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孤独的生命 感悟<生死朗读>

 煤油灯2010 2010-10-04

孤独的生命 感悟<生死朗读>

或许,生命的本质是孤独的。

 城市太匆忙。在这匆忙中,分明有一种被长期忽略、被遗忘、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孤独。社会太孤独,一道一道的心墙横亘在人和人之间,使我们窒息,使我们迷茫。

 没有微笑的城市。微笑肌退化,人和人之间除了冷漠还是冷漠。

 上班路上,我曾遇到过这样的场景:一篷头圬面的中年女人坐在地上,双腿卷屈,膝盖上放一本破旧不堪的书,只见她一只手扶着书,另一手的手指在书上来回移动着,嘴里还不停地默念着,那专注而认真的神情让人动容。然而,在她的周围有一群看客,他们指指点点,脸上显现出不屑和嘲笑的表情,更有好事者从她的手中夺取书籍,来回翻看,最后惊呼:“还是竖排书呢,这么破一本书,看个什么劲啊!”在众人的哄笑声中,中年女人一言不发地拿回自己的书,重新开始走进自己的世界。这一场面,这一时刻,我有种莫名的悲哀:那中年女人她在想什么?她在跟谁对话?她又能跟谁对话?当她听到那一阵哄笑声时,在她心灵最深处是不是有一种强烈的孤独感?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独?

 三个有残疾的男人组成了一个组合,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巡回卖唱。我碰到过他们好几次,他们反复吟唱的只有一首歌,就是郑智华的《水手》,从那激扬的歌声中我既听出了自强不息,但同时我也听出了一种强烈的孤独。歌词中“如今的我,生活就象在演戏,说着言不由哀的话带着伪善的面具,总是拿着微不足道的面具来骗自己,总是莫名其妙地感到一阵空虚,总是靠一点酒精的麻醉才能够睡去。。。。。。”这些歌词,经过他们发自肺俯的真情吟唱,以不可阻挡的魅力感染着我,使我潸然泪下。

 当我们站在泰山之顶,那种高处不用寒的寂寞使我们极尽苍凉。当我们用尽自己的力气对着天空嘶叫,试图用自己的声音打破沉寂时,我们悲哀地发现,所有的叫声只是击向巨大空洞的孤独回声。

 孤独,摆不脱的生命孤独。然而,我们又是那么惧怕孤独。

 《生死朗读》带给我的震撼不亚于我读《百年孤独》时带给我的震撼。百年孤独描写了一个家族七代人的精神孤独,尽管有人试图用各种方法来打破这一宿命,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而《生死朗读》描写的是一个叫做米歇尔白格的少年,在他十五岁的那一年,一个偶然的机缘,巧遇并结识了三十六岁的妇女汉娜。汉娜在年龄上足可以做他的母亲,但他们却成了秘密情人。比超越正常性关系更可怕的是,公共汽车售票员汉娜,在纳粹时期,竟然是臭名昭著的集中营女看守。汉娜一直对白格隐瞒着自己的经历并在关键时期失踪了,当白格作为法律系大学生参与法庭实习的时候,审判的战犯之一就是汉娜,而白格发现自己居然还深深地爱着汉娜。。。。。。

 当然,《生死朗读》不纯粹是爱情小说,尽管它表面是一个很离奇且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但它里面其实有很多别的主题。比如作者通过对汉娜的命运走势的描写向人类发出了诘问:曾经有过罪恶的人,就一定是魔鬼吗?

 对同一部作品,阅读的人不同,理解的也不同,吸取和感悟的也不同。阅读过《生死朗读》以后,我被震撼之余,一种悲悯的孤独油然而生。汉娜是孤独的,也是高傲的,她从不向人解释什么,即使在法庭上被别的罪犯任意加害时她也保持沉默。她不会读也不会写,但她对会读会写有种宗教式的崇拜,不会读不会写对她来说是一种耻辱,是她心中抹不掉的伤痛。她的一生似乎为一件事而活,那就是时时保持着警觉,时刻都在隐瞒着她不会读不会写的事实。她为了不暴露自己不会读不会写的事实,在西门子公司欲把她从售票员提升为司机之时而毅然辞去工作而去做了一名女看守,以致于最后成了一名罪犯。她为了不暴露不会读不会写的事实,她与她深深眷恋的小情人不辞而别,而宁愿偷偷千方百计从一张报纸上剪掉小情人的一张毕业照作为留念。她为了不暴露不会读不会写的事实,她把给她朗读的温柔弱小的女人送往死亡之路,尽管她曾是那么地照顾她们。她为了不暴露不会读不会写的事实,在法庭上被其他女看守诬陷说报告是她写时,她毫不犹豫地承认了,尽管她也知道承认的后果是罪加一等。汉娜的这些所作所为很让人不可思议:她何以要隐瞒她不识字的事实?她为什么那么执拗?难道不会读写有那么可耻吗?做一名文盲比做一名罪犯更丢脸吗?

 汉娜不会读也不会写,但她却迷恋文学。大凡迷恋文学的人都是一些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也是容易孤独的人。她不会阅读,在集中营,她让女犯人为她阅读。跟白格发生了畸形恋情后,她让她的小情人为她朗读。她用聆听的方式阅读文学,而且沉溺其中难以自拔。深陷囹圄之后,往日的小情人给她寄来一盒又一盒录音磁带,等于是继续为她朗读。应该说,白格还是了解她的,白格是最先知道汉娜不识字的,但当她在遭遇审判时,白格并没有说出事实真相,因为他知道汉娜是高傲的,执拗的,她宁愿自己被绳之以法也不愿意暴露自己是文盲,她进行的斗争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自己的正义,自己的真理。尽管在常人看来,她的正义和真理是那么可悲可怜甚至荒谬,但任何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正义和真理。白格知道,如果他在法庭上说明汉娜不会读也不会写的事实,尽管可以减轻汉娜的罪责,但那对汉娜来说,无疑是另一种谋杀。对汉娜来说,脸面和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为了汉娜心中的真理和正义,白格尊重了她的选择,但他从此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自责之中。

 汉娜最后面对白格的诘问,说出了这样一段话:“我一直有一种感觉,感到没有人理解我,没有人知道我是谁,我做过什么,你知道吗,如果没有人理解你,那么也就没有人有权力要求你做出解释说明,即使是法庭也无权要求我做解释说明。但是,那些死去的人却可以这样做,他们理解我。。。。。。”当一个人只能支望从死人那里得到理解时,可见她内心的孤独和苍凉。

 这就可以理解了汉娜和白格的畸形恋情。汉娜是孤独的,白格也是孤独的,两颗孤独的心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相遇了碰撞了,于是演绎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

 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用一个寓言故事来阐述了生命孤独的本质:每一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另一半,但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

 是啊,人们穷其一生都在追逐着,寻觅着,都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但人生吊诡的是,自己的另一半如孤鬼野魂般在呼喊,那喊叫声使自己有撕心裂肺的痛,也曾随着着那声音苦苦追寻,但终因在匆忙拥挤中丧失了追逐的信念,从而在遗憾孤独中拥有别人的另一半。

 找不到自己,迷失了自己。浑浑浊浊,没有方向,这是我们生活的常态。

 屈原的《天问》,鲁迅的呐喊都是在极尽孤独中发出的悲鸣。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诗意境深远,气魄皓大。但诗人那悲怆之情也跃然纸上!

 从古至今,孤独,永远是人摆脱不掉的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