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古代玉器的雕刻工具与方法

 玩古玉的人 2010-10-17
有人把冶金术的发明说成是古代文明到来的一个标志,很多人也认为琢玉技术也是中国文明的一个标志,两项工艺都起源于史前时代,后人多归功于炎黄二帝那个时代。

     玉为美石,习惯上分为硬玉和软玉两类,我国古玉用材主要是软玉。30年代,由于对史前考古的局限,当时把出土的玉统统定为汉代;到了50年代,在长江下游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玉器,后来又陆续在大溪、大汶口、仰韶、红山、良渚、龙山文化中都发现了不少精美玉器,使考古学者对玉器的出现不得不重新认识。

     早期的玉器加工技术,主要借用磨光玉器的技法,即切割、钻孔和打磨等,后来逐渐发展为镂雕、线刻等。早期的玉器多为装饰品和小件工具,后制成礼器或神器。象良渚文化玉器、主要有琮、壁、柱形器、冠状器、三叉型器、锥形器和斧钺等,这些大都是非实用器;实用器有镯、璜、串饰、带钩等。在大墓中常见钺、琮、壁三种,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军权神权和财权的显示。因为钺是军事统帅权的象征,琮是原始宗教中沟通天地的神器,壁很可能是财富的象征物。在已知的古代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的玉器,这些足以说明,玉器的出现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需要说明的是:玉器的出现一定是和石器的出现与发展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我们从仰韶文化的直系远祖裴李岗文化中的一些精致的石器:如横断面成椭圆形的石斧、扁长条弧刃铲、舌形铲或带肩石铲、和弧背锯齿镰可以看出;磨制这些石器的工具是一起出土的砾石。

     下面我们不妨从良渚文化出土的情况探讨一下关于玉器加工的各方面问题:

      一  关于采矿:1982年,在江苏省溧阳小梅岭发现透闪石软玉矿藏,经取样鉴定,此矿藏的软玉硬度在5.56度之间,玉石的质地细腻,色泽呈白色和青绿色,透明度较好,呈蜡状光泽,与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料相似。这一发现兴奋了考古学术界,专家们据此推断良渚文化的玉料来源可能是就地取材而非远地转运。

      二  玉器的设计、开眼:  玉璞运回玉作坊后,玉工必审材度势进行设计,按其大小,形状和玉色制作所需的玉料,这道工 序就是切割,俗称开眼开料等。在没有发现金属工具的上古时代,古人是怎么样切割玉料的呢?目前,得到较为普遍认可的方法有三种:
     1、 线切割法:用马尾可马鬃绳充当锯条,不断地加砂和水,来回往复地拉动锯条磨擦拉锯,慢慢地便可把玉料剖成两面平整的玉片。良渚玉器表面上常见到抛物线形的线锯痕迹,可能采用此法剖玉的结果。在当时,不讲究人力、时间、劳动效率,只求通过这种持续的以柔克刚的毅力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过这种耗时、耗力的方法在原始社会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力作保证,试问五千年前的良渚社会肢有那么多的人力供玉器制作消耗吗?
     2、 砣切割法:砣,是利用简单的机械原理作旋转,从而达到截割加工玉器的工具。其具体方法是,在一个水平轴上安装一个圆盘,然后将缠在圆盘一侧的轴上的带子分别连接在脚踏板上,治玉工匠用脚交替地踏踩脚踏板,轴子便旋转起来,旋转的由子同时带动被称为的圆盘转动,此时只要在圆盘上加水和石英砂等砂类物质,就可以通过磨擦来加工玉器了。在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发现,有明显的同心圆旋纹以及中间较宽深而两端稍细线的切割痕迹,专家们认为,这些应该是砣具加工的痕迹。至于砣轮的质地在没有金属的前提下,很可能为硬石质。
    3、 片切割法:用石片或木片等磨擦切割加工玉器的一种方法。这是根据良渚玉器上出现的呈“V”字形的切割痕来推测的。

 

三 玉器的钻孔

  良渚文化许多玉器上都有孔,有大的,有小的,有深的,有浅的,如玉琮、玉璧、玉锥形器等。在没有金属的工具的时期,良渚先民又是如何在玉器上钻孔呢?据现有考古资料分析,良渚文化时期钻孔除用石钻外,可能发明了圆木棒或竹管加砂蘸水研钻的工艺,并有实 芯钻、管钻等方法。实芯钻孔较原始,难度也较大,一般只能施行于较薄的部位或较小的孔,钻具可能近于今日的土制木工钻。钻杆目前尚未发现,但钻头出土较多。有上海青清福泉山遗址的石钻头、玉钻头、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的石钻头、宁波慈湖遗址出土的木钻钻头。江苏丹徒磨盘墩遗址出土石钻头百件以上,均由黑燧石长片制成,有三角形钻、叶形钻、细腰扁身钻、长身钻和两头钻等。管钻法大汶口文化也有出现,但良渚文化时期发展得较成熟且用得普遍,已发现的多件管钻遗下的玉芯可作证明。但有关管钻工具的争论较多。有的认为是竹管加砂或加水研钻,有的认为先钻小孔而后扩大,有的怀疑当是金属工具所为,也有的认为这种钻具在竹管架下加嵌若干锋利的小石刀片,钻具整体与今日的套筒式钻刀近似。另外,从许多良渚玉器上的孔及钻孔后留下的玉芯上还可以看出良渚先民当时对器物钻孔时是在器物的两面同时进行的,这样可以减少玉器受力面的压力,从而不容易使玉器受损破裂。良渚先民是何等的智慧啊!

(新石器时代晚期.石钻)


四、玉器的打磨
   “打磨’是将己割截好、钻成孔的工料打磨成型。良渚文化时期打磨的方法可能有两种:一是将玉料固定,用砺石加水在玉料上打磨;一是将砺石固定,用玉料加水在砺石上打磨。这实际上是一道成型工序,在玉料打磨成型的同时,也将王料上的大部分割截痕迹磨去,除部分玉器成品上由于割截痕迹较深而保留下来外,一般玉器成品上常常见不到前几道工序的加工痕迹,这便是打磨的结果。

五、玉器雕琢
  见过良渚玉器上的“神徽像”的人,都会惊叹于良渚玉工的雕琢技艺。两手叉腰的神人骑坐在神兽之上的“神徽”,高不足3厘米,宽不及4厘米,神人的羽冠及手、胸和神兽的头部与前肢都刻划得十分生动逼真,线条纤细如发丝,通过放大镜,甚至能看到在1毫米宽度内竟刻着四、五条细线,堪称史前微雕杰作,令寓目者拍案叫绝。
  人们不禁又要问,在没有金属工具的良渚时代,硬度达6—6.5度的玉器是如何雕刻的呢?这是任何一个稍加留心的观众都会提到的问题,学术界 却争论至今,有人说除了传统的细石器外别无它物能刻划出那么繁缛的图案;有人则认为良渚文化玉器纹饰是用鲨鱼牙刻划出来的,良渚墓葬中亦曾有鲨鱼牙的出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闻广先生研究的结果是良渚玉器大部分呈鸡骨白和象牙白,是采用焚烧加热的办法,使玉器表面硬度降低后再进行加工的。上述种种说法却遭到日本著名学者、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林已奈夫的否认,他认为,细石器虽然有的硬度很硬,可以超过良渚玉的硬度,但用来雕刻玉器时立即会钝化,不适合作精细加工工具。而鲨鱼的牙齿,硬度在5—6度之间,不能用于刻划6—6。5度的良渚玉器。至于闻广先生的先加热玉器降低硬度再雕刻的方法似乎很有道理,但是从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纹饰来看,其加工工具是非常坚硬的,线条匀称流畅,迸裂开叉的极少见到,且表面非常光亮;而对于加热软化后的玉器却不再需要那么硬的加工工具,线条之间容易进裂开又,而且埋人土中至四五千年后的今天,不仅表面会失去光泽,而且会出现粉末状。林已奈夫教授主张良渚玉器上的刻划纹饰的刻刀是钻石。钻石的硬度足以用来雕刻玉器,可是目前我们还不清楚史前的先民是否已对钻石有所认识,同时太湖流域也不见有发现钻石的报道,况且钻石钻具又是用什么工具或方法制成的呢?这一雕刻工具之论战陷人了僵局。
  良渚文化是一支石器文化,我们不妨再回过头来思索一下良渚时期的石器,属细石类的燧石,硬度达7度左右,要高于良渚古玉,可以用来雕刻玉器。这符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说法。虽说用它来雕刻玉器容易钝化,但是从考古发掘来看,石器时代的良渚时期,这种燧石非常多,随处可见,完全可以满足作为一种易钝化的玉雕工具的需要。


六、玉器的抛光
  “抛光”是治玉的最后一道程序。几乎每一件玉器都要经过抛光(当然也有个别小件玉器,在用竹片截割时已很光滑而不再抛光)。良渚文化时期抛光的物质可用光滑的竹片或兽皮,而用兽皮抛光的机会更多一些。兽皮上有动物性脂肪,呈弱酸性,用兽皮在玉器上来回摩擦直至光滑即可以了。竹子茎杆亦含弱酸性的“竹沥”,也可以用于玉器的磨擦抛光。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