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化24式太极拳的由来及其健身的利弊(此观点提供给太极拳爱好者了解、感悟)_成都李雅轩风格...

 水金413 2010-10-04
简化24式太极拳的由来及其健身的利弊(此观点提供给太极拳爱好者了解、感悟)
2010年07月19日 星期一 下午 06:02

    首先回顾一下《24式简化太极拳》(以下简称24式)产生的过程:
    “1954年,国家体委对武术工作制定了“挖掘、整理、研究、提高”的方针,成立了武术研究室。决定从太极拳着手,编定统一规范的武术教材,为普及开展武术活动创造条件。为此,国家体委邀请吴图南、陈发科、高瑞周、田镇峰、李天骥、唐豪等太极拳名家共同商讨,制定了精简太极拳初稿,其内容由各流派太极拳的代表性动作组成。初稿公布后,普遍反映内容不够简明,广泛普及比较困难。1955年国家体委武术处毛伯浩、李天骥、唐豪、吴高明等专家再次研究,决定以流传面和适应性最广泛的杨式太极拳为基础,按着简练明确、易学易练的原则,选择主要内容重新编排,保留太极拳的传统风貌,突出太极拳的群众性和健身性。遵循上述方案,经过反复修订,终于产生了新中国第一部由国家体育主管部门编审的统一武术教材——简化太极拳,由于其全套共有24个动作,故又称24式简化太极拳。”


     初稿被否掉后,李天骥先生是24式的主创人员。
    李天骥(1914~1996),河北省安新县人。在牛胜先写的《怀念恩师李天骥》一文中这样描述:“恩师李天骥自幼从父亲李玉琳习武。先习少林拳、弹腿,后习太极、形意、八卦、武当剑术等拳械,并得到李存义、张兆东、孙禄堂、程有功等武术前辈的指点。武当剑法学于李景林,摔跤学于中国一代跤王杨法武,可以说恩师是一位能练、能打、能推、能摔、能器械格斗的全面的大武术家,被中国武术界公认为“功底深厚, 发力适时”。”


    以上提到的人物:李玉琳习少林、形意、八卦,是孙禄堂老先生著名的弟子之一,1929年参加过杨澄甫先生创编的“杨式81式太极拳”的修订工作;李存义是第三代形意拳宗师;张兆东系河北形意名家;孙禄堂是孙式太极拳创始人,精通形意、八卦;程有功是八卦掌宗师;李景林近代武术大师,幼承父艺,从学技击,精通武当剑术。


    李天骥先生在创编24式上功劳显著,其创编意义在《24式太极拳简朴出繁华》一文中已经有祥细叙述,本文不再赘述。


    当时24式刚刚创编完成,需要在全国推广,首先是要在北京推广普及。李天骥先生找到了我的师爷崔毅士,经过交流沟通,崔师爷毅然决然地让自己的女儿崔秀辰和他的徒弟都去跟李天骥学习这套拳,这在当时的推广上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现在人们已经习惯将这套拳称作24式太极拳,很少再提“简化”二字。虽然这套拳是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创编的,但据知情人士说,套路创编时参考了苏联体操专家的意见,所以现在看到的蹬脚、下势与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动作有很大差别。24式讲究唯美,动作更舒展大度,高要蹬得起,低要下得去,是一种展示和表现给别人观赏的拳。传统杨式太极拳讲究技击,虚实转换贯穿始终,动作特点虽然同样是舒展大方,但是圆活饱满,周身一家,无过不及的特点,24式是远远赶不上的,这是由24式太极拳全民健身、集体表演,要求整齐化一的发展方向所决定。


    24式与传统杨式太极拳最大的差别在细节上。因为创编者不是杨式传人,在创编时多注意了易学易练易推广上,所以许多练法与传统杨式太极拳并不相同。比如说,最明显的蹬脚过高,业内人士说“我们比的就是这个”。 传统的绝不那么练,老拳论说“起腿半边空”,起腿要有目的,不但要直奔目标还要保护好自己。24式下势腿要仆平,关节拧着,膝盖挺着,一付挨打的架子,年青人练练还行。太极皇后高佳敏的拳大家公认的漂亮,可是练的竟然浑身伤病,包括李德印老师从国外教学瘸着腿回来,有些人甚至因病痛而放弃了太极拳的学习。练拳的初衷本是养生,练到这样不练也罢。至于其他细部练法上的不同就不在这里一一列举了。


    太极拳之所以称为内家拳,关键在练内,以内带外,还是那句话“内不动外不动”。练不出内里的东西,只浮于表面的肢体运动,尽管轰轰烈烈,仍然还是在做操。用我们杨式门里的老拳师的话说,“那套拳健健身足够了,要想出功夫,那么练不行。” 这套拳简化掉的是传统的根本。崔师爷创编的42式太极拳叫简易太极拳,而绝不叫简化太极拳,他认为,式子可以少,动作不能简化。


    有人说,初学太极拳一定要先学24式,我看这也未必,传统拳也是一个式子一个式子的单摆,两三个式子一串,时间少的情况下可以分段练。学传统拳不象有些人说的那么难,其优势在于老师的水平不是一般的,要想深入下去需要时间,只要你有悟性、有时间。《42式简易太极拳》练一趟也就是七、八分钟,学好后左右式都练,比24式包涵的左右式都全。按传统方法练太极拳,腿是不会练坏的。


    从《24式太极拳简朴出繁华》这篇文章的题目上就不难看出,24式太极拳走的是简化、推广、大众化健身,造声势,造场面,追求繁华的路子,在这繁华的背后有着诸多需要领带者坐下来认真考虑的问题。比如说他这篇文章里提到的“简化太极拳在继承传统太极拳精髓的同时,大胆创新,在套路的编排上更加突出了现代科学。”那么,太极拳的精髓是什么?体现在哪里?简化太极拳继承了哪些传统太极拳精髓?这个现代科学又指的是什么?


    是该好好想想了,通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太极拳确实普及开了,但由之引入的表演、比赛带来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24式拳演化成太极操、太极舞,打拳成了做秀,这不是创编者的本意,也是创编者始料未及的。


    另附一小段评论:
    24式太极拳是1956年在解放后国家推出的第一套太极拳,原名叫简化太极拳,推出的初衷就是用于全民健身,到现在已整整半个多世纪了,对于群众的健身,根据群众的一般条件和特点,强调体育的大众化也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忽视了太极拳的内在功能。这套拳确实来自杨式,是当时的国家体委和国家武术研究院编拟的,李天骥先生参与其中,这套拳应来源于其父太极拳家李玉琳老先生所传,我看过李老先生拳照,与傅钟文等先生的拳有异,称为杨式李架,或新架,认为与85式等杨式拳不同也就不足为怪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