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

 惠而安 2010-10-21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周围对称性的多关节慢性炎症性(非化脓性炎症)的疾病,可伴有关节外的系统性损害(引起皮下结节、心包炎、心肌炎、肺纤维化、胸膜炎、脾肿大、肾淀粉样变、周围神经炎、动脉炎等等病变。有时还可能侵犯眼睛,发生巩膜炎、虹膜炎等。全身性表现:如发热、疲乏无力、体重减轻) 
由此可知,所谓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并非只是关节发生了炎症病变,而是全身性的广泛性病变。其病理主要表现为关节的滑膜炎(以后可波及到关节软骨、骨组织、关节韧带和肌腱,其次为浆膜、心、肺及眼等结缔组织的广泛性炎症性疾病。当累及软骨和骨质时出现关节畸形。即关节腔滑膜炎症、渗液、细胞增殖、肉芽肿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破坏,最后关节强直及功能障碍。 
其突出的临床表现;为慢性的、反复发作的、逐渐加重的(加重的程度和速度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疾病可有暂时性缓解 )、对称性的、多发性的小关节炎,以手、腕、足等关节最常受累,晨僵时间较长,早期呈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侵蚀性改变及进行性强硬和畸形,并有骨和骨骼肌萎缩,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疾病。 70%患者血清中可查到自身抗体,故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女性是男性的三倍,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多发于2060岁,45岁左右最常见。类风湿关节炎的患病率约为:0.320.34% 


类风湿的概念须与风湿相区别。在19世纪中叶之前,人们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随着科技医疗发展,人们对类风湿也认识得越来越清楚。发现大部分风湿表现为多发性对称性大关节炎,关节的炎症不是固定于某一关节,而是能从一个关节向另一个转移(游走性)。且这些关节炎较易治疗,治愈后关节功能完全恢复,不遗留关节强硬和畸形。除此之外,往往对心脏损害很大。这些表现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明显不同,故将类风湿从风湿中分出。 


因两者有相似之处,又有些明显不同的地方——类似而又不是,故称之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这一病名是1858年由英国医生加罗德首先使用的。1896年舍费尔和雷蒙将该病定为独立的疾病,同年斯蒂尔对儿童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作了详细的描述。1931年塞西尔等人发现类风湿病人血清与链球菌的凝集率很高,1940年瓦勒发现类风湿因子。1945年卡维尔蒂、1961年斯勒芬分别提出类风湿发病机理的自身变态反应理论,并得到确定。 
1941
年美国正式使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名。目前,除中、英、美三国使用类风湿关节炎病名外,法国、比利时、荷兰称之为慢性进展性多关节炎;德国、捷克和罗马尼亚等称之为原发性慢性多关节炎;前苏联称之为传染性非特异性多关节炎;日本则称之为慢性关节风湿症。 
【病因】病因不明。可能与感染和易感性(HLA-DR4)有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