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教学设计 武汉市东湖中学 戴娟(15327314125) 三维教学目标 1 了解诗文塑造形象的不同特点; 2 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及塑造艺术形象的方法; 3 反复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品位古代散文语言的能力; 4 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课时安排:二课时 布置预习 1根据课下注释自译课文《过小孤山大孤山》《项羽之死》《庖丁解牛》,标记不会不懂的文词、语句。 2 阅读《过小孤山大孤山》文后的赏析示例。 3 确定散文《过小孤山大孤山》的写作顺序并概括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课前预备 (一)诗文导入 在中国古代诗文中,咏荷的诗文比比皆是,有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更有周敦颐的散文《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些诗文写出了荷的各异姿态,有同学会问:同一事物,诗文的形象创造方法有什么不同呢?这就是我们现在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二)解惑答疑 1 请学生打开课本68面“赏析示例”,预习了陆游的游记《过小孤山大孤山》,先请学生提出预习时存在的语言困难(翻译不一致或不懂的地方)讨论解决。 预设: ①杰然特起 特:特别 起:突起突出。 ②如宝装屏风 宝: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宝石。 ③但祠宇极于荒残 于:语助词,不译。 ④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状语后置 ,若稍以楼观亭榭饰 ⑤不与江水相乱 乱:混杂、混淆 ⑥岸土赤而壁立 壁:名词作状语,像墙壁一样 2散文《过小孤山大孤山》的写作顺序是什么?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游记,移步换景,时间顺序; 记游小孤山和大孤山的所见所想。 二 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 (一)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第二段并概括小孤山的形象特征。(要求:概括的特征要说明依据,找出原文语句并直译,落实实词、虚词和句式的准确翻译) 预设: 1、峭拔秀丽 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2、巉然孤起 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3、祠宇荒残 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二) 比较鉴赏 陆游笔下的小孤山孤立峭拔、秀丽却荒残,这孤立峭拔会不会就是孤山得名的原因之一呢?无独有偶,苏轼也有一首写小孤山大孤山的诗(教材70面):题画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1 齐读《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山苍苍,江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2 画中的长江绝岛恰好就是小孤山大孤山。题画诗中的大小孤山的形象特征是什么呢?请概括诗中小孤山的形象特点,并说明依据。 预设: 特点①孤立峭拔,依据:处于江中央(孤立),崖崩路绝、乔木搀天(峭拔) 特点②秀丽 依据: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像新妆的女子一般秀丽) 3 这两篇诗文不约而同都表现了小孤山大孤山的孤立峭拔和秀丽的形象特征,创造形象的手法和艺术效果有什么不同呢?请同桌同学交换意见,谈谈你们的看法。 预设:创造形象的手法 散文:①对比烘托 例如 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 ②具体描绘 例如 碧峰巉然孤起,……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 诗歌:①夸张 例如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②比喻 拟人 例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艺术效果 散文:形象丰富除孤立峭拔、秀丽外还有荒残,描绘真实客观。 诗歌:形象突出,运用比喻拟人,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4 理论学习 教材66面第三段有一个有趣的比喻,请自读该段文字,概述内容要点。 预设:散文 语言形式舒展自由,艺术效果贴近实际、真实 诗歌 语言凝练,艺术效果升华现实,有更多想象的境外之境 5 理论指导实践 诗文同写小孤山大孤山,创造形象的不同表现为: 文 诗 语言形式 舒展自由 凝练工整 形象特点 丰富形象逼真 精炼传神 创造手段 对比烘托 比喻拟人 艺术效果 贴近实际 境外之境 6归纳诗文创造形象的不同表现为三方面:创造手法、形象特征、表达效果 三 自主赏析《项羽之死》 (一)文本解读 印制下发译文,请学生对照译文,讨论解决自译时的疑问,如还有疑问,请提出。 预设: ①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得:征服 是何:是,代指汉军;何,省略介词“为”,为什么 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亡:使动,使我亡,要我亡。何渡为:渡何为,渡江有什么用 (二)把握文本 试用50字左右概述故事情节。 预设:项羽被困垓下,别姬后趁夜晚带兵南逃,途中失道被骗遭围困,杀出重围至乌江,愧对江东父老拒渡自刎。 (三)合作探究 解读文本 历史上许多人曾用诗歌表达对项羽的不同看法,我们就以“乌江自刎”这最悲壮的片段和胡曾的《乌江》为研究对象,合作探究探究写人的散文和诗歌在形象创造上有何不同。 男生读P74第4段,女生读P76胡曾《乌江》同桌交流探讨,推荐发言。 要求:有理有据,找出原文并直译。(强调实词、虚词和句式) 预设 1、形象特点 文 不知反思 知耻重义 视死如归 仁善 诗 耻(愧疚) 2、创造手段 文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诗 直接评价 3、艺术效果 文 形象丰满的悲剧英雄 诗 贬项羽失民心愧对百姓 第二课时 四 形象表达 各有形式 诗文在形象的创造上有区别,不同类型的散文创造形象也有不同。回顾《过小孤山大孤山》和《项羽之死》,与学生一起归纳:游记散文描绘山水形象,传记散文描写塑造人物性格。还有其他类型的散文呢? 请一位学生读P66第2段文字,师生共同筛选关键词概述如下: 山水游记类通过描绘景观抒写游兴和感受。 人物传记类通过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性格。 叙事类通过对事件细致生动的描写揭示事理。 抒情类借助记叙、描写等抒发真挚动人的情感。 五 自主赏析 实践归纳 (一) 实践归纳 赏析指导概括的几条,我们已验证了两条,哲理散文怎样塑造形象呢?赏析指导不曾明述。我们将自行实践归纳。 1自渎P71《庖丁解牛》,概述内容。 明确:庖丁为文惠王解牛并讲诉解牛之道,使文惠王领悟到养生之道 2齐读第1段,思考庄子是怎样描绘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作用何在? 预设并参考: 动作利落、声音的节奏感、姿态的美感 生动形象的描写夸张地表现庖丁高超的技艺,以便揭示哲理:顺应自然之理、熟能生巧、仔细谨慎方可游刃有余,即达到“道”的境界。 (二) 合作探究 比较阅读 1试比较《项羽之死》第四段和《庖丁解牛》第一段在创作形象的不同,并简要分析。(讨论后动笔整理答案,两名学生试板书) 预设: 《项羽之死》通过语言、动作描写体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庖丁解牛》通过形象化的动作描写体现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便于揭示哲理。 2归纳结论(补充到课本P66第二段后) 哲理散文(寓言故事)通过生动的描写、事例、抒情,使形象富有形象性,并揭示哲理。 六 课堂小结 1 创造形象的表现为三方面:创造手法、形象特征、表达效果 2 创造散文形象 表达形式多样 山水游记类通过描绘景观抒写游兴和感受。 人物传记类通过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性格。 叙事类通过对事件细致生动的描写揭示事理。 抒情类借助记叙、描写等抒发真挚动人的情感。 哲理散文(寓言故事)通过生动的描写、事例、抒情, 使形象富有形象性,并揭示哲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