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江纪事)广东历史上第一个直隶州(下)——两广总督、罗定直隶州和泷水“瑶乱”

 旧城老黎 2010-10-22
(三江纪事)广东历史上第一个直隶州(下)——两广总督、罗定直隶州和泷水“瑶乱”

来源:云浮日报    发表日期:2008-11-02


□陈大远

  成化元年(1465)佥都御史韩雍接任两广总督,实行“秋调法”以制瑶乱。所谓“秋调法”是在秋收后征调军民人等加强水陆的巡逻与防范,主要做法是将舳舻千艘分成小队,十艇有一小脚艇,春夏让军民分领从事往来运输,到七月,集中在一起,设立水上巡逻网络,从肇庆府到泷水罗旁各处水道河口,陆路延至怀集、高州、茂名、石城(今廉江),广西郁林(今玉林)、钦、廉等州,所有交通路口及瑶人出入要道均严加防守,参将、守备、把总等各级官员加强训练,随时调动,使瑶人外出劫掠无所收获。韩雍推行之“秋调法”亦维持了两广溪峒二十多年的宁静。然而,当韩雍调离后,“秋调法”亦渐渐废去。主要原因仍是督府与镇守总兵之贪腐,俍兵每遇调,即可用贿赂得免,田州土官笑之曰:“三堂正如三只狗,片玉投之即去矣,吾何惮焉,今之俍兵非复王(翱)韩(雍)之时矣,有警则用打手御之,又支给不时、吝膏吝赏,亦为盗”。当官的只知榨取,士兵得不到奖赏,征调不力,反而在关卡上索要,变为盗,“秋调法”如同虚设。由于官府剿抚不力,豢养官军不能遏寇,而又用纵容、姑息办法,以至酿成嘉靖、万历瑶人大规模暴动的恶果。
  韩雍执政时,曾升陶鲁为佥事,专门统领新会、阳江、阳春、泷水、新兴之兵。弘治四年(1491),总督秦乃遣陶鲁率兵征讨泷水后山瑶。陶鲁认为,要先剿平泷水才能进攻后山,于是指挥参将陈皥、都指挥白玉、马义进攻泷水,深入泷水心脏之石狗、红豆、云阳、白梅、火烧、风门、铁场诸山,捕杀539人,擒获148人。泷水平定后,军队扎营于太平,令广州知府派人前来勘划地图,遣都指挥马义、李敬、何清率指挥孙壁、李寅、谢廉、杨玉等分领四路军,攻破野鸭、员鱼坑、蓝粪、青苗、黄垌、白云、禾溪、乍平、小长江、金坑、黄竹、长坪等瑶人山寨,捕杀1874人,俘其年幼妇孺157人,解救被瑶人捉去的百姓207人。解散胁从参予骚乱的瑶僮,泷水瑶乱稍平息。瑶人又转往湖南、惠州、阳春等地起事。正德元年(1506),待军队调往他处之机,泷水瑶人再度起事,一举攻陷都城乡,杀死千户林熙、高谦及都城巡检牟智,始后瑶乱弥炽,遍及两广和南岭内外。
  嘉靖年间,各地瑶乱不断,此起彼伏,官兵奔走扑救、疲于奔命,用尽办法,甚至使用了愚蠢的做法,如嘉靖四年(1525),指挥李松及德庆州判陈琚,借口要在罗旁、大历等地新设墟市,让民瑶贸易,并亲自前往主持开墟仪式,密谋在酒宴上用毒药杀害当地瑶首,因为事前被泄密,李松、陈琚反被瑶人所杀,此后罗旁瑶人势更盛。嘉靖十年(1531),阳春、新兴、德庆又暴发大规模瑶人动乱,十二年(1533),提督侍郎郭陶谐惠潮守备张等调兵六万三千多,分兵三路,并攻破瑶寨135个。此西山平瑶之役曾被写成“平蛮记”载入《广东通志》,民国《罗定志》亦有记,这样的局部征剿仅能维持当地短时的平静。
  嘉靖末,以泷水罗旁为中心的瑶人势力极盛,明政权将防瑶重点从广西转向广东,两广总督府从广西梧州迁移至广东肇庆。罗旁在今郁南县境,连接东山、西山、泷水后山,延袤七百里,东接新兴、南接阳春,西抵郁林(今广西玉林)、岑溪(广西境),北尽长江(西江以北包括岭北湖南各地),万山联络,瑶僮居其中,数百年来,虽多次剿平又旋即扑起,猖獗而故,又多集四方亡命,助其凶虐,谓之浪贼,四出寇掠。瑶谚曰:“官有万兵,我有万山,兵来我去,兵去我来。”瑶人与官兵周旋,战线愈来愈长,战况愈来愈激烈,民族矛盾已难弥合,终于暴发了明代南中国最大的一次瑶汉冲突。
  明政权大征罗旁的计划,在万历二年(1574)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两广总督殷正茂已经厘订,三年(1575),殷内调南京户部尚书改由凌云翼替代。凌征用两广军队二十万,有土兵、有客兵(淅兵),而以兵居多,军队分为十哨,实行铁壁合围。据陈之“罗旁善后功迹碑”记载,十哨分别为罗旁哨、泷水哨、岑溪哨、阳春哨、新兴哨、德庆哨、伏峒哨、南乡哨、信宜哨、茂名哨。从东南西北中各个方向向瑶人发起总攻,广东总兵张元勋、广西总兵李锡居中指挥,另在德庆沿江一线设防,防止瑶人北渡,又在广西屯重兵,防止瑶人西奔。经过一轮周密筹划和部署,于万历四年(1576)冬天正式举兵,历时四个多月的征战,于五年(1577)春,彻底平息了泷水罗旁之瑶乱,此役共计攻陷瑶寨据点564个,俘斩招降42800人。此一役基本上终结了自宋至明近六百年的瑶乱,以后虽有少数骚乱,但已不足为患。
  成化年间,邱浚上大学士李贤之《两广用兵事宜》,总结两广征瑶的教训,提出“瑶之在广东者逐之,在广西者困之”之策。所谓逐之之策,乃后来大征罗旁时使用之驱赶法。广东十府,有瑶乱者为六个府,地方相去一二百里或者六七百里,或远至千里,瑶人活动周旋有余地,常与官兵展开捉迷藏式游击战,“兵来我去、兵去我来”,因此一路逐之,必不成功,只有实行铁壁合围,拉网式驱赶。所谓困之之策主要针对广西大瑶山瑶人,曾用兵数万,四面分守,据其要害,截其出路,使瑶人不能出来劫掠,又不能联络。其实,“逐”与“困”两策曾多次使用,效果亦不明显。韩雍曾动用两江土兵十六万,五路并进,六次征剿,但瑶人为求生存,遂窜犯广东。后立“秋调法”,亦是“困”之政策而已,都是治标不治本之办法。
  明万历四年(1576),殷正茂、凌云翼大征罗旁,分兵十路,亦是以《两广用兵事宜》为蓝本。瑶人并无精良武器,亦无严密组织,所依赖者,为崇山峻岭与运动游击战法。而此役为什么能够成功?主要在于明政权在大征罗旁后实施了一系列新政。
  罗旁平定后,将泷水县升格为直隶州,直隶于广东布政使司,与府同级,这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次设立直隶州。罗定直隶州是在行政、军事、司法均拥有特权的军事管制特区,官员都是由皇帝亲自从精英中挑选。明广东设有五个分守道,分别为岭东道、岭南道、岭西道、海南道、海北道,行政较府为高。罗定直隶州设立后又新增加一个罗定道,因为罗定直隶州仍属军事管制,因此在罗定道前加上兵备两字,全称为钦差整饬罗定兵备道。明广东设十府,分别为广州府、肇庆府、韶州府、南雄府、惠州府、潮州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琼州府。罗定直隶州正好在十府之中间心脏地带,因为瑶乱,广东如心机梗塞,罗定直隶州的设立,好象在心脏搭桥,得以通畅。又如在棋盘中落下一个重要棋子,满盘皆活。军事上,更将罗定直隶州放在重要位置上。明代广东设有总兵官一员,副总兵一员,每个分守道设参将一员,罗定直隶州建立后,广东参将人数增加到七员,在罗定州东山、西山各设参将一员,屯重兵以镇之,以显示官府对罗定地方的重视。
  罗定直隶州建立后,官府实行“募民占籍”政策,大量吸收移民对瑶人退出的土地进行复耕。明初,各州县曾按粮产定区,设粮长,把田地重新丈量编入“鱼鳞册”,以户为单位把人口编入“黄册”,按人口服徭役,以田亩纳租税,徭役征发愈来愈滥,迫使各地农民大量逃亡,这些人大都逃到两广交界的山区,成为流民,罗定州的建立,正好大量吸纳这些流民。一些曾混入瑶民中的流民亦同时“转化”为汉民,原本“立寨耕守”的乡村不断扩充,军队屯种亦扩大到乡村。各任州官都实行“募民占籍”、“垦辟草莱”、“缘亩疏导”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当地人士“卖刀买犊”、“种植日广”。官兵同时还“浚河开路”,使开发较早的罗阳地区物流通畅,新辟垦区的广大丘陵村落的交通得到改善。除大力开垦荒田外,还推广水翻车的使用,开挖陂塘,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民安心耕种。不少翁源人、英德人迁往罗定与信宜交界的西南部山区垦种,并利用当地的木炭和铁矿资源发展炼铁业,成为广东铁的主要生产基地,从事该产业的有一万多人。东莞、增城、新会、新安、高明、惠州等地移民相继建立移民村寨,各族相安无事。此后“自岭西徙而来,入其境耒耜遍野,烟火弥望,农桑被亩,鸡犬之声相闻”,到处是“买犊荷锄、嬉游而歌”的景象。
    罗定直隶州建立后,官员重视发展文化教育,兴利革弊,办学校、正风俗。建州初,动用一州两县的财力、物力和徭役,建文塔、维心堂、揆文馆等,迁学宫于河东,继后又建文明书院、文昌书院以及南征书院(义学),实行平民教育,以兴文运。大小官员还深入偏僻山村,宣讲圣谕,开教化,训溪峒,文教从始兴起。
    明代岭南各府为了对付瑶乱,纷纷析地置县,实行小区分治,以分隔缩小瑶区等措施加强统治,先后从南海县析出顺德县;从番禺县析出从化县;从博罗、增城析出龙门县;从新会析出新宁县(今台山);割四会地新置三水县;从高要析出高明县;从清远析出广宁县;割阳江、新兴、新会地置恩平县;从惠州析出长宁县(今新丰)、永安县(今紫金)。这些新县的析置,都与明代瑶乱有关,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两广总督和罗定直隶州(含东安、西宁县)的设立。
    明万历平定罗旁瑶乱后,将泷水县升格为直隶州,取“罗旁已平定”之意定名为罗定。又析东山地置东安县,析西山地置西宁县,另设罗定州,一州二县归罗定直隶州管辖,取其“罗旁平定、东西安宁”之意定名。罗定直隶州的建立,化瑶效果十分明显。经历了大规模的瑶乱之后,设县分治,使同化之瑶民,与汉民相杂,施之以教化,使之变为齐民,正好应了罗定州“四维彰显,和谐安定”之兆。(作者系罗定市博物馆副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