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1

 qnlfmy 2010-10-06

如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摘要: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他就会乐意地接受,并且很好地消化它。”同理,成功的教学也不应是强制性的,而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巧妙设计导语、创设多种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游戏情境、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加强动手操作、运用多媒体教学和设置巩固练习等多种教学途径激发和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使学生真正的爱上数学。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关键词:数学  情境  兴趣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推动他们积极探索,努力攀登,向着自己认定的目标奋进;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的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当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

“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因此要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学习,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自己的感悟我总结了几种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的方法。

一、巧妙设计导语,引起数学学习兴趣

  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据有关报导说,当人们打开电视时,映入眼帘的电视节目如果在8分钟内不能抓住观众的心,它将被遥控器无情地转换掉。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如果老师在上课的前一两分钟内没有牵住学生的心,开头没有把学生引到学习中来,那么这一节课学生很有可能就是人在教室心在外。

   成功的导课,不仅能迅速安定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造成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例如教学文字题时,课一开始,教师一言不发,在黑板上板书:“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学生睁大眼睛,感到很奇怪。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缩句。这时,学生忍不住了问老师:“这节课不是语文课!”老师还是一言不发,等学生缩句后,教师又在这句话的下面写上“45加上18的和,乘它们的差,积是多少?”再要求学生缩句,这时,学生恍然大悟,纷纷举手抢着回答。这样的导课,不仅抓住了解答这道文字题的关键,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多种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

教学实践表明,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而良好的学习状态又能提高学习质量,获得素质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合理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有效学习。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将情境分为故事情境、竞争情境、游戏情境、生活情境及问题情境五种形式: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节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创设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我编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23,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考小牛和小山羊,对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师及时的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又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我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绅听了马上讨好,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绅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三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2、创设竞争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开展“看谁答得又对又快”、“看谁摆得又对又巧”、“夺红旗比赛”、“男女对抗赛”、“小组对抗赛”、“班级对抗赛”、“小能手”等竞赛活动。这些活动总让学生百玩不厌。这种欲罢不能的势头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地积蓄着学生的兴趣,鼓舞着他们期待着下一课的到来。

 3、创设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

小学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特点,一味平铺直叙的去讲,必然使他们觉得疲劳乏味,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实践证明:创设游戏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而不厌,乐而不疲。

    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练习中,我设计了“小熊卖文具”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做小熊,大家当顾客,到文具店买东西。这一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顿时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到游戏行列,望着商店里想买的东西,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教师及时把商店里要买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元、角、分换算,看着价格上的算式得出价钱就能买到你想买的东西。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加编有趣的儿歌,学生一定很好奇。“一只青蛙一张嘴,二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那三只四只?100只200只,……无数只青蛙又该怎么唱呢?”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会很集中,气氛也会很热烈,于是学生在不自觉中获得了知识。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1-9的字形,我教他们背诵顺口溜:“1像粉笔,2像鸭子,3像耳朵,4像小旗,5像钩子,6像口哨,7像银锄,8像葫芦,9像蝌蚪。”以此来帮助学生记住字形。为了让学生灵活的运用“≤”和“≥”符号,我教他们背诵儿歌:“尖尖总是对着小的那一边,开口总是对着大的那一边。”这时学生的兴趣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再如,教完“7的组成”后练习:

师:我出2(伸2指)

    生:我出5(伸5指)

    师:我出3(伸3指)

    生:我出4(伸4指)

    ……

把类似的游戏渗透到课堂,使学生学有兴趣。

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化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数学为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应注重“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教学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亲近感。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我在上“认识钟表”这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开始时,我创设了让学生猜谜语的情景。小孩子都喜欢猜谜语,一听说猜谜语,立刻调动了全部的注意力来参与。谜语是这样的:“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滴答滴答的声音,提醒人们争朝夕。”孩子们踊跃举手,情绪非常高涨。终于有人猜出了谜底:钟表。我借此引出了课题:认识钟表。孩子们带着高涨的情绪,进入了对新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放学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老师很担心同学们是否已安全到家。于是,老师便给同学打电话询问。师生模拟打电话表演。找学生分别扮演小明、小玲、小江、小利。孩子们热情很高,学习效果自然很好。课堂结束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你通常几时起床?几时上学?放学到家是几时?几时睡觉?你能看着钟表把它们都记录下来吗?把课内外结合起来,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又如,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当学生由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便出示了一道操作题:教学楼大厅是一块块正方形地砖拼成的,请你动手操作求出一块地砖的面积,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完毕后再介绍自己的做法。这样经过学生的个人独立思考、经历和体验以及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讨论和思维碰撞,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做法的优缺点,吸取他人的长处以及教训。形成了学生之间的有效的互助。

《 数学课程标准 》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提供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可操作的生活材料等作为学生探索的对象和内容,使其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让他们更多的体会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5、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突出要重视学生的终身发展,我们的教学也不能一味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要善于设计有一定难度、有挑战性的、又是在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想一想我们能不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然后再推导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呢?这一问题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因此,学生感到自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们立即展开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开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必须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将其剪开吗?这一问题又激发了学生验证的欲望,从而掀起了第二个课堂高潮。整堂课在几个主要问题的牵引下有效地完成了,既学会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又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内容时,考虑到学生有能力通过一系列活动完成学习目标,就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探究。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了整数、小数大小的比较后,发出这样一个问题: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不是也和整数小数一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用手中的材料,在小组中展开了积极的探究活动,并讨论出结果,使学生即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及实践能力。

三、加强动手操作,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时,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中“移多补少,使两者一样多”的应用题时,教师准备许多圆片让学生操作,从多的一行取几个移到另一行,使两行的圆片一样多。学生的操作兴趣非常高,起初是笨拙地一个一个地移,然后就有学生发觉可利用求平均数以后来移,最后学生又发现了一种更简便的算法――利用求两者的“差”来移……,通过动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在多种感官的运用中,学生们学到了探索新知识的一种方法,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 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让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评价反思等重要学习方式。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发展数学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即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让他们有充分的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说一说的机会,以丰富深化感知。例如,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 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师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站在一起,孩子们被紧紧地吸引住了。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

又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时候,为了吸引学生引起重视,我们可以利用电脑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小马虎要开车去运货,当行使到一个隧道时,道口的计算机管理器要求小马虎输入一张情况记录单,小马虎输入后,就要开车进入隧道,可是计算机管理器就是不放行,还一个劲地说:“货物高度超标,不能进入。”小马虎嘀咕着:不对呀,我的货物高度才1.3米,怎么会超标呢?是不是计算机出毛病了?”同学们,你能猜一猜问题出在哪吗?这时,学生们立刻在下面议论起来,并不断有人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意见,最后老师公布了正确答案。紧接着,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小数点的位置移动有什么规律呢?学生从刚才的情境中自然转入所要探究的内容中,实践证明这节课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涨的情绪,学习效果不错。

    五、设置巩固练习,增添数学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阶段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证明:学生经过近三十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度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容易降低,差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我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还特别注意在巩固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加强练习。例如教学比例应用题后,教师设计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3小时行138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看看谁想的方法最多,这时,同学们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出来,人人积极思考,竭尽全力寻找与众不同的解答方法。当同学们说出用归一法,倍比方法、方程、比例方法等解法后,教师接着说:"还有没有其他的解答方法,请同学们讨论讨论。"这时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过了一会儿,一个同学举手回答:"也可以用分数的知识解答。把3小时看作占5小时的 3/5,根据已知一个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列式:136÷3/5。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又发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十分重要,是学好这门功课的重要前提。我们只要坚持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一定会使学习数学有乐趣,就一定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一定能让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有效,让学生真正的爱上数学。这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2].《小学数学教师》  上海出版社

[3].《激发兴趣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数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