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曼特尔出生于英国德比郡格洛索普镇的一个工人阶级家庭,是家中3个孩子中的长女。在她8岁时,家里住进了一位名叫杰克·曼特尔的房客,渐渐取代了希拉里父亲在她母亲生活中的角色。她11岁那年,为了让她接受更好的教育,全家迁至柴郡,她的生父在搬家途中不知所踪,全家人也从此改姓曼特尔。她大学期间攻读法律,结婚后随丈夫一起在博茨瓦纳和沙特阿拉伯等地生活多年。1985年,曼特尔发表了处女作《每天都是母亲节》(Every day is Mother's Day),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迄今已出版10部长篇小说、1部短篇小说集及1部传记,多次获得各种权威文学奖项。
近年来,曼特尔涉足不同文类的创作,作品题材跨度极大。她对历史题材似乎一向青睐有加。1993年问世的《一个更安全的地方》(A Place of Greater Safety)就是通过追溯革命者丹东、罗伯斯庇尔等人的一生,从而呈现出一幅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历史长卷,该小说获得周日快报年度图书奖(the Sunday Express Book of the Year award)。1998年,曼特尔再次挑战历史题材,以18世纪末的真实历史人物查尔斯·奥布莱恩为主人公,创作完成了小说《巨人奥布莱恩》(The Giant,O'Brien)。而2009年推出的长达650页的《狼厅》无疑是她驾驭历史题材的完美典范。
1 对克伦威尔形象的颠覆性塑造
在2003年出版的自传《气绝》(Giving Up the Ghost)一书中,曼特尔提到自己10岁时,父母曾为她买过一本廉价的《莎士比亚全集》,书的纸张和印刷质量都很差,但是她非常喜欢,书中的“每一页都留下了我幼稚的指印”,她将它保存了十几年,直至后来不慎丢失。那本书显然对曼特尔的创作——尤其是《狼厅》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评论家发现,《狼厅》中的托马斯·克伦威尔就是一个外表冷静而内心繁复、自我意识和自我怀疑并存的莎士比亚式人物。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英国文学史研究专家、同时也是莎学专家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也指出了《亨利八世》与《狼厅》的诸多相似之处,他说:“有一点很令人吃惊,那就是莎士比亚取材的和曼特尔倚重的居然是同一史料——乔治·卡文迪什的《已故红衣主教托马斯·沃尔西生死录》,而更令人吃惊的是,《亨利八世》的结尾与曼特尔小说几乎结尾在同一时间。”
《狼厅》的故事止于1535年7月,此时的克伦威尔正春风得意,深得亨利的赏识和宠信。历史告诉我们,在不到一年之后的1536年5月20日,安妮被以通奸罪名处死,第二天,亨利迎娶简·西摩,而在这个故事结束5年之后的1540年7月28日,在亨利迎娶第5任王后的同一天,克伦威尔自己也未能逃脱命运之刃,在伦敦塔里被斩首。作为读者,我们有幸获得了这种“后见之明”,它虽然戳穿了悬念,却并未降低我们的阅读兴致,反而增添了我们对后续事件的期盼。事实上,因《狼厅》获奖而大受鼓舞的曼特尔正在创作其续篇《镜与光》(Mirror and Light),所以我们也可以期待都铎王朝继续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