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编教材值得提倡但应规范有序

 悦读馆 2010-09-29
本报《给语文课本“动大手术”》引起反响——
自编教材值得提倡但应规范有序
    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心得和学生的学习实际,调整上海统编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序列、单元框架,并作增删,近日本报刊登报道《给语文课本“动大手术”》(9月24日一版),介绍上海市大同中学大胆探索课程改革新举措,一些语文教学专家和教师对这一做法表示肯定,认为这种第一线教师使用教材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有利于促进中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值得提倡。而面对日渐涌现的校本教材,教育专家也建议政府应加强管理规范。
   
课本只是教师教学的“底本”
    上海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主编、华东师大教授王铁仙说,统编课本是严格根据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课程标准编写而成,凝聚着编写组内外众多人员的集体认知和经验,并经过本市专家组成员多次审阅,一线教师应当充分重视,付诸教学实施。但他和编写组其他成员也曾多次向本市高中老师们表示,这套高中语文课本只是教师教学的“底本”,有如剧本,只是导演和演员演出的一个重要依据,没有必要完全遵循,决非不能改动。现在他看到大同中学的老师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益,花许多精力对课文进行调整、增删,并且做得恰当、正确,甚为钦佩,也很欣慰。
    对于一些学校根据教学实际增加课文数量,王铁仙非常赞同。他认为,上海高中语文课本(试用本)的课文数量对于一些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教师教学水平较高的学校来说,确实过少。以高一学年的两册为例,课文一共只有45篇,而他们此前编写的“试验本”一学年有82篇,当时却受到不少质疑。“虽然我们一再说明这些篇目是供不同学校和教师选用的,学生学习能力强的学校或班级可以选择较多篇目来教。但社会上不少人简单地认定教材中课文多就是增加学生的负担。正是在这种舆论压力下,形成了现在‘试用本’课文大为减少的状况。”王铁仙认为像大同中学一类学校施教时确有必要自行增加课文数量。
   
自编教材可满足教学需求
    “如果学生光读课本,一年只精读20来篇课文,对于十七八岁的高中学生来说,实在太少了。”上海师范大学附中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认为,语文学习不同于数理化学习,翻来覆去研究这些课文没有太大必要,也不可能提高成绩,而广泛的阅读对语文能力的提高却是很有效的。因此,对一些学校在尊重大纲和统编教材的基础上编制校本教材,他认为这是值得提倡的。
    全市统编教材需要考虑各个层面学生的需要,因而编写者会在经典课文的范围内适当选取一些通俗易懂的作品。而事实上,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余党绪认为,对于那些理解力较强的学生,有必要引导他们多读些有深度、耐人寻味的课文。上师大附中在保留基本教学的基础上,每周还给学生增加一篇时文阅读,每一篇都是近万字的长文。他们选文的标准是必须在思想内容、文化眼光、写作方法等方面要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也就是要挑战学生的阅读极限。学生迈过这道坎之后,阅读能力明显提高。此外,他们还开设“经典阅读”选修课,带领学生啃一些大部头的名著,也很受欢迎。
   
对自编教材加强管理
    对统编教材进行调整和补充,基层学校都或多或少地进行着探索。如有的学校开设古诗文吟诵等拓展型课程,经过几年摸索,已编写出系统的校本教材;而有的学校则根据教学安排,自编讲义,适时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嘉定区语文教研员沈国全的观点是“这样的尝试越多越好”,因为这将有利于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他认为,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有能力的学校和区域,或者由学校自发组成的联合体,都可以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增加或调整教学内容。
    “学校和教师这种使用教材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应当得到肯定和提倡。”王铁仙认为,上海应当创造条件,在教材编写上实行“一纲多本”,也就是说,根据统一的课程标准和考纲,一门课程可编出多种教材,供不同学校、不同教师选择,以利不同特点和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增强教学改革的活力。
    “有关部门对基层学校的这一动向要有所了解,并加强管理。”沈国全建议,必要的时候可以成立专门的授权机构,负责对基层学校的自编教材进行论证、审查,确保教学规范有序。
    本报记者  王柏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