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老少边穷地区现状分析

 amei 2010-10-20
我国老少边穷地区现状分析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县域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在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老少边穷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

 

  一、老少边穷地区的分布

  老少边穷地区多位于经济发展落后的中西部山区和丘陵地区,共计1029个(剔除重复),占全国总县数的近一半。在241个老区县中,78%集中于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陕西6省,其中山区、丘陵县占了89%;在63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中,除5个民族自治区外,主要集中在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5省,其中山区、丘陵县占了82%;134个陆地边境县,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云南、内蒙古、西藏、新疆、广西,其中山区、丘陵县占了78%;欠发达县[1]共计400个,主要集中在西部12省市区,占到全部欠发达县的80%,其中山区、丘陵县占了88%。在400个全国最不发达的县中,有63%的县是老、少、边区县。

  二、近年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情况

  老少边穷地区1029个县2002年人口占县市合计的38%,国土面积占78%,耕地面积占42%,但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四分之一。经济总量小,发展缓慢,是老少边穷地区近年的基本特点。

  (一)发展缓慢,发展水平低

  据统计,2002年老少边穷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长了14.1%(名义增长率,未扣除价格因素。下同),年均增长6.8%,比同期全国县市年增长率低2.6个百分点。老少边穷分开来看,老区县的年均增长率为6.3%,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年均增长率为9.1%,边区县的年均增长率为8%,发展速度最慢的是欠发达地区,年均增长仅4.1%。由于发展速度慢,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水平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2年老少边穷地区县均生产总值14.4亿元,不及全国县市平均水平的一半;县均地方财政收入6110万元,是全国县市平均水平的55%;人均生产总值4139元,仅及全国县(市)平均水平的65%;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76元,为全国县市平均水平的72%。

  (二)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但仍在低层次徘徊

  2002年,老少边穷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为32%,比2000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但仍比全国县市平均水平高出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在第一产业中,农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61.4%,下降到2002年的59.3%,下降了2个百分点。虽然老少边穷地区近年来产业在逐步优化,但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三)农业投入力度减小,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缓慢

  据统计,2002年财政支农支出比2000年增长了24.5%,年均增长11.6%。同期,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由2000年的4.4%,下降到2002年的3.6%。财政投入力度的减小,制约了农业生产条件的快速改善。2002年,劳均农业机械总动力1107瓦特,比2000年了增加104瓦,年均增长5.1%,但仍比全国县市平均水平低36%;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2002年为42.4%,比2000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比全国县市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2002年人均农村用电量为98千瓦小时,比2000年增加了4千瓦小时,仅相当于全国县市平均水平的40%,而且这一比例还在逐年下降。2002年每亩耕地面积的地膜使用量0.49公斤,比全国县市平均水平低11%,而且近两年一直徘徊在这一水平,且有下降的趋势。

  (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仍在扩大

  多年来,交通通讯的落后一直是制约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近年来老区和欠发达县的道路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2002年,老少边穷地区的公路密度为0.12公里/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长了11.1%,年均增长5.4%;每百户民用汽车拥有量2.1台,比2000年增长12.2%,年均增长5.9%;每百户电话拥有量32.7户,比2000年增长45.4%,年均增长20.6%;每百人移动电话拥有量5.3部,比2000年增长了184.8%,年均增长68.8%。尽管老少边穷地区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与全国县市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2002年,公路密度、每百户民用汽车拥有量、每百户电话拥有量、每百人移动电话拥有量分别比全国县市平均水平低36%、19%、24%、26%,而且这种差距在逐年扩大。

  (五)教育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但享受教育卫生的能力不足

  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老少边穷地区的卫生教育条件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有些已接近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尤其是那些贫困农户,收入水平很低,没有足够的能力享受基础设施的改善对他们带来的好处。据统计,2002年,老少边穷地区的小学密度为79%,比全国县市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教师负担学生数21人,略高于全国县市平均水平。2002年,每万人拥有的医院卫生院床位数16床,比全国县市平均水平低5%;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为10人,与全国县市平均水平相当。

  老少边穷地区的卫生、教育条件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但这些地区的贫困人群却无力享受这些基础设施。据调查,2003年在贫困地区有病不能及时就医的人群中,62%的人是由于经济困难而不能及时就医,有25%的人是由于医院太远而不能及时就医;在7-15岁的失学儿童中,有44%的是由于经济困难而失学,而由于没有老师、或没有校舍、或学校太远而失学的仅占2%。贫困农户因经济困难不能享受教育、卫生设施的比例还要更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老少边穷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2002年,老少边区地区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只有176元,相当于全国县市平均水平的72%。其中,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最低的欠发达地区,只有99元,仅相当于全国县市平均水平的41%。老少边穷县中83%的县是财政赤字县,赤字总量占到这些县财政总收入的三分之二。由于财政收入少、支出负担重,许多县目前连吃饭财政都难以维持。老少边穷地区不仅县穷,而且百姓也穷。2002年,老少边穷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886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6%;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433元,不到全国县市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由于政府和老百姓都没有钱,从而制约了再生产的投入,而投入的减少又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整个地区经济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二)义务教育不义务,贫困农民负担过重

  在农村义务教育的全部投入中,乡镇一级财政承担了主要责任,而乡镇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又是出自于农民身上,贫困地区的农民收入又十分低下,其结果便是农民感觉负担十分沉重。而且,由于农业税费是按照村、乡的平均收入计征,结果是收入越低的农户相对负担越重。另外,虽然2001年以来国家在贫困地区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一费制”,农村小学每学年每生所有收费最高不超过120元,初中最高不超过230元,但是2002年的收费标准又分别上调为160和260元,这笔数目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仍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据中国农村贫困监测调查显示,2003年贫困地区学杂费和书本费平均每个小学生212元,初中生480元,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学杂费和书本费占到其家庭全年纯收入的7.4%。

  (三)产业结构单一,贫困农民增收渠道少
 
  贫困地区农民的主要来源是种养业和外出打工。中国农村贫困监测调查显示,2003年,贫困地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高达84%,其中贫困户的这一比例高达92%,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加上农业生产条件差,导致贫困地区农民通过家庭经营种养业提高收入水平的难度较大。另外,农民劳务收入虽然一直是贫困地区农民的主要增收途径,但是由于贫困地区大多二、三产业发展落后,当地就业机会较少。外出务工也受到农民自身素质的限制,缺少技能培训,又难以获得进入劳务市场的信息,就业渠道不畅。而且,即使外出打工,收入水平也非常低。据调查,2003年贫困农户外出打工的每个劳动力平均收入仅有1400元,月均收入不到120元,甚至低于城市低保标准。

  (四)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返贫率较高

  老少边穷地区中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再加上农村社会保险、保障体系不健全,一遇灾害就容易造成大面积返贫。2003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调查显示,在当年返贫农户中,有55%的户当年遭受了自然灾害,有42%的户连续2年遭受自然灾害。

发布时间:2004-3-19 9:04: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