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叶诗与绿叶诗

 红尘童话 2010-10-05
红叶诗与绿叶诗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07年11月28日 已被浏览 492 次

 

   唐宣宗时韩姓宫人写有“题红叶”:

    流水何太急,
    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
    好去到人间。

  据《云溪友议》记载,唐代诗人卢渥到长安应举,偶然来到御沟旁,看到了一张题着诗的红叶,拾起藏在箱内;后娶韩氏,韩氏见箱中红叶,不禁叹道:当日偶题诗红叶,随水流去,不想却在这里!
  以前读熟了杜牧的《山行》,一直以为题诗的红叶就是那“红于二月花”的霜叶(枫叶);现在看来也不尽然。韩氏才情若许,想必字迹定然娟秀,小小枫叶上也许也能写下二十个字;但若是黄栌叶,圆圆的,宽宽的,书写四行五言文字,整体的感觉比三角形的枫叶题诗要好得多了。黄栌叶子的美丽,让我宁愿相信题诗的红叶就是它。
  同样的故事在《青琐高议》、《北梦琐言》中也有记载,但是故事的主人公名字和发生的朝代都有出入。
  红叶诗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言简意赅,写出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美貌宫女幽居深宫的寂寞情怀。以“闲”对“急”,以“深宫”对“流水”,流年似水,深宫无事,闲愁若海,红叶似乎满含着自我的寄托,随波而去的自由之身与宫女的寂寞与怀想若即若离;而故事竟以诗人偶拾其诗、宫女嫁得其所结局,如此地富有传奇意味和浪漫色彩,就使得红叶诗格外地著名了。
  
  无独有偶,唐代还流传梧叶题诗的故事。据《云溪友议》之《本事诗》,天宝年间,洛阳宫苑中的宫女在梧叶上写了一首诗,随御沟流出:
  
    一入深宫里,
    年年不见春。
    聊题一片叶,
    寄与有情人。

  诗人顾况得之,和曰:

    愁见莺啼柳絮飞,
    上阳宫女断肠时。
    君恩不闭东流水,
    叶上题诗寄与谁?

  诗人的诗很快传开,也飞快传到了宫中。过了十来天,御沟又流出来一叶梧桐,上题着:

    一叶题诗出禁城,
    谁人酬和独含情。
    自嗟不及波中叶,
    荡漾乘春取次行。

  这首诗被收在《全唐诗》中,题作“又题洛苑梧叶上”。
  三首诗,第一首,梧叶仿佛宫女的化身,浮载着宫女缥缈的希冀;“春”在何处?有情人谁?对于幽闭宫中不见君王的宫女来说,非常模糊。顾况的诗,似乎体现着一种普遍的人文关怀,慨叹梧叶诗的“目的地不明”。
  后一首梧叶诗,宫怨更明。题诗心意原是“寄与有情人”,但是“寄与谁”、“谁人酬和”,梧叶出禁城后命运如何?这些都是渺茫难知的。纵然如此,也足令题诗人浮想联翩的了。“酬和”之“情”,也许并非题诗人原所期待的“有情人”之“情”,然而这些已使人感伤动情更深。“自嗟”身非自由,是回到现实后的绝望和嗟叹;流水如春荡漾,梧叶从容漂流,题诗人颜色如花,岂料命不如一叶乎?对比之中,宫女的生命的悲哀,表露无遗。

  “又题洛苑梧叶上”手法比较实而直,与“题红叶”相比,红叶诗较绿叶诗更显空灵蕴藉,言简意长,因而更有玩味的余地。


  
  写完后,想起来的一件事就是,红叶诗绿叶诗,宫女是用什么题写的?按常情应该是毛笔,但是题于叶上,漂流水中,恐怕一会儿工夫就浸染开来,模糊了字迹,哪里还能漂流很久、甚至保存多年呢?如果用的胭脂,一是用于红叶并不一定彰显,二是胭脂也有被水洗尽的危险。题诗的宫女们,写诗的目的恐不仅仅是一时的自娱,只怕也有传诗人间的用意。美貌的颜色也许很快就被岁月销尽,而美丽的诗文却可以永远留传。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用针刺在叶上——刺出字型,还不一定清晰可见,那还得涂色:红叶可以涂黑,绿叶可以上红。这样一来,叶上诗就能保持得相对持久。
  (不知这个推测可有道理?需待实践。)

  另外,关于红叶诗究竟是题在枫叶上,还是黄栌叶上,我家老大发表看法说:你说的有道理,枫叶一是太小,五言二十字恐怕题不下,二是枫叶呈大三片形,写四句,布局不好看,如果是黄栌的圆叶,则安排起来更合适一些。
  老大是个书法家,他说的有道理,那就是有道理。不过我提出来,枫叶虽然三片,四句诗不见得排四行,排三行不也可以吗?他说也是。

  能肯定的是,既然是“红叶”,反正是在秋天;秋天而叹春怨,怨何其深哉!(与此相对的,绿叶诗当题于春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