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江纪事)南江美食传奇(上)

 旧城老黎 2010-10-22
(三江纪事)南江美食传奇(上)

来源:云浮日报    发表日期:2008-11-09


●通讯员  叶旭明

    南江文化焕发光彩,南江美食令人回味。这里,我们尝试对南江美食一些著名特产的来历、特点及其美丽传说逐一扫描,希望进一步弘扬南江美食文化。
罗定绉纱鱼腐


    罗定鱼腐,驰名广东省及周边的省、市并通过香港销售到海外。
    罗定鱼腐制法是:先将鲮鱼去鳞起肉剁碎,然后将鱼肉加蛋和调味料搞成胶状,握在手中挤成鱼丸,再入油锅以慢火煎炸,至金黄色即成。刚出油锅的鱼腐为半透明的鱼丸,薄如轻纱,形似金球,甘香四溢。如用清水煮泡片刻,再配以青菜等,甘香嫩滑,齿颊留香,味道更佳;如现场即食,可点上鲜奶;如饮酒者佐以下酒,其鲜香鱼味齐全,咬起来口感很好,弹性十足,可谓南江一绝。
    不久前,香港食神梁文韬先生慕名而来,在罗定品尝了新鲜制作的鱼腐,赞不绝口,并专门制作成电视节目在港台播出,使罗定绉纱鱼腐更名闻天下,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品尝这独具南江特色的地方美食。
    关于皱纱鱼腐的来源,民间有个传说。相传,清乾隆年间,罗定双龙村的龙哥、龙妹相依为命,却煮得一手好菜。好不容易又到年尾,两人都为过年的事发愁。
    一夜,龙哥梦见济公在南江河边钓鱼,只见他把钓到的鱼捏在手里,眨眼间,小丸就不断地从他手中飞落锅里,飘出阵阵清香……第二天,龙哥把这个梦告诉龙妹,于是两人商量着过年招呼亲戚朋友的事。
    龙哥每天到南江河畔打鱼,回家后把鲮鱼养在水缸里。到过年时,亲朋戚友来访时,便制作这道菜来招呼。只见龙哥把鲜鲮鱼起肉去骨,再剁成肉茸,加鸡蛋清、粉心、食盐等调味,反复搅拌成有一定弹性的鱼胶,然后把鱼胶捏在掌中,压迫鱼胶从虎口处挤出小丸,剔落油锅,慢火炸至金黄色后捞起,半透明的鱼丸,薄如轻纱、形如金球。大家品尝,入口甘香酥脆,松软而略带韧性,众人便给这种鱼丸起名“皱纱鱼腐”,成为南江人宴客必备的传统菜式之一。
连滩鸡仔粉
    连滩鸡仔米粉独具一格,丝丝缕缕的粉条雪白如玉,晶莹似翡翠。其最大特点是煮沸开水,把米粉放在锅里滚一个小时也不会烂,加上花生油、大蒜、小葱、生抽等配料佐食,实乃美味可口,老小咸宜的四季食品。
    连滩鸡仔米粉,用纯正的当地靓米磨浆炊晒加工精制而成,因其粉丝幼滑,包装细扎,外形似鸡仔,故名。其粉产于镇郊山仔村,此地水质清且洌,因而制的米粉色洁白,久煮不烂不粘,爽滑脆口。连滩人逢年过节、满月生日、婚丧嫁娶、迎客往来,必吃鸡仔米粉,以图吉利。久而久之已驰名粤港澳。近年为适应市场营销,改用纸箱精装,外形美观,经济实惠,便于运输,实为送礼佳品。该食品常年远销肇庆、中山、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
    说起连滩鸡仔米粉,也有一个神奇的故事。相传,从前,连滩某年天大旱,烈日当空,田地龟裂,作物干枯,百姓们挨饿受苦,纷纷挖草根刨树皮来充饥。后来,连草根树皮也吃光了,人们只好长嗟短叹地饿着肚子,妇人抱着孩子叫苦连天。哭声惊动了天上的食神,这天刚巧巡查到连滩上空,被这儿的人间惨情所感动。一向慈悲为怀的食神连忙口中念念有词,把手中的拂尘向空中一甩,天空中立即纷纷扬扬地飘落下一团团雪白的粉丝,就像落大雪一样。
    当时人们感到奇怪,炎热夏天,哪会下大雪?一位扶杖老人仰望着苍天说:“可能是天公老爷大发慈悲,撒下粮食来救济我们呢!”也许是饿急了,顾不得好吃不好吃,便带头捡了一把放入口中,嚼食起来就像吃饭团一样,于是又捡了一把放入口中,大嚼起来,再喝几口水,立即肚饱精神了。消息传开,人们纷纷拾回家中去吃,一时吃不完便贮藏起来备用。有些老人觉得硬了点,于是试着煮熟来吃,发觉味道更好,人们就靠这些粉丝度过了饥荒。
    百姓们吃了粉后,一个个气力倍增,抗旱救灾,下半年夺来个大丰收。人们便纷纷仿造起来作食用、送礼,并称为“鸡仔粉”。
大湾簕鼓鸡
    早在清朝顺治年间,郁南县大湾镇就有簕鼓鸡了。簕鼓鸡是郁南大湾的四大美味小食之一,制作独特,美味可口,带有十分浓郁的乡土风味和地方特色,并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过去大湾地区的农户都很喜欢种一些簕鼓来围菜园,簕鼓鸡就是用这种植物的叶子编织而成的。
    据医学记载,簕鼓性凉,清热、解毒,主治疮疥。用它制作的簕鼓鸡具有清热解毒的药用价值,对儿童疮疥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端午节,郁南大湾地区农户喜做来吃。把簕鼓的叶摘回来后,先用刀去掉其边上的刺,然后割成宽度相等的叶片,洗净后再用来编织簕鼓鸡。其主料用糯米,配以绿豆、红豆、花生、炒芝麻、腊肠、腊肉等辅料。配好料后,把料搅拌均匀再填进“鸡”肚里(不可填满,以防爆裂)。煮制时要加盖,放足水(水要浸过簕鼓鸡面),水少后再加水,并上下返动,直至簕鼓鸡熟匀熟透。
    至于簕鼓鸡的来历,相传清朝初年,大湾寨内居住着李、王、廖、梁等几姓人家。在这些人家当中,孩子最多而又最穷的要数姓李的人家了。
    有一年端午节,廖、王、梁几家的人都忙着办过节,唯独李姓人家还没有一点儿节日气氛。李姓的孩子见邻居们都杀鸡宰鸭,就回家问:“妈妈,我们家杀鸡吗?”“孩子,我们家穷,没鸡杀。”妈妈解释着说。一帮孩子根本不听妈妈的解释,哭哭啼啼又吵又嚷,弄得妈妈没了办法。于是就顺口说道:“孩子,不要嚷,我们杀鸡!”孩子们听了,高兴得跳出门去,“好了,我们杀鸡了,我们有鸡肉食了!”
    谁知到了吃饭的时候,饭桌上摆着的不是真正的鸡,而是妈妈用簕鼓叶编织成的簕鼓鸡。簕鼓鸡肚里面有米、豆、芝麻等,豆和芝麻都事先用油盐、葱姜调制好,并炒过,炒香后连同大米一起放进“鸡肚”里,然后用饭煲煮熟。虽然不是真鸡,但经过妈妈的巧手调制,也另有一番风味。孩子们原先有点不满,后来越吃越香,就嚷着妈妈说:“妈妈,簕鼓鸡好吃,以后再包给我们吃吧!”妈妈笑着答应了。
    由于簕鼓鸡制作精巧,风味独特,味道鲜美,后来人们就把它与油炸粽、钵仔糍、油壳糍一道,称为大湾四大美食。
郁南艾糍
    当鲜嫩的艾草大量上市的时候,郁南人喜欢用艾草做成艾糍待客。首先要采鲜嫩的五月艾叶(一种可食植物)用开水煮泡,再用清水浸洗过,然后将其榨干剁碎,用磨好的糯米粉搅拌捏成圆团,中间的馅甜咸均可。甜馅的材料是以花生、芝麻、白糖等;咸馅是以猪肉(切碎)、葱末、花生、虾米等,上馅后底托蕉叶煮熟或放入油锅里,煮熟后的“汤艾糍”表面嫩滑,散发出艾叶的芳香,让人垂涎三尺。而用油煎、炸过的“艾糍”则香气扑鼻。甜“艾糍”香甜可口,咸“艾糍”香脆耐嚼。这种糍为绿色,既有艾的芳香,又保持糯米的特点,加上纤维丰富,柔软可口被称为色香兼备的时令糕点,是亲戚邻里之间送礼佳品。(艾草中含多种有益健康成分,其中有维生素E、叶绿素和抑菌素,这些可发挥净血、杀菌、抑制病毒、促进血液循环和末稍血管扩张等作用),在预防心脏病、高血压、气喘、胃肠病等方面,具有独特功效。
    艾糍的来历,要追溯到秦代。岭南属百越,有三大部族联盟。其中在广东与广西交界之处,属于西瓯国。秦代平定百越,西瓯人一部分融合到汉人中去,未有融合那一部分在东汉时因抗汉皇朝失败,其遗民史称乌浒蛮。当时乌浒族人大量聚居于两广交界之地,生存在南江流域一带的为乌浒人。当时,部落正从母系社会转为父系社会,从游牧到定居,从采摘野果到进入农耕社会初期,这时候的稻谷产量是很低的。这样,打下的粮食未到新谷收获便断炊了。
    农历五月初五那天,天上的神仙食神巡游到南江地域,但见村里断炊,人们饿得皮包骨,便降下云头变作一位老人,柱着拐杖问:“你们都怎么啦,一个个骨瘦如柴的?”村民便诉苦道:“田里的禾穗要到六月才成熟,我们已断炊三个月了,每天只能上山摘野果,挖野菜来充饥,现在就只剩路边的那些苦草了。”食神听完,便说:“你们可别小看这些苦草啊,可采回家用滚水煮泡,再榨干剁碎,加些盐,做成糍来吃啊!”说完,食神化作一缕青烟而去。于是,村民们便把这些苦草拔回家中,按照食神说的办法造成糍来吃,不但不苦了,而且还有芳香气味。吃了一段时间,人们的气喘和胃肠病都好转了,一个个精神十足,六月又到了,人们开始收割稻谷,不愁饥饿了。
    由于这种苦草是五月份最旺盛,人们总算“挨”过来了,便给取了个名字叫“挨草”。但这个“挨”字又不好意头,“挨”与“艾”同音,便称为“五月艾”,用它来造的糍便叫“艾糍”。
南江炒米饼
    逢年时节,南江人亲戚朋友间互相送礼,炒米饼就绝对少不了。制作炒米饼是一种乐趣,小孩子往往帮忙,亲自动手制作凑凑热闹。亲友之间也会互相谈论到底哪家做的炒米饼好吃。尤其一些小孩更加连饭都顾不得吃,肚饿了就拿几个炒米饼走家串户。其制法是用精白米浸透炒香磨粉,黄片糖加水(一斤糖加一碗水)至用筷挑糖浆滴落冷水碗中不散开为度,糖水掺炒米粉、炒花生仁碎和炒芝麻,再加适量白糖拌匀捏成小团,以松手不散裂即可。做饼时,先取一粉团放在雕刻有各种图案的实底凹面木饼格底铺平压实,在中间放糖渍熟鸡油或糖渍熟猪板油片,再取一粉团盖面铺平,用圆木棒滚辗压实,然后用形似鸡脚的小木夯从四周向中央磨光,轻敲饼格四边,饼坯即脱模而出,花纹清晰,底边光滑,馅不外露,排放在竹织笪锅中置烘炉木架上烘干。烘饼炉用大瓦盆装木炭,炭燃至红火时以谷壳盖面,烬后形成一层热灰,加炭仍如此处理,保持慢火状态,使饼不致烘焦。每年入冬至春节前是城乡人家烘制炒米饼时节,动辄用米数十百斤之多。炒米饼香甜松脆耐嚼,制好后叠放瓦缸中封存,可经年不变质变味,是馈赠亲友的休闲小食佳品。

炒米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