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沟通”为话题的作文素材、例文及经典语句 海林市第一中学 刘丽梅
一、话题设计: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个为人处世的问题,这就需要“沟通”。沟通可以在“自我”与“他人”之间演绎出多姿多彩的生活;它展现的是交往的过程、情感的聚焦、利益的取舍,思想的撞击……面对这一人生课题,你或许有过切身的体验,领略过其中的幸福与欢乐、苦闷与彷徨,而产生心灵的冲动与震撼;你或许有过思索与探究,进发出洞察的火花,形成独有的见解和发现;你或许有过情感与理智的交汇,酿成富有诗意的憧憬和遐想。引发许多的感慨…… 请你打开思路,从生活与思想的积淀中,撷取有意义的题材,以“沟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二、话题分析: “沟通”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有关“沟通”的题材,应当说比比皆是,这不是一篇有难度的作文。同学们只要认真回忆和思考,是不难找到材料的。还要注意把握住“沟通” 的含义,就可以写出一篇优秀的考场佳作。 友情提示:沟通,据《辞海》解释,意为“使彼此相通” 。 三、写作角度: 1、从小处写,可以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叙写有关“沟通”的故事:可以讲述同学之间通过坦诚相待,消除彼此间的误会;可以讲述与家人之间的通过静心交流,填充年龄间的代沟,实现零距离的接触……借此告诉人们沟通的方法。 2、从大处写,可以写国内国际有关“沟通”的故事:可以叙述古代郑和下西洋,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玄奘西游,也可以写当今世界援非小组的文化沟通,朝核会谈的政治沟通,欧盟保持一个声音说话的经济沟通等,从而表现“沟通”的必要性、重要性。 3、从创新角度来看,分解“沟”和“通”,诠释其本意,可以写大禹治水,可以写开凿大运河,甚至写通讯,写网络都是一个很好的写作角度。还有写人与兽之间的沟通 4、从反面的角度看,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由于缺少沟通而产生不必要的误会,造成心情不快、气氛紧张,以及出现不和谐音符等。比如夫妻间由于缺少沟通,造成摩擦不断,甚至离婚;父子、母女之间,由于缺少沟通,致使代沟越来越深,甚而由于不理解而出逃,或自杀;师生之间由于缺少沟通,学生产生厌学、孤独等心理疾病,致使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学业滑坡、逃学,甚至存心捣乱等。 四、素材提供: 1、名人名言: ⑴ 一个人的成功也是他人际关系的成功,与人协作也就是认识别人的价值,借用别人的价值,哪怕是在最纯粹的理论领域,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松下幸之助) ⑵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⑶ 精神的沟通用不着语言,只要是两颗充满着爱的心就行了。(罗曼·罗兰) ⑷ 只有打算开诚布公的人们之间,才能建立起心灵上的交流。(巴尔扎克) ⑸ 不是血肉联系,而是情感和精神的相通,使一个人有义务去援助另一个人。(柴可夫斯基) ⑹ 最能施惠与朋友的往往不是金钱和一切物质上的接济,而是那些亲切的态度,欢悦的话语,同情的流露和纯真的赞美。(富兰克林) 2、典型事例: ⑴ 1932年,美国经济濒监崩溃,胡佛政府对大萧条已经束手无策。当时,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了。3月12日,美国待千家万户通过收音机,听到了新总统罗斯福的声音。白宫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罗斯福用人人懂得的词句和比喻,把工业经济的复杂结构讲得一清二楚,娓娓道来全国银行暂停营业的问题,让经济大萧条中丧失希望的美国民众觅到一丝曙光。这次壁炉前的讲话通过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扩音器,传遍了整个美国,这就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炉边谈话”。自此,听总统的“炉边谈话”成了美国人民的固定节目。罗斯福正是通过这样开诚布公的倾心之谈与民众进行了沟通,将民众的信心重新鼓舞起来;美国在罗斯福的领导下,迅速地走出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总统在美国人民心中成了比上帝还受欢迎的人。 ⑵ 1940年12月,希特勒的铁蹄践踏了大半个欧洲,波兰、荷兰、希腊、比利时全部沦陷,法国的马其顿防线丝毫没能阻挡日耳曼的战车。在希特勒的疯狂入侵下,法西斯已将英军逼得山穷水尽,眼看最后一块土地也要成为德国人的地盘了。一封英国首相丘吉尔致罗斯福的亲笔信坐着专机飞抵加勒比海上正在休养的罗斯福手中。信里说,英国军用物资十分短缺,却没钱采购补充,国库存款只剩下20亿美元。请罗斯福在宪法许可范围内想个办法,防止英国继续沉沦,变得“一贫如洗”。然而,眼下罗斯福想帮忙也不行,美宪法规定:不向交战双方出借、出租和出售军用装备。美国国内更是反战情绪强烈,不愿战火延伸到大洋这边的美国国土,孤立派、干涉派难分高下,大学生致电总统:“别让美国参与战争!”为了消除普遍的孤立主义情绪,罗斯福再一次发表了“炉边谈话”,他说:“你的邻居家着火了,而你家有消防设备,你是愿意先把消防设备借给邻居把火扑灭,还是等火蔓延到你家再去救?”多么简单而形象的比喻!美国人民立即与总统站在了一边,1941年3月,众议院1776号法案即举世闻名的“租借法案”在公众的支持中通过了。从此,二战局势开始扭转,希特勒的日子不好过了。经典的沟通使整个世界变成了另一个样子,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取得最终胜利。
3、范文例举: 佳作1 沟 通 黄老汉种了一辈子的地,没想到竟然培养出了一个当局长的儿子。 儿子工作于县城,又忙,一年中难得回家一趟。 这年中秋,又恰逢黄老汉生日,于是局长儿子百忙之中偷闲赶回老家为黄老汉祝寿。 爷儿俩饭罢,就坐在院子里葡萄架下聊了起来。儿子端起茶杯说:“爸,咱俩好长时间没在一起……。”“别叫‘爸’叫‘爹’!”儿子的脸阴了一下,但马上又恢复了正常。“爹,咱爷俩好久没在一起说说话了。今晚上,咱俩儿俩就说点掏心窝子的话,沟通沟通。” 黄老汉点燃烟杆子,默默地听着。 于是儿子问道:“爹,你这一辈子最高兴、最幸福的事是什么时候?” 黄老汉把烟杆子一放说:“嗯,那得算粮食大丰收的时候。” “爹,这叫空话、大话、套话,当农民的谁不希望粮食大丰收。” “那,儿子,你什么时候最幸福、最高兴呢?”黄老汉反问。 儿子答道:“爹,我这辈子最幸福、最高兴的时候嘛,就是下属给我汇报工作情况时。” 黄老汉又点燃烟杆子,叭嗒叭嗒抽了几口后说:“那有什么可高兴的,一个人坐着,听一群人在那里叽里呱啦讲个不停。” 儿子马上接口道:“哪里啊,他们都是拣我喜欢听的话,只要他们稍一讲错,那我就敲敲桌子,碰碰茶杯或‘唉’一声什么的,他们就不敢说下去了。” 黄老汉把烟杆子放在石凳上,使劲敲了两下。儿子问:“爹,你咋了?生气了?我没惹您老人家呀?” 黄老汉接口道:“小子,你爹刚才说得不好,现在我重说。我这一辈子最高兴、最幸福的事,就是有你这个第一个成为村里的大人物的儿子,而现在你却使我失望,你没当几年官,官气倒长了不少,真没想到……” 说完,黄老汉站起来要回里屋。突然,黄局长激动地站起来,厉声喝道:“同志,你这是什么态度?我还没说散会呢!” 名师精评 文章主题明确,用小小说的笔调,鲜明地表达了黄老汉和儿子之间对“幸福、高兴”存在无法沟通(其实是官民之间)的看法,作者关注现实、针砭时弊、新意迭出。文章在环境、气氛、人物对话和神态描写方面具体形象,入木三分,语言简练而准确。全文行文流畅,结构和谐完美。
佳作2 沟 通 一部曲:笑容飞扬 人生多少次陌生的初次见面,是疑惑是探寻还是幻想?别想了,敞开你的笑容,让灿烂的微笑打开彼此交流的天窗。 温柔的瞳仁流泻出你的友好和热情,弯弯的双唇映衬出你的开朗与甜美。何必让陌生成为心灵间的屏障,让我们微笑的阳光消融陌生的冰雪,让笑意盈盈的瞳仁流淌出沟通的桥梁。 让彼此的初次见面开满笑盈盈的鲜花吧! 二部曲:沟通 语言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语言道出了人的情感与智慧。通过语言,人们彼此沟通与了解,走进彼此的心灵世界。 为了让陌生的心灵超越微笑的问好,让沟通的桥梁使两颗心紧紧相连。 少年们畅谈理想和希望,沟通加深了彼此的认识与对世界对社会的理解;中年人畅谈生活与爱好,沟通点缀了忙碌的生活,描绘着事业的美好蓝图;老年人畅谈过去的经历,沟通让生活不再寂寞,让生活焕发出新的活力。 倾听着,吐露着,当片片词句绿叶开满大地,让沟通架起心灵的桥梁。 沟通,使心灵的距离不再遥远。 三部曲:体谅与宽容 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正因为不同,生活的画卷才能色彩缤纷;正因为不同,生活才有悲欢离合。 有时距离是因为人们不同的背景与条件,假如一旦不认同对方的观点与举止,心灵的隔阂就产生了。这心灵的坚冰,只有用体谅去照耀,让宽容去化解,才会融化为滋润心田的甘霖。 体谅和宽容,让心走得更近。三部曲倘若奔流在你的心中,相信身边的一切将不再陌生与疑惑,“笑容,沟通,体谅与宽容”,让心灵折射出生命的色彩! 名师精评 别致的构思,理性的光华,粲然的文采——这一切是如此自然地交融在一起。 用乐曲来写心灵的距离,灵思飞动,形式新颖,构思颇有创意。随着三部曲的层层递进,心灵的距离越来越近,小作者渐次沉入的思考深度令人折服。结尾凝练自然,耐人品味。
佳作3 沟通 父亲领回来一个很年轻、很漂亮的女人,我想她一定是我的后妈了。 初次见面,父亲让我喊她“妈妈”,可我怎么也喊不出口。她笑着向父亲摆手,似乎在说:“没关系。”我打量着她,一身朴素的衣服,迷人的微笑。但不知那迷人的微笑后面有多少阴脸。 我知道,她到我们家来一定想从父亲那里得到什么,得到了之后会一走了之,最后受伤的还是父亲。 日子很平静,我从不多说一句话,她也不。我极力地排斥她,好让她尽快离开这个残缺不全的家。 那天,下着雨。那场雨很大,地上的水已经没过脚踝了。眼看其他同学的家长都来接,看着他们幸福的笑容,我很无奈,很羡慕,又很绝望。听着 “滴滴答答”的雨声,我更是心乱如麻。我蜷缩在教室的墙角,寂寞充斥着我的心。 也不知什么时候,雨停了,地上的积水也慢慢变少了。我背起书包,回到那个依旧安静的家。如果换到从前,我一回到家就会冲着母亲发脾气。可是现在不行,因为那个女人只是我的后妈,毕竟我不是她亲生的。 之后,我接到了父亲的电话。他说,那个女人出了车祸,让我赶快到医院去看她。起先,我是不愿意去医院的,不过后来又想,去看看她生病样子也是一件快乐的事件。 我到了医院,看见了白色的病房,她躺在病床上,父亲坐在病床边。 父亲把我拉出病房,告诉我,她是去接我的途中出的车祸。我当时愣住了,那种幸灾乐祸的快感没有了。我的脑子里浮现出她倒在大雨中的情景。 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冲到她的病床前,喊了一声——妈妈! 她睁开眼睛,眼泪也流了出来。但她还是笑着,什么也没有说。我知道,那是因为她根本就不能说话。那件事以后,我很感激她。我学会了手语,告诉我:“你就是我孩子!”我又哭了,我知道默默的爱是沟通我们之间的桥梁! 名师精评 印象中,似乎所有的孩子开始都不能接受另外一位男人或女人介入自己的家庭,成为自己的后爸后妈。是他们不好吗?不是!虽然我不否认存在着不疼孩子的后爸后妈,但大多还是不好。我们犯下的是一个先入为主的错误!我们心中那不在的父亲或母亲是心目中最好的人,我们不愿有人占据他们位子。否则,冷漠是我们对付那些“入侵”者最好的武器。我们将心灵封闭,不愿与他们交流沟通,任由事情朝着不利的方向去发展…… 小作者为我们叙述的正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但我们欣喜地看到故事的转机:“我为了和她说话,学会了手语。”并通过手语熟悉了一个道理:“爱是沟通我们之间的桥梁。”篇末点题,令人深思,而以情动人正是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
以下材料不属上面的文章内容,只是和沟通有关,作为资料留在这里。
打开沟通之门
委屈,生气,愤怒...... 我砰地关闭了房间的门,并带上了反锁,我要以此向妈妈表示抗议! 时间一点点流逝,我躺在黑暗中根本无法入睡。终于听到了爸妈下班回家的响声,我等待已久的时刻到了。 妈妈像往常一样,一回家就要来我的房间看看。她转动门手,开不了,我的心大快。 “家,你睡了吗?”她轻敲着门问。我不搭理,她继续敲。 “家,家,你是不是在生我的气?是不是今天我在客人面前说了你,让你生气了?先把门打开,有话你跟我说!” “不要烦我,我要睡觉。” “你把门打开,为什么要反锁!” “我喜欢!” 妈妈终于失去了耐心,敲门声越来越大,我的床在震动。我打开MP3,调到最大音量,塞进耳朵,可仍然能听到妈妈的叫喊声。她被我激怒;了。我舒服了很多。 “你说,哪有你这样的小孩,我只是好心,想帮你问问别人,要怎样才能提高你的成绩,这有什么呢?” 是的,没什么,在你们看来这只是一件小事。可对我,却关系到隐私。我正在努力提高我的成绩,并且已初见成效,但;你们这么一说,我在别人眼里会是一个多么差劲的印象?你们有没有想想我的感受? 我心里这么想着,却不愿意说出口。就像眼前的这扇门,我把心紧闭着。 终于,我流泪了。那种抗议与报复的快感彻底消失。听着那一阵阵愤怒却无可奈何的敲门声,我真想起床把门打开。面子,又是碍于面子,我没有这么做。 第二天,等到妈妈出门后我才起床。爸爸说我昨晚太过分了,把妈妈给气哭了。我很内疚,也很后悔,可我始终没有向妈妈道歉。沉默,只要不首先打破沉默,我就仍然保留着珍贵的面子。我和妈妈“冷战”了好几天,最终是不了了之。 现在常想起这件事,想起自己那鲁莽的劲儿,想起妈妈的愤怒和无奈,我心中升起一阵 阵的难过与自责。假如当初我心平气和地告诉爸妈,说他们在客人面前暴露我的隐私让我难堪,那结果又会怎样呢?面子与赌气很相近。 我总是埋怨父母,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想法,总是希望获得理解和宽容。但我却忽略了父母的感受,不知道父母也同样渴望理解和宽容。 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次我跟同学打篮球,玩得很尽兴,不知不觉忘记了回家的时间。当我跨进家门时,妈妈焦急地打着电话。她一看到我,便忍不住发起火来:“你看现在几点了,你还知道回家,害我一个个给你同学打电话!”听她这么一说,我反而冒起火来:“什么嘛,不就是晚回了一点吗,我又不是小孩子,用得着一个个给我同学打电话?这让我在同学面前多难堪!” 又是一次胶着的对抗,我和妈妈都受了伤。 可理智终于浇灭了我们的火焰,妈妈主动投诚。她温情地告诉我,她这么做完全是因为担心我。我也乐得握手言和,我语气平和地向她解释晚归的原因。紧绷的神经顿时缓和下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戛然而止,我们俩的“面子”都在这场战争中幸存下来。 从那以后,我更加注重时间观念,妈妈也对我的偶尔晚归表示理解与包容。在不再紧张的气氛里,我发现了沟通的魅力,我爱上了与父母交流。 请打开那扇沟通之门吧,因为沟通,所以理解。
沟通能使时光倒流,演绎忘年之交;沟通能超越生命,成就刎颈之交;沟通能超越权势促成布衣之交。沟通的友情的堡垒,只有沟通才能交流情感,达到知情、知音、知心从而建立坚不可摧的友谊。
隔膜,往往使人情淡漠,亲情疏远,友情受挫。消除隔膜的最好途径是彼此主动走近一步,互相交流,倾情交心,用宽容和信任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人生短暂,生死无常,不失时机地打开心扉,驱除孤独的阴霾,让人间至美的真情充盈心间,这样才不会留下痛悔和遗憾。
为什么学生见了老师要绕道而行,让高尚的师生情变质?为什么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会越来越深,使和睦温馨的家庭僵化?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氛围会“降温”,让人感到世态炎凉,人心冷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