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章 盆景的创作 1.创作法欢迎阅读!--各科学习资料,发布信息,网址收藏

 日月001 2010-10-06
 第三章  盆景的创作
1.创作法
    从艺术角度来看,盆景应属于绘画艺术范畴。盆景创作在许
多方面与绘画原理基本相同。创作((Greatior)原义是艺术家形成
艺术形象的活动。艺术之所以不同于生活的复制,主要包含着创
造和想象,包含着画家主观的激情和创造力,包含着形象思维力
和概括力。常言道:“物有常理,画无定法”,主要指艺术是一种
多变化的精神劳动,最多例外,最少常规。但也不是不要“规
矩”,所谓规矩是指前人经验的抽象,这种抽象只要符合客观规
律,对于后人的行为就有指导意义,不是可有可无。实际上法是
寓于无法之中,但也不要被这种前后人规矩所束缚,要充满创造
力。在自然界,美到处都有,只有真诚的和善于把握的人才能发
现它。生活和美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活中无一不包含美的因素。
艺术家能凭着他们微妙的感觉、敏锐的洞察力,抓住每一个可
以利用的偶然机会去创造体现思想感情美的形式。“灵感”实
质是主体与客体相撞的火花。当主体一旦发现自己已准确地把握
住客体规律,原来贮存在记忆中的感性材料就沿着理性打开的渠
道涌现出来。这种偶然之得,是建立在长期生活和修养之上的。
艺术家本人的艺术修养、思想水平以及知识面的宽广是很重要
的。
    艺术创作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是众多因素的复合体。画
第3章盆景的创作
家通过对生活的感受、捕捉、认识、评价、想象以及艺术上的创
新、锤炼等,把自然界粗糙的素材,经过升华、飞跃方能成为创
作。生活是重要的,却又不是唯一的;思想是灵魂,但必须有所
依附;技巧是不可忽视的,但又是相对的。
    (1)外师造化、中得l心源  “造化”古人称天地、自然界,
即为大自然;“心源”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也就是说艺术家
在创作过程中,首先要从大自然中吸取创作营养,经过深入的、
细致的、反复的揣摩,形成鲜明的主观认识,融入作者的思想感
情,把客观对象与主观思想感情统一起来。
    盆景是表现大自然中优美山水的风景画,因此盆景创作者
要从祖国名山大川中吸取创作营养,这叫源于自然。我国幅
员广大,风景资源得天独厚:黄山奇峰、峨嵋仙境、桂林山
水、庐山胜地、南国老树、泰山古松、华山险峰、琅琊酿泉、
西子湖光、雁荡风云,皆为天下奇景,都是盆景创作的好素
材。
    盆景作者应投身于大自然之中,要有艺术家的敏锐洞察力,
把握客观艺术水平,不能闭门造车。
    (2)意在笔先盆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制作盆景所用材
料本身就是具备一定形态的植物和石料,这些材料给盆景带来了
一定程度的自然美,但也限制了盆景的造型。不能像作画,在一
张白纸上,充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才华,可以按照自己的
构思,绘出古藤老树、名山大川。盆景创作在某种程度上要受到
材料的限制。但盆景创作的规律与绘画是一样的。如进行盆景创
作时,首先是选材,即“眼中之竹”那个过程;然后进行构思,
即“胸中之竹”;盆景创作完毕,就是“手中之竹”。不过盆景是
活的艺术,在第一次创作完成后,要生存多年,且不断地发生变
化,包括形态变化、年龄变化而带来的兴衰变化等等。因此在盆
景生存的漫长时间里,还需要进行第二次、第三次……不间断的
管理,加工整理。这个不间断的管理、加工过程,实际上就是一
个连续创作的过程。这是与绘画艺术不相同的。盆景在每一个创
作过程中,都是遵循着“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规律
进行的,而且在每一个创作过程之后,盆景的艺术水平就会提高
一步。
    (3)重在修养重视修养是盆景创作的优良传统。第一,要
有一定的文学修养,通读诗书万卷;第二,要继承传统;第三,
要其备深厚的生活基础。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没有生活艺术家就
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来。
2.透视法
    (1)散点透视绘画透视,是将客观存在的形体,在纸上、
布上、壁上或其他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之具有立体感和远
近空间感,这种方法称“透视法”。客观存在的物体,即使同样
大小、高低,在一定的视域范围内,也会产生大小、高低、远近
的视觉变化。这个变化,是有它一定的法则与规律的。论述这个
法则与规律的学科称之为“透视学”,由于透视规律产生的近大
远小现象,所以又称为“远近法”。
    西洋画一般采用“焦点透视”,画家的视点固定在一个位置
上,不能移动,只能象照相机一样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都如实地
录下来,因受视域范围的限制,视域以外的物象就不能收入画面
了。中国画的透视方法与之不同,画家的视点不在一个固定的地
方.不受一定的视域范围限制,而是根据构图需要,选择观察点
进行观察,凡是在各个不同观察点上所看到的物象,都可以组织
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方法叫“散点透视”,由于画家的视点
可以移动,又叫“移动视点”。中国山水画及山水盆景运用这种
透视法就能表现“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
峻”的广阔世界。
    (2)远近法
①高远这是一种自山脚而仰望山顶的透视方法,是一种仰
视,又称“虫视”。高远是表现高大雄伟、气势磅礴的山体的一
种透视方法。在山水盆景中,表现高远法的主峰要高耸险峻,配
峰要相对低矮,以衬托主峰,使主峰显得格外高耸。水面占盆而
l/3左右。
    ②深远即站在山前或山上远眺.有时要移动视点,绕过翦
面山,才能看见山后无穷无尽的景色。所以说深远有三种情况:
一是远视,站在山前观山后,景物大小比较接近;二是俯视,登
高望远,景物尽收眼底,视野深远高旷;三是移动视点,把视野
往前推移,从此山到彼山,一路画、一路看,左看右看,前顾后
盼,把所观察到的景物,都收集到一个画面上。深远的主要特点
是景深且远,表现山重水复、层峦叠嶂的风光。具有“使人望之
莫穷其际,不知其为几千万重”的艺术效果。表现深远的山水盆
景,应以一峰为主,群峰夹峙,前后山峰重重叠叠,层次丰富.
山体时隐时现。水面占1/2左右。
    ③平远平远所见之山体一般都不高大,以平远法制作的山
水盆景多为低矮平缓的远山,无险峰奇石,延绵不断,排列错落
有致。水面占盆1/2~2/3之间。
    ④迷远迷远是表现空濛辽阔、景色神秘迷离的景色,迷远
与深远的区别是:前者远而不见,后者远而有见。迷远法山水艋
景不多采用。
    ⑤阔远表现近景是岸,中景水城阔广.远者为山。此法类
似平远。幽远在山水盆景中也不多采用。
3.树  法
    树木盆景的特征是:干弯、枝曲、叶细、根露,表现树木的
古朴、秀雅、苍劲、奇特、自然、飘逸、豪放等精神风貌。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态也千差万别,但是每一株树木都不外
是由枝、叶、干和根等部分组成的。盆景树木通常则是由枝片、
十、足三部分构成的。枝片是由主枝,主枝上发生的数侧枝,各
侧枝上发生的各级细枝连同叶片组成的。干的顶端称顶,干的基
部与部分露出土面的粗的主侧根合称足,顶与足之间的主干称干
身,位于顶部的枝片称顶片,位于干身最下部的一片枝片称足片
(图3—1)。
 
    图3-1树木盆景各部名称
    1顶与顶片2.足3干身4.足片5.枝片
    (1)立干
中国山水画画树的顺序是:一般先立主干,再分
枝,后露根,最后点叶。盆景的剪扎顺序也是先立干,后枝片,
再露根和点叶。立干是为树干(干身)取势,也就是对主干(干
身)进行艺术处理。树势有正、欹、直、曲之分,也是决定干身
造型的四个主要因素。所谓正,指干身(主干)与盆面(水平
面)呈垂直状态,不偏不斜。欹则是干身向一边偏斜,干身与盆
面的夹角小于900(通常取干身与盆面最小的夹角),夹角愈小,
则干身倾斜得越利害。当夹角等于oo的时候,则干身与盆面平
行,即干身横卧盆面。当夹角为负数时,即干身部分或大部分呈
悬崖状下垂。在干身向一侧倾斜的时候,不仅考虑到与盆面之间
的夹角,还要注意到倾斜的方位,可以向四面八方偏斜。不过一
般为了便于观赏,多数盆景干身是向左侧或右侧偏斜(观赏面的
左右偏斜)。所谓直,是指干身笔直,一般不具有明显的弯曲。
曲则是干身具有一至数个大小、形状不相同的弯子。弯子的朝向
可以任选一个方向,所以弯子的形状也是相当复杂的。这里我们
还要看到一种情况,不管干身是正还是欹,干身可以是直的,也
可是曲的;相反干身如果是直或是曲,干身也可以是正或欹的。
所以正欹直曲是综合地、同时地作用于干身,使之具有一定的造
型形式。
    通常当于身处于正和直的状态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表现
自然界的幼年林、壮年林和成熟林。而欹和曲则表现自然界某些
成熟林和过熟林。在通常情况下,欹和曲是树木老熟和自然风雨
侵蚀造成的。中国盆景的斜干、曲干处理就是根据自然界的这种
现象,加以提炼、概括、升华而成的。
    盆景的分类主要是根据主干的形态进行的,此偏正弯直(即
正欹直曲)使树身刚与柔、动与静等自然美发生了非常丰富的变
化。给盆景带来了生气,脱掉了呆俗之气。对形成今日之形形色
色盆景起着很大作用。立干还包括对于身劈干、扭曲、刻划、剥
皮等处理,使之呈现古朴、苍劲之感。
    (2)分枝分枝是为枝片(枝条)取势,和立干一样,枝片
(枝条)的形态也有偏正弯直之分。在自然界,由于树木的年龄
不同,或因风、雨、雪、雷电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这些自然作
者,把枝片(枝条)加工成各色各样,有弯有直,此外,分枝还
要考虑枝片(枝条)在干身的着生位置。枝片的形式有以下几
种。
    ①树顶形式  自然界生长的树木的树顶相当于盆景树木中的
顶片,自然界生长的树木顶部形式如下。
    尖顶式:树冠顶部为尖三角形的尖顶(尖塔形),这是由于
付木处于旺盛生长阶段,树木顶端的优势很强,顶梢的生长速度
很抉,与它下部的枝条相比,处于领先地位,所以形成尖三角状
尖顶。生长迅速的幼树、壮年树属此类型。在盆景创作中,有时
将顶片作尖顶状,多表现为幼壮年树木。
    平顶式:树蔻的顶部平缓,无突出的树尖,这是由于树木生
长速度逐渐缓慢,顶端优势逐渐减弱,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树尖
逐渐退了下来.形成馒头形顶(云垛形的云朵状、云片状)。开
始馒头的形状较高,后来随着树木年龄增加,馒头形逐渐趋向扁
平。通常树木年龄越老,馒头顶越趋平缓。平顶是树木进入成熟
林、过熟林的象征。也就是说,成、过熟林即是“老树”、“古
树”。在盆景创作过程中,常把顶片剪扎成馒头状、云片状,以
显示所作盆景树木之苍老古朴之态,理论根据就在此。在自然界
有时因雷击、雪压、高低温的危害,以及病虫、樵伐、管理粗放
或人类其他活动等的破坏,一些幼年树尖被毁或生长受抑,形成
乎顶,成为“小老树”、“假老态”树。有许多“假老态”树是可
利用的好盆景材料。苏派盆景的云朵式、扬派盆景中的云片式都
是上述自然现象的概括,是高于自然美的一种艺术美。
    变形式:树顶无固定状态。这是由于树木进一步衰老,生长
更加缓慢,部分树冠逐渐坏死,使树冠无一定形状。变形顶是表
现老树、怪树。有时一些幼壮年树木,由于风雪、雷电、病虫以
及人为破坏,使树冠损坏,也无一定树顶形状,而呈老树之态,
这些也是盆景的好材料。
    偏顶:由于光照、风向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树冠也会偏向一
边生长。如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树木,由于空间的限制,树冠也
只能偏于一边。长期单方向疾风也会使树冠边同树木于身弯向一
边。树木盆景中常将树冠偏向一边,悬崖式盆景、疾风式(风吹
式)盆景就是根据此种现象产生的。
    枯顶:桔顶是树木的顶部枝梢枯萎且露出枯木状。造成枯顶
的原因是一些过熟的老树顶梢自然枯萎,或因病虫害、雷击等自
然因素影响造成枯顶。幼壮年树木枯顶纯属自然因素造成的。我
国盆景多采用枯梢式造型。日本有一种舍利干,也是把树梢的皮
刮去,露出雪白的木质部做成的一种枯梢式盆景。
    ⑦主侧枝(枝片)形式通常随着树木的年龄变化,树木的
主枝、侧枝的形态也发生变化。根据枝条变化形式分为以下四
种。

    直枝式:枝条直,向上生长且有力,分枝角度较小(与主干
的交角),为幼壮年树。直枝式形成的树顶、树冠为尖塔形。
    平枝式:枝条与主干的交角较大,以致水平,生长势较直枝
式弱,多为成熟林和过熟林。平枝式形成的树顶为平顶式,形成
的树冠(枝片)为云朵式。苏派盆景的云朵式枝片,扬派盆景的
云片式枝片均属平枝式类型。
    垂枝式:枝条水平以致下垂(非垂枝品种),随着树木的年
龄增长,生长势逐渐衰弱,枝条弯曲下垂。过熟的老树,枝多下
垂呈现老态状。有些树木因光、风等因素影响,也会下垂,这是
特殊情况。树木盆景中的悬崖式枝片也随着干身(主干)下垂,
应属垂枝类型。垂枝树种如迎春、柽柳等枝条从幼年开始自然下
垂,属垂枝式的另一种类型。树木盆景多将枝片下垂是表现老树
姿态。
    曲枝式:主侧枝呈不同程度的屈曲,这是由于树木衰老,枝
条生长弱,加之某些自然因素影响,使枝条不直伸而呈屈曲状。
    在自然界中,各种树木千差万别,随着年龄的变化,主侧枝
形态变化的明显程度是不一定相同的。中国山水画家,经过长期
观察、提炼、概括,总结出“鹿角法与蟹爪法”两种主侧枝绘画
技法。鹿角法绘出鹿角枝,形如鹿角,分枝角度为锐角,也有成
钝角的,但不宜取直角,直角太呆板;蟹爪法为蟹爪枝,枝条下
屈如爪,又似雀爪、鹰爪,枣、柿、盘槐大体属此类。古人有
“树分四枝”之说,“四枝”又称“四岐”,即前、后、左、右四
万出枝,表现树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出枝”为各类枝片在主干
上的着生状态。左右分枝是在主干左右两侧出枝。前者多为自然
式造型,后者多为规则式造型(图3—2)。

 

 
    图3—2分枝法
    l树分四枝(前后左右四方出枝)
    2.左右分枝(在观赏面左右两侧分枝,少有向后分枝)
    ③露根年久老树,根系的上部常露出土面,称露根(提
根)。这是由于长年累月雨水淋洗,和主侧根系自身生长增粗,
突出土面所致。因此露根与老树、名树是相关的。盆景植物绝大
多数是反映露根的老树、名木、古树,原因就在此。突出土外根
部,似垒如拳,屈抓盘绕,如龙如蛇,又给人以一种难得的美
感。
    露根分土、石二类:土类根露于土面;石类根露于石间,且
有附石、贴石之分。
    弯子通常又是由形状、大小、在主干上的位置、数量等要素
组成的。形状有微弯、新月弯、大弯。弯子大小是由弦的长度决
定的,弯子位置是弯子在主干(干身)的上下、前后、左右的位
置。弯子数量是一个主干(干身)有几个弯子。如扬派盆景的主
干(干身)为游龙弯,弯子形状、大小、位置、数量没有一定限
制,自由弯曲;川派的弯拐有一定的规定,不能自由;通派主干
(干身)作成二弯半处理也是严格的;徽派的游龙弯。其弯子在
主干(干身)左右,来回弯曲,在一个平面上,所以有人称它水
蛇弯。现代盆景的斜与弯应根据构图的需要,不一定那样规则。
通常认为弯子的上部为顶,下部为底,向着弯曲方向一面叫弯
内,背面为弯背(图3—3)。

 
   
1.微弯2.新月弯3.大弯4.弯底5.弯顶6.弯内7.弯背
    (4)第二弯底(5)第二弯顶(6)第二弯内(7)第二弯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