间动画片《三毛流浪记》正在少儿频道热播。孩子们对三毛的悲惨遭遇非常同情,而其中的歌曲也颇为孩子们喜欢。《天大地大我没家》这首主题歌曲调优美凄凉,歌词寓意深刻,是一首非常好听,思想又深刻的作品。

他便选用此歌作为导课的引子。同学们一听都特来劲,几乎全班同学都跟着唱了起来。刚开始,同学们还都是用兴奋的情绪在唱,可是唱着唱着大家的表情就由兴奋转为平静,再由平静转为难过。甚至有的孩子眼睛里泛出晶莹的泪花。一首好歌不仅带给人美的感受,还有思索。在歌曲的渲染下,同学们的思想自然而然地投入到那段从未经历过的年代,他们的心和三毛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于是很自然的,由三毛过渡到卖报歌的小主人公“小毛头”身上进行新课教学。

4、用心整合多方资源。

1)、用心挖掘学生中的人力资源

(教学之前之后的拓展)如:网上找寻歌曲—唱给老师听—唱给同学听在歌单上写:此歌由某班某同学提供—发给全年段学生;之后:学会后查相关资料第二节课交流;请有器乐、舞蹈、声乐等基础的孩子当小老师;特意让某些“捣蛋鬼”当音乐班长等等。

     (2)、班主任的资源

     唱好国歌、校歌、段歌、班歌。班会课唱、集体活动中唱,并且让它们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中,让主流音乐占领不健康早熟音乐的市场,使之渐渐认可主流歌曲,尽享童年时代的美好时光。

(二)        、遵循心理特征进行音乐教学。(以高年级为例)

小学生心理特征包含知觉特征、思维特征和活动特征,它们共同参与学习活动。高年级学生明显的生理特征是长高长大,大脑也逐渐成熟起来。有些学生出现生理“早熟”。心理特征主要有:从事一项活动的目的动机明确,喜欢独立思考,独立意识增强,自尊心较强,智力与非智力发展较快。

这一时期,如果采用一年级“唱游”形式教学,我们会觉得别扭。他们已适应静态式的学习环境,养成依靠内心的思维活动学习音乐的习惯。例如,《转圆圈》(六年级下期)开头是徐缓的音乐(静景)“啊,月亮出来了!”,接着是用稍快、短促、热烈、欢快的游戏场面(动景)“月亮出来了,大家出来玩,拉起手站成排,月亮底下转圆圈。”如果让低年级儿童唱,他们自然手拉手,跳圆圈舞,乐得不可开交。而六年级的同学唱,多数男女同学不愿拉手,也不愿跳跳蹦蹦的唱。你看,他们坐在位子上静静的听(音乐),细细的想(音乐),在老师的辅导下对音乐作具体与综合的音乐感受,从他们的脸上看得出“品尝”作品得到的某种感受反应。

这一时期,他们的学习态度比较积极主动,个人情感控制能力较好。他们讨厌老师当着同学的面说指责的话,也不喜欢老师当众表扬他们上课专心守纪,这一类的表扬语会使同学认为这位老师很好笑。他们希望老师用和蔼、亲切、真诚的态度同他们讲音乐,共赏音乐。他们希望与老师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他们的人格,相信他们的能力,让他们“自己学”。

高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唱歌能力,有了一些学习音乐的良好习惯(包括教师的“静态”即情态、声态、形态和学生的静思、静听)和方法。课堂教学应从以下方面努力发展:㈠创造“静”式的教学环境,加重听的教学分量;㈡用讨论式学习音乐;㈢创设音乐情景,渲染音乐意境,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㈣用听记和改写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㈤用自我表现锻炼学生的音乐能力和展示学生的音乐个性。这样,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听力、感受力、鉴赏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智力(含非智力)因素,就能在音乐学习里得到较好的发展。

小学生阶段学生心理特征的转折期约在三年级下学期。教学立意、构思和方法有较大的差别:低年级以“动”为核心组织愉快的教学;高年级则应用情感教学法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音乐情绪情感,在作品情感的体验中得到音乐审美和思想教育(如:简单的二部视唱教学——                                                          )。因此,关键去挖掘教材里的思维性、艺术性、情绪色彩和情感特征,以“静”为核心组织教学。委托学生轮流当文艺委员,负责收集同学们对音乐的看法和建议,组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负责任的态度。常常请个别学生当5-10分钟音乐老师,展示其对音乐课的要求、理解及对教材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和自信、大方的心理素质,融洽师生关系。

(三)、关注被“遗忘”的孩子。

任何一个年级的学生中总有少部分被“遗忘”的孩子,或称“学困生”,这些“学困生”总是师者“烦劳疲乏”的原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到师大附小听了几节音乐课,发现每节课里都有几个“被遗忘的”孩子。他们或呆坐墙角,独处一隅;或无所事事,在座位上转来转去。当这些孩子发觉我关注的目光后,有的赶紧去看邻座的书;有的不好意思地挪开了眼光;有的冲我嘿嘿一笑,又若无其事地东张西望了。望着他们那一张张无奈的小脸,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我们的音乐课堂怎么了?

为此,我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幼儿园的孩子对音乐都有着极大的兴趣。升入小学后,一、二年级,大部分学生仍兴趣盎然,少部分便出现因生理、心理差异而跟不上进度的现象。随着年级的升高和知识的深化,这种差距愈来愈大。致使有的学生表现出对上音乐课无动于衷。个别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个性弱点愈发凸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程式化。幼儿音乐活动内容短小有趣、形象鲜明,符合幼儿的认知心理特征。而目前小学音乐教材(简谱版)则过多强调音乐知识的训练与传授,如:“双基”部分沿用了专业音乐教育的模式,按两门专业课程设置(读谱知识和视唱听音),有的练习出现较难的三声部,有的内容不够生动活泼,缺乏趣味性忽视了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时代感,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单调化。首先是忽视教法。不少教师只满足于充当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的角色,不敢对既定的教材进行灵活运用,没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是忽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缺乏激励机制,对音乐素质好的学生产生倾斜,无法与那些学困生进行情感交流,消极地冷落这部份孩子,使他们产生了抵触情绪和消极情感,走向学习音乐的极端。

3、教学班级负荷重。班级生员严重超编。目前,全国各县市大部分基层小学班级少则55人左右,多的竟达70多人。音乐教师常要跨班、跨年级教学,若每班一两个学困生,累计起来也有十几人。因此,教师对这些学生的帮助也只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法持之以恒。

怎样让这些“学困生”学而不困?如何让音乐成为孩子们心中隐形的翅膀?如何让音乐课充满生命的活力呢?

1、尊重理解,激发信心(做个有魅力的教师)

美国优秀教师阿亚拉帕里拉在荣获美国波斯顿最杰出教师金国奖时,有人请他给杰出教育家下定义,他第一句话说的就是“一个懂得尊重的,特别是尊重孩子们的人……”由此可见,尊重学生在教育中尤为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前题。而要做到尊重学生首先必须理解学生,任何一个学生都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真诚的爱,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就是对学生最真诚的爱。这种爱可以使学生的自尊心和情感得到满足,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要善于激励。当一位胆小的学生站起试唱时,我就送给他一句“你真勇敢”;当一位平时调皮捣蛋的孩子认真听讲时,我就悄悄地告诉他“有这个进步真是可喜”;当一位音质差的学困生愿意参加合奏时我就真诚的对他说“让老师把掌声送给你”……这些简短的激励性语言,将鼓起他们学习的勇气,帮助他们找回失去的尊严,从而树立学好音乐的信心。

2、研究教法,教学相长(掀起你的盖头来)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音乐学困生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因个性偏激而学困。主要表现为粗心、好动、好斗、抵抗性强,常爱开无轨电车。二是天生音质差而学困。表现为自暴自弃不愿发声。三是因心理障碍而学困。表现为胆怯、口吃、不自信,常常“知难而退”等。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应“对症下药”。对第一种学生可鼓励其点滴进步,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例如:学生小宇,三年级时是个让老师、家长、同学头疼的“学困生”,四年“六一”一次成功的哑剧演出,使他获得了良好的成功的心理体验,自信心也倍增,老师趁热打铁时时鼓励、帮助,“盯住不放”,小毛病、小缺点暂且不计,一有进步适时鼓励。到了五年级被公选为副班长,成了老师的小帮手,班级音乐会的小编导、总导演,在毕业晚会上竟当众跪老师对他的帮助教育。对于第二种学生要对其讲明道理,以故事的形式告诉他们,音质差,可以不当歌唱家,但也许能成为一位优秀的指挥家、演奏家、作曲家。至少当一个懂得欣赏音乐的人。第三种学生应为其在班上创造表现的机会,如:先让其站板指谱,当视谱教学的小老师;小合唱、小合奏的群众演员,再渐渐培养其当班上的指挥员等等。另外,还可在班上“设立互助小组”让周围的学生真诚地帮助他们。针对“学困生”的畏难情绪,我们还应适当地降低视谱和合唱教学难度,使其从“谈谱色变”到“视谱能唱”;从烦合唱到爱合唱,培养其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电化教学,提高效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作为现代科技成果进入教学领域后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它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特别是对“学困生”,较能吸引其注意及兴趣。因此,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喜爱。

由于音乐形象不易捉摸,难以用语言,准确的加以描述,需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身的联想才会意会。而小学生年龄小,阅历不深,生活经验缺乏,难以把握和理解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录音、投影、录像、电视、课件等多种电教媒体,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歌曲介绍,可采用幻灯、录像;启发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可利用录音机,把学困生的声音录下来,然后放给他们听,之后,将课本配套的录音带与之对比,让逐个差生仔细揣摩、辨析,纠正错误,做到以声触情,以情代声,声情并茂,使这些“学困生”真正体会到音乐的内涵。)当然,凡事皆有利弊,合理应用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所以,我们要避免步入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喧宾夺主,顾此失彼。

如:曾听过的一节三年级课《两只小山羊》,为了顾及学生年龄特点,激发兴趣,就把整个教学过程编成故事,以动画的形式,再配上音乐播放,使多媒体课宛如动画片一般,可视性很强。学生的兴趣是调动起来了,但学生的听觉联想却被忽视了,以至于一节课下来,留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动画形象和故事情节,而歌曲的主旋律却不熟悉,顾此失彼,而且是失了音乐课的核心部分。(我自己的一节欣赏课《快乐的罗嗦》)、、、、、、

误区二:舍近求远,忽视其它。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但也不能忽视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传统的其它媒体。如果盲目追求形式手段的多样化,不考虑实际效果,势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试想,对书中色彩明丽、形象生动的插图和取用方便的教学挂图不用,偏偏要花时费力地把这些画在黑板上,复制到电脑课件里,以显示教师制作课件的能力;教师本来就有较高水平的范唱、范奏水平可直接用于示范,但偏偏要不厌其烦地将其录制成多媒体课件。凡此种种,与其美其名曰“运用了多媒体教学”,不如说是教育中的“八股”现象。

误区三: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传统教学模式中,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地位,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而多媒体的参与,对于教学中的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等等,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从组织教学到基本训练,从新授到巩固都制成课件,课件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教学从传统的“人灌”变成了现代的“电灌”场面,教师成了计算机的操作员。导致原本是为辅助教学而设计使用的,在实际教学中却造成了分散学生注意力,限制学生想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不良后果。

创造性使用教材

改变单纯的知识讲授和理性的学习方法,用灵活多变、多姿多彩的教学手段吸引其极易开小差的思维;灵活安排内容,将某些学生不易唱不爱唱不理解的歌曲改为欣赏或干脆选用一些少儿喜爱的通俗歌曲,如:《感恩的心》、《中国话》、《海尔兄弟》、《七子之歌》、《一个师傅仨徒弟》、《动画城》、《祖国歌》、《中国娃》、周杰伦的《蜗牛》等等。既有趣又有教育意义。

利用活动,拓展空间。

利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吸引他们,为他们编些适合的小品、音乐剧、哑剧、相声等等节目,为之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使之更多地体验自由探索与成功学习的快乐与自豪。

除此之外,还要重视他们的个性地位和情感因素,关注他们的内部心理过程和外部心理环境,并探求他们的最优结合。

我们知道,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特别是我们的音乐课堂教育,还处于“解决温饱问题”的低层次阶段。虽说音乐是造物主赋予我们人类的尤物,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可是真正要让音乐成为孩子心中隐形的翅膀又谈和容易!但是,教育又是一门爱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学困生”更需要爱的阳光雨露的滋润。音乐对人的影响和造化是以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为特征进行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只要本着以爱为出发点,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好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就能在音乐教学中消除“烦劳疲劳”,唱着歌前进。举三例权当论证:

例一,五、六年级不少“学困生”喜欢流行音乐,常在音乐课上戴上耳机“我行我素”。师者该怎么办?强行制止肯定行不通。只好也去寻来该音乐听,再拿到班上做对比性欣赏、分析、讨论,师生共同发表意见。如:学唱“我为歌狂”里的“走,我跟着音乐走”,并学习他们自然大方的表演;模仿周杰伦音乐的节奏对白编歌词,学会灵巧清晰,快速的按节奏朗读;分析欣赏阿杜优美深情的歌声和动情的演唱,改编歌词套唱最喜欢的几首等。引导学生欣赏、学习其精品之后,再以朋友的身份告知有些作品为什么不适合他们唱。

例二,孩子们的歌星没走,“街舞”的“舞星”又来了。又是若干所谓的“学困生”偷偷地跑到社会上学舞去了。作业不做,晚上超时回家,还理直气壮地告诉家长:音老师请去排舞。怎么办,将计就计,辛苦自己,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排练,或为他们创造学习机会。孩子们学起舞来兴趣盎然,几次下来竟也成绩喜人,师生关系可想而知。

例三,在班上为他们创设表现“特长”的机会。如:五音不全者可鼓励他在班级音乐会上表演相声、哑剧、吹口哨、小品等等。这些“小家伙”平时不正经学习音乐,可却很热衷这些,也正是这些“特长”表演使之有了难得的成功体验,为他们在班上增强了不少自尊、自信。学习音乐的态度也因此得到改善。当然,这其中,我们得注意不能为了培养兴趣而没有原则地去迎合他们。如:不加选择地教唱通俗歌曲;占用课堂时间讲和音乐课无关的故事;做无关的游戏等等。

音乐课堂,它的本身就必须如一曲旋律,有急有缓,有张有弛,它充满柔情,也充满阳光,一句话,音乐课堂应当比所有的课堂都美,应当成为学生心中最美的风景线。

结束语:教海无涯乐作舟。(乘乐以游心)

如果将每一段音乐看成是一处风景,聆听就成了一次以声音为线索的旅行。这是多么美妙的事啊!做为音乐教师,我想,我们要做的就是当好导游,在无涯的教海中,以乐做舟,以爱为浆,让音乐成为孩子们心中隐形的翅膀,让他们在音乐的国度心灵的世界快乐、美好地遨游!不管是流行还是经典,不管是快乐还是忧愁,美好都将从这里得到分享。对孩子如此,对我们自己更应如此,当你疲惫时、当你烦恼时、当你无奈时、当你愤怒时、当你失意时,听听音乐吧;当你心中有解不开的疙瘩时请你走出家门听听音乐跳跳舞吧。让我们的心乘着音乐的翅膀飞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