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14点30分,我们到达钱塘江大潮的观潮胜地──盐官镇。
钱塘观潮始于汉魏(公元一世纪至六世纪),盛于唐宋 (公元七世纪至十三世纪),历经2000余年。
今天的潮水12点钟已经过去了。当地的老乡“热情”的向我们介绍看潮的基本知识,什么一潮三看、碰头潮、回头潮、夜潮…… 搞得我们一头雾水。看来功课做得还不够,正好利用这个时间好好研究一下,制定一个观潮攻略,实地考察,免得明天手忙脚乱。事实证明,这步太必要了。 
为什么钱塘江的大潮那么壮观,是与杭州湾的特殊地形分不开的。钱塘江入海口叫杭州湾,那里外宽内窄,呈喇叭形,出海处宽达100公里,而往西逐渐收缩为20公里左右,最狭窄处海宁县盐官镇附近,只有3公里宽。潮水涌来时,一路向西受到两岸地形的约束涌积起来,潮头越积越高,就像一道直立的水墙向西推进。又由于钱塘江口有一个体积庞大的“沙坎”,当潮水被拦门沙坎挡住了潮头,就形成了后浪推前浪、一浪叠一浪、汹涌澎湃、势如千军万马排山倒海的天下奇观!

(下图是上图红框部分的放大图)
我们终于搞明白了“一潮三看赏四景”!
杭州湾是一个大喇叭口,潮波受到越来越窄的江岸约束,来不及均匀上升,潮水涌积,终于在丁桥大尖山附近激起高达数米的白浪水墙,这就是“迎面潮”。
潮水到盐官镇,江面宽度仅二、三公里,潮势至此最盛,且潮头齐列一线,这就是“一线潮”。
潮水继续西进,在老盐仓撞上伸入江心的丁字坝,怒涛惊竖,碎作泼天骤雨,潮头返窜,这就是“回头潮”。由于潮势凶猛,返身向东的“回头潮”与继续西进的潮水相碰,西进的潮水在下,“回头潮”在上,这就是“碰头潮”。
所谓的“一潮三看”就是追着潮看,因为潮水的速度大约每秒8~10米,换算成时速也就30多公里,机动车比它快多了(当然道路条件要好),完全可以追的上。这可是表现自驾优势的好机会,我们岂能放过!下面的问题就是实地考察路线,确定三个观潮点的位置,明天现找可是来不及!
我们先驱车到了盐官西边11公里的老盐仓,这里有座9米高、650米长的丁字坝,伸入江心。潮水来到迎面撞上丁字坝,一声霹雳,如蛟龙脱锁,怒吼回首,潮头突兀竖起,冲向天际,煞是惊险,人称“回头潮”。

这就是丁字坝,我们的第三观潮点。现在钱塘江水静如丝绸,潮水来时惊涛拍岸,有多少观潮惨案都发生在此!
长长的大堤上只有我的车形单影只。海宁潮水一天两次,白天为“潮”,夜间为“汐”。每月的农历初一至初五、十六至二十、均为大潮日,一年有120多个观潮佳日。当然,最为壮观的是农历八月十八的大潮,是流传千年的传统观潮节。每年此日,海内外数十万宾客云集观潮胜地海宁观潮。到那时,大堤早就封闭了,里面人山人海,哪还容得我在大堤上跑车!

因为天天有潮,平时人就不是很多。今天天气晴朗,明天是农历十月初一,还算不错的观潮日,我坐在大堤上,沐浴着金色的阳光,对明天的大潮充满了期望。

第一观潮点在翁金线(老沪杭线)28公里处,在盐官镇东边7公里左右;第二观潮点选在盐官排涝枢纽东边。选择地点的关键是要好停车,还得出的去,否则叫别人的车堵在里面,着急上火也没用,潮水不等人。
这就是翁金线,左边是钱塘江的河堤。明天一潮三看能否成功,能否赶在潮水前面,关键看这条路是否堵车。
实地考察完明天的路线,安排好住处后,剩下的时间随便在盐官镇转了转。
海宁盐官镇是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早在我国的汉代便开始晒盐制盐,因此得名盐官镇。唐宣宗大中年间,(847年-859年)李忱在坐了十四年皇帝后,终于看破了世间的滚滚红尘,自愿放弃了锦衣玉食的皇位,甘愿来在盐官镇削发为僧,他圆寂后的灵塔至今还在盐官镇上屹立。

盐官镇的老街大约有600米长,却浓缩着盐官上千年的历史文化。这里有陈阁老宅,“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号称“江南第一世家”的海宁陈家在清代出了300多位大小官员,其中陈阁老宅的主人陈元龙更是“海宁陈家”的代表人物。这里还是著名诗人徐志摩和著名作家金庸先生的故里。
10月29日(农历十月初一),阴。
天公不作美,江上有大雾。按照潮汐时间表,秋季的初一,潮水应当在12点05分左右来,就算提前1小时,时间也很充裕,我们接着转盐官镇。

这座面向钱塘江,似庙非庙,似宫非宫的建筑是海神庙,千万别小瞧它,它是1730年雍正帝下旨建造的,占地40亩,为江南罕见的古典宫殿式建筑,俗称“庙宫”。2001年6月,它与盐官海塘一起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雍正皇帝继位以后,诛杀了反对他的弟兄多人,当皇帝时间越久越感到内疚和自责,为了安抚那些被屈死的鬼魂,借钱塘江每天两潮的谐音,让那些死去的弟兄们也能日日上朝,特拨库银建起这座海神庙。

花居雅舍,盐官特有的一处景点,主要展示我国的青楼文化,展示青楼与文学、与音乐、与名士、与历史的各种关系。中国古代妓女、尤其是清代以前的妓女,在中国古代的文艺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从而形成了一种“青楼文化”现象。现在展馆的位置,就是宋朝名妓李师师当年开设青楼、教习歌舞的地方。

后厅的“红粉”部分则再现了当年青楼女子的一些私人生活场景。就整体而言,她们未必值得推崇,但是可以试着去了解、去揣摩、去感受她们心灵的真实状态、她们隐藏在“卖笑”背后的喜怒哀乐。

中国古代,一些家妓、官妓(也包括极少数市妓)是所处时代歌舞音乐艺术的代表,对推动中国古代艺术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她们为了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享乐需要,往往要经受严格的艺术训练,具有良好的文化教养。
青楼女子最早的渊源是所谓的“宫妓”,以后又出现了“营妓”、“家妓”。青楼的存在实际上成为中国古代“三纲五常”封建婚姻制度的一种补充,使人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外,找到一种可能的寄托。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与青楼关系密切。知识分子是介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一个弹性群体,命运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使他们与同样命运无常的妓女之间达成了心灵的默契。因此,中国古代的爱情也大多产生于士与妓之间。
在中国古代,几乎每个朝代的诗词精华都有妓女占一席之地。例如《全唐诗》收录有21位妓女作家的诗篇136首。同时,还有不少诗词是歌咏妓女生涯的,如在《全唐诗》中收集的49430首诗歌中,有关妓女的就有2000多首,可见,妓女题材已成为一些文人雅士的创作源泉。
这些衣物透着江南女子独有的细腻与精致,依稀之间仿佛还能嗅到胭脂水粉的味道。 
妓女从古至今都有。在当今世界,虽然还存在许多合法或不合法的“性工作者”,但是青楼文化在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繁荣的过程后,已经消亡了。
10点50分,我们提前一小时来到翁金线28公里处的第一观潮点,望着满江的浓雾,无奈呀!
大堤上空无一人,我们静静地守候。钱塘江水在浓雾的遮掩下静静地向东流去。
11点40分,远处传来低沉的隆隆声,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似隐似现的出现了一条白线,潮来了!只见那条白线横贯江面,在浓雾中向我们奔来,潮头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两尺左右,声音却像千军万马齐头并进,这就是迎面潮。也就1分钟的时间,潮头就从我们面前涌过。我们赶紧跳下大堤,奔向我们的战车,赶往7公里外的第二观景点。

路上很顺利,80公里的时速保证了我们赶在潮水前面,这里的江水还很平静。在第二观景点已经有几十人,听说我们是看了迎面潮赶过来的,纷纷围拢过来打听端详。早晨在盐官镇参观时看到一辆北京牌照的车,当时还搭了几句话。听了我们一潮三看的攻略,大呼上当。原来他们听信了老乡的话,将自己的车停在盐官镇,租了老乡的小蹦蹦(机动三轮车)一潮两看。老乡的理由是你们路不熟,找路的时间潮就过去了。其实此话也不无道理,毕竟我们是实地跑了一趟才心中有数的。来自嘉兴的两个山西小伙子,说好走的时候招呼一下,他们的车要跟着我们去老盐仓看回头潮。
未见潮影,先闻潮声。响声越来越大,犹如擂起万面战鼓。12点03分,远处雾蒙蒙的江面出现一条白线,迅速西移,再近,白线变成一堵水墙,逐渐升高,“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横在浪花中”。潮头呈直线状经过我们眼前,大有万马奔腾之势,锐不可当。这就是“一线潮”。为了更好的展示钱江潮的风采,我就将我那些雾蒙蒙的照片收起来,用下面4张网络图片代替,我们看的潮没这么大。

看完一线潮,我们又赶往11公里外的老盐仓。因为带车,我们的时速降到60公里。一路顺利,老盐仓的江水依然平静。12点47分,远方天边一条银线汹涌而至,虽然潮头也就是1米多,但仍有万马奔腾、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之势。

老盐仓的河道上建有一条长达650米、高9米的拦河丁坝,咆哮而来的潮水遇到障碍后被反射折回,在那里它猛烈撞击对面的堤坝,然后以泰山压顶之势翻卷回头,落到西进的急流上,形成一排“雪山”,风驰电掣地向东回奔,声如狮吼,惊天动地,这就是回头潮。

潮势凶猛,返身向东的“回头潮”与继续西进的潮水相碰,西进的潮水在下,“回头潮”在上,这就是“碰头潮”。

13点,我们“一潮三看赏四景”的活动结束。钱塘江潮继续奔向杭州,也许杭州六和塔上还有许多人在等待它的到来。
附:
潮汐是在太阳、月亮的引潮力作用下,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分别产生的周期性的运动和变化的总称。
固体地球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弹性(塑性)形变,称固体潮汐,简称固体潮或地潮;
海水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海面周期性的升降、涨落与进退,称海洋潮汐,简称海潮;
大气各要素(如气压场、大气风场、地球磁场等)受引潮力作用产生的周期性变化称大气潮汐,简称气潮。
地潮、海潮和气潮的原动力都是日、月对地球各处引力不同而引起的,三者之间互有影响。作为完整的潮汐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将地潮、海潮和气潮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但由于海潮现象十分明显,且与人们的生活、经济活动、交通运输等关系密切,因而习惯上将潮汐一词狭义理解为海洋潮汐。
地球每自转一圈(24小时),其某一点必然有一次向着月亮、一次背着太阳;向月时,月亮引力大于地球离心力,于是使海水升高;背月时,地球的离心力大于月亮的引力,海水再一次升高,结果造成海水一天两次涨升的自然现象。
月亮离地球近,太阳离地球远,故月亮的引潮力大于太阳的引潮力,大致是11:5。
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太阳、月亮、地球三者位置基本成一线,日、月引力一致,形成大潮。但到了农历八月中秋,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位置处于椭圆形轨道的短轴上,日月离地球最近,吸引潮涨的能量也就最大,因此便形成一年一度的特大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