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之盟?水之誓

 zhentiancheng 2010-10-07

山之盟•水之誓

 

 
 
 
 
 
 

台湾岛的绿色脊梁    
 
 
 
 

“台湾的山可真多呀!”游罢宝岛的游人,常发出如此感慨。他们大多行色匆匆,游台北阳明山,游嘉义阿里山,游花莲太鲁阁……他们在青翠丰美的山景间流连慨叹,可是很少有人想得到,虽然同样披着翠色林衣,台湾的山地却并非一家,而是分属于三个大家族呢。


台湾山脉的第二个家族,便是海岸山脉。

海岸山脉位于台湾岛的最东边,北起花莲,南迄台东,纵长约140 公里,平均宽度却仅有10 公里;高度多在几百米至1000 米,和中央山脉比起来,恐怕称为“岭”更合适。但这脉山岭可不能小觑,在靠近太平洋一侧,它突兀起众多断崖绝壁,有的高达数百米至千米,把汪洋上的雪浪惊涛撞成漫天梨花雨。海岸山脉和其西侧的中央山脉之间,只隔着一道13公里宽,却大名鼎鼎的花东纵谷。别看挨得近,细说起来二者却绝非同族:中央山脉属于欧亚大陆板块,海岸山脉则属于菲律宾海板块,花东纵谷呢,就是这两大板块“亲密接触”的最前沿。要知道,海岸山脉的前生,就是300万年前随菲律宾海板块撞上亚洲大陆的火山岛弧,正是那一次命中注定的相逢,催生了今日的美丽岛。


幽蓝太鲁阁与中横奇路


出了灵山秀水、绿荫婆娑的日式小城花莲,沿苏花公路向北,便踏上太鲁阁的朝圣之旅。

成立于1986年的太鲁阁公园,横跨花莲、南投及台中三县,总面积达9.3万公顷,仅次于玉山,为台湾第二大公园。过了大名鼎鼎的清水断崖,很快就来到太鲁阁的峡口。从此往西峰峰相连,3000米以上的高峰比比皆是,区内名列台湾“百岳”的高山多达27座:南湖大山、中央尖山、太鲁阁大山、无名山、毕禄山、奇莱连峰、合欢群峰……山山相望,谷谷相连,台湾最雄奇、最峥嵘的山景,最深幽的谷景,尽汇于此。


太鲁阁震撼了人心的,除了绝无仅有的大理石峡谷,还有一条绝无仅有的路。


那就是车轮下的这条“东西横贯公路”,简称“中横公路”。台湾的公路全为南北纵向或环岛的,只有这一条,是东西向横穿中央山脉。中横公路,一半凹嵌在危崖腰间,一半穿行在数不胜数的隧洞里;若隐若现,如挂壁上,只有太行山的“挂壁公路”能与之媲美。简直无法想象,当年那些筑路老兵,是如何腰间拴着绳索,像猕猴一样攀附在刀削的峭壁上,用最原始的铁锤、钢钎,先在光溜溜的大理石岩壁上掏出一道凹槽,然后再一锤一锤、一钎一钎,把凹槽一点点凿深、凿长……他们又是怎样艰难地伏跪着,一块块凿下开洞的碎石,再把它们装在小竹篮里提出,让隧洞一点点扩大、一步步向前推移…… 他们哪里是在修路!他们分明是在打造一件工艺品,用血,用汗,用生命。

老铁路,旧时光


有着蹉跎身世的阿里山森林铁路,是世界上三大高山铁路之一。1914年完工时,主要的任务是把阿里山上砍伐的木头运送下山。1963年阿里山林场永远告别了伐木的历史,森铁的使命开始转为客运和观光,并渐成为阿里山“五奇”(森铁、神木、日出、云海、晚霞)之一。


这条铁路,主线从嘉义市嘉义车站出发,终点为嘉义县阿里山车站,全长71.4 公里。在通公路之前,差不多每一班小火车都挤得满满当当,有沿途竹崎、梅山和阿里山乡的乡民,也有从台岛各地兴冲冲赶去看阿里山日出的城里人。1990 年,阿里山公路通车,小火车乘客锐减,差点停运。不过慢慢地,人们渐渐厌倦了什么都强调“快”的现代生活,连旅游也开始时兴“慢游”——慢悠悠地走,慢悠悠地看,慢悠悠地思索和体味过程之美。为顺应潮流,台湾铁路局甚至推出了“邮轮”式火车——买一张“慢游”环岛的车票,在任何喜欢的景点下车,等玩够了,再到月台上等候下一班列车,继续优哉游哉地旅行。于是,见站就停的阿里山小火车,搭上了这一波“慢游”潮,又变得红火起来。

小火车绕山跨谷钻隧洞,沿一条回转盘旋的“之”字形铁路,由海拔30 米,一路攀升至海拔2216 米。随着海拔由低而高,窗外的风景变幻无穷:800 米以下丘陵,是相思树、构树缠绵的热带树林;800 1000 米的低山,是樟树、枫树、楠树和壳斗科树木错杂的亚热带阔叶林; 1500 2500 米的“雾林带”,是红桧、扁柏、台湾杉、铁杉和华山松织成的温带针叶林;再往上,就是台湾冷杉一枝独秀的寒带林了。风景转换之际,不知不觉,人也已置身云海。而当山风劲吹时,车窗外如惊涛骇浪,便是阿里山著名的万顷林涛。


垦丁:岛之南,天之远


看过《海角七号》,碧海、蓝天、浪漫青春、高高礁岩,就构成了心底对垦丁的第一重想象。


台湾岛的最南,是恒春半岛。岛如其名,台北冬雨恼人的时候,这里依然艳阳高照,海滩上布满游泳嬉戏的人群。因为,这里是台湾唯一一块属于热带的领地。而垦丁,位于恒春半岛的最南,夹在台湾岛最南端伸出的两只“犄角”——鹅銮鼻和猫鼻头中间,三面都有热情的大海相拥。有山、有海、有珊瑚礁、有草原、有热带雨林、有石灰岩洞、有断崖、有湖泊、有五光十色的热带鱼、有入秋集群过境的赤腹鹰、有从春天飞舞到夏天的斑斓彩蝶……如此多变的生态美景密集相逢,只有垦丁。也许正因为如此,它在1982 年成为台湾的第一座自然保护公园。

从高雄往南,沿屏鹅公路南下,去访垦丁。长长的屏鹅公路,沿中央山脉山脚而行,右方已是台湾海峡的粼粼波光。中央山脉至此,绵延依旧,却已没有了险峻的气势,1000 米以下的山峦带着些热带特有的慵懒情调,斜斜往南,靠向大海;到了海边,又忽而鼓舞起最后的士气,猛地将一道挺拔山脊插入巴士海峡,将太平洋与巴士海峡和台湾海峡分隔开来。


尚是早春时节,公路两旁,木棉树橙红色的大花热情似火,椰树笔直参天,湿热的风吹来阵阵槟榔花香。大片的原野、偶尔闪过的农宅、车辆稀少的道路、远山上堆积起来的另外一重“云山”,让这恒春的小南国不似在人口密度居世界前列的台湾岛上,倒似一处桃花源。


那么,既然来了,就好好享受一下连时光都走得慢吞吞的垦丁吧,它可是旅游者的度假天堂呢!即使在从不缺乏海景的台湾,人家听说你要去垦丁,也会流露出羡慕的神色。2000年,垦丁的旅游者高达516万人次,遍布四季。

垦丁路,并不太长的街道边,一家家异国情调的酒吧、餐厅、商店鳞次栉比。白天还算安静,待夜幕降临,街上行人熙攘,鲜艳清凉的热带衣装,悠闲自在的神态,棋盘脚树丛中飘出的拉丁情歌,啤酒、炭烤做伴的街头音乐,还有咖啡、果汁、一堆堆待劈开的青绿椰子,让度假的人们一下子沉浸其中,忘了故乡。


澎湖的浪漫与哀愁


七美是澎湖列岛中最浪漫的岛屿,因为岛上浅滩有澎湖地标——“双心石沪”。从山崖往下看,成千上万的玄武岩碎石堆砌成两心相叠的形状,海水轻抚,堪称最美丽的“海誓山盟”。如此浪漫的造型,其实是100 多年前七美居民用来捕鱼的陷阱,一次涨落潮可以收获几百公斤鲜鱼。现在,“双心石沪”不再发挥实际功能,却因为浪漫的造型,引来如织游人,让无数情侣在这里流连赞叹。


澎湖居民善于顺应四时的鱼季、朔望周期、海底地形及鱼类特性等,采取各种渔捞技术和多样性的时空利用形态,其中以“石沪”最为著名。石沪以玄武岩叠成,大致可分半椭圆形、单沪房、双沪房三种形态,据统计全县有580 多座石沪。

将捕鱼陷阱变成“海誓山盟”,是澎湖人的智慧与创意,这样的创意层出不穷。在澎湖渔港附近,无论是储油罐、烟囱、变压箱,还是仓库、车间、厂房,通通刷上漂亮的图案,内容全部和海洋有关,以蓝色为主色调,和湛蓝的天、碧蓝的海相互映衬,令人叫绝。


浪漫创意还体现在饮食和旅游纪念品上。澎湖有全台湾绝无仅有的仙人掌冰,采自仙人掌果实的汁液制成酸甜口味的冰沙、冰淇淋和冰镇果汁,和金瓜米粉、澎湖海产一样,是很受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青睐的“名吃”。
 
 

城之色:城市显旧却精致


    

       
 

台北:一丛成熟的风景


有台湾作家说:“台北,是一丛成熟了的风景。”他这样描写台北:“这风景里最先触目的,是那些挺着腰杆子的高楼大厦,很像是一种不需要养分的野生植物,一堆堆一簇簇地到处衍生,而交织盘错的马路,则是一种不在乎旱涝的攀爬的青藤,带着几分蛮横的姿态,一个劲地蔓生着……有些街道,被那些手拉手肩并肩的楼群给夹得扁扁的,走在深陷的街心,便有一种纽约或是伦敦的感觉……满城都是巨楼砌成的街,满街都是城一般的楼,在阳光下交织成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茂。”

而路上,永远有数不尽的人,川流不息的车,上演着以“挤”为主题的连续剧。台北的交通建设有极大部分是脱离地面、架空设置的。这些高架道路贯穿于高楼大厦之间,有如早期科幻电影《大都会》中所描绘的那样:摩天大楼之间,有无数管道般的桥梁交错联络,个人飞行器在其中穿梭飞行,整个都市活动犹如一座生物化的机器般,充满动感及丰富的美感。


当夜幕降临,台北不仅没有黯然失色,反而更加繁华得诱人。市中心所有的商业都蔚然地蓬勃起来,霓虹灯兴奋的光晕点燃了一座海市蜃楼般的不夜城。508 米高的101大楼,像一只流光陀螺的中轴,会聚遥远的视线,也有人说它像一支巨大的温度计,测量着每一个台北人梦想的温度。


从太阳下看到月亮下,台北的访客总是来不及看透台北“油画”的全部。偶尔地,也许在出租车上,兴奋的台北访客也会被收音机里甜美的声音吓一跳,因为那个声音正清清楚楚地说:“根据环保署的消息,松山、万华、大安的空气品质严重恶化,请民众没事不要外出。”


高雄:浪漫起来的海港汉

如果你从没有到过港口城市,你很难体会那种海洋风情——空气是潮润的,带着微咸的海水味道;阳光是金子一般闪亮的,晒着新捕获的海产;出航的船只,风帆被扯得满满的,带着种意气风发的兴奋;归航的船儿,汽笛声则是低沉而深情的,充满回乡靠岸的殷切……


高雄是一个海港城市,然而比起一般的港口城市,海港与人的距离近到不能再近——爬到山上,可以看到海港;渡海而去,长长沙岛的周围布满海港;就连海边的大学,也是被港口包围着的。“在高雄,旗津是不能不去的哦!因为它是高雄港的一部分,而且它和市区隔海对望,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高雄。而且,岛上热闹好玩,还有很多海鲜饭店,海味新鲜地道,价格也十足公道呢!”高雄人会这样热情地建议。


位于高雄西南、隔着狭长水道与市区相望的旗津,原本是一座天然的、与海岸并行的长长沙洲半岛,它与西南海岸之间,就是大名鼎鼎的高雄港。整个大港,分为早期兴建的第一港口,以及“二战”后兴建的第二港口。建二港的时候,在旗津半岛南端挖设了水道与一港分隔,于是旗津变成了离岛。

港都号渡轮穿梭于市区一边的西子湾与旗津之间,像极了黄浦江的渡轮,只是那浑黄的江水换成了清澄碧绿的海水。热闹的鼓山轮渡站,总是挤满摩肩接踵的人流,有当地人,也有专门去港口观光的游人。尤其每到周末和假日,这里更开行专门的高雄港游轮,让人们可以更近、更全身心地拥抱海港。


与其它城市的海港相比,高雄港的条件得天独厚:首先,它是一个“开口式”海港,一南一北,有两个进出口,10 万吨以上的巨轮进出,方便又安全,这可是其它港口都比不了的呢;其次,港外与岸线并行的长长旗津沙岛,就像一道坚固的防波大堤,日夜守卫着海港,把台风和滔天巨浪拒之门外;最后,本港潮水涨落落差不大,通常保持在1米上下,这样小的潮差,便于海轮进出、停泊,也便于货物装卸。如此良港,全赖天成,难怪它竟承担了台湾65%的货物吞吐量!


台南:夕照红楼三百年

毫不夸张地说,台南,是台湾最有“料”有“味”的城市。在别的地方,发现一处日本侵略时期的遗址,人们都要眯缝着眼睛打量半天;而在台南,明清古迹比比皆是。大到城池,小到水井,你不用刻意去“找寻”历史,只需时刻准备着与历史邂逅。安平窄窄的巷弄里,红砖老屋的门庭前,口衔两柄利剑、威猛青面的镇煞“剑狮”,依然保留着300 年前细描细画的纹样;黄昏时斜斜射进来的阳光,抚摩着红墙身上清冷的古苔。


而一路向东靠近中西区,街巷就像流出了高山的溪流,不再那么逼仄和曲折,宽了一些,亮了一些,也现代了一些。挺着腰杆子的高楼大厦明显增多,不过转身抬眼之际,横在马路当中华丽的祀典武庙、香烟缭绕了300 余年的大天后宫、门匾高悬“全台首学”的孔庙、西洋味十足的台南州厅(今台湾文学馆)……一处处古迹宛然默然;那墙、那门、那碑、那青石狮子,纵然已被时光摩挲得温润斑驳,却依旧恬然淡然,当年的心事,怕是早已如飞花烟雨、零落成泥碾作尘了吧?

郑成功怀揣千秋大业梦设立的承天府,就坐落在荷兰人的第二座城。一样的,只有那红砖基座还属于荷兰城堡的遗物,基座之上,两座闽南式的重檐歇山二层朱楼,以华丽灵动的飞檐对着天空,散发浓浓的古中国风情。成者王侯败者寇,郑王挥斥方遒的姿态已成了历史深处的剪影,此时两座朱楼的身份,一为海神庙,一为文昌阁。


人说台南“五步一神、三步一庙”,看那海神与魁星爷毗邻而居的和气,此言非虚啊。黄昏时分,赤崁楼前一字排开的九座记功碑,仍透着几分巍峨霸气,乾隆皇帝手书的赞林爽文事件平复的五篇诗文,历历其上;不远处,“郑成功受降立像”在夕阳的余晖中定格成一帧昏黄的老照片。不久,一弯清冷的月亮升上天空,连石碑也消隐了厚重的轮廓。梁启超的诗句,蓦地浮上心头:“三百年前事,重重入眼明。天开一柱观,月照受降城……”
 
 
 

食之味:美食岛“台”味悠悠

      

           

饮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看似平常,然而在平常的表象下,却蕴藏着丰厚的文化。饮食是人生之基、民生之本,必然关乎社会舆情。故品食之味,其实是在观风察俗,究古问今。从人口构成即可看出台湾是一个民风和食源调和融会的地方。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食味和乡情,在美丽的宝岛上滋生交互,形成今日海纳百川又“台”味十足的饮食文化。


梁实秋先生曾说,“台湾地区之饮食本属闽南系列,善治海鲜,每多羹汤”。确实,台湾与闽南一水之隔,地理环境与气候物产颇为相似。清朝是台湾的快速开发时期,移民或偷渡来台者主要是福建闽江以南的民众,以及闽西广东的客家人。在台湾早期饮食文化中,很容易看到闽南和客家的鲜明特色。一直到今天,闽客饮食文化依旧是“台湾菜”的主体。


生长环境给每一个族群都烙下了饮食习惯和滋味印迹,如四川人爱麻辣,东南沿海人喜鲜咸,这其中既有对食材选择的偏好,也有对烹调方法及作料的依赖。长年累月,独特的地域风味已深深积淀在人们的成长记忆中。若要说具有代表性的台湾味道,不得不提九层塔。


九层塔是一种可食香草,广东潮州人称之为“金不换”,与薄荷、熏衣草、迷迭香等同属“紫苏科”,天生带有一种不可名状的特殊香气。九层塔原产于印度和伊朗,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其花呈多层塔状,中国人便给它起了“九层塔”这个形象而富有立体感的名字,而西方人称其为罗勒。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罗勒就被尊为“香草之王”,印度人也将其视为献给神明的珍贵祭品。罗勒的品种繁多,大致可分为亚洲和欧洲的品种,气味上也略有差别。一般来说,亚洲品种的气味更浓烈一些,尤其是中国南方人,喜欢使用带丁香、柠檬、茴香、桂皮等味的九层塔。

台湾有俗语称“九层塔,十里香”。许多闽南人和客家人,一生都被这种奇香萦绕。由于九层塔的生长环境温暖湿润,既不耐寒也不耐旱,因此在中国北方几乎不见踪影,所以许多北方人对它很陌生。与西方使用干罗勒叶调味不同的是,台湾菜选用的是新鲜的九层塔叶。对于初次尝试九层塔的食客,三杯鸡是一个绝佳的开始。三杯鸡起源于江西宁都,系用一杯酒、一杯酱油和一杯香油把斩成小件的三黄鸡在沙锅中煨熟。到了台湾后,因为最后加的那把九层塔的叶香,掩盖了原产地的风味,而成为闽台菜中独特的味道。关火后,沙锅的温度依然很高,热气逼出九层塔的香味,鸡的味道更加鲜美,声名自然也更响。而更常见的九层塔用法,是与盐酥鸡、鸡排等一起油炸,起到爆香的作用。经过九层塔的点化,像盐酥鸡等油炸类的小吃,也都成了台湾的经典美味。台湾菜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而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当是市井民众所喜闻乐见的饮食,其中不少都是有些历史故事的古早味。

走在台湾大小城市的街头巷尾,餐馆小吃店鳞次栉比。据说台湾岛共有餐馆约10万家,饮食摊位25万家之多。很多游客去台湾,除欣赏美景大饱眼福外,无不去品尝地方小吃,大饱口福。诸如桃园大溪豆干,台北淡水鱼丸、阿婆铁蛋和阿给,新竹的贡丸和米粉,以及嘉义鸡肉饭、彰化的肉圆等,都不乏忠实的“粉丝”。台北的士林夜市和万华夜市,都属于品尝小吃的观光夜市,而最正宗的,当为高雄六合夜市, 因为台湾很多著名小吃,都源于较早开始的南部。


台南的小吃花样繁多,“棺材板”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它是一个叫许六一的人以中西合璧的食材而创制。开始时系用西式酥合加上鸡肝等中式配料做成的,称“鸡肝板”。据说一次台湾大学考古队来到许六一的店铺品尝鸡肝板。茶余饭后,一位教授忽然说:“这鸡肝板很像我们正在挖掘的石板棺呢!”生性开朗的许六一听后爽朗地答道,“我的鸡肝板以后就称棺材板了”。
中国人一直讲求谐音,而“棺材板”可寓意“升官发财”,口彩也不错,加之形状、口味独特,很快就成为台南著名的小吃。如今这款小吃已和最初的做法不太一样,是将厚片吐司炸酥挖空,填入牛奶面糊、鸡肉、马铃薯、青豆仁、虾仁、花枝等配料,面上再沾上酱料,将挖去的面包皮盖上,最后切成块。在六合夜市,“棺材板”已成为不少游客的首选。在六合夜市,“棺材板”已成为不少游客的首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