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棣与方孝孺 君王家天下轮回中的士子悲剧

 昵称535749 2010-10-17
        读史使人明智。这个话从大的方面讲,没错,毕竟是要从“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朝代更迭中,获知社会演进的道理。但,也正如梁启超先生曾经嘲讽道:“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因此,所谓“明智”又不免要打折扣。鄙薄说,“史”不过是一个个“家天下”的兴替轮回。而陷于期间的士子则悲情难免。

  公元1402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攻陷南京,从自己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江山,史称“靖难之变”。这个“靖难”,也是朱棣一边的堂皇说辞。意即当今皇上身边出了坏人,他是替天行道、荡平祸乱、清君之侧。一出“贼喊捉贼”的闹剧就以正剧的样式上演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许多王朝在第二代的过渡中,难于平稳,要发生大的变故。如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皇兄太子李建成,得以袭位;如宋太宗赵光义,更是弄出千古谜案“烛影斧声”,弟及兄位,篡权成功。轮到明王朝也未例外:朱元璋死后四年,燕王朱棣就将合法承位的侄儿朱允?的龙椅掀翻,自己坐了上去不说,还在一手操弄的“史籍”中,抹去皇侄四年执掌大统的历史。

  朱棣这一出为人侧目,但也并非没有一点道理。按照明王朝嫡长子继承制的礼法传统,朱家天下的第二朝,应是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可这个太子命不济,正值英年时,却先于朱元璋撒手人寰。他一死,就给朱元璋出了很大的难题。储君日久,再予更换,数十个儿子等在那里,一个个若虎狼环伺,弄不好,会引动难于收拾的麻烦。于是,一条道走到黑,让朱标的儿子即朱元璋的孙子直接继位。事实上,这就形成了有明一朝在第二帝上的隔代相传。看起来不那么“顺畅”,但也合乎先皇安排的“法理”。

  建文帝即位,他的叔父们哪能服气。尤其是有着乃父刚猛之风的燕王朱棣,更是恨得牙痒。朱标死后,他的综合条件最优,本该轮到他嗣位,但眼见江山绕过自己,直达后辈,心中的愤懑、郁闷可想而知。其所发感慨是:“不意小儿竟有此日!”意思是这个小东西居然凌驾于我做叔叔的头上了。权力炙手可热,诱惑不可阻挡,岂能俯首称臣。他逮住新帝削藩的机会,兴风作浪,一举取而代之。虽然历史的冷竣给他安上篡位的恶名,但是,说到底,也是家族中的“内讧”而已。

  帝王家事不能问,可这一次有点不一样。朱棣横扫千军无阻,却遇上了非武力层面的强劲抵抗。建文帝一边的文臣士子以及“正统”思想下的人心向背,表现出对朱棣的极大轻蔑,绝不合作。其以方孝孺为代表。当朱棣为使自己的夺位看起来不那么难看,并具有一种“合法性”时,他就捉来方孝孺为其起草“即位诏”。其实,诏书写什么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国中大儒来做这样一件事。方孝孺学问天下,名气响到连他的敌手姚广孝(朱棣谋臣)也不能不服。他曾告诉朱棣:“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事情就是这样一个悖论:朱棣需要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去撑门面,而恰恰真正的文化人又具有一种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方孝孺不写诏书却写四字:“燕贼篡位”。这一下子就戳到了朱棣的最痛之处。朱棣威吓他:“你就不怕灭九族吗?”方孝孺凛然不能犯,说:“便灭十族又何妨!”话说到这个份上,就无退路了。朱棣大开杀戒,873人引颈就戮,血流如注。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灭十族惨剧发生于明朝,由士子领演。

  作为“读书种子”的方孝孺,浸染于儒学,洪武朝时,为朱元璋两次召见而未启用。他与“仁文孝友”的建文帝相合,“士为知己者死”,是忠君思想最为彻底的实践者。他为后世称颂不已,认为是舍生取义的真君子。然而,此“义”却大可深究。一是他所追寻和维护的是数千年道统与法统建立下的秩序,也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之理。正如他的“绝命词”中所写:“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三纲易位兮四维不修。骨肉相残兮至亲为仇,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二是他忘了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即血统,朱棣这个“乱贼臣子”体内流淌的也是朱家之血。在无所谓正义和非正义的帝王家族倾轧争斗史中,十族之灭,所镶嵌进的不能不是一个悲剧性符号。

  倘若夺得江山、恶谥在身的朱棣在之后的执政中昏庸无道,那么方孝孺之血就不是白流,他守住了士子崇高的底线也映照了暴君的面目。然而,被称为永乐帝明成祖的朱棣却成为史上一位“朝告夕振”的有为君主,其在位22年,多有壮举:迁都北京,疏浚运河,五征漠北,编篡大典,遣使下洋……为史家所共识,明王朝近280年的基业,真正奠定是在他的手中。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历史就是这样吊诡!

  以唯物史观,朱棣和方孝孺都是不同凡响的人物。若不相干,他们都在自己的人生追求中走到了极致。然而,历史的纠结,不是容易解开的方程式,他们势不两立,冰炭难容。在这里,帝王的残忍,士子的悲怆扭结一处,所谓“道义”,写出脆弱的过程论;所谓权力,写出坚硬的结果论。孰是孰非?不能一辩。方孝孺,满腹经纶,使人唏嘘。因此,想到一位学者洞达的比喻:士人及其理想在与帝王及其权力的相较中,有如砂器与铁锅放置一处,没有不碎的道理。然而,生命已被淡化,鲜血洇于暗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