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走万里路 2010-10-05

  《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抑制创造精神的力量,那么老师究竟应该怎样定位,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呢?下面,我想结合教学实际来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我觉得如果教育方法得当,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而教育方法不当,往往会扼杀孩子的天性。报纸上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的母亲因为孩子把她刚买回的金表当新鲜玩具给弄坏了,就狠很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说孩子太不听话了,尽到家里搞破坏。他们没想到老师却微笑着告诉他们;“你们这样做,恐怕中国的爱迪生就被你们给枪毙了呢。”老师帮家长想了一个挽救的方法,那就是陪着孩子拿着摔坏的金表找到钟表铺去修,让孩子去观察修表的过程,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培养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说不定还会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对钟表的内部构造产生浓厚的兴趣。由此看来,好的教育方法确实能够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而那些不好的教育方法同样容易扼杀孩子探究事物的天性。
  要充分发挥教育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力量,而不抑制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待学生要尊重热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为了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权及了解学生的能力和需要"。父母和教师要"客观地根据他们的需要能力以宣导他们的欲望而启发他们的自觉的活动"。教育者应当"成为孩子中的一员",才能发现孩子"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这就是说:只有热爱、理解和尊重学生,才能启发和教育他们,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如果凌驾于学生之上,单纯凭借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是不可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的,也不会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来的。如有些老师和家长在孩子犯错误以后,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一味地进行棍棒教育或者打骂教育,而不去仔细思考孩子犯错误的原因,更不会引导孩子从所犯错误中得到收获。有时候因为自己的大意,往往就会扼杀孩子探究新奇事物的天性。
  2、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联系实际,并强调手脑并用。
  如何处理学生与书本之间的关系,是培养学生成为"模仿型","继承型"的书呆子,还是培养成"创造型"人才的关键的一环。为了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陶行知所强调的要充分运用"活的书"。他认为"活的书是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便是活的书。"他主张充分运用"活的书",随时用社会现实中的新事物和新的科学成就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要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通过各方式,接触现实社会,生活在"活的社会中",这样,他的学习就会"欣欣向荣地活起来了。"另外,手脑并用"的教育,这对培养创造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实践是创造的源泉,"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如果儿童只是死读现成的书,只用心死记现成的知识,就只能得到"伪知识",而只有通过"手脑并用",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来的。
  3、要改变"打基础"与发展学生创造力对立起来的局面。
  有人认为基础教育"就是使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谈不上培养什么创造力的问题",把"打基础"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对立起来了,从而造成了现在的"满堂灌"的现象,这样学生很少有独立思考,发表不同意见的余地,即使有学生出于大胆探索而发表了不正确的意见,则被认为是对教学的干扰,得到不是鼓励,而是老师的数落和斥责。我们应该热情鼓励学生提问题,"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作为教师千万不能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否则也就等于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在给学生打基础的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们不能只追求"门门全优"的学生,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注重因材施教,真正地把基础教育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4、要深信孩子们有潜在的创造力、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现在有很多的学校和老师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不承认所有的学生都有创造能力,尤其不承认或不善于发现所谓"后进生"的创造潜力,舆论使很多富有个性特点和创造潜力的"后进生"始终摆脱不了自卑的心理,从而丧失信心,厌恶学习,甚至对老师抱有对立的情绪,这样又如何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呢?陶行知认为"学生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
  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精华",因此,每个学生都具有创造的潜力,作为老师应对每一位学生充满信心,公平对待每一个人,并通过适当的教育方法把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发掘出来。
  总之,教育是一个长期化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的耐心和细致,运用各种方法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精神,让他们能够有兴趣去探究丰富多彩的未知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