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果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高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单纯的个人资金储蓄会面临“缩水”。 |
本报记者 梁婉玲
把钱存进银行就一定能赚到利息吗?答案是“不一定”。专家指出,生活成本上升、利率低于CPI和银行对小额账户收取管理费是导致银行存款遭遇“缩水”的主要原因。
生活成本上升
利率低于CPI
为什么钱存在银行里会“缩水”?这是因为存钱跑不赢CPI。理财专家告诉记者:眼下,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太快了,而银行存款利率没有提高,其存款实际利率正在“转负”,所以,如果CPI持续走高,个人储蓄就会面临“缩水”。也就是说,银行存款跑不赢CPI,手中的钱就变得不值钱了。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CPI同比涨幅自去年底以来持续走高,在今年2月份达到2.7%,超过了2.2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居民实际存款利率也由正“转负”。而当前的物价水平不但超过了2.2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而且已经超过了3.33%的三年期存款利率。8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到3.5%。
近日,某大型证券公司的理财师曾小姐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某人有一笔一万元的一年期定期存款,而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为2.25%,那么这笔存款到期后连本带息的总额为10225元。表面上看,存款的总数是增加了225元。但是,如果将8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3.5%的因素加以考虑时就会发现,同样是一万元,现在的购买能力比去年减少了350元,即现在的一万元相当于一年前的9650元,加上利息225元,总数也只有9875元。明显地,这定期存款还“亏”了125元,其增值的225元不能抵消这一年里物价的上涨。
理财专家表示,在中低收入家庭的财产构成中,银行存款是其财富主要拥有形式,老年人更甚。如果持续负利率,无疑将对中低收入人群的利益构成直接威胁。
小额账户
被银行悄悄扣费
理财专家指出,如果您办理了储蓄卡但长期不用,且账户上日均余额低于一定额度时,其储蓄很有可能不仅没有保值、增值,反而同样遭遇资产“缩水”,而银行对小额账户管理费的收取也是水涨船高。
日前,家住广州市天河区的老李翻查几本被遗忘在角落的银行存折后发现,他账户里的存款尾数每季递减了3元。老李因此担心:“把钱存到银行,我的财富不但没有因为利息而有所增加,反而悄悄地‘缩水’。”
据了解,老李的银行存款属小额账户,其存款银行每个季度从他的账户里划扣“小额账户管理费”。从2005年起,各商业银行陆续开始收取小额账户管理费。近年来不仅收取小额账户管理费的银行越来越多,收费标准也是水涨船高。而不同的商业银行,其小额账户管理收费标准有所不同。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例,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对低于300元的小额账户收取管理费3元/季度,但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则对低于500元的小额账户收取管理费3元/季度。
“小额账户管理费不高,如果只扣了一两次,一般不特别注意,很难发现少了钱。”老李告诉记者。像老李这样,不知不觉被扣了账户管理费的市民不在少数,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退休老人后发现,依然有不少老人对于这项收费知之甚少,甚至从未听说。家住宝华路的张姨表示,很多人都有不止一个银行账户,除了工资卡,还有缴纳水电费的卡,还有很多不同用途的账户。“真不知道哪些账户在不经意间被扣了小额账户管理费的。”
银行提醒服务
仍需完善
此外,央视节目日前报道,目前银行提供的服务项目超过3000种,随之而来的是收费项目激增,如今大大小小的收费项目,竟然已经超过750种。由于银行对收费项目和标准提示力度不够,导致消费者莫名“被扣费”的现象很严重。
由于银行没有对“收费项目”、“项目收费提高”等规定完善地履行告知义务,导致消费者对收费种类和标准都知之甚少,莫名遭遇“扣费”。法律人士认为,这一做法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利。
据某国营银行的工作人员梁先生透露,有些市民对此不知情也不足为奇,因为像小额账户管理费这样的文件通知,通常只在各个网点营业厅的门前,贴一张告示,过一段时间就撕下来了,不一定每个路过的人都会注意到。但是确实也不可能去通知每个客户,工作量实在太大。
记者致电中国工商银行获悉,小额账户管理费在每个季度末的21日扣收3元,即3月21日、6月21日、9月21日和12月21日,这个费用在账户的交易清单中会有所显示。若账户的余额不足以支付小额账户管理费,该账户将于一年半后自动取消。如果户主需要再次开通该账户,则需要到银行的营业厅办理相关的手续,并补缴所欠的费用;如果户主不再需要该账户,那么欠费归零,无需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