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小猪猪爱我的blog

 春天会来 2010-10-18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内容提要】:数学即生活,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内容同样也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因此我在教学中致力捕捉生活背景与学习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借助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用生活中的经验和实例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还要充分考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和随机思想。

 

【关键词】生活情境   亲历过程   自主探索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新课程标准》“统计与概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从小学第一册起就安排了相关学习的内容,并对各学段的内容标准作了具体的说明和阐述。笔者有幸亲历了新课程第一轮的教学(一到六年级),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实践中,听取诸多名师、专家的讲课,总结、吸取教学经验列举如下:

一、“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必须提供现实性的学习背景

数学即生活,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内容同样也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如:如:一上的《最喜欢的水果》、四下的游戏公平《谁先走》等。因此我在教学中致力捕捉生活背景与学习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借助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用生活中的经验和实例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

1、呈现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标准》 对于“统计与概率”  的教学内容大多都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贴近儿童现实的生活情境来呈现的。有为老师在教学绘制统计图表时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水果(图片)大家看。你喜欢哪种水果呢?想知道别人喜欢什么水果么?想知道谁喜欢的水果和你一样吗?(出示课题)教师从学生爱吃、爱玩这一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寻找生活素材,提供学习材料

在儿童周围现实世界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着许多的统计素材,同时也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数据与信息,我们应该善于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为他们从事统计的活动提供思维材料和活动的空间。我在教学《平均数》这个内容时,课前安排学生搜集、整理与他们相关的有趣数据(年龄、身高、喜爱的电视节目、家庭人数等)上课时就用这些数据来理解、解决平均数的实际统计含义。采用这样的策略,从学生的自身的生活题材中挖掘的材料真实而且可以亲历亲为,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积极性高涨,更能有效地增强对统计过程和概念意义的丰富体验。

3、唤醒生活经验,亲历活动过程

爱因斯坦说:“纯逻辑的思维不可能告诉任何经验世界的知识,现实世界的一切知识是始于经验并终于经验的”。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要激活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为学习数学提供经验基础。如:在教学“游戏的公平性”时,我是这样唤醒学生已有的常识和经验的:你们玩过飞行棋吗?一般用什么方法决定谁先走的呢?学生有回答用剪刀、石子、布的,有用掷硬币的,有猜手心手背的等。这种可以决定谁先谁后的经验在儿童中是经常用到的游戏规则,就是这节课“公平性”生活原型。当然学生们的这类经验许多常常是萌芽状态下,也没有一定顺序,老师这时候就起到了主导作用,要让学生自发地用已有经验为数学学习所用,使经验成为方法。如有位同事在上“最喜欢的水果”,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图产生的过程,设计了这样课堂活动:师:用什么方法能知道喜欢哪种水果的人数最多呢?生1:大家举手,然后数一数。生2:让喜欢苹果的站黑板左边,喜欢香蕉的站黑板右边。师:那我们就照照这位同学说的站一站吧。(当然学生站的是无序的,凌乱的,不能一下看出多少,学生通过数两组的人数,回答喜欢香蕉的人数多。)师:如果不用数数的方法,能不能用眼睛一看就能看出哪组人数多呢?小组讨论。结论是一个一个对着排。这时候制作象形统计图就瓜熟蒂落了。这样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经历了自发加工经验的过程。

二、自主探索,人人参与活动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和随机思想。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参与意识

问题是活动的载体,建构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校活动,真实的问题能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要求他们做什么事。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我一开始就呈现给学生昨天一班和二班一小组的跳绳成绩(事先有意组织的)

 

一班

136

140

135

142

137

144

 

二班

141

132

133

142

138

135

145

问:你认为哪班的跳绳成绩好些?你有什么办法辨别?

1:二班好吧,二班的总数多啊。

2:那不行,二班多个人的,比总数不公平。

1:二班去一个人来比。

5:不妨找个两班中等的成绩,比较中等成绩,就可以知道哪个班成绩好了。

师:这个方法不错,可是一班有6人参加比赛,二班有7人参加比赛你怎么找他们的中等成绩呢?

1:把他们的成绩按多少排队,找中间的数比较。

2:用移多补少的办法把跳的多的给些跳的少的,(他还边说边比划)

……

以孩子身边的熟悉事情,亲自经历的事情来创设问题情境对孩子来说是极具有吸引力的,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2、自主合作探究,经历统计过程

教学时有意识的设计一些统计活动,包含统计中的“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几个重要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统计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加强和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掌握统计方法,形成统计观念。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统计”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1)、小记者采访活动,采访你本组中的同学生日在几月,是什么季节的。2)、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交流 收集结果,每组人的记录结果会各不相同。教师引导:这么多组的数据,我们怎样才能比较清楚地知道全班同学的生日情况呢?3)、合作收集整理制成统计图表,一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记录、收集他组数据、整理数据。4)、展示自己的统计表。

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采访交流信息、动手收集和呈现数据是一个互动性强,并且充满挑战和乐趣的过程。学生不仅体验了活动过程,学会了与同伴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统计的方法,学会了从数学角度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只有与积极的活动紧密练习在一起,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统计与概率教学必须通过丰富的实验活动才能让学生理解它的意义。让我们在教学中紧密练习生活实际,创设丰富实验情境,让学生在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中主动地完成对数学的“再创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