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

 会飞的地球仪 2010-10-24

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

点击数: 644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

  (1)生活展现情境 
  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数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来,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
  案例:《有趣的折叠》(摘自德州实验小学校报  实验五.三  张砾丹同学)
凡是工程师盖房子,或是造仓库,都不免要做一件事——画平面展开图。今天田老师特地选了一节课。听说有老师和领导听课,我们都跃跃欲试,卯足了劲!
伴随着清脆的铃声,田老师走上了讲台。她给我们看了两位工程师设计的正方形和长方体平面展开图。问厂长应选用哪些?我们都成了“小厂长”,我在脑海里充分运用自己储存以久的想象力,展开联想,经过一轮轮的筛选,几个合格作品脱颖而出,“厂长”为自己找到了合适的答案。
紧接着,“厂长”又在为设计仓库犯难了。平面展开图是摆在面前,可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东西?对了!门窗还没有画上。田老师教我们实地制作,在展开图上标号,应在哪里画等。果然,在场的每一位同学都做出了即大方又实用的小仓库。
真想不到,数学这门学科竟包括了这么多的知识,而其这些知识又与生活紧密相连。真是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呀!
  
      (2)实物演示情境
  在教学立体几何时,基本上都要出现几何模型,通过实物演示使得抽象的几何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还有行程问题,我们可以在讲台上摆放两辆小汽车,很自然的就可以演示出同向、相向、背向等行使的轨迹,在汽车演示的情境中使学生得到体验。
  案例:案例:《轴对称图形》(德州市实验小学 庞世珍)
片段一:生活中引入,伴随京剧唱腔,出示京剧脸谱的精美图片,(包拯、张飞、关羽等)让学生仔细观察,哪个脸谱在设计上与众不同?为什么?学生马上发现包拯的脸谱设计上不对称(额头、鼻梁上的花纹)。教师就此提出课题,对称会给人美的感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和对称有关的图形(板书:对称图形)
片段二:生活中认识,出示剪好的半个喜字,半只螃蟹图: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想办法,要想看到一个完整的对称图形,应该把镜子放在什么位置?通过实践操作,同学们发现应该放在中心线上,有的说放在中间的虚线上。教师马上引出:这条虚线数学上称它为对称轴。
片段三:生活中体验,伴随着优美的钢琴曲,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电脑演示:世界各国的建筑,自然界中的动物等立体图形(实景)——呈现平面图——平面图上画对称轴——对折重合——打开平面图形。
除此之外,张红老师的《认识时间》、张艳霞老师的《钟表的认识》、张金强老师的《 表内除法》等课都创设了很好的实物情境。通过教学与实物的联系,强化了学生对数学的感受,深化了对已感知内容的内心体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得到了提高,创造性思维随之得以萌发。
   
      (3)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用的较多的有线段图、统计图、分析图等等。无须多言,相信懂得教育的人都知道,数学中“和差问题”“和倍问题”以及“差倍问题”等等就是天生需要线段图来解答的。
  案例:《统计》练习课 (德州市实验小学  张艳霞)
首先教师引入复习。
师:小朋友,昨天我们学了统计,你们学会了哪些关于统计方面的知识?
生1:我们学会了用“正”字的方法统计数据。
生2:我会看统计图,还会涂统计图。
生3:我知道一格可以表示两个单位,还知道半格怎么涂。
师:今天,张老师要跟新朋友一起去看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播放课件),运动会上有许多统计方面的问题,老师想跟小朋友们用我们学过的统计的知识来解决动物运动会上的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吗?
   教师把情景贯穿,开始进行趣味练习。
动物 获奖牌块数
小猴 10
小狗 8
小兔 6
小猫 4
师:这是大象爷爷在去年运动会上统计的小动物们的获奖情况。(出示课件)
请大家先用“正”字,重新表示出来。看谁画的图正确、漂亮、涂色很均匀。
师:你们觉的这位同学画的怎么样?
生:他画的统计图很漂亮,涂色很均匀。
师:其他的小朋友也是这样画的吗?大象爷爷还有问题要考考你们,(接着出示问题)哪种小动物最多?那种小动物得奖牌最少?小狗比小猫多得多少块奖牌?
生:……
教师进行巩固练习。
师:运动会开始了,小动物们在进行什么比赛呢?(课件演示)
生:踢足球比赛。
师:大象爷爷想请你帮忙统计一下小动物们踢球的情况,你们愿意帮忙吗?(出示课件。在小鹿、小羊、小马的旁边分别添上文字信息:踢了6个球,踢了11个球,踢的球比小羊少4个)请小朋友们,拿出2号统计表,完成统计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朋友合作得好!
……
教师进行拓展延伸.
师:小动物们在踢球比赛后,又参加了跳远、跳高、跳绳的比赛,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不能一一去看了。比赛结束后,大象爷爷对这次运动会作了总结。下面是每种小动物的得分情况(出示统计表)
动物 小鹿 小羊 小马
得分 20 30 40
如果让你绘制统计图,你想用一个格子表示几?
生1:我想用一个格子代表2
生2:我想用一个格子代表10
生3:我想用一个格子代表5
……
师:如果统计的数量很多,有时一个格子可以表示3个单位、5各单位、10个单位等等,比如中央电视台的叔叔,为了调查全国人民喜欢看哪个节目时,有时用一个格子表示1万人。所以小格子虽小可是它的本领很大呀!
 
(4)表演体会情境
  语文课堂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来表演体会情境,数学课堂怎么办呢?其实数学课堂也可以进行表演。比如设置一个答案不唯一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于是就有了不同的答案。再让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尽量说服对方,使之接受自己的观点,其实这就是一个优化过程。在这个“辩论”过程中,双方可以说不仅要沉静在自己的思考情境之中,体会自己方法的优越之处,还要去关注别人的思考情境,发现别人的思维缺陷,因为只有这样知彼知己,才有可能说服对方。学生的这番表演就达到了教师设置问题的目的。
  案例:《年、月、日》(摘自校报  三五班  刘訮)
  今天,孙老师教我们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我觉的 太有意思了。
上课前老师给同学们每人一张年历表。我发到的是2000年的,同学们发到的有的是2001年的,有的是2002年的……这是做什么用呢?我们正在疑惑呢。只听孙老师说:“同学们,你们4人小组合作,一起观察一下,年历表上都有什么发现?不同的年历表上都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我们一听:什么,让我们自己去找相同或是不同,这可是我们的拿手戏,抓紧呀!于是我们分工合作,分头去找,最后汇总。汇总时,我们各抒己见,互不相让。谁说的有道理我们小组内才一致通过,定为小组的意见。我往周围一看:全班同学都在激烈地讨论着,不时又两个大嗓门争论起来,面红耳赤。孙老师赶紧去调节,还好,最后由老师来裁决吧。老师让大家回报结果,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言。最后一致认为:一年都有12个月,其中1、3、5、7、8、10、12每月都有31天:4、6、9、11每月都有30天,唯独2月份有的28天,有的29天。学完这些知识孙老师还把学的知识编成歌曲,制成了课件,我们一边欣赏着,一边拍手唱歌,不知不觉中我就记住了年月日的这些知识了,就在陶醉在快乐的表演中,继续学习这新的知识……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哎呀!怎么这么快下课了,我们还没有上够呢!这节课真是太有趣了。
  
     (5) 实验推导情境
  数学教学往往需要借助实验来证明某些数学定理和公式。教学中我们通过让学生动手、观察、分析,归纳出数学结论,从而比较好地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头脑,无疑是有价值的。
  案例:《加法交换率》(课题组   张红老师)
教师先给学生讲“朝三墓四”的故事。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教师板书:4+5=5+4
师:观察这一等式,你又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教师板书这句话)
师:其他同学呢?(见没有补充)老师的发现和他很相似,但略又不同,(教师说:交换3和4的位置和不变)比较我们俩给出的结论,你想说什么?
生2:我觉的老师给出的师一个实例,但他给出的却能代表很多的情况。
生3:我也同意他(生2)的观点。我觉的单就黑板上一个式子就“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好像不太好,我还是觉的你的观点更准确、更科学一些。
师:的确,仅凭一个特例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样的结论,似乎太草率了点。但我们不妨把着一结论当作一个猜想,那么我们还得——
生:验证。
师:怎么验证呢?
生1:我觉的可以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
师:怎样的例子,能否具体说一说?
生1:比如再列一些加法算式,然后交换加数的位置,看看是不是跟原来一样。
师:那你们觉的需要举多少个这样的例子呢?
生2:五、六个吧。
生3:至少10个以上。
生4:我觉的应该举无数个例子才行,不然,你永远没有说服力。万一没有举的例子中,正好有一个加法算式,交换它们的位置和变了呢?
生5:我反对!举无数个例子师不可能的,那得举到什么时候才好?如果每次验证都需要这样的话,那永远都别想得到结论。
师:我个人赞同你的观点,但觉的他(生4)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综合两个人的观点,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我们每人都来举三、四个例子,全班合起来那就多了,同时,大家认真一些,看能不能找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发生变化的情况,如果有,及时告诉大家?
(生先尝试,然后交流)
师:现在,有了这么多的例子,能得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结论了吗?(学生表示认同)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师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化、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比如:“在加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
生1(似有所悟):减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差会不会变呢?(学生反对,教师没有表态)
生2:同样,乘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积变不变呢?
……
师:这是一些与众不同全新的猜想!如果成立,它将大大丰富我们对“加法交换率”的认识,这些想法对吗?又该如何去验证呢?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用合适的方法试着进行验证。
          
 
      ( 6)语言描述情境
  以上所述创设情境的五种途径,都是运用了直观手段。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案例:《二十四时记时法》  (课题组  张金强)
  二十四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是两种不同的记时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去使用。教师为了体现出这一知识理念,在上课前语言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效果很好。
故事:从前有一个聋哑人,他想到商店里买一盒钉子,于是他就来到了商店,向售货员用手表演锤头砸钉子的样子,开始售货员给他拿来一把锤子,他摇摇头,继续这样砸,于是售货员又给他拿来一盒钉子,于是这个聋哑人,就顺利地把钉子买回家里去了,第二天,商店里又来了一个盲人,他想买一把剪刀,你说他该怎办呢?
生:老师他该这样(学生用手表演剪刀剪东西的样子)
生:老师,他说的不对,盲人他又不是哑巴他可以直接说:“我要一把剪刀就可以了”。
教师对着两种想法,都给与评价,表示了肯定,然后问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是不是就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根据情况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方法呀!从而为学习新课铺垫了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