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詩經》中對天氣現象的描寫及其影響

 知愚草堂 2010-10-12
《詩經》中對天氣現象的描寫及其影響   [阅读: 1684]


《詩經》中對天氣現象的描寫及其影響

 

[摘要] 本文就《詩經》中對天氣現象的描寫包括天氣諺語為研究物件,對中國詩歌總源頭《詩經》作一個管中窺豹式的膚淺的討論,並討論它對後世的影響。

[關鍵字] 詩經 天氣現象 天氣諺語 管中窺豹式 影響


(一)詩經中對風雲雨露等天氣現象的描寫

作為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天氣現象,與人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尤其是進入農耕社會後,氣象更顯得重要了。因此,天氣現象很自然就較早成為人們重要的認識物件。人們把對風雲雨露等天氣現象的樸素認識與切身感受以賦﹑比﹑興的形式寫入了《詩經》。用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我認為《詩經》中對風雲雨露等天氣現象的描寫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1)以對風雲雨露等天氣現象對自然界及人類社會產生的實際效果,這包括積極的與消極的的認識為基礎。這是古代勞動人民最為切身感受,最為關心的。這些樸素認識帶有些原始的崇拜與迷信。比如《小雅•十月之交》“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塚崒崩。 高岸為穀,深谷為陵 。哀今之人,胡憯莫懲。”詩人把雷電,地震,河沸,山崩等災異,看成是上天對周幽王的失政,不用賢良的警告和懲罰。比如《凱風》“凱風自南,吹彼棘心。”“凱風自南,吹彼棘薪。”凱風即南風,《孔疏》引李巡曰:“南風長養,萬物喜樂,故曰凱風。”這裏以凱風吹撫棘樹,比喻母親撫育孩子。和暖的南風吹撫著初生的嫩棘,使它逐漸能作薪柴的樹木。再如《小雅•白華》“英英白雲,露彼菅茅”。《小雅•蓼蕭》“蓼彼蕭斯,零露泥泥。”“蓼彼蕭斯,零露濃濃。”這裏以甘露普降,養育萬物,隱喻周天子的恩澤遍及四海。《商頌•黍苗》“芃芃黍苗,陰雨膏之”這裏以雨水能滋潤黍苗隱喻召伯南行的社會效果。這些都是以天氣現象產生的積極效果來作比興的。而《國風•北風》“北風其涼,雨雪其 。惠而好我,攜手同行。其虛其邪?既亟只且!”這裏以北風呼嘯,大雪紛飛來比喻時局的險惡。再如《國風•行露》“厭浥行露,豈不夙夜,謂行多露。”《國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中露”“多露”“雨雪”說明路途的艱難困苦。這些都是以天氣現象產生的消極效果來作比興的。
2)以風雲雨露等天氣現象本身所既有特點來比喻。如《國風•敝笱》:“敝笱在梁,其魚魴鰥。齊子歸止,其從如雲。敝笱在梁,其魚魴 。齊子歸止,其從如雨。敝笱在梁,其魚唯唯。齊子歸止,其從如水。”詩中以雲雨水比喻隨從之多。王安石《詩義鉤沉》引陸濃師曰:“其從如雲,無定從風而已。雲合而為雨,故以雨繼之;雨降而為水,故以水繼之。”這迴圈因果關係非常巧妙。再如《國風•燕燕》“瞻望弗及,泣涕如雨。”這是我們所熟悉的。而《國風•君子偕老》中的比喻就有點讓人費解了。“ 兮 兮,其之翟也。 發如雲,不屑 也。” 雲即黑髮也,將黑髮比作雲,似乎不太好接受。

(二)天氣現象的性隱喻

對詩經中所採用的賦﹑比﹑興的界說,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但有時仔細思考一下,我們會說不清楚古人為什麼要拿這個來比,為什麼要拿這個來興。比如《國風•殷其雷》“殷其雷,在南山之陽,何斯違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歸哉歸哉!”為什麼會拿雷來其興,而不拿其他物?
這是因為天氣現象如風雲雨露閃電霓虹等都有性的隱喻。我認為《詩經》物象的主要內涵就是性。而風雲雨露的天氣現象就是這特徵最突出的體現。這並不奇怪。在遠古時代,性並不象我們現今社會那樣欲說還休,談性變色。性被賦予特殊的含義。它與萬物生長,甚至是宇宙的形成聯繫在一起的。那時性崇拜是普遍存在著。性對他們來說是神聖的,充滿了宗教色彩。詩經時代離那段蒙昧時代雖有一段距離,但其影響卻是根深蒂固的。聞一多先生就認為:“現在我們用完全赤裸的眼光來查檢《詩經》,結果可以說‘好色而淫’,淫得厲害!”[1]並說:“如果從我們眼睛裏看不出《詩經》的淫,不是我們的思想有毛病,便是《詩經》有毛病。”[2]
葉舒憲在《詩經的文化闡釋--中國詩歌的發生研究》認為風是“作為‘萬物之首’和生殖化育力的觀念”[3]。認為“風以及與風相聯繫的其他自然現象如雷,電,雨,雲等都可以充當天父的陽性生殖力的象徵物,或者作為這類生殖力的傳播媒介﹑載體。”[4]即自然天象如風,雷﹑電﹑雲﹑雨隱喻男性。而聞一多先生更是直言不諱的認為,風﹑雨﹑雲﹑虹都與性交有關。如果知道這一點,對一些問題會頓然醒悟,對某些《詩經》中的詩歌分析就會得出正確而又有趣的解釋。比如,對《國風•殷其雷》以雷起興,就絲毫不奇怪了,因為雷是女性所渴慕之異性的象徵。還有在前面所舉的《國風•敝笱》中的雲雨水意象實為一語雙關。“既形容隨從人員之多,是比喻;又以‘雲雨’隱‘性’,象徵‘如魚得水’之樂,是隱語。”[5]基於上面的觀點, 葉舒憲對《國風•終風》提出了較為可信的看法。“終風且暴,顧我則笑,謔浪笑敖,中心是悼。終風且霾,惠然肯來,莫往莫來,悠悠我思。終風且曀,不日有曀,寤言不寐,願言則嚏。曀曀其陰,虺虺其雷,寤言不寐,願言則懷。”他認為“悼”是心動,心蕩的傳神描繪,而“暴”的神話聯想同風一樣,是陽性生命的表徵,或指日曬,或指疾雷。女主人公以此意象起興要說的是對方追求與誘惑自己的那種難以抗拒的性吸引力,否則怎會使她神魂顛倒,相思而不寐呢?[6]

(三)後代詩歌對此的繼承與發展。

很明顯,無論是對《詩經》的闡釋,還是在對它的繼承方面,都對《詩經》中性的成分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進行否定。尤其是是《詩經》被捧為儒家經典後,詩經裏的詩被捧為教育的樣本,更是掩蓋了《詩經》中的性。漸漸地這些內容淡出了人們視野,遠離了人們的思想。這是文明進步的表現,是文化從低俗走向高雅的表現 。現在我們較為熟悉的是雲雨隱喻性行為,其中宋玉《高唐賦》就有“旦為朝雲,暮為行雨。”還有成語“風牛馬不相及”,但恐怕知道此處“風”解為 相誘的人卻是少數。
因此後世對詩經的繼承與發展主要是在過濾了《詩經》中的性成分的基礎之上的。
詩經中的精彩詩句為後人所吸收消化發展。如《國風•蒹葭》中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淒淒,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用白露來表示時間的推移。而漢樂府《薤露歌》“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已複落,人死一去何時歸。”感歎了生命苦短,如草上易幹的露珠,兩者之間有著明顯的繼承與發展關係。李煜詞“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以自然的風雨指人世之變。這也是《詩經》較常見的。更精彩的句子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正月》“終其永懷,又窘陰雨”已有非常濃烈的情景交融味道了。先人似乎看到了天氣現象對於塑造意境有極為重要的作用。這恐怕是中國詩歌中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源頭,王國維的“意境說”的源頭。中國詩人對這方面的繼承和發展最為徹底和深遠。開創了獨樹一幟的中國詩歌藝術。這詩歌藝術的主要特點是講究情與景的關係,講究意境。我認為這應該是《詩經》對中國詩歌最大的貢獻了。多愁善感的詩人面對春風秋雨怎能不詩興大發呢。如高適的《別董大》“千里黃雲白日熏,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詩人以黃雲蔽天,綿延千里,日色暗淡,朔風呼嘯,大雪紛紛營造了闊遠渺茫,略帶淒苦寒涼的意境。如柳永《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瀟瀟的暮雨,淒緊的霜風,為詩人抒發羈旅悲秋,相思愁恨作了極好的鋪墊。
但同時也應看到,《詩經》中對風雲雨露等描寫代表了當時人們一定的認識水準,有一定的局限,包括視野的與思維的。對風雲雨露等天氣現象還有許多地方等著後人從深度和廣度去挖掘。我們考察後人對風雲雨露等天氣現象描寫的詩句會發現與《詩經》相比有幾個特點如:歌詠得更為細膩更為全面更為豐富多樣;風雨等天氣現象有了較為固定的感情內涵,比如春風喜人,秋雨愁人;更重要的還是被賦予了人格的象徵。唐李邕的《詠雲》“彩雲驚歲晚,繚繞孤山頭。散作五般色,凝為一段愁。 影雖沉澗底,形在天際遊。風動必飛去,不應長此留。”初唐王勃的《詠風》“ 肅肅涼景生,加我林壑清。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很明顯,這裏的“雲”“風”都被賦予的人格象徵,以滿足“詩言志”的要求。

(四)《詩經》中的天氣諺語

詩經中記載了不少的天氣諺語,描繪了一個諺語測天的“詩經時代”。如《小雅•漸漸之石》“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離于畢,俾滂沱矣。”,《國風•蝃蝀》中“朝隮於西,崇朝其雨”,《小雅•穀風》“習習穀風,維風及雨。”。這些關於天氣現象的諺語都是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生產勞動實踐,精心觀察和反復驗證所得氣象知識,是難能可貴的智慧結晶。天氣諺語對當時的農業社會是極為重要的,它可指導人們的生產活動,日常的生活,甚至在軍事上也有應用。
現今氣象學雖興旺發達,在短期的天氣預報中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但在長期的天氣預報上卻始終徘徊于底水準,沒有什麼突破。欒巨慶是潛心研究天文氣象學半個多世紀的老人。他“觀天文以言天氣,觀天文以言天災”[7],“他運用‘行星對應區’預報法,成功地預報出新中國成立以來10次長江流域特大洪水中的9次,其中1999年長江特大洪水他提前10年就作了預報。並連續多次準確預報目前世界各國都無法預報的‘厄爾尼諾’現象。”[8]我國自古以來,言天文必氣象,言氣象必天文,天文與氣象緊密結合,如“月離于畢,俾滂沱矣。”而現在的氣象學卻是氣象歸氣象,絲毫不考慮天文。不能不說欒巨慶的成功及“月離于畢,俾滂沱矣”的諺語給了我們很多深思。

很顯然天氣現象與《詩經》其他內容一起構成豐富的詩經,一起構成對後世的影響。但也有它自己的特點如強烈的性象徵,與人們生存生活緊密相關,更易於藉以抒情。這些都使得詩經中對天氣現象描寫及其對後世的影響有所不同,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研究。

[注釋]
[1] 聞一多.聞一多學術文鈔-詩經研究.四川:巴蜀出版社2002.第1頁
[2] 同上.第1頁.第2頁
[3]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中國詩歌的發生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74頁
[4] 同上•第589頁。
[5] 金啟華 朱一清•詩經•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第185頁
[6]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中國詩歌的發生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94頁。
[7] 劉明武.天文•天氣•天災--重新認識源頭文化中的系統認識論.中州學刊.2005年第五期。
[8]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0日08:56 合肥報業網-江淮晨報
[參考文獻]
[1] 金啟華 朱一清•詩經•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中國詩歌的發生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3] 聞一多.聞一多學術文鈔-詩經研究-詩經的性欲觀.四川:巴蜀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