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震学的基本术语

 普化散人 2010-09-28
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的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的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内的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
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它能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它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人们一个警告!即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一位住在楼房里的干部突然被地震惊醒。由于这位干部平时了解点地震常识,所以当他感到上下颠簸时,迅速钻到桌子底下,五、六秒种后,房顶塌落。直到中午,他被救出后,深深感到要不是自己果断钻到桌子底下,早就没命了。他说是地震知识救了他的命。
震级和烈度:地震学上用地震震级和烈度两个不同的概念来衡量地震的大小,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烈度是表示某一地区受到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震级的大小是根据震源通过地震波释放的能量的大小来确定的。释放的能量愈大,震级愈高。地震的震级要通过计算才能得出,一个5级地震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万吨级原子弹爆炸的能量。
地震烈度是通过地震对地面破坏程度的实地踏勘和专家评定得出的。也就是俗谚说的“震级要算,烈度要看。”对待地震烈度,人们归纳了这样几句谚语“一条谚语三句话,看人看房看地下。房倒屋塌有七度,四度有感十遭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