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侃红楼】“金玉良缘”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闲侃红楼之九)

 怀旧的感觉 2010-10-09


                                             
                     “金玉良缘”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
                         
                                                                                    
风之子闲侃红楼之九    
                                    
       

   
  如果说真的有金玉良缘的话,那么,以曹雪芹的行文习惯以及薛宝钗的重要程度,是应该在介绍薛宝钗的时候就提到的。事情的可疑之处就在于,发生在现实之中的“金玉良缘”不做任何交代,而虚幻的“木石前盟”则被曹雪芹在前五回中提及至少不止一次。而且,还要设计由颇可玩味的人物甄事隐(谐音为真事隐)来“耳听为实”,急切的要证明本来就不真实的“木石前盟”的真实性。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至少曹雪芹本人是相信“木石前盟”的,而并不相信“金玉良缘”。
 
其实,在我看来,曹雪芹有些话是不方便直说出来的,比如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事情,他即便说出来了,也被脂砚斋“命令”删去了。毕竟,“家丑”不可过于外扬,而且,对人物也不可过于“赶尽杀绝”。因此,曹雪芹只能用含蓄的“有意味的叙述方式”来提醒我们注意。
 
那么,到底是那些不寻常的“意味”导致我认为“金玉良缘”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呢?
首先,宝钗有金锁的事情居然连至亲的贾府都不知道。贾宝玉衔玉而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可是,薛宝钗从小就由赖头和尚配金锁的事情却是讳莫如深,好象是一件不便公开的很“神秘”的事情。这本身就很可疑。
 
其次,金锁出现的时机很有讲究。小说第四回交代,薛家进京,其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送薛宝钗来“待选”,或“聘选嫔妃”,或“充为才人赞善之职”。可是,到薛家进京之后,小说就再也没有提及这方面的事情。我赞同刘心武先生的理解,就是薛宝钗“落选”了。也就在这时,薛宝钗配有金锁的消息出现了。这说明什么?说明薛家第一目标是指望宝钗入选的,现在,第一目标落空,当然就要去“追求”第二目标咯。而这第二个目标,当然就是贾宝玉。
 
第三,薛宝钗真的“病”了吗?小说第七回,薛姨妈让周瑞家的去给姑娘们送花,送到黛玉那里时,刚好宝玉也在场。“宝玉问:‘宝姐姐在家做什么呢?怎么这几日也不过这边来?’周瑞家的道:‘身上不大好呢。’”请注意,宝钗虽然住在贾府,但已经好几日没有过来了,原来是“病”了。在我看来,这个病恐怕是“心病”,就是宝钗落选了。而这几日的“谋划”,才传出个生病的消息作为搪塞以及铺垫。宝钗真的病了吗?小说第八回写宝玉两天后去看宝钗的时候,她却正在做针线活呢,而且,从对宝钗的描写来看,气色很好,根本就没有“病过”的痕迹:“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髟赞}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根本就是一个健康美丽的少女形象。而接下来的对话就更有意思了。“宝玉问:‘姐姐可大愈了?’宝钗抬头只见宝玉进来,连忙起身含笑答说:‘已经大好了,倒多谢记挂着。’”大病方有大愈之说,薛宝钗怎么看也不象病过的人,更不象大病过的人。如果说宝玉的问话是出于信以为真的话,宝钗的回答就大有问题了,说是已经“大好”了。这说明宝钗在无意中撒了个弥天大谎。读这段文字,我们能够很明显感觉到曹雪芹在行文时的“不痛快”,文字也有尖刻锐利之气,很典型的就体现在对于宝钗的评价上:“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把一个刚撒了谎的人以及别人对她的评价并列在一起,已经非常鲜明的表明了曹雪芹的态度。

    第四,金锁出场经过了非常精心的铺垫。说宝钗“生病”是铺垫,当然是要引宝玉过来看视。而宝玉也果然来了。于是宝钗便“开门见山”地说要看看那块著名的“宝玉”了。而看的结果,却是引来丫鬟莺儿的一句貌似随便的闲话,进入主题。而且“引话”的方式就象是一场预先排练好的话剧场景:
“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我也赏鉴赏鉴。’宝钗道:‘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宝玉笑央:‘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了呢。’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请注意“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 口内念道”、“念了两遍”、“ 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以及“莺儿嘻嘻笑道”等句子,是多么的“刻意”、“雕琢”和“程式化”,不知道背后商量排练了多少回。而接下来宝钗的欲擒故纵“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本来有字,偏说没字,明摆着是要增强宝玉的好奇心。问题的关键在于,一边说没有趣味,一边“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掏出了金锁。言语的轻慢和动作的急迫昭然若揭。
 
第五,薛姨妈的态度热情得过分。从曹雪芹小说整个前八十回甚至包括高鹗的后四十回续本,在薛姨妈与宝玉的交往中,这次探视是薛姨妈对宝玉最热情的一次,那种感觉就象遇见了“救星”一样。且看小说的描写:“宝玉忙请了安,薛姨妈忙一把拉了他,抱入怀内,笑说:‘这们冷天,我的儿,难为你想着来,快上炕来坐着罢。’命人倒滚滚的茶来。”一个“我的儿”已经把那种赤裸裸的目的表露无疑了。接着,她便支使宝玉进里屋看宝钗。“薛姨妈道:‘可是呢,你前儿又想着打发人来瞧他。他在里间不是,你去瞧他,里间比这里暖和,那里坐着,我收拾收拾就进去和你说话儿。’”这里我们要注意两点:1、按照礼节,既然已经病好了,宝钗是应该主动出来打招呼的,而宝钗素来是最懂礼节的,可今天偏不;2、薛姨妈让宝玉进里屋看宝钗,实际上是为他们俩独处,为引出“金玉良缘”创造机会。而她老人家始终就不曾进来,在外面“偷听”到也未可知。
 
第六,金锁上的铭言与宝玉上铭言的恰如对联。宝玉上面的铭言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而金锁上的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难怪书呆子宝玉一见就大叫:“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好了,目的达到。有了宝玉上面众所周知的上联,要对个下联,岂不是易如反掌。此时,聪明的“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说完,便嗔他不去倒茶,一面又问宝玉从那里来。”多么老练的宝钗,既然目的已经达到,就不能“演”得太过,适可而止,因此,在这时打断莺儿真真是掌握到了火候,既增强了宝玉或者继续探究或者四处张扬的好奇心,也为下一次继续演绎“金玉良缘”埋下了伏笔。
 
第七,癞头和尚居然“一反常态”。我们知道,癞头和尚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其任务就是“点醒”和“渡引”众人“看破红尘”。无论是在面对甄英莲、甄士隐,还是黛玉、贾瑞,都是要“引”他们“看破红尘”。比如,对甄英莲时说的是:“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舍我罢,舍我罢!”对黛玉则是“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可偏偏只有在宝钗这儿,却是赠她吉祥物和吉言,要保佑她在尘世中婚姻的美满和人生的幸福,不仅违反了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超度众生”的初衷,甚至可以说是“反常”。因此,这个癞头和尚要么就是“冒充”的,要么就是“杜撰”出来的。而且,我们必须注意到,黛玉说自己癞头和尚的经历是在刚到贾府的第三回,而薛宝钗说的自己癞头和尚的经历是在第八回,有先后之别,恰如宝玉与金锁一样,这便有了或者抄袭或者篡改的机会。再者,黛玉说的癞头和尚的内容和宝钗说的癞头和尚的内容竟然如此“针锋相对”——出家与成家。而黛玉的经历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坦然说的,宝钗的经历则是在与宝玉单独相处的特殊环境里“遮遮掩掩欲言又止”说出来的。
 
第八,王夫人的急切心态引人注意。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就在黛玉在第三回“抛父进京”之后,王夫人便频繁向薛姨妈发出了到贾府来住的信号,用薛姨妈的话,就是:“况这几年来,你舅舅姨娘两处,每每带信捎书,接咱们来。”王夫人为什么那么急?当然是因为已经来了个深得贾母宠爱的林黛玉,而种种迹象表明,贾母有心要把这两个“冤家”弄到一块儿。
 
第九,“联姻”是王夫人巩固自己地位的重要手段。贾赦的儿子贾链娶了王夫人的侄女王熙凤的结果,就是王夫人掌控了整个荣国府,不仅如此,还实现了“垂帘听政”。要不是上面还有个贾母,王夫人就可以坐到荣国府“第一夫人”了。现在,她唯一的儿子,如果再娶了自己的亲侄女薛宝钗,那么试问将来之荣国府,竟是谁人之天下?就为了这,王夫人也是赞同“金玉良缘”的,是希望宝玉和宝钗结婚的。
 
第十,薛姨妈终于忍不住跳出来。看着贾母对林黛玉如此宠爱,几乎是与宝玉平起平坐,薛姨妈终于忍耐不住,由幕后跳到了前台。小说第二十八回写道:“往日” 薛姨妈“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这样,金玉良缘的传言终于正式浮出水面。可是,我们必须注意细节,就是宝钗、薛姨妈以及莺儿的说法竟然都不一样,莺儿说的是那八个字是“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到了薛姨妈那里就成了“金锁是个和尚给的”,而宝钗则是说“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可见连“证词要一致”都没有做到。而且,这样的告白,王夫人和薛姨妈姐妹之间孩子的事情,早应该知道了,为什么现在要当回事情的说?说是王夫人与薛姨妈演双簧也未可知的。更可笑的,到了小说第三十四回,薛姨妈、宝钗、薛蟠因为宝玉被打吵嘴的时候,薛蟠的一番话就更加可明白了,他说:“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天哪,妹妹的事情,哥哥竟然不知道,要妈来告诉,这是什么道理?
 
 综上所述,联系这10大值得注意的反常“意味”分析,我以为,所谓的“金玉良缘”就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她从薛宝钗“落选”那天就开始了,而且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策划,其目的就是要扼杀宝玉和黛玉的爱情,进而成就宝玉和宝钗的婚姻。就这样,在王夫人、薛姨妈、薛宝钗、莺儿(好有趣味的名字,果真如夜莺一般能说会道呀)以及周瑞家一干“王家人”的精心策划下,一场金玉良缘的传言就在贾府乃至四大家族传播开来,明确的暗示着宝钗和宝玉的婚姻。无疑,这给正在情窦初开但尚处于懵懂无知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带来了巨大而无形的压力,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小说自第十九回以后,就频繁描写了二人因为“金玉良缘”传言而多次误解、争吵的场面。而且,这种影响甚至传到了皇宫贾妃那里,在贾妃的赐物里,每次都是宝玉和宝钗的一样,而黛玉只和迎、探、惜春的一样,这种压力,不惟黛玉感到了,宝玉也感到了(他老问为什么这样?),就是贾母也感到了。但是,他们实在是低估了宝玉和黛玉的“保护神”贾母的能耐,老人家不仅一眼就识破了这场阴谋,而且通过一次小小的出行就否定了“金玉良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