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三焦

 航程的阳光 2010-10-23
什么是三焦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是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中的一腑。虽说三焦是六腑之一,但由于它不同于其他五腑有形有状,所以对三焦的概念历代医家争议颇多。

成书于东汉前的《难经》(传为扁鹊所撰)提出三焦“有名而无形”,明代医家虞抟、张介宾则提出“腔子三焦说”,认为三焦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也”。清代医家还提出了“胃部三焦说”、“油膜三焦说”等。总结前人经验,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三焦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将人体的躯干划分为3部分,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中医辨证部位)、肾、大肠、小肠、膀胱。

虽然三焦的形态概念不够明确,但医家们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认识却很一致。简要来说,三焦有三大生理功能:

1、主持诸气。三焦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功能,是气的升降通道,也是气化的场所。《难经·三十一难》曰:“三焦者,气之所始终也。”中医认为,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充沛于全身,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作用。《中藏经》总结为:“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调内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

2、通调水道。《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能调控体内整个水液代谢过程,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体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胃、肾和膀胱等多个脏腑协同完成的。其中,上焦之肺,为水之上源,以宣发肃降而通调水道;中焦之脾胃,运化并输布津液于肺;下焦之肾、膀胱,蒸腾气化,清者上归于脾肺,再次参与体内代谢,浊者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可见上、中、下三焦是水液生成敷布、升降出入的道路,三焦水道通利,肺、脾、肾等脏腑输布调节水液的生理效应才能实现,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言:“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中医学将三焦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这种协调平衡作用,称为“三焦气化”。

3.运行水谷。《难经·三十一难》曰:“三焦者,水谷之道”。三焦具有运行水谷,协助输布精微,排泄废物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如雾”,即上焦接受来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通过心肺的宣发敷布,布散于全身,发挥其营养滋润作用,若雾露之溉。《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肌,泽毛。”“中焦如沤”指胃受纳腐熟水谷,由脾之运化而形成水谷精微,以此化生气血,并通过脾的升清转输作用,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以濡养周身。《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下焦如渎”是指下焦将食物的残渣糟粕传送到大肠,变成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并将体内剩余的水液,通过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变成尿液,从尿道排出体外。《灵枢·营卫生会》曰,“成糟粕而俱下入大肠,循下焦而渗入膀胱”。

由此可见,三焦是人体中的一个重要脏腑,它使得其他各脏腑间能够相互合作、步调一致,从而保证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