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八反十九畏

 suiqianying 2010-10-16

  核心提示: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附:《为十八反平反》药有相反,其说始见于《神农本...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附:《为十八反平反》  

   药有相反,其说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序例》(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所辑出者)。五代时韩保升《蜀本草》指出:相反者十八种,当为十八反说的蓝本。迨至金代,张元素《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将十八反以及十九畏编成歌诀广为流传,相沿至今。千百年来,父以传子,师以授徒,药房见有反药,则拒绝配药。若干有反药的良方被束之高阁。至于医生因用反药而负屈含冤者,古往今来,更不知凡几!尤有甚焉,十八反之外,还有株连:笔者一次处方中半夏与附子同用,患者去市内药店配药,药工一看,面露鄙夷地说:医生连半夏反附子都不知道么?这应该是常识。附子乃附生于川乌者,半夏反附子,便是因母而牵连到子了,这不是株连扩大化是什么?  

   对此,我们先不妨看一看前人的论述。  

   处方中用反药者,首推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篇》之甘遂半夏汤(甘遂、半夏、芍药、甘草、蜜),甘遂和甘草同用;同书《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之赤丸(茯苓、细辛、乌头、半夏),乌头与半夏同用。  

   唐代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在其两部《千金方》中用反药的处方乃多达数十方,如《千金要方》卷七之风缓汤,乌头与半夏同用;大八风散,乌头与白蔹同用;卷十茯苓丸,大戟与甘草同用;卷十八大五饮丸既有人参、苦参与藜芦同用,又有甘遂、大戟、芫花与甘草同用,皆其例也。  

   宋代官方颁布推行的《局方》,其润体丸、乌犀丸二方皆川乌与半夏同用。陈无择《三因方》卷十四大豆汤,甘草与甘遂同用。许叔微《本事方》星附散、趁痛丸二方皆半夏与川乌同用。  

   金代李东垣散肿溃坚汤海藻与甘草同用。  

   元代朱丹溪《脉因证治》莲心散芫花与甘草同用。  

   明代吴昆《医方考》卷一通顶散,人参、细辛与藜芦同用。陈实功《外科正宗》海藻玉壶汤海藻与甘草同用(此方后来载入吴谦等编《医宗金鉴》中)。  

   清代余听鸿《外证医案汇编》辑录名家方案,其中瘰疬门亦有用海藻甘草者。  

   以上例子,不过信手拈来,汉、唐、宋、金、元、明、清皆有了,可见所谓反药也者,  古人立方,每每有之”(余听鸿语)。那么,前人于此持什么态度呢?一种意见是:既有成说,不如不用为好。如陶宏景说:凡于旧方用药,亦有相恶相反者,如仙方甘草丸,有防己、细辛;俗方玉石散,用栝楼、干姜之类,服之乃不为害,或有将制者也,譬如寇贾辅汉,程周佐吴,大体既正,不得以私情为害。虽尔,不如不用尤良。”(原书佚,转引自《本草纲目》)。另一种意见是:贤者用得,昧者用不得。如虞抟说:其为性相反者,各怀酷毒,如两军相敌,决不与之同队也。虽然,外有大毒之疾,必用大毒之药以攻之,又不可以常理论也。如古方感应丸用巴豆、牵牛同剂,以为攻坚积药,四物汤加人参、五灵脂辈,以治血块。丹溪治尸瘵二十四味莲心散,以甘草、芫花同剂,而谓好处在此。是盖贤者真知灼见方可用之,昧者固不可妄试以杀人也。夫用药如用兵,善用者置之死地而后成,若韩信行背水阵也;不善者徒取灭亡之祸耳,可不慎哉。再一种是李时珍的意见,他说:古方多有用相恶相反者。盖相须相使用同者,帝道也;相畏相杀同用者,王道也。(注:这里的相畏,是依《本经名例》:有毒者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与后世十九畏完全不同);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经有权,在用者识悟耳。他还指出:胡冶居土治痰僻,以十枣汤加甘草、大黄,乃是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去病根也。东垣李杲治颈下结核,海藻溃坚汤,加海藻;丹溪朱震亨治劳瘵莲心饮,用芫花,二方皆有甘草,皆本胡居士之意也。故陶弘景言古方亦有相恶相反,并乃不为害。非妙达精微者,不能知此理。他的意思是说,用者能够妙达精微,有所识悟,还是可以用的,不过需要特别慎重而已。以上这三种意见,应该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对于十八反的问题,朱良春老先生曾多次向吾侪道及:  

  我从来都是有斯症用斯药,当用则用,不受十八反十九畏之类成说的约束。临床六十年来,海藻与甘草同用治颈淋巴结核、单纯性及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肿瘤;人参(党参)与五灵脂同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海藻、甘遂与甘草同用治疗胸水、渗出性胸膜炎,皆效果甚佳而未见任何毒副作用。  

  十八反之说,本身就有很多可商之处。如人参、苦参、丹参、沙参等反藜芦,四种药虽皆以为名。而众所周知,其功能性味主治各异,岂有一沾上之名,便皆反藜芦之理?又,海藻与昆布性味主治皆相同,常常二者同用,为何甘草只反海藻不反昆布?  

  ③“十八反为何相反?即其相反的道理是什么?古今皆没有一个说法。只能说是古人的实践经验,很可能是古人在实践中把偶然当作了必然。要说实践经验,那么,前述从汉代张仲景,唐代孙思邈,宋代陈无择、许叔微,金元李东垣、朱丹溪,明代陈实功,清代余听鸿等记载的又是不是实践经验?  

  ④“十八反的三组药中,芫花、大戟、甘遂、乌头(川草乌)、藜芦皆有毒的剧药,即芫花、大戟、甘遂不与甘草配伍,藜芦不与诸参、辛、芍等配伍,乌头不与半、楼、贝、蔹、芨配伍,这三组药,都会因用量太大,或煎煮不当,或服药量太大,或患者体弱不支,而出现中毒,甚至可致死亡。因此,古人十八反之说,很可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出来的错误判断。  

  如果拘于十八反之说,一方面,许多古人包括张仲景的名方都得不到运用(当然也有人用),势必使许多古人的好经验被废弃不用;另一方面,中药配伍中很可能存在真正相反的药,即绝对不能配合使用,误用后会有中毒、死亡危险的中药,十八反反而会使人们对这些可能存在的真正相反的药物的进一步的认识和探索带来负面影响。  

  朱良春老先生老最后指出:十八反之说不能成立,十九畏更属无谓。对于古人的东西,应予批评地吸收,不是凡是古人说的就一定对.古人有大量好经验,但限于时代条件,也有不少不可取的,如《神农本草经》说丹砂(朱砂)可久服,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马钱子(番木鳖)“无毒等皆是。现在应该是为十八反平反的时候了!不知医界贤达以为然否

如何较快学会上乘中医学

  核心提示:一..杂书勿看,先以黄元御医书十一种搭个骨架.先背颂四圣心源,再背颂长沙药解,小病就可以上手了,先宗一家之言,以一龙治水,则天下无旱.为什么最先仅读黄元御,因为在仲景的后视镜内,只有黄元御一人...再对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下手,拿出考研冲刺的猛劲来.要烂熟於口,慢慢消化,并将四圣心源融会进去,建一个...

..杂书勿看,先以黄元御医书十一种搭个骨架.先背颂四圣心源,再背颂长沙药解,小病就可以上手了,先宗一家之言,以一龙治水,则天下无旱.为什么最先仅读黄元御,因为在仲景的后视镜内,只有黄元御一人.

..再对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下手,拿出考研冲刺的猛劲来.要烂熟於口,慢慢消化,并将四圣心源融会进去,建一个稳固的根据地,谁都打不进来.

..再读素问.难经.灵枢及黄元御解,奠一个深而宽广.厚的基础,这样就可起万丈高楼.

..道德经仅五千文,来回多耙几次,将历代老解都看看.去名相,去二元对立,建立象的概念,执大象,天下往.学会守静.观复,建立一气流行观念.则庞杂的中医顿时有序简单起来.

..易学.拙文先天横图稍有,点滴心得,可拿来作垫脚石.玩味八个基本卦象,用一元盈缩,一气流行串起来,则中医生理..[载营魄抱一]可全部显现.

..郑寿全的不朽功勋在于已悟到一元盈缩及一点元阳真种子,这是除黄元御外,建安以后无人可及的.但初学抚得龙泉.湛卢,易一头扎进四逆汤中.

..其它医书,但观其方.论坛理法方论中病情辩析

如何习:光学理论不行。看书的同时要时刻行动。拿自己练针;逮住所有能逮住的人摸脉;练习几乎所有的外治法:疤痕灸、刮痧、拔罐、刺血、推拿;家人朋友偶有小恙要坚决出手先用外治法后试经方;条件成熟的时候跟师出诊。

中药常识: 中药的用量与炮制

处方中药物的用量及炮制,既直接影响着疗效,又涉及用药的安全可靠。这里主要谈在实践运用中的几个具体问题。关于用量

中药多为天然药材,其用量较大,有效量的安全阈也较宽。但也不是绝对的,有些剧毒药物如乌头、巴豆之类稍稍过量,就易发生中毒事故。总的来说,加大用量,并不和提高疗效成正比,如何权衡中药之用量,可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严格控制剧毒药用量 如川乌头,有效量为3克~6克,煎服如超过10克,就易发生中毒,如超过30克以上者,就易发生死亡事故,必须严格掌握。若延长煎煮时间,可以减低其毒性。按药物作用的地位而定量一般地说,君药、臣药用量偏重,佐药、使药偏轻。例如用桂枝汤时,桂枝为主,白芍为辅,桂枝用5克,白芍用10;用小建中汤时,白芍为主,桂枝为辅,桂枝用3克~4克,白芍用15克~20克。且桂枝、白芍用量都超过常用量。再如治阳虚寒证病人,一般用四逆汤,附子为主(5克~8),干姜为辅(2克~5)。若病情严重,阳脱脉伏者,当用通脉四逆汤,干姜为主(8克~10),附子为辅(4克~6),余可类推。根据不同作用要求掌握用量如柴胡作为和解退热的用量宜偏大(12克~15),作为疏肝解郁宜偏轻(3克~6)。又如防风,作为疏风发表,可用一般量(5克~10),解砒霜毒当用最大量(30克~45)。注意药物的体积掌握用量同一药量的药材,体积差距很大。如磁石10克,只有三粒黄豆大小;10克玉蝴蝶或通草,可占半药罐。为了符合煎煮的要求,应掌握用量,适当考虑到药材的体积。如矿石、贝壳类药物,用量可偏大些,一般在30克左右。对有些体积虽大而用量又不能小者,可采用煎汤代水煎药方法。如伏龙肝、夏枯草、葫芦瓢、益母草等药用大剂量时,就要先将药物煎汤去渣取水再煎他药。

关于炮制中药炮制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在这里主要是谈谈有关的几个具体问题:抓住必要的炮制为了减少毒性,提高疗效,必要的炮制是不可少的。如生半夏用生姜同煮,制成姜半夏,可以减少半夏的毒性;陈棕炭、血余炭等用于止血,必须烧炭存性,否则就不易于煎煮和消化吸收。炒黄芩善于退热,焦薏苡仁健脾止泻,在书写处方时都必须注明。避免有害的炮制过去有些炮制,为了追求美观,反而失去药效。如清水半夏片、花槟榔片、淡附片等,要把药物水浸多天,把味浸淡,切出的饮片犹如爪甲,光泽透明,非常好看,实际上有效成分已大部分都已消失。改革繁琐的炮制如蚌水炒天麻,很难肯定被炒的药味有什么新的特殊作用。必要的医嘱这里所讲的医瞩,主要是指有关服药要求的嘱咐。服药次数急性病服汤药要大量频进,必要时每4小时~6小时一次;频繁呕吐,饮食难进者,应采用少量多次分服法,若为慢性疾患,服药每天1剂,或两天1剂。服药时间一般每日服两次者,多早晚服用为宜。夏令服药,最好头一天晚上服头煎,第二天早上服二煎,这样可避免中午高温时间汤药发馊。对胃部有刺激性的药物,如补血丸中有皂矾等药,以饭后服药较好,病在上焦者饭后服,在下焦者饭前服。注意服药后调护如服发表药,服后宜温覆以取汗,避免当风受凉。有些病在服药时应嘱咐注意病情变化,如服泻下剂,必须遵守得利止后服的原则,不使过剂伤正;另外尚需交待所服药物的有关饮食宜忌等问题。

常用中药名释义

  核心提示:常用中药名释义 数以万计的中药名,蕴藏着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信息。通过对常用中药名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了解古人对中药的认知方法和中药命名的思维方式。为了便于学习和查寻,特按章将常用中药名释义如次,共计中药210味。一、解表药麻黄 本品其味麻,其色黄(《本草纲目》),因色黄味麻而得名。...

常用中药名释义

       数以万计的中药名,蕴藏着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信息。通过对常用中药名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了解古人对中药的认知方法和中药命名的思维方式。为了便于学习和查寻,特按章将常用中药名释义如次,共计中药210味。

一、解表药

麻黄 本品其味麻,其色黄(《本草纲目》),因色黄味麻而得名。

桂枝 桂枝,即桂树之枝(《本草便读》),唯以嫩枝破卷成圆者用之(《本草经集注》),因药用桂树之嫩枝而得名。

紫苏 紫,以其叶背色紫而名;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本草纲目》)。主要根据颜色和功用而得名。根据其药用部位不同,又有紫苏叶紫苏梗紫苏子之名。

香薷 薷,本作柔(《本草纲目》)。因其气香,其叶柔而得名。

防风 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本草纲目》),能防御外风,故名。(《本草害利》)。因功用而得名。

白芷 芷,初生之根干。本品药用其根,色白气香,故名。

细辛 细辛其根极细,其味极辛,故名(《本草便读》),因其形、味而得名。

羌活 羌,古地名,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辞海》)。本品以羌中来者为良,故有羌活……诸名(《本草纲目》),因产地而得名。

辛夷 夷者,荑也。其苞初生如荑而味辛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形、味而得名。《本草衍义》云:以其花未开时,其花苞有毛,光长如笔,故取象曰木笔,又名木笔花。又因其花最早,南人呼为迎春(《本草拾遗》),又名迎春花

葱白 葱白,即葱之近根处白茎也(《本草便读》)。因颜色而得名。

藁本 藁本根上苗下似禾藁,故名藁本。本,根也(《新修本草》)。因形状和药用部位而得名。

牛蒡子 本品药用其果实,在古本草中多以恶实为正名。《本草纲目》云:其实状恶而多刺钩,故名。恶实即牛蒡子也。又因其外壳如栗球,小而多刺,鼠过之则缀惹不可脱,故谓之鼠粘子’”(《图经本草》)。其根叶皆可食,人呼之牛菜,术人隐之,呼为大力也(《本草纲目》),故又名大力子

桑叶 本品因药用桑树的叶片而得名。因桑叶以夏秋再生者为上,霜后采之(《图经本草》),故又名冬桑叶霜桑叶

蝉蜕 本品为蝉所蜕壳也(《图经本草》)。故又名蝉壳蝉衣蝉退虫退等。

柴胡 本品药用其根,在古本草中多以茈胡为正名。《本草纲目》解释说:茈字有柴、紫二音。茈姜、茈草音紫,茈胡之茈音柴。柴胡生山中,嫩者可茹,老则采而为柴,……而根名柴胡也

升麻 本品其叶似麻,其性主升,故名(《本草纲目》)。根据形状及升浮之性而得名。

二、清热药

石膏 本品为矿石,水飞后细膩光滑如膏脂,故名。

芦根 本品因药用芦苇的根茎而得名。

天花粉 本品为栝楼之根,又名栝楼根。古时常捣烂滤汁作淀粉用,其根作粉,洁白如雪,故谓之天花粉(《本草纲目》)。

竹叶 本品因药用禾本科淡竹的叶片而得名。又名淡竹叶

栀子 本品药用其果实,原名卮子。《本草纲目》云:卮,酒器也,卮子象之,故名,俗作栀。因其形状而得名。

夏枯草 此草冬至后生叶,至春而花,一到夏至即枯,故名(《本草便读》)。因生长特性而得名。

黄芩 芩,说文作荃,谓其色黄也。或云芩者黔也,黔乃黄黑之色也(《本草纲目》)。本品因色黄而得名。

黄连 本品药用其根,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本草纲目》)。本品因其根茎多分枝,常36支成束,呈稍弯曲状,形如鹰爪、鸡爪,故又有鹰爪连鸡爪连之名。

龙胆草 本品叶似龙葵,味苦如胆,因以为名(《本草纲目》),根据形状、味道而得名。

苦参 本品药用其根,陶弘景谓,其根味至苦恶。本品因其味极苦,形似参而得名。

穿心莲 本品花形似莲,其花蕊穿心而过,故名(《中华药海》)。

生地黄 本品药用其块根。因生于地下,色黄,故名。简称生地

玄参 玄,黑色也(《本草纲目》)。陶弘景云:其茎微似人参,故得参名。本品因形状、颜色而得名。又称黑参黑玄参。后因避清代康熙(玄烨)之讳,改,而得元参之名。

牡丹皮 本品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本草纲目》)。因药用其根皮而得名。

紫草 此草花紫根紫,可以染紫,故名(《本草纲目》),因颜色而得名。

金银花 花初开者,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色变黄,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故呼金银花(《本草纲目》)。本品依据花蕾开放时间先后不同而有黄白二色,犹如金银搭配,故又称二花双花,简称银花

连翘 本品药用其果实,其实似莲作房,翘出众草,故名(《图经本草》),因形状而得名。 

青黛 《本草纲目》记载:黛,眉色也。……灭去眉毛,以此代之,故谓之黛。本品因古作画眉之用而得名。

千里光 本品长于清热明目,善疗多种目疾,《滇南本草》喻其恢复目力可及千里也,因功用而得名。

决明子 药用其种子,有明日之功,故名。因其形似马蹄,故有马蹄决明之称。又因其为植物(草类)药物,故称草决明

白头翁 本品原植物茎叶密被白色长柔毛,近根处有白茸,状似白头老翁(《本草经集注》),因其形状而得名。

马齿苋 其叶比并如马齿,而性滑利似苋,故名(《本草纲目》)。本品因形状、性质而得名。

贯众 此草叶似凤尾,其根一本而众枝贯之。故草名风尾,根名贯众(《本草纲目》)。因形状而得名。

白鲜皮 本品药用其根皮。《本草纲目》云:鲜者,羊之气也。此草根白色,作羊膻气,根据其药用部位、气味及颜色命名。

漏芦 《本草纲目》云:屋之西北黑处谓之漏,凡物黑色谓之卢。此草秋后即黑,异于众草,故有漏卢之称

土茯苓 本品原名禹余粮相传昔禹行山中,采本品充饥,而弃其余粮,故名。形似茯苓,后遂谓之土茯苓也(《中国药学大辞典》),前者根据传说得名,后者根据形状得名。

鱼腥草 本品因气味而得名。《本草纲目》云:其叶腥气,故俗呼为鱼腥草。本品因有浓烈的鱼腥气味,药用全草而得名。

败酱草 陶弘景云:其根作陈败豆腐气,故以为名,本品因有腐败的豆酱气,药用带根的全草得名。

红藤 本品药用其藤茎,根外紫红,……浸酒一宿,红艳如血(《简易草药》),故名。又名大血藤

半边莲 本品秋开小花,淡红紫色,止有半边,如莲花状,故名(《本草纲目》),因其形状而得名。

山豆根 本品药用其根及根茎,《图经本草》云:苗蔓如豆,根以此名。主要根据形状而得名。

射干 射干之形,茎梗疏长,正如射人长竿之状,得名由此尔(《图经本草》)。本品因形状而得名。

蚤休 蚤休,即早日康复之义。《本草纲目》云:虫蛇之毒,得此治之即休,故有蚤休……诸名。本品善疗虫蛇之毒,能使之早日康复。《本草便读》云:其苗一茎直上,每层七叶,至顶而花,又名七叶一枝花

地骨皮 本品乃枸杞之根皮,入土极深,皮亦极厚,力能至骨,故名(《中华药海》)。

白薇 微,细也。其根细而白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形状、颜色而得名。

胡黄连 胡,泛指外国或外族的(《新华字典》)。本品为外来药物,故称为其性味功用似黄连,故名(《本草纲目》)。本晶因产地、性味功用而得名。

紫花地丁 因其花色紫,地下根如钉,故名。简称地丁

大青叶 本品药用其叶片,因其茎叶皆深青,故名(《本草纲目》)。

三、泻下药

大黄 本品色黄,故名。因其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如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故有将军之号,诚如陶弘景所云:大黄,其色也。将军之号,当取其峻快也。又因其质佳者切面之纹如锦,故又名锦纹

芒硝 《本草纲目》云:此物见水即消,又能消化诸物,故谓之消。……煎炼入盆,凝结在下,粗朴者为朴硝,在上有芒者为芒硝。芒硝为含硫酸钠的天然矿物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体。芒是指结于上而细芒如峰者,谓其形;硝,即消,言其功用。本品因形和功用命名。

巴豆 此物出巴蜀,而形如菽豆,故以名之(《本草纲目》)。本品因产地、形状而得名。

牵牛子 陶弘景云: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谢药,故以名之。李时珍云:近人隐其名为黑丑,白者为白丑。盖以丑属牛也,今又名二丑

大戟 本品其根辛苦,戟人咽喉,故名(《本草纲目》)。因味、副作用而得名。

芦荟 芦,黑色;荟,聚也。本品采集后从中提取液汁,色黑而凝聚如饴,故名。

四、祛风湿药

威灵仙 威,言其性猛也;灵仙,言其功神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其性及功神而得名。

防己 防己功能利水消肿,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名曰防己者,以脾为己土……己土受邪之病,而此能防堤之,是为古人命名之真义(《本草正义》)。本品因功用而得名。

海桐皮 本品生南海山谷中,树似桐皮而皮黄白色,有刺,故以名之(《海药本草》)。因产地和颜色而得名。

徐长卿 徐长卿,人名也。常以此药治邪病,人遂以名之(《本草纲目》)。本品因人名而得名。

五加皮 五加皮,其树一枝五叶,有交加之象,故名(《本草便读》)。因其根皮入药,故名五加皮。

白花蛇 诸蛇鼻向下,独此鼻向上,背有方胜花文,以此得名(《本草纲目》)。本品以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州产者为道地药材,又名蕲蛇

豨莶草 古书上指猪;莶,指气味辛毒之草。《本草纲目》解释云:楚人呼猪为豨,呼草之气味辛毒为莶。此草气臭如猪而味莶螫,故谓之豨莶。本品因气味而得名。

桑枝 本品药用桑树之嫩枝而得名。

伸筋草 本品能祛风湿、舒筋活络,有利于筋脉的屈伸,药用全草,故名。

桑寄生 此物寄寓他木而生,如鸟立于上,故名寄生(《本草纲目》)。诸树多有寄生,……方家唯须桑上者,(《蜀本草》),因而得名桑寄生

狗脊 本品药用植物的根茎,苏恭云:此药根长多歧,状如狗之脊骨,因形状而得名。

木瓜 本品药用其果实,木实如瓜,酢而可食,则木瓜之名取此义也(《本草纲目》)。

五、化湿药

藿香 因豆叶曰藿(《本草纲目》),本品叶似豆类植物的叶,气味芳香,故名。

佩兰 《本草纲目》云:其叶似菊,女子、小儿喜佩之。本品夏月佩之,辟秽,气香如兰,故名。据记载,夏月采置发中,令头不埴。埴,意粘,即头发中积的脂膏又不疏通者(《古医籍词义》)。将本品采置发中,则发不粘膩,故又有醒头草省头草之名。

白豆蔻 《本草纲目》云:凡物盛多曰蔻。本品药用其果实,形似豆,壳白厚,故名。

砂仁 本品药用其果实,脱去果皮后,内有种仁3060粒,缩聚成团,散之如砂粒,故名。

厚朴 本品因其木质朴而皮厚(《本草纲目》)得名。

六、利水渗湿药

茵陈蒿 此草似青蒿而不香,叶背色白,经冬不死,至春则更因旧苗而生新苗,故有因陈之名(《本草便读》)。本品因生长特性而得名。

泽泻 去水曰泻,如泽水之泻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功用而得名。

葫芦 壶,酒器也;卢,饭器也,此物各像其形,又可为酒饭之器,因以名之(《本草纲目》),本品因形状而得名。

椒目 本品药用植物花椒或青椒的种子,其子光黑,如人之瞳人,故名之椒目(《本草纲目》),本品因色黑及形状而得名。

海金沙 本品药用植物的孢子,其色黄如细沙也。谓之海者,神异之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形、色而得名。

萆薢 本品力能外拓而性复下趋,故驱风寒湿而解之于至卑,此所以谓萆薢也(《本草思辨录》)。因功用而得名。

滑石 本品为矿石类药物,其性滑利窍,其质又滑膩,故以名之(《本草纲目》)。

石韦 《本草纲目》云:柔皮曰韦。本品药用植物的叶片,该植物蔓延石上,生叶如皮(《名医别录》)且柔软,故名石韦。

虎杖 杖言其茎,虎言其斑(《本草纲目》)。本品药用其根茎和根,茎表面散在着红色或紫色的斑点,因药用部位和茎上的斑点而得名。

木通 本品药用其藤茎,古称通草。因茎中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本草纲目》)。

车前 此草好生道边及牛马迹中(《本草纲目》),故曰车前;药用其种子谓车前子,药用其全草谓车前草

七、温里药

乌头、附子 二者同出一物,初种为乌头,像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本草纲目》),皆因其形状而得名。

高良姜 此姜始出高良郡,故得此名(《本草纲目》)。因产地而得名。

荜茇 本品原生波斯国,其名为音译而来。

荜澄茄 本品生佛誓国(《开宝本草》),其名为音译而来。

胡椒 因其味辛辣似椒,多产于国外,故名。

八、理气药

陈皮 原名为橘皮。习惯认为,新鲜橘皮味较辛辣,气燥而烈,入药一般以放置陈久,辛辣之味缓和者为宜,故名陈橘皮陈皮

青皮 本品乃橘之未黄而青色者(《本草纲目》),故名。

香附 本品药用植物的根茎,因其根相附连续而生,可以合香,故谓之香附子(《本草纲目》)。因形状及香气而得名。

木香 本名蜜香,因其香气如蜜也(《本草纲目》),故名。原产于印度、缅甸、巴基斯坦等,以前从广州进口,故名广木香

枳实 枳乃木名,从只,谐声也;实乃其子,故曰枳实,本品因实入药而得名。

佛手 本品药用植物的果实,其实状如人手,有指,俗呼为佛手柑(《本草纲目》),根据形状而得名。

乌药 本品药用植物的块根,其表面黄棕色或棕黑色,古人谓之乌色。因乌以色名(《本草纲目》)而得名。

川楝子 原名楝实,因楝实以蜀川者为佳(《图经本草》)而得名。又因其子如小铃,熟则黄色,名金铃,象形也(《本草纲目》),故又有金铃子之名。

沉香 本品药用木的心材,体重,有置水则沉(《本草纲目》)的特性,又因其气味芳香而得名。

荔枝核 本品药用植物的果实,因此木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斧型取其枝,故以为名(《本草纲目》)。

九、消食药

神曲 本品为面粉、麦麸、鲜辣蓼、鲜青蒿、杏仁、赤小豆、鲜苍耳等混合发酵而成的曲剂,功专消食和中。昔人用曲,多是造酒之曲,后医乃造神曲,专以供药,力更胜之。盖取诸神聚会之日造之,故得神名(《本草纲目》)。因制作方法而得名。

麦芽 本品为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而成,故名。

稻芽 本品为稻的成熟果实经发芽而成,故名。

谷芽 本品为粟的成熟果实经发芽而成,故名。

十、驱虫药

使君子 俗传潘州郭使君疗小儿诸疾多是独用此物,后医家因号为使君子也。根据人名而得名。

槟榔 ,宾、郎均为贵客之称。本品药用植物的果实,在产地槟榔作水果食,贵客临门则先呈此果,以示欢迎,故名。

苦楝皮 本品药用楝树和川楝树的根皮或树皮,因其味苦而得名。

鹤草芽 本品药用龙牙草(即仙鹤草)的冬芽,因药用部位而得名。

雷丸 此物生土中,无苗叶而杀虫逐邪,犹雷之丸也(《本草纲目》)。因形态、功用而得名。

十一、止血药

地榆 陶弘景云:本品其叶似榆而长,初生布地,故名

伏龙肝 又名灶心土此灶中对月下黄土也。以灶有神,故名为伏龙肝,并以迂隐其名(《本草纲目》)。伏龙者,灶神也。其色如猪肝,故名。

三七 据《云南土特概况》记载:三七原名山漆,现名三七,则系此种植物之形态,每株有三个枝干七个叶子而命名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本草纲目》)。因其苗似人参,故又名人参三七参三七。据《增订伪药条辨》曹炳章按云:三七,原产于广西镇安府,在明秀镇隶田阳,所产三七,均贡田州,故名田三七”’。广西田阳县田州镇,历史上是三七的集散地,因而得名田三七田七

白及 本品药用其根茎,因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曰白及(《本草纲目》)。因同音异字,亦有将白及写成白芨者。

侧柏叶 柏有数种,入药惟取叶扁而侧生者,故曰侧柏(《本草纲目》)。因药用其枝叶,故名侧柏叶

白茅根 本品药用其根茎,色白,因其叶如矛,故谓之茅(《本草纲目》)。主要根据药用部位、颜色及形状而得名。

紫珠 本品至秋子熟,正紫,圆如小珠,名紫珠(《本草拾遗》)。主要根据种子的颜色和形状而得名。

血余炭 本品系人发煅制而成。因发乃血之余,故名。

蒲黄 本品药用香蒲科植物的花粉,因粉粒细小,颜色鲜黄,故名。

血竭 本品药用植物麒麟竭的果实及树干中的树脂,因其树脂干后如血块状,故名。

炮姜 本品为干姜的炮制品而得名。

十二、活血祛瘀药

姜黄 本品药用其根茎,因其根盘屈黄色,类生姜而圆(《本草纲目》),故名。根据颜色、形状而得名。

乳香 本品药用其树脂,因其垂滴如乳头(《本草衍义》)而气芳香,故名。根据形状、气味而得名。

土鳖虫 本品药用动物的虫体,生活于土中,其形扁扁如鳖,故名土鳖虫(《本草经集注》),根据生活习性、形状而得名。

自然铜 本品为矿石类药物,因其色青黄如铜,不从矿炼,故号自然铜(《开宝本草》)。

骨碎补 陈藏器云:骨碎补本名猴姜,开元皇帝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命此名。根据功用而得名。

红花 原名红蓝花。《本草图经》云:其花红色,叶颇似蓝,故有蓝名。因颜色而得名。

番红花 番,称外国或外族的(《新华字典》)。因其为外来药物,故曰。《本草纲目》云:番红花,出西番回回地面及天方国,即彼地红蓝花也。以前经西藏进口行销内陆,故又名藏红花西红花

郁金 金,言其色黄;郁,言其善治郁病。诚如朱丹溪所云:古人用治郁遏不能升者,恐命名因此也。主要根据颜色、功用而得名。

桃仁 本品药用桃或山桃的种仁,故名。

鸡血藤 本品药用植物的藤茎,土人得之,以刀斫断,则汁出如血(《本草纲目拾遗》),因其砍断后流出赤色汁液如鸡血而得名。

益母草 原名充蔚。因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充蔚(《本草纲目》)。本品消瘀化水,是其所长。以产母必有瘀浊停留,此物能消之化之,邪去则母受益,故有益母之名(《本草便读》)。根据其功用命名。

川芎 原名芎藭,因功用、产地而得名。人头穹癃穷高,天之象也。此药上行,专治头脑诸疾,故有芎藭之名(《本草纲目》)。因主产于四川,故名川芎藭,简称川芎

延胡索 原名玄胡索,简称玄胡。本品因避讳而两易其名。宋避真宗讳,改玄为延;清避康熙讳,改玄为元,故有延胡索元胡索之名,分别简称为延胡元胡

刘寄奴 按李延寿南史云:宋高祖刘裕,小字寄奴……每遇金疮傅之即愈,人因称此草为刘寄奴草(《本草纲目》)。因人名而得名。

牛膝 本品药用植物的根。因其茎有节,似牛膝,故以为名(《本草经集注》)。根据药材形状似牛的膝关节形而得名。

王不留行 此物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本草纲目》)。主要根据其性善走窜之特点而得名。

五灵脂 本品为动物复齿鼯鼠之粪便。其屎名五灵脂者,谓状如凝脂而受五行之灵气也(《本草纲目》),因其形状而得名。

荆三棱 苏颂云:三棱,叶有三棱也。生荆楚地,故名荆三棱以著其地。因产地和形状而得名。

月季花 本品药用植物的花蕾或初开放的花,因其逐月开放不结子(《本草纲目》),花开四季而得名。

马钱子 原名番木鳖。所谓,一般称外国或外族的(《新华字典》)。本品为外来药物,故谓之番。药用其成熟的种子,如木鳖,其核小于木鳖而色白(《本草纲目》),故名番木鳖。又因状似马之连钱,故名马钱(《本草纲目》)。因形状而得名

常用中药名释义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半夏 《礼记·月令》云: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提示半夏之块茎在仲夏成熟,此时夏季刚过一半,故名半夏

贝母 本品因其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本草经集注》)。

紫菀 本品药用其根及根茎,因其根色紫而柔宛,故名(《本草纲目》)。主要根据其颜色和质地得名。

旋覆花 本品药用植物的头状花序,因其花绿繁茂,圆而复下(《本草衍义》),故名。

马兜铃 本品药用其果实,此物蔓生附木而上,叶脱时,其实尚垂,状如马项之铃(《本草衍义》),故名。主要根据果实的形状而得名。

桔梗 《本草纲目》云:此草之根结实而梗直,故名

海蛤壳 海蛤者,海中诸蛤烂壳之总称,不专指一蛤也(《本草纲目》)。本品主要源于海中蛤壳而得名。

浮海石 本品为动物的骨骼,因生于海中,体轻,入水浮而不沉,故名。

款冬花 款者,至也。至冬而花也(《本草纲目》),本品根据花开的时间而得名。

百部 本品药用其块根,因其根多者百十连属,如部伍然,故以名之(《本草纲目》)。主要根据其根的形状而得名。

枇杷叶 本品药用其叶片,以其叶形似琵琶,故名(《本草衍义》)。主要根据其叶的形状而得名。

昆布 昆,大也;形长如布,故名昆布(《医学入门》)。

十四、开窍药

麝香 本品为成熟雄麝脐下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因其气味极浓烈,香气能远射,故名。其中颗粒较大,色紫黑者,常正对囊孔处,似有档门之势,又称当门子香子。呈褐色粉末状者又称元寸香,简称元寸寸香

冰片 本品为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以白莹如冰,及作梅花片者良(《本草纲目》),故名,又名梅花冰片,简称梅片

苏合香 此香出苏合国,因以名之(《本草纲目》),因产地而得名。

十五、安神药

远志 所谓远志者,以肾藏志,远志能宣泄肾邪,邪着则志不定,邪去而志自远大也(《本草便读》)。此草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本草纲目》)。因功用而得名。

磁石 又名慈石,俗称吸铁石。本品药用矿石,具有吸铁功能。磁石吸铁,如慈母之招子,故名。

酸枣仁 本品药用其果实,因果肉味酸而得名。

夜交藤 本品药用何首乌的藤茎。相传此藤夜则相交,昼则分离,故名。

合欢皮(花) 本品因功用而得名。苏颂云:欲蠲人之忿,则赠经青裳。青裳,合欢也。植之庭院,使人不忿。因合欢蠲忿,令人欢乐无忧,故名。其中,药用其树皮者名合欢皮,药用其花或花蕾者名合欢花

朱砂 本品为矿石类药物,因其颜色朱红而得名。

十六、平肝熄风药

牡蛎 蛤蚌之属,皆有胎生、卵生,独此化生,纯雄无雌,故得牡名。曰蛎……,言其粗大也(《本草纲目》)。主要根据其粗大、独生而得名。

石决明 本品为贝壳类药物,单片附石生(《医学衷中参西录》),又善明日,故名。习惯以边有九孔者为佳,故又名九孔石决九孔决明

代赭石 本品为赭褐色矿石,主产于古代之代郡(今之山西),故名。

牛黄 所谓牛之黄,牛之病也(《本草纲目》)。牛黄系指牛的胆囊、胆管或肝管中的结石,色金黄或棕黄。因牛属丑,为隐其名,又名丑宝

钩藤 本品药用其茎枝,因其茎间有刺(《唐本草》),其刺曲如钓钩,故名(《本草纲目》)。因其形状而得名。

僵蚕 本品为家蚕发病而致死的僵化虫体,故名。

天麻 原名赤箭。因其茎似箭杆,色赤,故名。天麻即赤箭之根(《本草纲目》)。

十七、补虚药

黄芪 原名黄耆。《本草纲目》云: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因颜色、功用而得名。

人参 本品药用其根,因根如人形,有神(《本草纲目》),故名。

太子参 本品原在南京明孝陵所发现,故名。又因其块茎很小,多用于小孩,又名孩儿参

党参 本品原出山西上党,而根形如参,故名(《中药材品种论述》)。因产地、形状而得名。

西洋参 因产于大西洋沿岸的美国、加拿大,功似人参,故名。

山药 原名薯蓣,因避讳而得名。因唐代宗名预,避讳改为薯药;又因宋英宗讳署,改为山药(《本草衍义》)。

甘草 本品因味甘而得名。旧时有国老之称誉。甄权云: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本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陶弘景云: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

百合 百合之根,以众瓣合成也。或云专治百合病故名,亦通(《本草纲目》)。因形状或功用而得名。

淫羊藿 陶弘景云:本品服之使人好为阴阳,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盖服此藿所致,故名淫羊藿。《本草便读》谓:淫羊藿一名仙灵脾。其叶似藿,羊食之则喜淫,故名。

肉苁蓉 本品补而不峻,故有从容之号。从容,和缓之貌(《本草纲目》);其质似肉(《本草经集注》),故名。

仙茅 《海药本草》谓,因其叶似茅,久服轻身,故名仙茅。因形和功用而得名。

杜仲 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本草纲目》)。根据传说和人名而得名。

续断 本品长于活血疗伤,续筋接骨,故名。

益智仁 脾主智,此物能益脾胃故也(《本草纲目》),药用其种仁,故名。

蛤蚧 本品因声而名(《本草纲目》)。雄者鸣声如蛤,雌者鸣声如蚧,雌雄相随,鸣声相续,故名。

阳起石 《本经》谓其主阳痿不起,《别录》谓其疗男子茎头寒。证诸临床,本品能起阳之不能起,质为矿石,故以能命名(《本草纲目》)。

当归 李时珍云: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当归活血补血,能使气血各有所归,因功用而得名。

何首乌 其药本草无名,因何首乌见藤夜交,便即采食有功,因以采人为名尔(《大明本草》)。根据发现者而得名。

阿胶 本品为驴皮经漂洗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块,又名驴皮胶。《图经本草》云:出东阿,故名阿胶。因产于山东省东阿县者为最好而得名东阿胶阿胶

玉竹 原名葳蕤。因其色白如玉,根节如竹也(《医学真传》),故名玉竹

枸杞 本品因形而得名。枸、杞二树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兼名之(《本草纲目》)。又因其果实色红入药,故又名红枸杞

龟甲 本品药用乌龟的腹甲及背甲而得名。

鳖甲 本品药用鳖的背甲而得名。

墨旱莲 本品药用植物的地上部分,此草柔茎,断之有墨汁出,又因其细实颇如莲房状,故得莲名(《本草纲目》)。因形状、颜色而得名。

女贞子 此木凌冬青翠,有贞守之操,故以女贞状之(《本草纲目》),本品药用其果实,故名。

十八、收涩药

麻黄根 本品因药用麻黄的根及根茎而得名。

浮小麦 本品药用小麦未成熟的颖果,因其干瘪轻浮,易浮于水面,故名。

五味子 本品药用其成熟的果实,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新修本草》),因其酸、苦、甘、辛、咸五味具备而得名。

覆盆子 本品药用其果实,因此子形似覆盆,故名(《本草便读》)。

肉豆蔻 《本草衍义》云:肉豆蔻对草豆蔻为名,去壳只用肉。因其花实似豆蔻无核,故名。

山茱萸 简称山萸,因药用其果肉,又名山萸肉。本品炮制晒干后,形如黑枣皮,故又名枣皮

莲子 莲者连也,花实相连而出也(《本草纲目》),药用其成熟的种子,故名。

诃子 原名诃黎勒,从波斯船上来(《本草纲目》),故为音译名,后简称诃子

白果 原名银杏。本品药用其果实,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本草纲目》)。

赤石脂 本品药用多水高岭石,因其色红,质地如脂,故名。

十九、外用药及其他

砒石 砒,性猛如貔,故名,惟出信州(今江西上饶),故人呼为信石。而又隐信字为人言’”(《本草纲目》),以其毒大之故也。因性猛、产地而得名。

常山 原名恒山。因历史上三个皇帝(汉文帝、唐穆宗、宋真宗)皆名,因避讳而易名常山

藜芦 黑色曰黎,其芦有黑皮裹之,故名(《本草纲目》),因色黑而得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