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的思考(1)

 英雄88 2010-09-28
作者:马雪    文章来源:教育与职业第26 期( 总第522 期)2006 年9 月中     更新时间:1/19/2007

 

三、学法指导的方法

1. 教材阅读法。教材, 即学生手头的课本, 这是前人的劳动成果, 智慧的结晶, 是学生成材的营养, 攀登的阶梯。可教学中许多教师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 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 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 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 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 期望教师对所教问题一一讲述, 而学生则习惯于模仿硬套。长此以往, 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 创造潜能遭扼杀,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正因为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首先, 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熟悉课文的大体内容, 寻找疑点、难点, 带着问题听讲, 听起课来容易抓住重点, 对解决疑难问题有好处。预习应放在疑点多, 难度大, 进度快的课文内容上, 立足点应放在用心寻找疑点、难点上。不必强调面面俱到的预习,否则, 势必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讲课, 教师就可以讲思路、讲方法、讲重点、讲难点, 节约教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 创造条件。其次,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上教材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上课时把听讲和教师的提问、启发, 以及参与讨论、课堂练习与看教材结合起来, 教育学生不要轻视教材, 只知听讲, 盲目练习。第三,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后教材阅读。有些学生一下课, 书一合, 就把教材丢到脑后去了, 不到下一节课, 不到考试, 很难去看课本, 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及时复习,方能强化记忆, 学习效果最好。为此,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当天的学习内容, 当天复习, 而且要指导学生在一单元或一章的内容学完后系统复习, 复习的范围首先是阅读当天、本单元或本章学过的教材, 目的是温故知新, 理清关系, 增强理解, 加强记忆, 训练思维。

2. 课堂学习法。课堂教学是我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进行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课堂,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环节也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点上。为此,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课堂学法的指导。

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有备无患。要上好一堂课, 学生需要从两个方面做准备: 物质与精神。物质准备包括教科书、笔记本、练习本及其他与学科有关学习用具的准备。精神准备, 也称“心理准备”。该法的主要环节是要求学生抓住课前几分钟的预备时间, 想一想前一次课讲的内容, 以“温故”为“知新”做准备; 查一查前一次课老师布置的任务, 自己完成得怎么样; 再看一看物质准备落实情况, 这样就可以为上好新课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探索、发问。常言道: 问则疑, 疑则思。没有探索, 没有问题, 就不会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探索、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知识的种子,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因此, 教师上课要引导学生具有问题意识, 使学生善疑、善问、善探索、善释疑。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勤于动手。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懂了不一定会做, 会做了还不一定有创造性。所以, 教师上课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勤于动手, 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 引导学生经常开展讨论、交流与合作学习,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在课堂学习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会记课堂笔记。上课做笔记要有所选择, 不是有言必记, 而是记重点、规律、疑难问题、教师补充的内容和师生要讨论的问题。也要记容易写错、算错、记错的细节, 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做笔记时, 要学会手脑并用, 一边记, 一边思索教师所讲的系统性, 条理性, 不断分析归纳。这样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也培养做笔记的能力。

3. 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而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极为重要, 因此,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课题进行研究, 通过独立的探索, 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选定研究课题。一个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 更是很多科研工作者的切身体会。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要贯彻“新、小、趣”的原则, 即一是要有新意, 是别人没有提出过的问题或者是在别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作进一步的探索; 二是选题要小, 切实可行, 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完成, 同时, 又能以小见大; 三是要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对课题感兴趣, 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 学校的研究条件, 以及学生的能力发展问题。

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在研究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主, 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 探索与研究。教师不可越俎代庖, 必要时才给予启发引导。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产生积极情感, 激发他们思考、探索、创新的欲望。

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 如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 获取信息, 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 并恰当地利用信息, 以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在研究性学习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合作, 让学生在合作中交往、研究、集思广益, 在探索、挫折、成功的交织中获得真切的体验, 以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教师要努力让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 使每一位学生的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培养。

总之, 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既是端正教学思想,推进新课程改革, 着眼于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 又是一名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集中体现。每个教师都要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善于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尤其应注意自身授课方法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1] 戚建庄, 金法.素质教育研究[ M]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6.

[ 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3] 宋乃庆等.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M] .北京: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 4] 肖建民.研究性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策略[ 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2,( 11) .

[ 5] 邹涛.转变学习方式浅析[ J] .宜宾学院学报, 2004,( 4)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