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1,则不威2;学则不固3。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4,则勿惮5改。” 【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君子,如果不自重则没有威严、尊严。学问是不固定的。学问的最主要的思想是忠、信。没有哪一个朋友是不如自己的。有了错误,则不要畏怕去改正。” 【说明】这里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什么是君子?在第一节中孔子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即君子是不会怨天尤人的,也就是心胸开阔的。按照古代对人的分类,君子是泛指有文化知识,有道德修养的人,主要指为统治阶级中的贵族。还有一意为君王之子,君王为天之子,称为天子,在君王以下的就称为君之子, 那么,作为君子要学些什么呢?学问是不能固定的。这句话很有意思,一千多年来,这个固字都是解释为巩固之意,实际上不应该这样解释。试想,你学美术,如果你不真正懂得人,你能画好一个人的画像吗?学文学也是如此,不懂人,是写不活一个人物的。作为君子,要学的就更多,天文地理、战争谋略、文学艺术、农林牧渔、三教九流什么都要懂,你不懂,就无法去领导这个国家,就无法去领导这些人民,就无法去统治他们。这才是真正的“学则不固”的意思。如果象宋儒解释的那样,孔子就应该说“学而时习之”,否则“学而不固”了! 那么,作为君子除了要学天文地理、战争谋略、文学艺术、农林牧渔、三教九流等知识外,还要学什么呢?“主忠信”。就是说,最主要的指导思想是要学“忠”,学“信”。在第四节里,我们解释过“忠”,即尽心尽力之意;“信”即真心诚意之意。因此,不论是作为君子,还是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这两个字其实都很重要。因为不论为国还是为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尽心尽力、真心诚意地办事,尽责任生活。 按照宋儒的解释,“无友不如己者”的意思是,不要与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这个解释猛一听似乎有理,但却大错特错。什么人不如自己?难道社会地位低的人就不如自己吗?一个社会,是由很多人组成的,社会分工各不相同,你懂好几样,不可能懂得上百上千样知识。所以你不懂而别人懂的,这个人就比你强,他就可以当你的老师。一碗饭,从育秧到端到饭桌上,总共四十九道工序。想一想,你在其中懂什么?!所以,宋儒解释的是完全错误的。这句话实际上是说,在所交的朋友中,没有一个是不如自己的。这是让人要学会谦虚,谦虚才能使人进步。骄傲自满,必然也就是固步自封了。所以,有了错误,“过”,就不要畏惧、害怕改正。错了就改,有什么了不起!人人都会犯错误,在人生这几十年中,我们每天都要遇到新问题,每天都必须学习,所以每天都有犯错误的可能。学习而且经常调节自己,也就会少犯错误。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错不改。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马上找出许多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心服口不服。 —————————————————— 【注释】1.重:(zhòng众)宋司马光《训俭示康》:“益重之。”这里用为庄重、稳重、尊重、自重之意。 2.威:《诗·周颂·有客》:“既有淫威,降福孔夷。”《老子·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吕氏春秋·荡兵》:“威也者,力也。”《史记·陈涉世家》:“教我先威众。”这里用为威严、尊严之意。 3.固:《诗·小雅·天保》:“亦孔之固。”《左传·成公十六年》:“脩陈固列。”《论语·泰伯》:“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韩非子·八经》:“以三节持之:曰质,曰镇,曰固。”《说文》:“固,四塞也。”这里用为固定之意。 4.过:《诗·卫风·考槃》:“独寐寤歌,永矢弗过。”《诗·召南·江有渚》:“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易·解·象》:“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论语·里仁》:“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孟子·告子下》:“人恒过,然后能改。”《战国策·赵策》:“(赵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石之甚。’”《荀子·乐论》:“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韩非子·十过》:“十过:一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微二人,寡人几过。”这里用为错误之意。 5.惮:(dan.旦)《诗·小雅·绵蛮》:“岂敢惮行?”《诗·大雅·云汉》:“我心惮暑,忧心如熏。”《左传·僖公七年》:“何惮于病?”《荀子·荣辱》:“勇而不见惮者,贪也。”《韩非子·三守》:“恶自治之劳惮,使群臣辐凑之变。”这里用为畏难,怕麻烦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