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诊的几个注意事项 铁杆中医论坛——联合网络与现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探索“精准中医...

 紫香 2010-10-25
1. 诊脉不容易 诊脉就好像品酒。一位优秀的品酒师通过鼻闻和口尝可以区分出几十种甚至上百种酒、一位优秀的中医生通过三指号一寸之脉,可以区分出几十种脉象。这就显示了扎实的功底。都不容易。   (1)诊脉的前提条件:获取一个正确脉象至少需要四个前提条件:   一是找准诊脉的位置。自古以来,诊脉的位置有多种,象最古老的“三部九候诊法”,是遍诊人体头面、手、足三个部分的有关动脉,还有“人迎寸口诊法”,就是桡动脉与颈总动脉互参,医圣张仲景还创制了“三部诊法”,即寸口、趺阳、太溪三部:寸口候脏腑,趺阳候胃气,太溪候肾气。如果趺阳脉难以触及,则说明胃气已绝,难治。该诊法简单、明了,但实用性不强,很难满足临床需要。 如今临床上使用最多就是寸口诊法。寸口在哪里?就在腕后高骨内侧,这一段动脉就是寸口脉。寸口诊法就是诊查这一段脉象。   二是掌握诊脉的指法。《西游记》中有一个镜头,就是孙悟空为朱紫国国王“悬丝把脉”。我们也听说过这么一回事,可是谁也没有亲眼见过“悬丝把脉”。这给中医渲染上了神秘的色彩。据记载,在清朝,太医为皇宫贵族看病有时是“悬丝把脉”。但是,这只是形式,实际上,问而知之,通过询问皇宫贵族的侍从,太医已经将患者的病情了解清楚了。其实,“悬丝把脉”同《西游记》本身一样,都是神话:丝线是不可能传递脉象的,而且把脉还有举、按、循等不少指法,只有这些指法到位,才能感受到脉象的方方面面,才能对脉象作出正确判断。   首先就是布指。中指指目按住腕后高骨内侧的动脉上,然后依次布下食指和无名指。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即中指下为关部,关前为寸部、关后为尺部。简而言之,三指平齐、中指定关、指目按脉脊。   定好了三部,接下来是按照脉诊基本指法来诊查脉象。这一基本指法就是:举、按、寻、循、推。举就是用较轻的力按脉;按是用较重的力按脉,甚至按着至骨,如果按至肌肉则为中取;寻即寻找,就是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或者最适当的指力和指法;循是沿着脉道纵轴方向向上或者向下指指相移,以体会脉动的长短和来势的盛衰;推是顺应脉动,左右内外推动脉脊,以体会脉率快慢和脉搏的力量、趋势。此外,还有总按和单诊。总按就是三指同时用力举按寻推,单诊就是单指触及某部的脉脊,以了解三部之脉各自的特征。   三是调整诊脉的呼吸。脉动次数是以医生呼吸一次即一息为时间单位来计算的。医生的呼吸一般应该调整到每分钟16~18次。呼吸过快和过慢都引起判断偏差。另外,医生调整呼吸还有助于安定神志、聚精会神。   四是掌握诊脉的时间。时间要求也是脉诊独一无二的。古人提出“脉候五十动”。诊脉保证一定的时间,这样才能仔细辨别脉象的节律变化。另外,初诊和久按的脉象也有不同,而且举、按、寻、循、推等指法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   (2)诊脉需要患者配合:患者配合对于医生取得准确脉象很重要,   一是诊脉的姿势。取端坐或者仰卧位,前臂自然伸展,与心保持同一水平,手掌向上,五指微曲,手腕伸直,而且手臂上一切环状物例如手表、手镯等都应摘掉。   二是诊脉的状态。最佳的脉诊状态是在早晨起床之前,自己在家里还好做,到了临床就很不方便了。为了接近这种最佳状态,就要求患者勿焦勿躁、安详平和。患者休息数分钟后再诊脉,这样反映的脉象比较真实。现在大医院的就诊环境有时候也会影响看病:单单挂号就是一件辛苦疲劳事。疲劳便会引起脉象失真。另外,就诊前不要饮食辛辣或者冷饮。在诊脉的过程中,患者要保持安静,不要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病情一股脑儿说给医生听,否则不利于医生集中注意力把脉。   (3)脉象的种类:诊脉的复杂性又体现在脉象的种类较多:西晋太医王叔和在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脉经》中将脉象分为二十四种。即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芤脉、洪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伏脉、革脉、实脉、虚脉、微脉、细脉、软脉、弱脉、动脉、促脉、代脉、结脉、散脉、缓脉。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提到的脉象有27种。还有人总结了29种脉象。实际上,临床上常见、常用的脉象不超过20种,关键就在于医生如何去准确把握这些脉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