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释“姑苏”

 山川唐 2010-10-08

释“姑苏”

唐善纯(南京理工大学)

内容提要:在东方南方沿海汉语的方言中,有一个古越语底层,苏州的古称“姑苏”就是一个例子。它们的含义用汉语无法探明,在壮侗语中却能获得圆满的解释。

    关键词     姑苏 姑胥 女媭 婺女星 女修 女嬉 吕须 闾娵

 

苏州的古称“姑苏”因春秋时苏州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姑苏山上有姑苏台。同治《苏州府志》记载阖闾时营造的姑苏台,“经营九年始成,其台高三百丈,望见三百里外,作九曲路以登之。”后又经夫差的扩建,姑苏山在今苏州市西南10公里处的横山西北。阖闾、夫差建姑苏台,应实有其事。

关于“姑苏”得名,有一种通行的说法是:“'苏’字的繁体字'蘇’里面有鱼和禾,即鱼米之乡的意思,地灵人杰便多出美女,而'姑’字是姑娘的意思,于是便又叫'姑苏’。”这是以汉字解释“姑苏”。问题是,“姑苏”得名时,此地使用汉语吗?

《吴郡志》卷15:“姑苏山,一名姑胥,一名姑馀,连横山之北,古台在其上。”《越绝书·吴地传》云:“胥门外有九曲路,阖闾造以游姑胥之台,以望太湖,中窥百姓。”在上古音中,苏(sa)和胥(sia)无疑是相通的。这样一对比,很容易看出,“苏”、“胥”其实是同一个词的不同音译,也就是说,此山既可写作“姑苏”,也可写作“姑胥”或“姑馀”;当写作“姑胥”、“姑馀”时,它的意思是否仍为“鱼米之乡,多出美女”呢?这是说不通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举学者多似此类。” 以汉字解释“姑苏”,就是“举学者”,不可信据。

历史上也有将“姑胥”与被吴王杀死的大臣伍子胥联系起来的。《史记•伍子胥传》:“伍胥死,吴人怜之,为立祠江上,命曰胥山。”由此,有人认为,“苏”乃“胥”的音变。伍子胥原为楚国人,公元前514年帮助阖闾夺得王位,吴王夫差时遭诬陷被赐剑自杀。他自杀后,夫差“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清一统志》:“《越绝书》:阖闾筑城,'城中有小城二,徙治胥山。’则胥山之名,阖闾时已有之,非因祠祀伍胥而得名也。” 这说明,姑胥之台在伍子胥活着时就已建成,并非为纪念伍子胥之死而立。因此,“苏”乃“胥”的音变也是站不住脚的。

东汉王符《潜夫论》还提出:“范蠡收债于故胥。盖胥者,舜臣名,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吴者也,故名其地曰故胥,历代转音为姑苏。”姑是夷语发声,所以王符的假说亦不能成立。

姑苏山原名姑余,那么,“姑余”为什么又改称“姑苏”、“姑胥”呢?从语音上看,“余”和“苏”、“胥”不存在对音关系。周灵王十二年(前560),吴王诸樊由无锡梅里(今梅村)迁都于姑余山,筑吴子城。周敬王六年(前514),阖闾把原来方圆仅3里的都城扩建为周24里、有水陆城门各8座的大城,称阖闾城,并于姑余山上筑姑苏台。姑苏山原名姑余,后建姑苏台于其上,故而得名姑苏。这个台很出名,以至姑余山也被改称姑苏山了。

谭其骧说:“姑,…乃古吴越人发语词,…姑苏即苏也。至于'苏’之意义则不可知,以其为吴越语而非汉语也。江浙一带地名渊源于古代吴越语者颇多,非只此一苏州之苏也。” 笔者认为“苏”就是古越语sB:U(青年女子)。《方言》有“娋”,释曰“孟姊也”,即此。林河在比较现代侗语“婄娞”与《离骚》中“女媭”后,指出:“笔者在侗寨查勘了明清以来的数百座墓碑,发现侗族妇女中,以'婄娞’取名者极多。侗音,须读如娞,显然,'娞’即'须’也。在侗语中,…都是女子或姑娘的意思”(《试论楚辞与南方民族的民歌》)。须女之须为古越语sB:U的音写,意为姑娘、少女。试比较壮语l?k?sB:U¹(青年女子)、傣语sB:U¹(青年女子)。《越绝书·吴地传》:“吴北野胥主疁者,吴王女胥主田也。”“白石山故为胥女山,春申君初封吴,过,更名为白石。”其“胥主疁”、“ 胥女山”都是吴越语地名,胥主明确记载为“吴王女”,则“胥”或为吴越语“女”之意。

笔者还认为,阖闾在姑余山建姑苏台,与祭祀有关。古代有登上高台观察云气来预测吉凶的习惯。《新序·刺奢》:“纣为鹿台,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尺,临望云雨。”《国语·楚语》:“先王之为台榭也,榭不过讲军实,台不过望氛祥。”《越绝书·纪策考》记载,当年阖闾要伍子胥预测吴国的未来,伍子胥说:“安危之兆,各有明纪,虹蜺牵牛,其各异女;黄气在上,青黑于下;大岁八会,王子数九。”其《外传记军气》又载:“越故治今大越,山阴,南斗也。吴故治西江,都牛、须女也。” 其涵义艰涩,难以确解。但其中的“女”,当是指星宿须女。当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东方青龙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二十八宿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天文、宗教、文学及星占、星命、风水择吉等等术数中。不同的领域赋予了它不同的内涵,内容庞杂。他们还将天上的二十八宿分别与地上的列国相配。《左传•昭公十七年》:“宋,大辰之虚也;陈,大皞之虚也;郑,祝融之虚也。皆火房也。”女宿,指织女星以南之四星,亦称婺女、须女星。古人认为与地上的吴越相对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即指此。《晋书•天文志》:“须女之藏府,女子之星也。”引费直说《周易》、蔡邕《月令章句》曰:“起斗至须女,吴越之分野。”又引陈卓、范蠡、鬼谷先生、张良、诸葛亮、谯周、京房、张衡,并曰:“斗、牵牛、须女:吴、越。”但《淮南子•天文训》曰:“斗、牵牛,越;须女,吴。”张觉指出:“依我看,古代自有二说。统言之,则同配斗、牛、女三宿而不加分别…;析言之,则越国为斗、牛二宿的分野,吴国为女宿的分野,所以《淮南子》分列之”(《吴越春秋全译》)。左思《吴都赋》“婺女寄其野”,也可为证。

据说女宿属土,其星群组合状如 “女”字,古人云,祭祀女宿多吉。女宿值日吉庆多,起造兴工事事昌。《开元占经》引《星经》:“须女四星,主布帛,为珍宝藏。一名婺女。”须女之“须”与“苏”上古同音;所谓姑苏台,就是祭祀须女星的地方。阖闾在姑余山建姑苏台,其目的是祭祀婺女星。旧题 ()郭宪撰《洞冥记》描写姑苏台的景况:“周旋诘屈,横亘百五里,崇饰土木,殚耗人力,宫妓千人。台上别立春宵宫,为长夜之饮。造千石酒钟,又作天池,池中造青龙舟,舟中盛放妓乐,日与西施为嬉。又于宫中作海灵馆、馆娃阁,铜钩玉槛,宫中楹榱,皆珠玉饰之”,可见建筑之精致豪华。上有“宫妓千人”,料想亦包括神妓、女巫在内。“神妓”又称“庙妓”“神庙舞女”,借神的名义,将女孩带进寺庙,名义上是让其嫁给神或充当“神的侍女”,但实际上她们绝大多数都会成为统治者的“私有财产”,任由他们支配。在需要时,她们还要沦为性奴。这一制度至今仍是印度教里最臭名昭著的恶习,在一些穷苦人家,轻信女儿嫁给神灵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这些女孩一旦成为“庙妓”,她们终身都不能嫁人。其实早在古代,世界好多地方都盛行“庙妓”。当时的人们认为在节日庆典活动中与这些“庙妓”发生关系是可以得到赐福的,是名正言顺的。早期中亚的诸宗教中,比如在希伯来的宗教中就有女性笃信者,用出卖自己的方法来获得香火钱,以捐给教会组织。古罗马的女子可以在结婚前用卖淫的方法为自己筹得嫁妆。公元前6世纪中叶,古罗马科林斯卫城上的雄伟神庙内奉养了超过1000名庙妓,这一神庙到今日还矗立在科林斯,见证着往日的历史。

吴越地区向来以崇巫著称,如属良渚文化的余杭反山遗址出土的一件文物上,就绘有一幅巫舞图,图上一巫师身着华服,合着徐疾有致的鼓点,扬袖曼舞,引吭而歌。春秋战国时期越地广为风行的是一种以娱神为主要功能的巫舞。梁代任昉在其所著《述异记》中记载:“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 19823月,绍兴狮子山遗址春秋 306号墓,出土了一件铜质房屋模型,铜屋室内共塑有6人,均为跪姿,分前后两排。前排右边一人面向西,前置一鼓,应为鼓师;前排左、中两人面向南,双手交叠置于小腹,作吟唱状。后排中间一人面向南,膝上放一长条形琴,右手执一小棍,左手抚弦;后排东边一人面向南,双手捧笙;后排西边一人也面向南,膝上放一长条形琴,双手均置于琴上。6人均裸体跣足,未见着衣痕迹。前排左、中边2人胸前明显塑出乳突,束发于顶,应为女性。其余4人均未见乳突,结发于脑后。铜屋中的演奏者,并非一般市井之演奏者,应是专职乐工,即当时宫廷中畜养着的奴隶乐伎。把中国历代的戏台图像与铜屋做一个比较,就不难发现,306号墓铜屋具有中国古代戏台的一些重要特征。屋的一面完全敞开,整屋建于台基之上。这是中国古代戏台的典型特点之一。戏台是娱神和为观众看戏用的,建在一定高度的台基之上,才便于从远处观看。306号墓铜屋台基的高度虽不是太高,但已具备了戏台基座的基本特征。铜屋内的乐队的性质,一种观点认为是与宗教、祭祀相关的巫乐;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以娱乐性为主旨的房中乐。实际上娱神与娱人两者在古代是结合在一起的。王国维说:“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乐神、人者”(《宋元戏曲考》)。上述记载虽多为越地事,但“吴越为邻,同俗并土”(《越绝书·纪策考》),因此,吴国姑苏台上的情景亦大体如此。

战国时期吴越纳入楚国版图后可能也是这样。《楚辞·招魂》描写当时的祭祀场面:“高堂邃宇,槛层轩些。层台累榭,临高山些。…经堂入奥,朱尘筵些。砥室翠翘,挂曲琼些。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蒻阿拂壁,罗帱张些。纂组绮缟,结琦璜些。室中之观,多珍怪些。兰膏明烛,华容备些。二八侍宿,射递代些。九侯淑女,多迅众些。…姱容脩态,縆洞房些。蛾眉曼睩,目腾光些。靡颜腻理,遗视矊些。离榭脩幕,侍君之閒些。…肴羞未通,女乐罗些。陈锺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发《扬荷》些。美人既醉,朱颜酡些。娭光眇视,目曾波些。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长发曼鬋,艳陆离些。二八齐容,起郑舞些。衽若交竿,抚案下些。竽瑟狂会,搷鸣鼓些。宫庭震惊,发《激楚》些。吴歈蔡讴,奏大吕些。士女杂坐,乱而不分些。放陈攵组缨,班其相纷些。郑、卫妖玩,来杂陈些。”其中“吴歈”就是句吴的歌舞。王逸《楚辞章句》说:“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俚,因为作《九歌》之曲。” 汉代的情况如何?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越人俗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昔东瓯王敬鬼,寿百六十岁。后世怠慢,故衰耗。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直到南宋时期,陆游仍在《赛神曲》中仍写道:“击鼓坎坎,吹笙呜呜。绿袍槐简立老巫,红衫绣裙舞小姑。乌臼烛明蜡不如,鲤鱼糁美出神厨。老巫前致词,小姑抱酒壶:愿神来享常驩娱,使我嘉谷收连车;牛羊暮归塞门闾,鸡鹜一母生百雏,岁岁赐粟,年年蠲租;蒲鞭不施,圜土空虚;束草作官但形模,刻木为吏无文书;淳风复还羲皇初,绳亦不结况其余!神归人散醉相扶,夜深歌舞官道隅。”

《拾遗记》卷3记载:姑苏城破,“越军乱入,见二女在竹树下,皆言神女,望而不敢侵。今吴城蛇门内有朽株,尚为祠神女之处。”很有可能,越国进献美女西施于吴王的故事,就是在此基础上加工衍化而成。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详细记载了吴王夫差在姑苏台做了一个梦,在令人解梦过程中连杀数人,导致国破人亡的故事:“吴王果兴九郡之兵,将与齐战。道出胥门,因过姑胥之台。忽昼假寐于姑胥之台而得,及窹而起,其心恬然怅焉。”吴王在重大行动之前,为什么要到姑苏台做白日梦?吴王为什么要把“多见博观,知鬼神之情状”的公孙圣叫到姑苏台去解梦呢?说明姑苏台除了祭祀、娱乐的功能外,还是个借助鬼神进行政治、军事决策的地方。同书记载,这一时期建造的越国山阴城,也“起游台其上,东南为司马门,立增楼冠其巅,以为灵台”;《越绝书》卷8又说;“稷山者,勾践斋戒台也。龟山者,勾践起怪游台也。东南司马门,因以灼龟,又仰望天气,观天怪也。高四十六丈五尺二寸,周五百三十二步,今东城里。一曰怪山。” 司马门,指王宫的外门,《初学记》引作:“范蠡起游台于怪山,以为灵台,仰望天文,候日月之变怪。”《水经注》作:“怪山者,越起灵台于山上,又作三层楼,以望云物。”这是越王祭祀、占卜、观星的地方,陈桥驿把它称为“我国有记载的第一座综合性的天文台和气象台”(《古代于越研究》);姑苏台的作用也应如此。《汉书·广陵厉王胥传》:“当使女巫李女须使下神祝诅。女须泣曰:'孝武帝下我。’左右皆伏。”颜注:“女须者,巫之名也。”

综上所述,“姑苏”的“苏”来源于古越语,其义为姑娘、处女、青年女子。《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有“余杭城者,襄王时神女所葬也,神多灵。”“匠门外欐溪椟中连乡大丘者,吴故神巫所葬也,去县十五里。”可见吴国确有被称为“神女”的女巫,其死后葬礼规格很高。

东夷的图腾是鸟,与东夷关系密切的商人、秦人甚至满人都有崇鸟的习俗,其中商人、秦人和满人关于祖先来历的神话传说极为相似。

《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 索隐:“女修,颛顼之裔女,吞鳦子而生大业。其父不著。而秦、赵以母族而祖颛顼,非生人之义也。按:《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其族也,则秦、赵宜祖少昊氏。”正义:“《列女传》云:陶子生五岁而佐禹。曹大家注云:陶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据说,颛顼有一位女性后人名叫女修。她正在织布的时候,燕子飞来了,丢下一个蛋,女修吞下而生育了儿子。这与《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如出一辙。赢秦族群的主体或核心最初很可能来自共同以鸟类为图腾的东夷集团,甚至与崇拜玄鸟飞燕的殷商先人同出一脉。赢秦先祖偏爱皂色墨彩,他们的旌旗飘带、授命之符都与黑色有不解之缘,诸如大费擎起皂色旌旗、秦德公获得黑龙祥瑞之类。秦始皇也由于相信自己应了水德之运而崇尚黑色,奉之为秦朝政治模式的文化符号。秦始皇与群臣皆衣黑色朝服,这正应了“玄鸟”之色。大费(柏翳)子孙皆为赢姓后人。“大费生子二人:一日大廉,实鸟俗氏。二日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日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从女修吞玄鸟蛋这个美丽的传说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秦的远祖来源于东夷,女修就是女嬃。 

而关于商人,《诗经·玄鸟》中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则详细记载受孕之女为简狄: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说,商人的女祖先到城外沐浴,食了一个鸟卵,就生下了商人的高祖契。

满族人传说其先祖是神鸟吞红果而生。长白山脉东有一布库里山,山下有个天池叫布尔里湖,湖水清澈,风光秀美,有三个仙女,大仙女叫恩古伦,次仙女叫正古伦,小仙女叫佛古伦,经常来这湖里洗浴,乐而忘返。有一次飞来一只神雀,嘴里衔了一枚朱果,放在了佛古伦衣服上。仙女洗好后上岸,佛古伦发现了自己衣服上有颗鲜润欲滴的果子,一时心喜,就随手把它放进嘴里,没来得及嚼,果子就滚进了腹中。肚子立刻变大,身体变沉,飞不起来了。只好找了一个地方,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体格健壮,相貌奇特,并且生来就能开口说话,这就是满族祖先布库里雍顺。

以上三个神话共同来源于东夷神话,所以“女修”一名,可能是具有东夷女性特征的名字。“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全不提男性祖先,说明当时尚处在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时代,比商人神话古老,更不要说满族神话了。《帝王世纪》、《竹书纪年》、《尚书》、《世本》里都将禹的母亲称为“修巳”,《太平御览》 卷82引《尚书纬·帝命验》说:“修纪…生姒戎文命禹”,《潜夫论·五德志》说:“修纪见流星,意感生白帝文命戎禹”,可见“修巳”即“修纪。而《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却作:“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胁而产高密。” 而这个名字“女嬉”,实际上就是“女修   

到战国时期,这一具有东夷女性特征的名字又以“女媭”的形式出现。《离骚》中提到过屈原曾受到一个漂亮女孩“女媭”的嗔怪: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
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正当屈原因坚持政见而遭受贬责时,一个姿态优美、楚楚动人的女郎出现在他的面前,充满情爱,呢喃唠叨,说:“鲧因过于刚直而惹祸遭灾,到头来惨死在羽山你难道一无所闻?你为什么要时进忠言而又爱好修身,独具这美好的一片冰心?满屋子已经堆满了恶花秽草,唯独你不愿佩戴实在太天真。众人不可能挨家挨户去一一说明,又有谁会体察咱们的内心?世人都在互相吹捧结党营私,你为什么连我的话半句都不愿听?”貌似责备,实为安慰,使屈原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线光明。

该词又作闾娵、闾须、闾嬃,是战国时著名美女名。见于《荀子·赋篇》、《楚辞·七谏·怨世》、《战国策·魏策》、《文选·[]枚乘<七发>》。《赋》:“閭娵 、子奢 ,莫之媒也”。杨倞注:“閭娵 ,古之美女。”《七发》:“使先施、徵舒、阳文、段干、吴娃、閭娵、傅予之徒,杂裾垂髾,目窕心许。”《集韵》:“娵,美女。”《太平御览》卷381引崔骃《七依》:“閭娵之女,既丽且闲,紫唇素齿,雪白玉晖,回眸百万,一笑千金。”此即闾娵(女须)美貌的具体描写。《汉书》载樊哙娶吕后的妹妹做妻子,其名即吕《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后女弟吕媭,有女为营陵侯刘泽妻。”《汉书·广陵厉王传》:“胥迎女巫李女须,使下神祝诅,多赐女须钱,使祷巫山。” 吕媭、女须即女嬃。

过去一般认为女媭是屈原姐姐的名字,甚至说是贱妾。《说文》:“媭,女字也。《楚辞》曰:'女嬃之婵媛’。贾侍中说,楚人谓姊曰媭。”段注:“樊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须即媭字也。《周易》:'归妹以须。’郑云,须,有才智之称。天文有须女。按郑意,须与谞、胥同音通用。谞者,有才智也。” 张舜徽指出:“女之有才智者谓之须,犹男之有才智者谓之胥耳”(《说文解字约注》)。 实际上,女媭是楚人妇女的美称。

萧兵说:“女嬃或须女是女子之星,所以《离骚》里的女嬃很可能是一位美神兼星神,是'天女’或'须女星’的化身。因为她在长诗里的地位作用、出场时机一直和灵氛、巫咸等巫神或神巫相当。…这个女嬃可能有现实的模特儿,屈原把她看做忘年的亲密女友,所以她可以如此亲昵地申申詈劝、侃侃言谈而诗人不以为忤,尽管她对伟大的诗人并没有深刻全面的理解,但是她对婞直而亡身的大鲧的评价还是跟老诗人一致的。这样解释也许还算切合《离骚》那幻想而又真切、浪漫而又现实的情调”(《楚辞与神话》)。从上下文看,上面写“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诗人即开始他“排云御气奔如电”的“神游”,但如女嬃为凡间一女子,或径直为他的姊妹,则说不通。再看下面,与女嬃对话以后,“济湘沅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真是日行千里的迅速。这些都说明,女嬃是屈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天空中遇到的一位女神。

女修、女媭、吕须之名,字形虽异,来源实一。今壮语称少女为l?k?sB:U¹,l?k?是词头,意为“儿”,sB:U¹指女性。以l?k?作词头构成的词,常有指小、表爱的意味。如l?k?pa:k?意为“冰雹”(子+劈);l?k?peu²,意为“瓢瓜”(子+瓢);l?k?tin¹意为“脚趾”(子+脚)。既然l?k?sB:U¹有指小、表爱的意味,所以常被古代越人用作名字,如同汉语名称“小丫”、“娃娃”之类。

在现今古越人后裔中,仍然保留以sB:U¹命名女子的习俗。林河在侗寨查勘了明清以来的数百座墓碑,“发现侗族妇女中,以'婄娞’取名者极多。侗音,须读如娞,显然,'娞’即'须’也。在侗语中,'婄’和'娞’含义相同,都是女子或姑娘的意思。侗族古歌中,侗族的保护神(借用现代术语)就叫作'沙须’,'沙须’者,即'女神’也。女性善以'须’取名,正合古代楚俗”(《文艺研究》19841期)。侗是越人后裔,越俗当亦如此。

古代东南地区主持祭神活动的大多为少女。《汉书·广陵厉王胥传》记载的 “李女须”就是一个女巫。初民认为处女由于没有丧失其珍贵的精血(主要指处女膜未破损),保留了图腾氏族的精华,最有资格担任神职。从楚辞中描写的祭神场面来看,女巫大多由漂亮姑娘担任,她们粉墨登场,载歌载舞,娇嗔满面,“既含睇兮又宜笑,予慕予兮善窈窕”,都是“煜兮如花,温乎如莹”的绝色佳人。此风相沿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而迄无大改。统治阶级借祭神而娱己。

须之训美妙佳好,与梵语“须弥山”(Sumeru)之须(Su)训“美妙”巧合。岑仲勉说,中国上古天文历法多源于西亚。梵语称女宿为Sravana,与须女有音近关系(《西周文史论丛》)。

作者简介:唐善纯(1944-),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发表过数十篇论文,出版过《中国的神秘文化》、《华夏探秘》等学术专著,曾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本文为其新作《语言学视野里的古代中国》之一部分。

通讯地址:210017  南京市建邺区云河湾花园5幢二单元12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