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式 手挥琵琶势(图124-125)
第五十二式 右懒扎衣(图126-127)
两式合并为一个节序,动作一,二为“手挥琵琶势”,动作三、四为“右懒扎衣”。
动作一,二与第十四式“手挥琵琶势”动作一,二相同,惟方向不同,本式是面对西北斜
方。 (图124-125)
动作三,四与第三式“右懒扎衣”动作三,四相同,惟方向不同,本式是而对西北斜方。
(图126-127)
第五十三式 斜单鞭(图128-130)
第五十四式 下 势(图131)
两式合并为一个节序,动作一,二、三为“斜单鞭”,动作四为“下势”。
动作一,二,三与第四式“单鞭”动作一,二,三相同,惟方向角度不同,本式为面对正南方向,胸部对南稍偏于西的斜方。 (图128-130)
动作四与第三十二式“下势”动作四相同,惟方向角度不同。(图131)
第六十一式 下势(图151)
两式合并为一个节序,动作一,二,三为“单鞭”,动作四为“下势”。
动作一与第十六式“单鞭”动作一相同。 (图148)
动作二、三与第四式“单鞭”动作二,三相刚。 (图149-15。)
动作四与第三十一式“单鞭”和第三十二式“下势”合并为一个节序的动作四相同。 (图151)
第六十二式 纭手(图152-155)
动作一、二、三、四「第三十三式“纭于”四动相同。 (图152-155)
第六十三式 单鞭(图156)
第六十四式 下势(刚157)
第六十五式 更鸡独立(图158-159)
三式合并为一个节序,动作一为“单鞭”,动作二为“下势”,动作三,四为“更鸡独立”。

动作一与第三十四式“单鞭”动作一相同。 (图156)
动作二与第三十一式“单鞭”和第三十二式“下势”合并为一个节序的动作四相同。 (图157)
动作三:左足前迈,足尖正对正东方向踏实,体重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随着向左微转,右腿随着向前提起,屈膝,股平,小腿下垂,足尖朝下,左腿成独立步,在提腿的同时, 右手向右下落经右胯旁握拳上举,高与顶齐,拳心朝里,前臂竖直,在右股之上;左手同时向上微举,随即向左胯旁下按,与右股相平,手指朝前,左臂微屈;面对正东方向。 (图158)
动作四:右足掌平落于左足旁踏实,左腿随即提起,屈膝、股平,小腿下垂,足尖朝下,右腿成独立步,同时右拳变掌向右胯旁下按,与左股相平,手指朝前,右臂微屈;左手同时在左胯旁握拳上举,高与顶齐,拳心朝里,前臂竖直,于左股之上。 (图159)
第六十六式 左倒撵猴(图160-163)
动作一:左足下落,以足尖点子右足跟后,两手变为立掌向左右分开,高与肩齐;以右足跟为轴,身体与右足尖向左转9O度,坐实右腿,随转体两手相对,合于胸前,有捧球之意,高与口平。 (图160)
要求松肩、沉肘,手与胸臂之间有圆活之趣,两腿须左虚右炎。
动作二、三、四与第十九式“左倒撵猴”动作二,三,四相同。 (图161--163)
第六十七式 右倒撵猴(图164-167)
动作一、二,三,四与第二十式“右倒撵猴”四动相同。(图164-137)
第六十八式 左倒撵猴(图168 -171)
第六十九式 右倒撵猴(图172-175)
动作一,二,三、四与第二十式“右倒撵猴”四动相同。 (图172-175)
第七十式 手挥琵琶势(图176)
第七十一式 白鹤亮翅(图177-179)
两式合并为一个节序,与第二十三式“手挥琵琶势”和第二十四式“白鹤亮翅”所合并的一个节序的四个动作说明相同。(图176-179)
第七十二式 搂膝拗步 (图180-183)
动作一,二,三,四与第七式“搂膝拗步”四功相同。 (图 180一183)
第七十三式 手挥琵琶势(图184)
第七十四式按势(图185)
第七十五式青龙出水(图186)
第七十六式翻身(图187)
四式合并为一个节序,与第二十六式“手挥琵琶势”,第二十七式“按势”,第二十八式“青龙出水”和第二十九式“翻身”所合并的一个节序的动作说明相用。 (图184-187)
第七十七式 三甬背 (图138-191)
第九十五式 手挥琵琶势 (图217)
动作:右足提起,移至左足后,足尖正对南方踏实,左足收回,以左足尖点子右足前。两腿变为右实左虚;同时身体右转,两拳提起变为立掌,在胸前各绕一小圈,成手挥琵琶势,左手高与口平右手落至腹前;面对南稍偏于东的斜方。 (图 217)
第九十六式牧式 (图218-219)
动作:左足向右并步,身体转正,两手分向左右下按,置于胯旁(图218)。接着两手自然下垂,身体正立,仍腹预备式姿势。 (图219)
动作一,二、三,四与第三十式“三甬背”四动相同。 (图188 -191)
第七十八式 单鞭 (图192-194)
第七十九式 下势(图195)
第八十四式 对心掌 (图204)
第八十五式 转身十字摆莲 (图205)
第八十六式 上步指腾捶 (图206)
第八十七式 右懒扎衣 (圈207)
四式合并为一个节序,动作一为“对心掌”,动作二为“转身十字摆莲”,动作三为“上步指裆捶”,动作四为“右懒扎衣”。
动作一:左足向正东方向迈出,先以脚跟着地,右足跟蹬,左腿前弓,左足掌落平,右腿微屈,两腿变为左实右虚;左手经右手前(手心翻朝下)向上经脸前撩起(随撩手心随翻朝上),置于额前上方,手指朝右,右肘下垂,右手变为立掌随左腿前弓向前徐徐推出(上身不可前俯后仰),右手高与胸齐:面对正东方向。 (图204)
动作二:以左足跟为轴,身体向右后转,左足尖右特135度踏实,体重全部移于左腿;右足尖上翘,右腿提起,同时自左面上向前划弧,足掌朝前,高与膝齐,两腿微屈,随着转身的同时,左手自前下落于右手外,在胸前与右手交叉,成十字手形,在右腿提起划弧时,两手立掌向左右分开,手指朝上,高与肩乎,面对正西方向。 (图205)
动作三:右足掌平落于左足旁踏实,左足向前上步,足尖对左前斜方,左腿前弓,右足随即往前跟步,以足尖点于左足旁,两腿仍变为左实右虚;随左足上步的同时,左手经胸前向下搂过左膝,置于左腿旁,手指朝前,右手同时落至右胯旁握拳,拳心朝下,即在右足跟步时,向前下方徐徐击出,右拳高与裆齐,两臂微屈;身体同时微向前俯,面对正西方向。 (图206)
动作四:右足向前上步;同时右拳松开,两手随上体竖直变为立掌,举至胸前,右手高,左手低,向前徐徐推出(上身不可前俯后仰),手心稍朝前,右手齐目,左手与脚乎,左足随两手前推时往前掇步,以足尖点于右足跟后,两腿变为右实左虚:面仍对正西方向。 (图207)
第八十八式 单鞭 (图208-210)
第八十九式 下势 (图211)
两式合并为一个节序,动作一,二、三为“单鞭”,动作四为“下势”。
动作一与第五十六式“单鞭”动作一相同。 (图208)
动作二、三,四与第三十一式“单鞭”和第三十二式“下势”所合并的一个节序的动作二,三,四相同。 (图209-211)
第九十式 上步七星 (图212)
第九十一式 退步跨虎 (图213)
第九十二式 转脚摆莲 (图214)
第九十三式 弯弓射虎 (图215)
第九十四式 双抱捶 (图216)
五式合并为一个节序,动作一为“上步七星”,动作二为“退步跨虎”,动作三为“转脚摆莲”和“弯弓射虎”, 动作四为“双抱捶”。
动作一:左足前迈,足尖正对前方,坐实左腿;身体向右微转;右足往前跟步,以足尖点于左足跟旁,两腿变为左实右虚;同时右手向右而下经胯旁向前抄起,与左手一同举至胸前,两手交叉,高与口齐,手指朝上,右手在外,手背相对,面朝正东方向。(图212)
动作二:右足后退踏实,足尖对右前斜方,左足带回,以足尖点于右足前,两腿变为右实左虚;同时两手随动,右手向右上,左手向左下分开,右手立掌置于头右前方,高与顶齐,左手手心朝下,手指朝前置于左胯前,两臂弯屈;面对正东方向(图213)
动作三:(转脚摆莲)左足提起,高与膝齐,足尖朝下)向右摆出,乘势以右足掌为轴,身体向右后转,左足向东北斜角落地踏实,右足随即提起,经左腿前向上向右横摆;两手在转身时 仍如原状,当右足提起时左手向右上角举起与右手相齐,随即两手(先左后右)从右上而下迎拍向右摆出的右足面(图214为转脚摆莲将要抻脚的姿势)。(弯弓封虎)接着右足向东南斜方落下,先以足跟着地,随即左足跟蹬,右腿前弓,右足落平踏实,两腿变为右实左虚;同时两手向上而前向下划弧经右膝收回,经小腹前向上至胸前握拳,体重后移,随着右腿再度前弓时左拳向左上斜方,右拳向右下斜方同时分开,成为拉弓式形,左拳拳心朝前,高与口平,右拳拳心朝下置于右胯前;面对东北斜方。(图215)
动作四:左腿提起,前迈一大步,先以足跟落地,随即弓腿变实,右足往前跟步,以足尖点子左足跟后,两腿变为右虚左实;两拳在左足上步时分别落至左右胯旁,在右足跟步的同时,两拳向上微提,随即向前下方徐徐击出,拳眼相对,高与腹齐,两臂微屈,面对正东方向。 (图216)
两式合并为一个节序,与第三十一式“单鞭”、第三十二式“下势”所合并的一个节序的动作说明相同。 (图192—195)
第八十式 纭手(图196-199)
动作一,二,二,四与第三十三式“纭手”四动作相同。(图196-199)

第八十一式 单鞭 (图200)
第八十二式 提手上势 (图201-202)
第八十三式 高探马 (图203)
三式合并为一个节序,与第三十四式“单鞭”第三十五式“提手上势”和第三十六式“高探马”所合并的一个节序的动作说明相同。 (图200-203)

动作一,二、三,四与第二十一式‘左倒撵猴”四动相同。(图168-171)
第五十五式 野马分鬃(图132-135)
动作一:左足向西南斜方向上步;同时左手由腹前向右上划弧,举至额前,与顶相许,手心朝外;右手弧形下落向左抄起至腹前,手指朝上,在两手榔弧的同时,右足往前跟步,以足尖点于左足跟旁,两腿变为左实右虚;面对西南斜方。 (图132)
动作二:右足向西北斜方向上步,身体右转,同时右手出前向左上划弧,举至额前,与顶相齐,手心朝外;左手弧形
落向右抄起至腹前,手指朝上,在两手划弧的同时,左足往跟步,以足尖点于右足跟旁,两腿变为右实左虚,面对西北方。 (图133)
动作三,与本式动作一说明相同,惟在左足上步后,身体向左转。 (图134)
动作四;右足向正西方向上步;同时左手弧形下落,右手由腹前上举,两手变为立掌,如右懒扎衣式。随即两手向前徐徐推出,左手在内高与胸平,右手在外高与目齐,左足也随着往前跟步,以足尖点于右足跟后,两腿变为右实左虚;面对正西方向。 (图135)
第五十六式 单鞭(图136-139)
动作一:左足尖向左后移点地,以右足跟为轴,身体与右足尖向左转135度,面对东南斜方,仍为右腿实,左腿虚;同时左手向下,向左,向上划圈,与右手合于脚前,两手仍为立掌,高与口平。 (图136)
动作二,三与第四式“单鞭”动作二,三相同。 (图137-138)
动作四:左足尖里扣约90度,坐实左腿,身体随着右转:右足跟着地,足尖翘起随体转向,右腿微屈,仍为左腿实、右腿虚,同时左手上举,高与头齐,手心朝上,右手立掌下落于胸前,面对正西方向。 (图139)
第五十七式 玉女穿梭(图140-143) 
动作一:右腿前弓,体重移于右腿,左足随即向西南斜方上步,右足即往前跟步,以足尖点于左足跟旁,变为左腿实、右腿虚,同时左手下落向前向上划圈,经脸前撩起置于额前上方,手指朝右:右手稍上举,随身体前移,右足跟步时向前徐徐推出(上身不可前俯后仰),面对西南斜方。 (图140)
动作二:右足提起,经左足后移至左足跟左侧,以足尖点地,以左足跟为轴,身体与左足尖同时向右后转,随即右足向东南斜方上步踏实,左足往前跟步,以足尖点子右足跟旁,变为右腿实、左腿虚,在转身上步的同时,左手向下、右手向上划弧,右手经脸前撩起,置于额前上方,手指朝左,左手落至胸前,随身体前移,左足跟步时向前徐徐推出(上身不可前俯后仰),面对东南斜方。 (图141)
动作三:左足向东北斜方上步踏实,右足往前跟步,以足尖点子左足跟旁,两腿变为左实右虚;同时左手向上划弧,经脸前撩起,置于额前上方,手指朝右,右手下落至胸前,随身体前移,右足跟步时向前徐徐推出(上身不可前俯后仰),面对东北斜方。 (图142)
动作四与本式动作二相同,惟方向角度不同,本式右足是向西北斜方上步。 (图143)
第五十八式 手挥琵琶势(图144-145)
第五十九式 右懒扎衣(图146-147)
两式合并为一个节序,动作一,二为“手挥琵琶势”,动作三,四为“右懒扎衣”
动作一、二与第1—四式“手挥琵琶势”动作一、二相同。 (图144-145)
动作三、四与第十五式“右懒扎衣’动作三,四相同。 (图146-147)
第六十式 单鞭(图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