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律诗的基本知识

 茶香飘万里 2010-10-12
一、诗词的声和韵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自我感觉也是最难写的)。因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很多讲究,格律很严,所以称之为律诗。律诗每首一般限定八句(长律除外),五律共40字,七律共56字,押平声韵。五律首句不用韵的多,因此多为四平韵;七律首句用韵的多,因此多为五平韵。律诗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关于写诗用字的平仄问题,以本人认为,随时代的发展,汉字的读音已发生变化,有一些古人的诗,按现代语音读法已有些不适合,如果现代人还完全按古代读音法则定平仄,总觉得有些别扭。现代人写近体诗还是以现代拼音四声判断平仄为好,这样不但平仄基本相符,而且较为容易掌握,还可以避免一些混乱,也不影响现代人的朗诵。为方便输入,现以一个字母为代表说明:            ā、   á、     ǎ、    à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字例:  mā  má   mǎ   mà

至于押韵,也可以用拼音来判断是否同韵字,一般韵母相同的或者相同韵母前带有韵头的都是同韵字。例如:“苔”“栽”“来”“开”等等,它们的韵母都是ai,因此它们都是同韵字。在拼音中,aoe的前面可能还有iu,ǖ,如iauauaiiaouan等等,这种iu,ǖ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同韵字,也可以押韵。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á)

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二、律诗的平仄

写近体诗词知道平仄(四声)及押韵是最基本的,有了这些基本的知识,就可以根据诗词的平仄要求练习写作。

律诗的平仄是由前人研究诗词格律时得出的一个基本规律演变而来,变化的结果有多种,但常见常用的基本格式只有两种,其他格式也是在这两种基本格式中演变而来的。只要记住两种常用的基本格式,学习写作就简单多了。

(一)五律的平仄

1、仄起式(首句不用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注:加括号字表示可平可仄,下同。

 

2、平起式(首句不用韵)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例: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山道,秋山又几重。  

 

只要留心观察,就可见五言其实就两联:(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说一种简单的变化。若首句用韵,那么限于押平韵的规定,首联就只能变为:

(1)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二)七律的平仄

有了五律的平仄,七律就容易记了。七律无非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言句的上面加上一个两个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如: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言其实也是两联(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同理,若首句用韵,那么限于平韵的规定,首联就只能变为:

(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1、仄起式(首句用韵)

(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首句用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泊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律诗的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就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律诗对仗不能少于两联,一般规定在颔联和颈联,也就是说,就是首联或尾联都用了对仗,颔联和颈联也还是要用对仗的。

律诗中的对仗有它的规则,一般是(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规则中可平可仄的字除外)(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当然,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规则要遵守,但不应因此受束缚。遇到一些确实专用的词,改动了反而影响对偶的意境,使对偶失去精彩的,侧大可不必死抠规则,更何况对仗的形式多样,只要大规则符合,又何必吹毛求疵呢。

下面就简单介绍几种对仗的形式。

1、工对

凡同类的词相对,就叫做工对。工对也有几种形式,词性相同的自然是工对;有一些不同类的,但在语言中又经常平列的,如:天与地、诗与酒()、花与鸟等也算工对;反义词也算工对。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如杜甫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

其实,在一个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例如毛主席诗词中的“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2、宽对

形式服从于内容,写诗时不必为了追求工对而影响了诗的意境和要表达的内容。在律诗中用什么对仗的形式,应该由诗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所谓宽对,自然就是宽松一点的对仗,如: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字,等等。这类情况很多的,例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3、流水对

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自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就是十个字(五律)或十四个字(七律)是一个整体,出句或对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全,这就是流水对。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白居易《鹦鹉》中的“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4、借对

借对又称为假对,有以假乱真的意思。借对有两种,分别为“借音对”和“借义对”。

(1)借音对

甲乙两字读音相同,诗中用的是甲字,却借作同音的乙字来跟另一个字相对,这就是借音对。如杜甫诗“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借“清”作“青”,跟“白”相对。孟浩然诗“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借“杨”作“羊”,跟“鸡”相对。韩愈诗“眼穿长讶双鱼断,耳热何辞数爵频。”借“爵”作“雀”,跟“鱼”相对。张乔诗“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借“下”作“夏”,跟“秋”相对。

张子容诗“樽开柏叶酒,灯发九枝花。”借“柏”作“百”,跟“九”相对。以上例子,既有颜色对、动物对,也有时令对和数目对,这几类是较常见的。

(2)借义对

借义对是借用字词中的某种意义相对。例如:杜甫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有二义:一作平常解,二是古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两寻为常)。这里用的是前一义,同时借用后一义跟“七十”相对。李商隐诗“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石榴之“石”借作土石之“石”,跟“金”相对。刘禹锡诗“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石头城”即金陵,这里用假“石头”跟真“江底”相对。

    以上例子,在字义上并不相对,而在字面上却不失工整,妙手天成。

    5、隔句对

    在近体诗中,一般的对仗,都是以一联为单位,即这一联的出句要跟落句相对。比如一首诗,它的第三句要跟第四句相对,第五句要跟第六句相对,这是通常的情况。隔句对却不是这样,隔句对是上一联的出句跟下一联的出句相对,上一联的落句跟下一联的落句相对。这种隔句对要做到两联之间思绪相连而又珠联璧合,很不容易,前人的诗作中也不多见。以下举两例说明。

    杜甫在长安时有两个要好的朋友,常在一起饮酒论文,一个是郑虔,一个是苏源明。后来郑苏两人相继死去,杜甫在成都听到消息,便写了一首诗悼念他们,里面有这样四句:“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移官蓬阁后,谷贵没潜夫。”这里用的就是“隔句对”,前两句指郑虔,后两句指苏源明。

白居易在一天夜里听人弹筝(弹的是《潇湘送神曲》)有感,写了一首诗,诗中有“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用的也是“隔句对”。

6、当句对

“当句对”是一种很特殊的对仗形式(又叫四柱对)。跟“隔句对”不同的是,“当句对”是古诗人较为常用的一种对仗形式,而且类型较多。举例如下:

五言一字相对:“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出句“天”对“地”,落句“有”对“无”。

七言一字相对:“草木尽能酬雨露,荣枯安敢问乾坤。”出句“草”对“木”;“雨”对“露”,落句“荣”对“枯”;“乾”对“坤”。

五言两字相对:“四年三月半,新笋晚花时。”出句“四年”对“三月”,落句“新笋”对“晚花”。

七言两字相对:“孤云独鸟川光暮,万井千山海气秋。”出句“孤云”对“独鸟”,落句“万井”对“千山”。

“当句对”有两个便利之处。一是可以不避同字,如“桃花细逐扬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以“桃花”对“扬花”,以“黄鸟”对“白鸟”,“花”“鸟”二字都重了,这在通常情况下是决不容许的。二是可以不拘字数,如“山吐晴岚水放光,辛夷花白柳梢黄”,以“山吐晴岚”对“水放光”,以“辛夷花白”对“柳梢黄”,上四下三,虽然字数不等,在意义上却算得上是工对。因为有了这种便利,自然使得对仗形式格外变化无穷,并且读来别有一番情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