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赏析(图)

 防波堤 2010-10-08

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它集中了中国优秀的古建艺术、园林艺术和西方建筑艺术,它既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又是当年中西方园林建筑文化交流的代表作。然而,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已经荡然无存,后世的人们只能“于瓦砾想见亭馆”,留下了无比的遗憾。值得庆幸的是前人还为我们留下一些描绘圆明园盛景的艺术作品,如“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此图被业内专家称为“迄今为止最权威、最全面展现圆明园盛时景观的精品艺术画册”。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是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皇帝令宫廷画师沈源、唐岱依据圆明园实景绘制,由沈源画房舍,唐岱画土山树石。圆明园四十景,是指园内独成格局的四十处园林景观,一个景就是一座“园中园”。当时圆明、长春、绮春,三园共计约有百余处景群,但昔日仅绘制此四十景,更突现出此四十景的显要与华盖群芳。四十景图为绢本彩绘,每幅图的绢心为64×65厘米,连装池绫边为83×75厘米,每幅图配有时任工部尚书大书法家汪由敦代书的乾隆皇帝“四十景诗”,连同“四十景图”共计四十对幅,每对幅为左图右诗。

  全图分为上、下两册,首册画页之前分裱雍正皇帝书《圆明园记》和乾隆皇帝书《圆明园后记》。在上、下册各最后一景的图、诗末尾,分别款书“乾隆九年甲子九月奉敕,臣唐岱、沈源恭画”和“工部尚书臣汪由敦奉敕敬书”字样。“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共钤盖了百余方印章,其中最大的一方便是御制“圆明园宝”。这套四十景彩绘图册直到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才最终裱成呈进,又经配做楠木插盖匣盛装之后,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六月奉旨正式安设于圆明园奉三无私殿呈览。前后历时十一载有余,足见其成图之不易。欣赏过“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这部作品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法国伟大作家雨果为什么把中国的圆明园和雅典的巴黛农神庙分别称为东西方艺术的代表,盛赞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

  但可惜的是“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亦流落海外,现藏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国人难得一见。

圆明园四十景 

    正大光明  勤政亲贤  九州清晏  镂月开云  天然图画  碧桐书院  慈云普护上下天光  杏花村馆  坦坦荡荡  茹古涵今  长春仙馆  万方安和  武陵春色  山高水长  月地云居  鸿慈永枯  汇芳书院  日天琳宇  澹泊宁静  映水兰香  水木明瑟  濂溪乐处  多稼如云  鱼跃鸢飞  北远山村  西峰秀色  四宜书屋  方壶胜境  澡身浴德  平湖秋月  蓬岛瑶台  接秀山房  别有洞天  夹镜鸣琴  涵虚朗鉴  廓然大公  坐石临流  曲院风荷  洞天深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7eef901008qb8.html#comment <PUBDATE>Wed, 26 Mar 2008 15:01:37 GMT+8 <GUID>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7eef901008qb8.html <ITEM>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7eef901008qb3.html <DESCRIPTION><![CDATA[

 
 
 

西湖曲院,为宋时酒务地,荷花最多,是有曲院风荷之名。兹处红衣印波,长虹摇影,风景相似,故以其名名之。

香远风清谁解图,亭亭花底睡双凫。

停桡隄畔饶真赏,那数余杭西子

 

注释:

曲院凤荷:南面有,湖上有九孔桥。湖西将近一里长的土堤,略仿西湖苏堤意境,称“苏堤春晓。”论解图:宋代画家赵昌之曾画设色菡萏图,被世人公认为标韵清远,能识其出于污泥而不染之意。菡萏,即荷花。

停桡两句:所以在堤岸边停了橹桨,是为了那里需有真叫人赏心悦目的荷花,它的美远远把杭州西湖的曲院凤荷抛在后面。

 

    曲院风荷,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仿杭州西湖曲院风荷景色,主要建筑为九孔石桥,北有麴院。曲院风荷位于福海西岸同乐园南面,正殿一排5间,仿照杭州西湖曲院改建,跨池还有一座9孔大石桥。

    曲院风荷位于九州景区东部,与杭州西湖曲院风荷同名,是圆明园西湖小十景之一。曲院风荷分南北两部分,北部是一个小院,正殿五间,北朝南,檐下悬挂乾隆御笔“曲院风荷”匾。曲院风荷地处福海与九州之间,是一个过渡景点,也是圆明园仿建西湖十景规模最大的一处。在曲院风荷殿西建有一座两层小楼,楼内供有佛像,乾隆赐名“洛伽胜境”,此楼是照浙江定海普陀山仿建的。

    曲院风荷殿前有一座桥亭,因桥内铺棕,所以俗称“棕亭桥”。过棕亭桥就是一个人工挖掘的大荷花池,湖面南北长240米,东西宽80米,中央是一座九孔石桥,东西各立有牌楼一座,西边牌楼题匾“金鳌”,东边牌楼题匾“玉(虫东),所以此桥又称“金鳌玉(虫东)桥”,此桥也是圆明园内最大的一座石桥,在桥东还建有一座上圆下方四方重檐亭,乾隆御书“饮练长虹”匾就挂在亭中。

    在湖南岸建有船坞一座,船坞停靠着供帝后游览福海的大小船只,是圆明园内较大的几处船坞之一。

]]> <AUTHOR>雅江 <COMMENTS>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7eef901008qb3.html#comment <PUBDATE>Wed, 26 Mar 2008 14:53:30 GMT+8 <GUID>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7eef901008qb3.html <ITEM>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7eef901008qb2.html <DESCRIPTION><![CDATA[

 
 
 

<STRONG style="FONT-FAMILY: ">仄涧中潈泉奔汇,奇石峭列,为坻为碕,为屿为奥。激波分注,潺潺鸣濑,可以漱齿,可以泛觞。作亭据胜,泠然山水清音。东为同乐园。

<STRONG style="FONT-FAMILY: ">白石清泉带碧萝,曲流贴贴泛金荷。

年年上巳寻欢处,便是当时晋永和。

 

注释:

弘历所作此七绝及序仅是兰亭的描写。今北京中山公园中兰亭的八根石柱,就是从此处移去的。舍卫城是一座佛城,遗址中还残存部分城墙,同乐园中有圆明园中最大的戏台。

 

    石临流,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

    石临流景区规模很大,由西北部的兰亭、西南部的抱朴草堂、北部的舍卫城、东南部的同乐园及中部的买卖街五部分组成。

    兰亭位于石临流景区西北部,最初是一间小型重檐亭,雍正时期就已建成,水从亭中穿过,初称流杯亭,是仿浙江绍兴古兰亭而建。到了乾隆四十四年(1779),乾隆皇帝收集到即唐代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分别临摹的王羲之《兰亭序帖》,柳公权书《兰亭诗并后序帖》,明代戏鸿堂刻《柳书兰亭帖》、董其昌临《柳书兰亭帖》。乾隆帝又令大学士于敏中补柳帖之漫漶(缺笔)成一册,再加上弘历自己临摹董其昌所仿《柳书兰亭帖》一册,合为《兰亭八柱之册》。乾隆皇帝下旨改建兰亭,改建的兰亭为八方重檐亭,柱为石柱,每柱刻有一帖,还在亭中竖立一座石屏,正面刻王羲之等文人雅士《兰亭修禊》图,北面刻乾隆御制诗四首,亭内挂乾隆御笔“石临流”匾。

  石临流位于后东北。本景建于1727年(雍正五年)前后,可分为西北部兰亭、西南部抱朴草堂、东北部舍卫城、东南部三层戏楼同乐园和中部皇家宫市买卖街五部分。 

     
兰亭
  兰亭,原是一座重檐三开间敞亭,仿自浙江绍兴古兰亭“曲水充觞”意境,建于雍正初年,时称流杯亭,乾隆初年题额“石临流”。此亭后于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改建为八方形,并换成巨型石柱,每柱各刻一册历代著名书法《兰亭贴》,是为兰亭八柱贴。该亭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八根兰亭贴柱今存北京城里中山公园。

 

舍卫城
  舍卫城,是座典型的佛教建筑,俗称佛城。供奉城隍爷、关帝君、三世佛、弥勒佛等。每月初一、十五,或逢佳节时令,皇帝至此拈香拜佛,并有首领太监充当僧人上殿念经。据说此城布局仿建古代印度乔萨罗国都城。逢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各种精美佛像也存放于此,年复一年竟达数万尊。

仿绍兴兰亭,有“兰亭八柱”石刻。东有同乐园,为园中最大的娱乐场所,建有买卖街和清音阁大戏台,同乐园北有买卖街,每年正月十三在此举行宫市。街北为舍卫城,建有城垣、城门,内为多宝阁、仁慈殿、普福宫、最胜阁等佛寺,供奉金银铜玉珐琅檀木等佛像36万尊以上。

]]> <AUTHOR>雅江 <COMMENTS>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7eef901008qb2.html#comment <PUBDATE>Wed, 26 Mar 2008 14:48:25 GMT+8 <GUID>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7eef901008qb2.html <ITEM>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7eef901008qb0.html <DESCRIPTION><![CDATA[

 
 
 
平冈迴合,山禽渚鸟远近相呼。后凿曲池,有蒲菡萏。长夏高启北窗,水香拂拂,真足开豁襟颜。

有山不让土,故得高嶬嶬。

有河不择流,故得宽瀰瀰。

是之谓大公,而我以名此。

偶值清晏闲,凭眺诚乐只。

识得圣人心,闻诸程夫子。

 

注释:

廓然大公:又名双鹤斋。遗址上还可见水系及山景残迹,说明此处之规划设计较之画图所表现者更完美多姿。它是庚申劫后幸存下来的少数园林建筑群之一,光绪初年还作了修缮。1900年八国联军犯乱西郊后方被毁。“廓然大公”,语出程颢<<论定性书>>:“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有山句: <<史记·李斯传>>:“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

 

    廓然大公,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是园内较大的园中之园。位于舍卫城东北,是园中一组较大的建筑,主体建筑北濒大池,园内景色倒映水中犹然两景;另有诗咏堂、菱荷深处等景点。

    廓然大公是圆明园较早建成的一组景区。康熙末年,在圆明园还是皇四字赐园的时候就已经建成,初名“深柳读书堂”,乾隆年后称“廓然大公”,又称“双鹤斋”。在乾隆二十年(1755)又廓然大公进行了改建,景致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叠石则是模仿盘山静寄山庄。

    在廓然大公南有一个小广场,广场上建有鹤棚,周围还种植了大量的松树,鹤棚是仙鹤栖息之所。往北即廓然大公主景区,整个景区围而修,西、北、东建有院墙,南面则是由双鹤斋及廓然大公殿围成一个庭院。双鹤斋是一座五开间卷棚抱厦大殿,这里一直是雍正皇帝在圆明园居住时的主要寝宫之一。双鹤斋北为廓然大公殿,是一座七开间大殿,北有抱厦向湖面,东西引出临水游廊。廓然大公殿西为一廊桥,桥廊悬挂乾隆御笔“规月桥”,为了便于皇帝直接乘船进入景区,桥的拱很大。过桥即到西岸的澹存斋,再往北为静嘉轩,静嘉轩前有月台设有码头,皇帝可乘船直接进入廓然大公景区到此码头上岸。静嘉轩的东堆有大量叠石,叠石之上建有四方亭,名曰“采芝径”,径亭内还供奉有吕祖。亭南建有爬山廊,可拾级而上。采芝径西是垂直的峭壁,还有泉水跌落。廓然大公景区北部也堆有大量叠石,叠石中还有迂回的山洞,山洞上镶嵌有乾隆皇帝御书“延青洞”。假山上建有游廊及各种形式的凉亭,彼此衬托,站在假山上可远望福海。廓然大公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圆明园内叠石最丰富的景区之一。

      廓然大公由于地处偏僻,林木茂盛,东、西、北又都有山脉环抱,所以此景区并没有被破坏,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还曾多次到这里游览并在此用膳。可惜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廓然大公残存的建筑被周边土匪拆毁。

    1726年(雍正四年)作较大增建,亦总称双鹤斋。
  1739年(乾隆四年)定名廓然大公。
  1755年(乾隆二十年)又在河池北侧依照无锡惠山寄畅园景做了大规模改建,尤以叠石为著。
  1860年圆明园罹劫时,双鹤斋一景是园内幸存的少量建筑之一。
  1900年彻底毁于战乱中。

]]> <AUTHOR>雅江 <COMMENTS>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7eef901008qb0.html#comment <PUBDATE>Wed, 26 Mar 2008 14:39:34 GMT+8 <GUID>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7eef901008qb0.html <ITEM>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7eef901008qau.html <DESCRIPTION><![CDATA[

 
 
 

结宇福海之西,左右云堤纡委,千章层青。面前巨浸空澄,一泓净碧。日月出入,云霞卷舒。远山烟岚,近水楼阁。来不迎而去不距,莫不落其度内,如如焉亦无如如者,吾得之於濠上也。

涵虚斯朗鉴,鉴朗在虚涵。

即此契元理,悠然碧潭,

云山同妙静,鱼鸟适清酣。

天水相忘处,空明共我三。

 

注释:

涵虚朗鉴:即雷峰夕照,位于福悔东坝。诗序第一句"结宇福海之西",西字应为东字。原来,福海西岸澡身浴德中所悬"涵虚朗鉴"匾移于此,以至澡身浴德和涵虚朗鉴,所处地址东西不分。但只要对照画景图画,则涵虚朗鉴确在福海东坝。又唐无名氏《水镜赋》云:"利济者水,涵虚者镜。怀朗鉴,遇物无心,处下流,通而不竞。"此四字题谓一泓静水,尽可清楚得照见人心。

契元理: 合子玄妙的道理。契,合。元当作玄。避康熙之讳而改。

空明: 原出自佛语"妙空明觉",此处当指明月。

共我三: 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影成三人。" 
 

    涵虚朗鉴,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即雷锋夕照,位于福海东岸。是仿照杭州西湖的雷锋夕照建造的.雷锋夕照为西湖十景中唯一有待修复重建的景点。西湖南岸南屏山支脉的夕照山上,有一座八五层的砖塔 ,系公元975年吴越王钱弘叔为庆贺妃子黄氏得子而建,俗称黄妃塔。因塔在西关外,也叫西关砖塔。后人又因塔在名为雷峰的小山上,改称"雷峰塔"。每每夕阳西下之时,塔影横空,金碧辉煌,"雷峰夕照"由此得名。

       涵虚朗鉴位于福海东北岸,建于乾隆初期。整个建筑东朝西,临湖岸建有平台,乾隆皇帝有御诗“左右云堤纡委,千嶂叠青,面前巨浸空澄,一泓净碧,日月出入,云霞卷舒,远山烟岚,近水楼阁”,这里是欣赏景,远眺西山晚霞的好地方。

    涵虚朗鉴景区分南北两个景区,北面建有一座重檐四方亭,亭上挂乾隆御笔“贻兰庭”匾,亭南建有平台,平台西设有栏杆,东建有月亮门可供进出,墙上还有各式什锦窗,平台南有“会心不远”殿与其相连接。

   在“会心不远”殿南面建有抱厦殿三间,殿外檐悬挂乾隆御比“雷峰夕照”匾。“雷峰夕照”也是与杭州西湖“雷峰夕照”同名,是圆明园内西湖十景之一。

在福海东,正殿称雷峰夕照,北为惠如春、寻云榭、会心不远,南为临芳众、云锦墅、万景天全。

]]> <AUTHOR>雅江 <COMMENTS>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7eef901008qau.html#comment <PUBDATE>Wed, 26 Mar 2008 14:33:50 GMT+8 <GUID>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7eef901008qau.html <ITEM>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7eef901008qas.html <DESCRIPTION><![CDATA[

 
 
 

夹镜鸣琴


调寄水仙子

 取李青莲两水夹明镜诗意,架虹桥一道,上构杰阁,俯瞰澄泓,画栏倒影,旁厓悬瀑,水冲激石罅,琤琮自鸣,犹识成连遗响。

垂丝风里木兰船,

拍拍飞凫破渚烟。

临渊无意渔人羡,

                     空明水与天。

                     琴心莫说当年。

                     移情远,

                     不在弦,

                     付与成连。

 

注释:
夹镜鸣琴:在福海南岸。遗址上尚有灰土桥墩在。东边是南屏晚钟.
 
成连:春秋时人伯牙曾跟他学鼓琴,三年而成,但还做不到精神寂寞,志向专一。成连伯牙说:"吾师子春在海中,能移人情."于是带了学生到海边望候而无人。就一同到蓬莱山去.成连说:"我要去迎接老师。" 说完就袁了。伯牙一人在那里候了十来天,只听到“海涛声,山林寂静,群鸟悲号,于是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歌之,曲终,成连坐船回来。伯牙经了这一番陶冶,终于成为天下妙手。
木兰船:相传鲁班刻木兰为舟。
临渊句:<<汉书·董仲舒传>>:"临渊茨鱼,不如退而结网."此句言不因羡鱼而想当渔人,然又暗含“无意则心同”之意在内.

 

    夹镜鸣琴,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在别有洞天之东,取李白“两水夹明镱,双桥落彩虹”之诗意。东为南屏晚钟、西山入画、山容水态,西有湖山在望、佳山水、洞里长春。

    夹镜鸣琴位于福海南岸,雍正时期就以建成。夹镜鸣琴是依照李白诗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采虹”的意境建造的。

    夹镜鸣琴主体建筑是一座横跨水上的重檐四坡攒尖顶桥亭,亭子上挂乾隆御书“夹镜鸣琴”匾额,这里的夹镜是指桥北面的福海与桥南的内用桥相“夹”,而鸣琴则是指桥东山坡上小瀑布跃落,冲激石罅的自鸣。在桥南的聚远楼是帝后到广育宫拈香休息之处。

    在夹镜鸣琴桥亭东的小山坡上建有供奉碧霞元君的“广育宫”。碧霞元君为东岳大帝的女儿,民间称“娘娘”。皇帝在圆明园居住期间,每月初一、十五都有太监充当道士在此颂经。每到四月十八日碧霞元君的生日,皇帝及后妃甚至皇太后都要亲自来此拈香。

   在广育宫东福海岸边还建有一座十字型亭,亭外檐悬挂乾隆御书“南屏晚钟”,此景与杭州西湖南屏晚钟同名,是圆明园西湖小十景之一。

]]> <AUTHOR>雅江 <COMMENTS>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7eef901008qas.html#comment <PUBDATE>Wed, 26 Mar 2008 14:21:51 GMT+8 <GUID>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7eef901008qas.html <ITEM>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7eef901008qak.html <DESCRIPTION><![CDATA[

 
 
 


苑墙东出水关曰秀清村。长薄疏林,映带庄墅,自有尘外致。正不必倾岑峻磵,阻绝恒蹊,罕得津逮也。

几席绝尘嚣,草木清且淑。

即此凌霞标,何须三十六?

 

注释:
别有洞天:今置于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的著名猢石“青云片”,据说原来就陈列在这里的时常斋附近。
凌石标:标,表识,作记号以便识别也。近代文学家孙绰《天台山赋》云:“ 赤诚霞起而建标。”
三十六:指三十六洞天。所谓“大天之内有地之洞天三十六所”,是真正神仙所住之地。此处用“三十六”以切“别有洞天”之题。

 

    别有洞天,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居福海东南隅山水间,位置隐秘,经城关出入,有纳翠楼、水木清华之阁、时赏斋、石舫。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前后,时称秀清村,1739年(乾隆四年)定名“别有洞天”。后在1751年、1762年和1803年(嘉庆八年)前后,又有多次添建和改建。是座亭台错落、环境幽雅的园中园。雍正时期曾在此处开炉炼丹,乾隆(1736-1795年在位)、嘉庆(1796-1820年在位)二帝常在此园居住。 在福海南岸,位置隐秘,经城关出入,有纳翠楼、水木清华之阁、时赏斋、石舫。

    别有洞天位于福海东南角,雍正时期此景就已建成,初名“秀清村”。雍正信奉道教,这里曾经一度成为道士在圆明园中炼丹之处。

    别有洞天选址在一个僻静的角落里,四周被高山围抱,两山之间形成一个狭长的湖面,湖西建有城关,建筑则分布在的南北两侧。正殿“别有洞天”殿坐落在湖北岸,初为五间卷棚悬山顶殿宇,乾隆中前期改建成三卷五间大殿。乾隆二十六年(1761)在别有洞天殿西添建了一个回廊小院,院内放置有一个太湖石——青云片。青云片与万寿山乐寿堂院内青芝岫系姐妹石,都是当年明代书法家米万钟从房山采得的,本来想一起运到自己的勺园内,但因各种原因被扔在了良乡,乾隆从西陵祭祖后遇见此二石,命人将此二石运至西郊,大的被放置在清漪园(今颐和园),小的就放置在别有洞天时赏斋内,并赐名“青云片”。

    在时赏斋院对岸临还建有石舫一座,乾隆赐名“活画舫”。石舫内设有大小桌椅可供休息,舫内还挂有《八仙图》一幅。

    别有洞天南岸在乾隆中后期及嘉庆时期屡有添建,变化较大。别有洞天南岸亭台错落,环境幽雅,很适宜修身养性、读书写字。所以南岸建筑多以书斋为主,如写曙斋、染碧斋、写琴书屋、自达轩等。

1985-1992年间,别有洞天遗址全面整修山形河道,绿化环境,先后修复石舫基座和西山四方亭。现今遗址处还留有石舫的基座。

]]> <AUTHOR>雅江 <COMMENTS>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7eef901008qak.html#comment <PUBDATE>Wed, 26 Mar 2008 14:04:50 GMT+8 <GUID>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7eef901008qak.html <ITEM>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7eef901008nkk.html <DESCRIPTION><![CDATA[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为清乾隆年间宫廷画师沈源、唐岱根据圆明园著名景群绘制的绢本彩色四十景图及汪由敦楷书乾隆帝所作四十景题咏,原存于圆明园。 1860年英法联军抢掠烧毁圆明园时被劫, 现存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1983年,法国学术界仅将四十景图咏彩色底版赠予圆明园。
    圆明园《四十景图》,是根据乾隆皇帝弘历的旨意,在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由宫廷画师、词臣绘制而成的40幅分景图。按其绘法不同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工笔彩绘图,仅有一套,原存于圆明园。该图艺术价值高,直观效果好。第二类为墨线白描图,共有3种版本:一是由词臣奉旨校刊乾隆《御制圆明园四十景诗》的附图,有乾隆十年内府行本;二是光绪十三年石印再版《圆明园图咏》所附分景图,原由孙祜、沈源合绘;三是张若霭绘制的四十景。

  盛期的圆明园,除这40景之外,后来还增建了近10处园林风景群,长春园、绮春园也分别修建了二三十处风景群。三园共计约为百处景群,但昔日分景绘图者仅此40景而已,这就更加显示出这套彩图的重要历史价值。

  乾隆元年(1736年)正月,弘历即传旨如意馆画师冷枚:按康熙朝绘制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为圆明园各“殿宇处所”起稿分景画样。

其后不久又改令唐岱、沈源二人绘画。由沈源画房舍,唐岱画土山树石。后来周鲲等人也参与了这套“圆明园大册”的绘制。起初这套图仅绘了33景,乾隆六年增入方壶胜境、蓬岛瑶台和慈云普护3图,乾隆九年九月又增入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洞天深处和月地云居4图,从而最终成为《四十景图》。《四十景图》为绢本彩绘,各幅图分别附有汪由敦所书弘历《四十景题诗》,共计40幅,每幅为右图左诗。每幅图的绢心64×65厘米,连装池绫边为83×75厘米。全图分为上下两册,配楠木插盖匣盛装。首册画页之前分裱雍正书《圆明园记》和乾隆书《圆明园后记》。在上下册各最后一景的图、诗末尾,分别款书“乾隆九年甲子九月奉敕,臣唐岱、沈源恭画”和“工部尚书臣汪由敦奉敕敬书”字样。这套四十景彩绘图,直至乾隆十一年四月,才最终裱成呈进,又经装配木匣之后,在十二年(1747年)六月,奉旨正式安设于圆明园奉三无私殿呈览。前后历时十一载有余,足见其成图之不易。

  《四十景图》彩绘本,是由著名宫廷画师,经实地描绘而后工笔精制而成的,具有极高的绘画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其特点有三,一是此图仅绘一套,无他可求。二是绘工精美,直观效果极佳,这在清宫同类彩图中,也是出类拔萃的。三是所绘建筑、泉石等景观,皆为写实风格(惟背景山势为写意)。因而它就成为后人领略圆明园盛期风貌的最直观最形象的珍贵史料,也可以称之为国宝。这套工笔彩画精品,不仅得到乾隆皇帝弘历的格外赏识,而且也为中华造园和绘画艺苑留下一束奇葩。

    然而非常可悲的是,这套《四十景图》彩绘本,后来却蒙受了极大的屈辱。1860年圆明园罹劫时,这套珍贵的彩绘图被侵略者掠走,堂而皇之的“献给”了法国皇帝拿破仑第三。就这样,圆明园及其图像,都统统被西方入侵者“带走”了,致使在很长一段时间,圆明园的形象在中国人的脑海中竟是一片空白。人们只能“于瓦砾想见亭馆,于芒苇想见湖沼,于荆榛想见花树”(清末谭延闿语)。

  本世纪20年代后期,安徽人程演生先生漫游欧陆时,在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的藏品中,偶然见到了这套圆明园《四十景图》彩绘书,不禁“叹为国工胜迹”,且因该图“在我国建筑外交上皆具有很大之痛史,尤非寻常书画名迹可比”,经他多方活动,终于请得馆主许可,由程先生“用摄影术全部传实而归”。后由中华书局用玻璃印刷成《圆明园四十叶》,于1928年公开向全国发行。当时印刷的这套图册,既有图也有诗,保持了原图40幅的原貌。虽然图幅大为缩小,而且是黑白色的,但中国人却是借助这40幅图,才又重新“结识”圆明园,真是可悲。

  如今我们所见到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彩色图片,是据1983年法国学者赠给中方的乾隆原图底版印制的。

  圆明园四十景,是指园内独成格局的40处园林风景群。一个景就是座“圆中园”或园林建筑群。

    四十景即: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晏、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鸿慈永诂、汇芳书院、日天琳宇、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处、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方壶胜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镜鸣琴、涵虚朗鉴、廓然大公、石临流、曲院风荷、洞天深处。

  欣赏过“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这部作品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法国伟大作家雨果为什么把中国的圆明园和雅典的巴黛农神庙分别称为东西方艺术的代表,盛赞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

    

]]> <AUTHOR>雅江 <COMMENTS>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7eef901008nkk.html#comment <PUBDATE>Tue, 18 Mar 2008 14:05:16 GMT+8 <GUID>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7eef901008nkk.html <ITEM>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7eef901008nk9.html <DESCRIPTION><![CDATA[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外理政事,它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园于1860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平地叠山理水,精制园林建筑,广植树木花卉。以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岛、桥堤等,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十分之四,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园内又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与水系相结合,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构成了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真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圆明园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乾隆皇帝弘历曾经六次南巡江浙,多次西巡五台,东巡岱岳,巡游热河、盛京(即沈阳)和盘山等地。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名园胜景,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回京后在园内仿建。据不完全统计,圆明园的园林风景,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处。杭州西湖十景,连名称也一字不改地在园内全部仿建。正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馆斋、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共约16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一万平方米。园内的建筑物,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又在平面配置、外观造形、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形式多样。创造出许多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式,如字轩、眉月轩、田字殿、还有扇面形、弓形、圆镜形、工字形、山字形、十字形、方胜形、书卷形等等。加之在园林布局上,因景随势,千姿百态;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层层进深,形成了丰富多采、自然和谐的整体美。法国传教士王致诚,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他说:圆明园的建筑,形式变化较多,而且参差不齐,不落窠臼。它的每一座小的宫殿,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像是随意安排的,没有一座与其他一座雷同。一切都如此饶有兴趣,人们不能在一览之下,就领略这幅景色,必须一点一点地仔细研究它。
     圆明园的寺庙园林,也是反映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侧面。安佑宫(鸿慈永祜),是按照景山寿皇殿的旧例建造的。用来祭奉康熙、雍正皇帝"神御",是园内的皇家祖祠。宫为九间,正脊重檐歇山,以黄色琉璃瓦覆顶,是园内体量最大的一个建筑物。周围有乔松偃盖,中轴线南端有两华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方壶胜境,位于福海东北海湾岸边,是按照幻想中的仙山琼阁建造的,据史料记载,这里供奉有2200多尊佛像,有30余座佛塔。这处建筑的前部底座以汉白玉砌成"山"字形,伸入水中。整个建筑体态庞大,金碧辉煌。每当清晨薄雾初起,该建筑在烟雾中时隐时现,宛如琼阁瑶台一般。这处建筑的格调和气势,是我国现存园林建筑中所少见的。舍卫城,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建筑。据说是仿照古代印度桥萨罗国都城的布局建造的,城内共有殿宇、房舍326间。康熙以来,每当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的佛像都存放在这里。其中有纯金的、镀银的、玉雕的、铜塑的,年复一年,竟达数十万尊。圆明园遭劫掠焚毁,仅此一处所造成的损失,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文化艺术价值,都是难以用数字估量的。
    清帝为了追求多方面的乐趣,在长春园北界还引进了一区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筹划,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由西方传教土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我国不少传统手法。
    圆明园体现了我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乾隆皇帝说它:"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有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像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馆,收藏极为丰富,堪称文化宝库。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法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煌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园内陈设豪华精美,收藏有大量的艺术珍品。据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描述,"园中富丽辉煌之景象,非予所能描色揣称,亦非欧洲人所能想见"。"各种宝贵的珍品,均积聚于此皇家别墅,千门万户之中。"上等的紫檀雕花家具、精致的古代碎纹瓷器和珐琅质瓶盏,织金织银的锦缎、毡毯、皮货、镀金纯金的法国大钟,精美的圆明园总图,宝石嵌制的射猎图,风景人物栩栩如生的匾额,以及本国其它各种艺术精制品和欧洲的各种光怪陆离的装饰品,应有尽有。

    圆明园内收藏有极为丰富的图书文物,现仅举几例。文源阁,是仿照宁波范氏天一阁而建的藏书楼,为著名的皇家北四阁之一,建成于乾隆四十年。阁中收藏乾隆钦定《四库全书》和康熙《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收书34O0余种,有近8万卷,36000余册。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古代文明,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因《全书》篇帙浩瀚,当时又择其尤要者,编成《四库全书荟要》,计12000册。《荟要》共抄两部,一部贮在故宫摛藻堂,另一部收藏于长春园含经堂的东厢"味腴书室"。另外,含经堂还有一外著名文轩--淳化轩,是专为收藏著名法帖《淳化阁帖》摹版而建的。《阁帖》原是北宁淳化三年(992年)摹刻的,包括王羲之、王献之乃至苍颉、夏禹、孔子等99人的书法名迹。帖分十卷,是我国的第一部大型丛帖,被誉为诸帖之祖。乾隆年间,根据《阁帖》的北宋"初拓赐本",经过精审更定之后,进行钩摹刻石。历时三载,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春,将所摹刻的144块帖版,镶嵌于淳化轩前的24间左右回廊之中。这就是著名的《乾隆重刻淳化阁帖》。不用说圆明园劫毁时,园内收藏的《四库全书》、《全书荟要》、《古今图书集成》、《淳化阁帖》摹版等珍贵图书文物,都未能幸免于难。这从一个侧面可反映出帝国主义侵略者火烧圆明园,人类文化所造成的巨大破坏。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圆明园如此之大,又是由几朝皇帝陆续扩建、改建的,加上封建帝王腐朽意识的影响,无论由哪个角度看,也还是有不足的。但是,就总体而言,圆明园确实是一座非常出色的优秀园林。可以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然而,正是这座举世名园,竟于咸丰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联军的野蛮洗劫的焚毁,成为我国近代史上的一页屈辱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