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云南省边境贸易区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东邻贵州、广西,北连四川、西藏,西与缅甸毗邻,南与老挝、越南接壤。边境线长4060公里,其中,中缅边界1997公里,中老边界710公里,中越边界1353公里,云南省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4%。全省人口3782万人。主要民族有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枯、佤、纳西、瑶、藏、景颇、布朗、普米、怒、阿昌、崩龙、蒙古、独龙、基诺等族。少数民族总人口1370万人。
一、开展边境贸易的基础条件
(一)省内条件
全境地势由西北向南倾斜而下,其中山地之84%,丘陵占I0%,平坝仅占6%,地表大致可分为滇东高原(位于丽江、剑川、下关至礼社江、元江一线以东广大地区,是云贵高原的主体)、滇西南高原(元江、礼社江的西南、下关至保山一线的东南)、滇西高原(怒江以西、营盘街以南)、滇西北横断山高山峡谷(丽江、剑川、下关一线以西,巍山、保山营盘街一线以北)4个区域。山脉多与大河平行排列,主要山脉有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玉龙雪山、无量山、哀牢山、乌山等。各山脉大致在海拔2000至4000米左右,山间各河下切成幽深峡谷,高差可达3000米以上,形成著名的滇西纵谷区。梅里雪山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是本省最高峰。
河流主要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南盘江、元江、伊洛瓦底江6大水系。金沙江为长江上源,石鼓以下的虎跳峡最狭处仅30米宽,峡区长16公里,落差近200米,与两岸相对高差3000多米,是世界最深峡谷之一。澜沧江出国境后称湄公河,注入太平洋。怒江出国境后称萨尔温江,注入印度洋。怒江以西各河属伊洛瓦底江流域,以龙川江较大。元江又称红河,向东南流经越南注入太平洋。南盘江为珠江上源,支流较多,常潜入岩溶洞穴成地下河。
本区湖泊共有20多个,是我国湖泊较多的省区。滇池是云南最大的湖泊,又名昆明湖,面积297平方公里,湖区风景优美。洱海面积246平方公里,也是著名游览风景区。
全省基本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型气候。特点是垂直变化显著,干湿季节分明,年温差10℃—12℃,日温差大,12℃—20℃。全省年平均气温4℃—24℃、大部地区15℃左右,西北部气温低,南部河谷地区气温高。最冷月1月8℃—17℃,极端低温曾达—25.4℃;最热月7月11℃—29℃,极端高温曾达42.3℃。全年无霜期170—320天之间。年平均降水量600—2300毫米,5—10月为雨季,6—8月可集中降水量的60%,西北部年降水量少,约500毫米左右,西南部年降水量可达2500毫米,是全国多雨区之一。
本省矿产资源以有色金属和磷为多。锡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二位,个旧锡矿驰名世界,东川、永胜、易门的铜,昆阳、澄江的磷等储量丰富。兰坪铅锌矿为全省第一大铅锌矿。大理石因产于大理而得名,是优良、美观的建筑材料。森林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5%,滇西北是我国重要林业基地之一。有云南松、滇油松等特有树种,南部出产热带林木。林区盛产多种珍贵药材,主要有三七,天麻、虫草、麝香、鹿茸等。云南省在南部地区引种了橡胶、咖啡、油棕、金鸡纳、胡椒、剑麻、香茅、紫胶等热带植物。省内盛产多种水果,以昆明宝珠梨、大理雪梨、蒙自石榴为著名。
省内水力资源蕴藏相当丰富,约之全国的1/5。地热资源也很可观,已知温泉400多处。野生动植物资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国家在南部西双版纳地区设立了勐腊、勐仑、勐养等多处自然保护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云南目前经济实力较强,已建立有色冶金、钢铁、电力、煤炭、化学、机械、建材、卷烟、食品、森工、纺织、轻工等12个大类69个工业部门。初步形成门类基本齐全,结构比较合理,有一定基础的工业体系。有色冶金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个旧锡矿产量居全国之首。东川所产“云铜”,色泽如银,质地优良。全省建起了滇东北和开远、个旧两大电力网。手工业传统产品有大理石制品、昆明斑铜、个旧锡器、桃花刺绣等。农业已建成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例如,商品粮生产基地,出口茶叶生产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本省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其次为玉米、小麦、豆类、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以油菜、烟草、甘蔗、茶叶、花生、棉、麻种植较多。西北部以畜牧业为主,丽江马为全国优良马种。
铁路是全省交通主于,成昆、贵昆、昆河、蒙宝等线联系国内外,南昆(南宁一昆明)、广大(广通—大理)线正在建设中。公路干线主要有昆明至打洛、那发、畹町、贵阳等联系省内外和边境。水运可通行机动船的航程有700多公里。特别是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的开发,对中国大西南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经贸关系的意义和作用重大。航线开通后,西南地区的商品如以昆明为起点,实施水路联运到东南亚各国,运距比绕道华南海港缩短了3000公里,节省时间5/6,运费降低60%以上。并将带动西双版纳州的边境贸易和经济的发展。航空以昆明为中心,可直通北京、上海、西安、成都、重庆、广州、桂林、南宁、长沙、保山、昭通、思茅等地。国际航线有昆明至仰光等航线。不断完善的铁路、公路运输网络以及通讯、邮电枢纽与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云南省形成较强的经济实力,为开展边境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条件。
根据国家对外开放的有关决定,云南省多次制定下发了有关恢复和发展边境贸易的政策性文件,以及发展边境贸易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从而造成边境贸易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从社会条件看,云南省与周边国家具有文化同源,生活习惯相近的特点。除汉族外,云南有16个少数民族跨边境而居,他们宗教信仰相同,风俗习惯一样,长期交往中没有语言障碍,历史上形成渊远流长的亲缘关系,为发展边境贸易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境外三国环境条件
从云南省开展边境贸易的境外条件看,首先,缅、老、越三国具有资源优势,是世界上仅存的几个资源富集而未开发地区之一,特别是其林木资源、生物资源与矿产资源与云南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其次,周边三国与中国尽管都是发展中国家,但三国与云南毗邻的边境地区经济实力与云南相比很弱,并且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云南与周边三国存在着经济互补性。再次,周边三国有140多万华侨,他们大多经商或经营企业实体,是云南开展对外经贸合作的主要合作伙伴。
二、边境口岸体系的建设与进出口商品结构
(一)边境口岸体系
目前,云南边境口岸体系已经形成,它包括8个国家一类口岸:畹町、瑞丽、河口、勐腊、景洪、思茅、金水河、麻栗坡,8个二类口岸:片马、腾冲、盈江、章风、南伞、孟定、孟连、打洛,以及90余个通道互市点等。从总体上看,云南已形成西、中、东三路较为集中的对外通道和口岸群体,构成了云南在地域上全方位向周边三国开放的基本格局。其中,西路以瑞丽、畹町为主,中路以勐腊为主,东路以河口为主。现将主要边境口岸分述如下:
1.瑞丽口岸
瑞丽口岸位于云南西部,德宏州西南。东南(邻缅甸掸邦)、西南(邻克钦邦)、西北毗邻缅甸,东连畹町、潞西,北接陇川,地处瑞丽江河谷盆地中。1987年被国家确定为一类口岸。瑞丽市姐告口岸距德宏州芒市106公里,距昆明896公里,距缅甸对华贸易的主要口岸木姐仅500米,距缅甸木姐市4.5公里,距缅甸南坎镇32公里。姐告口岸公路与境外吏迪威公路相接。瑞丽弄岛口岸与缅甸南坎镇隔江相望。瑞丽除姐告、弄岛口岸外,中缅沿瑞丽江水道相通,有习惯性渡口20处,通道近30个,均设有海关监管站、边防检查站等机构。
瑞丽市总面积91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73%,坝区面积占27%。
1991年瑞丽总人口8.3万人,傣族占45.8%,汉族占38.5%,景颇族占12.6%,德昂、傈僳等民族之3.1%,这些民族几乎都是跨境而居,语言相通,习俗相同。
为适应边境贸易的发展,瑞丽交通、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建成边境贸易市场、农贸市场和货物仓库区。
瑞丽有云南省内外开设的边境贸易商号130多家,长年经商者多达5000余人。
近年缅方边境贸易对象从层次、范围上看变化很大。起初边境贸易对象主要是缅甸华侨私商。目前,缅方边境贸易伙伴对象包括缅甸国家贸易进出口公司、集体销售合作社、个体集团公司、缅甸私商以及边民等。
瑞丽边境贸易出口商品主要为针棉纺织品、机电产品、日用百货、医药器械、五金文化产品以及烟酒糖等商品;进口商品主要是农副产品及原材料,例如,木材、粮食、土特产品、矿产品、海产品以及南药等。
1988年瑞丽小额贸易总额为3456万美元(按当时1:3.722折算),占全国边境贸易额6.53亿美元的14.2%;占云南省对缅边境贸易额23145万美元的40%;占云南全省边境贸易总额的39.30%;占德宏州边境贸易总额的44.3%。
1991年瑞丽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达9亿多元。1992年上半年边境贸易额近6亿元,边境贸易提供的税利之财政收入的80%左右。
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瑞丽边境贸易形式从小额易货贸易向现汇贸易发展,从互通有无向转口贸易发展,从边境商品贸易向边境跨国旅游、经济技术合作等服务贸易领域发展。例如,1991年5月开通了“瑞丽—木姐或南坎”一日游,1992年上半年跨国旅游者超过3万多人次,平均每天有200多人次参加中缅边境一日游。
总之,正是边境贸易带动了瑞丽这座新兴的贸工旅型口岸城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到1989年,迅速发展的第三产业已在瑞丽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见表6—1)。1991年瑞丽国民生产总值达20756万元人民币,人均国民收入2009元。瑞丽口岸在云南省边境贸易口岸中占有重要地位。
2.磨憨口岸
磨憨口岸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东部勐腊县境内,地处云南省最南端,西部与缅甸隔江相望,东南、西南与老挝毗邻。边境线长740.8公里,其中中缅段63公里,中老段677.8公里。西双版纳庄有五条公路通往磨憨口岸,勐腊到老挝南塔市120公里。磨憨口岸是云南中路勐腊口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老边境贸易的主要通道。磨憨边境经济贸易区的建立,使磨憨边境贸易又有新的发展。该口岸以易货贸易居多。
该口岸出口商品主要有针纺织品、五金、交电、化工产品、食品、药品、建材、小型农机等;进口商品有胶合板、咖啡豆、芝麻、琥珀、安息香、镀锌铁皮等。
勐腊1992年边境贸易总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
3.河口口岸
河口口岸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东南部河口瑶族自治县,南与越南老街省的老街市、猛康县、巴沙县接壤,边境线长193公里。该口岸历史悠久,1890年以后,清政府在河口设海关,将其辟为商埠。河口口岸于本世纪50年代曾是中越边境贸易的重要口岸,1958年8月关闭。中越边境贸易198g年开始恢复。
河口口岸是云南省边境口岸距省会昆明最近的口岸,铁路距昆明465公里,公路490公里。该口岸与越南老街省省会老街隔河相望。滇越铁路使河口口岸成为云南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河口口岸所在河口县面积1313平方公里,人口7.2万人。河口县确立了“以边境贸易为龙头,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的方针”,通过实施优惠政策,加强口岸设施建设、健全口岸机构,不断完善交通邮电通讯条件,使边境贸易迅速发展。90年代初期,每天有上百辆汽车,两列火车通过河口公路口岸和铁路口岸。同时每天还有2000多名中外客商通过河口口岸。1991年河口口岸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3亿元人民币,地方财政税收达400万元。

(二)云南三条主要边居通过进出口商品结构
如前所述,云南省已形成的东、中、西三条边境贸易主要通道和口岸群体,其边境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完全相同,见表6-2。东路通道分别由滇越铁路和公路、桂越铁路以及红河航道所组成。中路通道由澜沧江—湄公河航道和213国道(兰州—景洪)以及景洪—打洛、景洪—大勐龙,景洪—磨憨和墨江—江城—勐腊等线所组成。西路通道由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又称史迪威公路)、滇缅铁路、大盈江(或瑞丽江)—伊洛瓦底江航道构成。
三、云南边境贸易的发展
云南省为了改变边境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发展地方经济,搞活商品流通,促进沿边对外开放,提出“打开南门,走向亚太”的战略决策,把云南省27个边境县划为边境贸易区,力争在短期内使边境贸易有较大发展,开拓一条富民兴滇的新路。一些沿边行署和自治州政府,制定了积极发展边境贸易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以贸易为先导”、“以贸补农”、“以贸补工”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思路,使云南与周边三国的边境贸易近些年来迅速发展。边境贸易使云南由对外开放的末端变为对外开放的前沿,成为发展边境地区经济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1992年8月云南省正式成立边境经济贸易管理局,对全省的边境贸易及其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进行管理、协调和指导。全省8个边境地州和27个边境县市均设有边境贸易管理机构,统一协调管理本地边境贸易业务。
(一)云南边居贸易的特点
1.多元化的边境贸易市场。云南毗邻缅甸、老挝和越南,并且与三国有4060公里的边境线,因而形成中缅、中老、中越边境贸易的多元化边境贸易市场,并相应形成西线、中线、东线三条主要边境贸易通道。
2.边境贸易按照自找货源,自找销路,自行谈判,自求平衡,自负盈亏的“五自”原则进行。凡经地方政府批准的商号、公司都可以享有从事边境贸易进出口的经营权。
3.以易货贸易为主要方式,交易双方允许用两国货币或双方商定的第三国货币进行差额找补或结算,并在边境口岸设立中国银行,办理边境贸易货币存取和兑换业务。
4.边境贸易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经营,双方边境地方民间小型经济合作项目(50万美元或300万人民币以下项目),纳入边境贸易管理范畴。
5.拓宽边境贸易经营范围,采取工贸结合,内外贸结合,贸易与跨国边境经济技术合作、跨国边境旅游相结合的经营方式。
6.边民积市贸易、边境小额贸易和边境地方贸易三种边境贸易形式并存,但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云南的边境小额贸易是在两国边民互市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云南地方政府批准的国营、集体企业以民间商号的形式,通过边境口岸同邻国的私商或其他企业进行的易货贸易。
7.在进出口商品结构上,出口以工业品、日用消费品为主,进口以农、副、林、水产品为主。云南边境贸易出口货源约有一半依靠省外供应,进口货物大部分调出供省外市场和加工出口需要。
(二)云南边境小额贸易
云南省边境小额贸易不但在本省三种边境贸易形式中发展最快,而且在中国边境贸易的小额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鲜明的特色。
1.以小额贸易为主的原因
云南全省现有从事边境小额贸易的商号或公司800多家,与境外3000多家私商客户或企业建立了边境贸易商务关系。
1984年由我国经贸部制订并经国务院批准的《边境小额贸易暂行管理办法》,给予云南边境小额贸易特殊的优惠政策,明确规定边境小额贸易由省人民政府管理,极大地调动了云南省地方发展边境贸易的积极性,使其小额边境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另外,云南边境地区是少数民族集聚区,人口数量较多也是小额贸易突出发展的原因。
2.发展规模
1980年云南中缅、中老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813万元,1991年增加到12.78亿元,11年增长44倍,年递增52.8%。尤其是1985年~1988年基本上是逐年成倍增长。90年代初,边境小额贸易增长势头有所减慢,年均增长率14%。中越边境小额贸易尽管起步晚,但发展快,1991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6亿元。1992年云南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2.7亿元,与1980年相比,增长75倍。
由于边境贸易规模的扩大以及地方进出口公司的积极参与,云南1991年出口创汇4107万美元,比1990年增长74%,创汇商品共148种,其中,卷烟创汇634万美元,石蜡635.5万美元,内燃机450.6万美元,电池429万美元;创汇超过上百万美元的商品还有:洗衣粉、涤棉印花布、盘条、自行车等。由此可见,云南边境小额贸易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小额”规模已经不小,边境贸易已远远超出“边境”所容纳的地域范围,成为替代国家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国际贸易。边境贸易进出口商品扩散到其他国家,向转口贸易发展。同时,借道邻国开展过境贸易也成为边境贸易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1993年云南省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7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26.47%。其中,出口2.5亿美元,增长37.72%;进口1.2亿美元,增长8.28%。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比重已占该省对外贸易的1/3,对全省的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在首届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接待周边国家客商近2000人,其中缅甸933人、老挝162人、越南256人,泰国645人,占东南亚来宾总数的77.50%;签订进出口合同8.36亿元人民币,其中对缅甸占80.7%,对越南之15.3%,对老挝占4%。
3.进出口商品结构
1991年云南省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所占比重)及贸易额构成如下:
(1)进口商品结构及贸易额
农产品35%,其中,芝麻17058吨、5038万元;豆类18063吨、3374万元;林产品31%,其中:木材19万立方米、11700万元;藤条12404吨、1597万元;矿产品13%;海产品11%,其中:虾米1664吨、2079万元;动植物药材6%;畜产品4%;其他商品(玉石、于鱼、皮革等)。
(2)出口商品结构及贸易额
纺织品40%,其中,棉(涤)布8647万米、24891万元;棉纱4621吨、5501万元;百货文具17%;石化产品11%,其中:石蜡20561吨、4613万元;电池4617万只、3857万元;建材10%,其中:钢材27155吨、5160万元;机电产品9%,其中:内燃机23196台、2630万元;医药7%,其中:中成药、西药5741万元;烟、酒、食品6%,其中:卷烟1.8万箱、3432万元;其他商品(水泥、石油、自行车、圆钉、洗衣粉等)。
1994年云南出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比重有所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增至52%以上。
总之,边境贸易的开展不但可以从邻国获得丰富的原材料和出口创汇,而且可以使中国商品进入周边三国市场。
4.云南边境贸易现存问题
目前影响云南边境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商品竞争力低,例如,在缅甸北部的腊戍,中国商品占有率达70%,在缅甸中部的曼德勒力35%,到了仰光仅有10%。中国商品在邻国市场占有能力低的主要原因是,其质量和包装均较差。同时,这些出口商品的质量和包装问题也影响其售价。同样是在腊戍市场,因花色和包装欠佳,上海产的布伞每把售价为300缅元,而新加坡生产的布伞每把售价高达500缅元。因此,边境贸易既存在发展的机遇,又面临着严竣的挑战。关键是应加强管理,制定相应政策,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才能使边境贸易稳步深入发展,使其发挥“利国、富民、睦邻、安邦”的重要作用。
(三)云南边居贸易对该省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缩小了边境地区与内陆经济发展差距,给边境地区的经济带来了活力,使边境地区迅速脱贫致富;2.充分利围云南陆路边境口岸的区位优势,边境贸易促进了边境口岸城镇商业的繁荣,商贸业的发展又带动了相关产业部门如服务业等的快速发展;
3.由于云南周边三国工业不很发达,难以保证本国市场对工业品的需求,相比之下,云南加工工业却具有明显的技术和生产上的优势,不但能保证三国边境贸易市场对某些工业品的需求,而且能使云南省的加工工业获得新的市场;
4.虽然边境贸易还只是一种低层次的对外贸易,但是边境贸易的开展,可以使一大批人从事对外贸易的业务活动,这是培养发展市场经济所需人才以及进行国际贸易业务方面的初步培训的极好途径;
5.加强了民族团结,稳定了边疆,促进了边境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增进了与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
四、云南同周边国家的服务贸易
(一)经济技术合作
虽然云南周边三国经济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低于云南,能够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也比较有限,但是云南与周边国家存在着明显的资源互补、产品互补、科技互补,使双边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逐步发展扩大。经济技术合作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例如,在境外建合资和独资企业、组建公司、开商号、承包工程以及进行劳务合作等。这不但使边境商品贸易保持强有力的后劲和较快的增长速度,促进云南经济发展,而且使边境贸易向边境服务贸易、边境技术贸易等更高级层次的经济技术合作领域发展。到1992年底,云南省与周边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共37个,总金额1.2亿多美元。例如,在老挝合作项目有承包修建南塔机场跑道,承建万荣水泥厂、万荣至琅勃拉邦变电站,建设乌多姆塞汽车拖拉机修配厂;在缅甸承建水泥厂、绕碱厂等。1993年在“昆交会”上与周边国家签订经济技术合同21个,总金额为1677万美元。
云南同周边三国共同合作开发其资源,可以使云南以资金、技术装备和劳务为代价,换取桩边三国的资源为补偿,这样既可提高勺国的支付能力,又可促进云南的出口。
境外投资建厂是边境经济技术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市场角度看,边境贸易出口商品一般只能进入邻国局部地区市场,而境外建厂生产既可获得接近市场和资源的区位优势,又有可能将其产品推向邻国大部地区;境外建厂可及时准确地了解邻国市场的需求信息,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是扩大技术贸易和劳务输出的必要手段;是吸引、开发国外资源解决国内资源相对短缺的有效途径。
通过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可使云南充分扬长避短,使其市场条件和资源条件都发生很大变化,使云南出现许多原来并不具备的新的比较优势。例如,云南与周边三国相比,周边三国具有林业、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优势,云南可利用其技术装备和工艺方面的优势,合作开发邻国的林业、矿产资源;云南还可以较高的耕作技术、优良的种籽及化肥和劳动力投入,与邻国合作开发其土地资源,而换取所需粮食及一些经济作物原料。
1993年度云南与缅、老、越等周边国家经济技术合作共20项,加上原有项目,合同总额1.105亿美元,占全省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总额的50%,已完成3218.38万美元。境外企业有10家。
(二)云南国际边居旅游业的发展
云南边境商品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边境服务贸易特别是国际边境旅游业的发展。目前云南边境地区已开通的国际边境旅游线路有十余年,主要有德宏州瑞丽和畹町市的中缅边境旅游线:南坎一日游、木姐一日游、腊戍三日游、九谷一日游、腊戍四日游;思茅地区盂连县的缅甸佤邦一日游;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老边境旅游线:南塔一日游、丰沙里一日游、乌尤赛三日游、万象六日游;红河州河口县的中越边境旅游线:老街一日游、富楼二日游等。上述国际边境旅游线路吸引着大批中外旅游者,为云南地方财政增加了大量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