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古今正解第十六

 天涯玲玲 2010-10-05
《道德经》古今正解第十六
 
[原文]

[16]致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傍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古文正解]

    致虚极,守静笃。贵久贵安。
    观于物以见玄道。夫道在天下,恒无物焉作万物以自然。物生也养也,归乎根也。不失其根,故曰静;静以守生,故曰复命;复命不殆,故曰常。物之性也。
    知常者,不失其所,图于久也故明。不知常者,妄作失生,制于一己而困于一时也,躁动失根,故曰凶。
    故,知常能容,能容者公,能公者王。王者顺天,顺天乃道,道乃久。
    唯有道者静天下,是以没身不殆。
   
[今文正解]

    绝弃妄欲,笃守清静。认识大道则会重视长久重视安宁。
    大道存在于天下,总是无形无质无声无为,以任其自在生息发展的方式生作万物。茂盛的植物生长畜养,都依赖于深入地下的根,即使枝叶有所毁坏,有根在就不会枯亡。不脱离于根,叫做安静;安静生息,叫做葆养生命;葆养生命不会衰亡,叫做恒常。这是生命的天性。
    知道什么是恒常,也就知道了什么是重要的,就不会失去自己的根本,就会重视谋求长久,这才是真正的明白。
    不知道什么是恒常,则会轻举妄动,思考和行动根据自己而不是大局,看中一时而不是长久,躁动而脱离根本,所以是凶险。
    因此,知晓恒常,就能够不泥于自我,不拘于外物,虚怀若谷而后容纳一切大公无私。容纳一切大公无私,才能够治理天下。这样的人治理天下则会顺天无为。顺天无为,也就是让一切归顺于大道的畜养,而道是永恒不变的。
    只有持守大道的圣人才能够让天下永远清静,功行终身不会衰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