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程背景下的听课与评课

 林海和雪原 2010-10-30

新课程背景下的听课与评课

 

 

听课:探解课堂现场的真谛

 

听课是教学研究的有效手段。听课虽然是我们日常教育教学研究的一部分,但在以往的活动中,对听课的指导、研究和要求不是十分注重。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大力倡导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今天,通过听课研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实际上会不会听课、能不能听好课、怎样去听课是值得很好研究的,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听课的质量和能否抓好常规教学,更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持续有效的深人开展。

听课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主要从教师的角度探讨听课的有关问题。主要讲两点:一、从理论上弄清四个基本问题,二、听课的四种基本类型。

 

壹、从理论上弄清四个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听课

听课是一般教师或研究者凭借眼、耳、手等自身的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记录本、调查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地(也有间接地)从课堂情景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的教育教学方法。

听课是教学的常规工作之一。听课是教育行政和教学业务部门检查、指导及各种层面上的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更是教师、教研人员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经常性的工作职责与任务。

听课也是一种技能和方法,需要一定的学习和培训,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听懂课、听好课。因为听课者一方面应具备一定的教学修养和经验,另一方面应掌握一定的听课技术要领,需要以原有教育思想和类型经验参与为基础,以看、听、想、记和谈多种听课活动协调为保证的立体性综合技能。

听课不是目的,听课是手段,是途径。通过听课达到甄别认定课堂教学优劣的目的,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

二、听课的基本特点

1. 目的性

一般来说,听课总是有一定的目的要求。

为什么要去听课?听什么样的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听课者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听课者总是根据听课的目的来选择时间、地点和对象等,并有选择和有侧重地听一部分课或学习哪些内容。如新教师听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观摩学习,主要看上课教师是怎样教的,如重点难点是如何突破的、板书是如何设计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是如何运用的、课堂气氛是如何活跃的等,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学习运用。

2.主观性

虽然课堂教学是一种客观的实践活动,但听课活动中的主观因素很多。一是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去听什么人的课,基本上是听课者自己确定的。二是听课者和被听课者以及学生都是有主观意识的人,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可能会因听课者的参与而发生变化。三是听课者的听课行为受他的教育思想、教学经验、对被听者的印象等的制约。

3. 选择性

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课就意味着选择。例如,学校要对年轻教师培养和考核,就会选择听年轻教师的课;要推荐教师参加优质课比赛,就会听部分优秀教师的课;要了解课堂教学的现状,就会不打招呼地随机听课。

4.指导性

绝大多数听课活动在听课后要形成个人或集体的认识和意见,而且在全部听课活动中,上级对下级、领导对教师、专家对教师及学校内部的公开课、研讨课等的听课占大多数,形成的评价要以一定的方式反馈给学校或教师,要提出一定的指导性意见和要求及改进措施等。

5.理论性

听课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需要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做支撑。听课者即使听本专业以外的课,也要能听出一些成功的地方和不足之处,这本身就需要听课者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及掌握一定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听课的过程中及听课后,听课者要进行一些思考分析,要对被听课者做一些定量或定性的评价,这也需要相关的理论指导。

6. 情境性

课堂教学几乎是每天都在进行的活动,课堂是一种较为自然的情境,而听课又是在现场进行的一种活动。听课者和被听课者都处于一定的情境中,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就可能有不同的过程和结果,即使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学校上同一节课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评价。我们获得的听课资料及有关的感觉和理解是离不开一定情境的,而且不可避免地带有不稳定性和偶然性。

三、听课的目的和作用

为什么要听课?听课者盲目地去听课和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听课,其作用和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1. 有利于掌握和了解教师贯彻落实教育教学法规、政策和要求等现状

现阶段,我国正在进行新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为了确保课程改革按照预想的方向进行,就必须了解教师是否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新的课程改革方案以及教师是否习惯和喜欢这种新方案。由于课堂是教育政策、教学要求等最终落实的地方,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各方面要求的最终、最直接的体现,通过听课就可以了解到一些实际问题,并供教育决策部门和教学指导部门参考。

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执行得如何?教育教学管理是否到位?课程标准、课时计划执行得如何?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等是否贯彻落实?通过听课,有关部门都可以得到基本的了解,从而把握指导教学工作的主动权。

2. 有利于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及水平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阵地,是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最基本的体现形式。反映教学质量和水平高低的方式很多,但课堂教学是基础和前提,重视课堂教学的原因就在于此,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如何?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教学中有什么经验和不足?通过听课可以得到基本的评价。

3. 有利于良好教学风气的形成,促进教学改革深人有效地进行

“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的发展在现代学校管理中被认为是促进学校发展和提高的根本因素。不同的学校有各自的实际情况,即使在同一学校,教师的能力、风格、专长、实践经验等也有很大的差异。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管理及研究人员与学校及教师之间、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之间,通过听课,不仅可以了解自己或其他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到相互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而且可以融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增进相互信任,有助于集体合作、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促进教学改革的深人和质量的提高。

a.有利于总结和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促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学习提高和成长

当今的社会是迅速发展的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也不断加快,国家、社会、家庭、学生对教育和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加上面临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教师面临严峻的挑战,教师必须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这就需要培训和学习,而最有效、最直接、最经济的学习方式就是听课。

应该说听课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听课不仅可以学习到别人的经验,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用别人的方法指导自己的教学,更主要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研究,将一些听课得到的感性认识归纳为理性的认识,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通过取长补短,相互交流,改进自己的教学,就可以共同提高。

通过听课可以发现一部分教师优秀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等,经过思考分析及论证总结,就可以组织观摩课等听课学习活动,推广其方法和经验等;其他教师可以通过听课活动学习到那些优秀和先进的理念、方法和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思考和吸收,促进自己的成长和提高。

四、听课的要求

1. 要明确听课的目的、计划和要求

无论是听何种类型的课,在听课前都应确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听课者也必须明确这些目的和要求,否则,就可能得不到有效、真实的听课信息,就达不到听课的目的。

听课是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教学业务指导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工作职责之一,因此,听课应该有制度、有规范、有计划,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及具体的操作计划。上级教育教学部门安排的听课,是常规性检查还是调研性检查?怎样检查等?都应该有明确的要求。

教研室和学校的听课活动更应该制度化,每一学期听多少课、听什么样的课、达到什么要求等,可以将计划、目的、要求等传达到每一个教师,使他们将其作为工作的一部分,自觉地去听课和接受听课,而且要对听课作为常规工作进行检查落实。

2. 要了解教材和教师的基本情况

教材、教师、学生是具体的客观存在,而听课又是带有较多的主观因素的活动。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要求等,对此,听课者必须熟悉,熟悉教材可以在听课前突击看看相关的教学内容,另外也可以在听课初和听课过程中用简短的时间看一看有关内容;否则,你就不一定能听出教师是否抓住了教学重点、讲清了教学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等。如果是听其他学科的课,也应该有大概的了解,否则听课可能就有失公正,就失去指导意义。

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教学传统、教学特色、教学基础、教学风格、学习习惯和认知水平等,听课者应尽可能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一些了解,增加听课的针对性及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 要处理好听课者与被听课者的关系

听课者介入课堂,会使课堂教学实际状况或多或少的失真,绝大多数被听课者对听课者抱有戒备心理,特别是上级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及学校领导听课,很容易使教师和学生产生紧张情绪,授课者一般都力求使课上得让听课者满意(有时候结果可能适得其反),这样就必然会使这节课有别于平时的课堂教学。

听课者应当熟悉如何进人课堂。听课者应抱着向别人学习的态度去听课,

适当地给教师讲一下为什么听他们课的有关情况,或了解和关心一些学校或教师的教学情况,或与教师说说家常话,转移和减轻教师的紧张或抵触情绪,尽最大可能迅速取得被听课者的信任、理解和配合。

进人课堂后,听课者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做到认真听、仔细看、勤记录、多思考,不要漫不经心,不要干扰学生学习,不要干扰教师上课,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外来听课者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尽量使课堂教学以真实自然的面貌呈现。

4. 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了解有关学科的课改信息

听课要透过现象听出本质,即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这些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育史、教育哲学等。

新课程改革在不断地深人,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经验、新的问题不断地涌现。听课者就应该不断地关注和学习有关学科的新的理论、方法和经验等,了解课程改革的新的政策形势、教学要求等,获取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思考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措施和要求等。从而提高听课的品位,准确地发现教师课堂教学的优缺点,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是听好课的前提,如当前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做到如下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知识探究转变,树立问题意识;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由“师道尊严”向“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转变,树立情感意识;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由研究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向研究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转变,树立角色转换意识等。如果听课者不了解这些新的要求,就不可能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审视课堂教学,就可能出现“听不懂”的现象,甚至有可能产生错误的判断。

5. 要做到听、看、记、思有机的结合

听课不仅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而且是一种方法和技能。

听什么?怎样听?主要应听:(1)教师是否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方法和要求。(2)是否重点突出,详略得当。(3)语言是否流畅、表达是否清楚。(4)是否有知识性等错误。(5)是否有创新的地方。(6)教师的思维是否宽泛,学生的发言是否准确。

看什么?怎样看?主要应看:(1)看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如教态是否亲切自然,板书是否规范合理,教具(包括多媒体等)运用是否熟练,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处理课堂偶发问题是否灵活巧妙。(2)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如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是否参与教学过程,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得到调动,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是否养成,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培养。

记什么?怎样记?原则上听课记录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实录,二是教学评点。

思考什么?怎样思考?主要思考是:(1)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换个角度行不行、好不好。(2)对教师成功的地方和不足或出现错误的地方,要思考原因,并预测对学生所产生的相关性影响。(3)如果是自己来上这节课,应该怎样上,进行换位思考。(4)如果我是学生,我是否掌握和理解了教学内容。(5)新课程的理念、方法、要求等到底如何体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并内化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6)这节课是否是反映教师正常的教学实际水平,如果没有听课者,教师是否也会这样上,等等。

总之,应该根据听课的目的和要求,有所侧重地将听、看、记、思的内容有机、灵活地结合起来。如教师讲和学生发言时,就要以听为主,兼顾观察;教师在板书和学生在演练时,就应以看为主,兼顾其他;学生在练习时,就应以思考为主等。

6. 要认真做好听课记录

做好听课记录是听课者基本素质的体现,它反映了听课者的品德、态度、能力、水平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课型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等是不同的,有关的听课要求等也是不同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的听课记录中,可能有所不同或有所侧重,但常规的听课记录一般有听课记录本和听课评价两个方面组成。

另外,在做听课记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听、记要分清主次。听课应该以听为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听和思考上。

(2) 记录要有重点。要详略得当,对内容要选择,文字要精炼。

一般要记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师的重点提问、学生的典型发言、师生的互动情况、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中的失误等。

根据听课的类型,有些记录应该全面一些,有些记录则要突出某一个方面。一般来说,教学过程可以简明扼要地记录,讲课中符合教学规律、有创新、有特色的好的做法或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等可以详细地记录,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或自己的见解也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来,以免遗忘。

(3)一段时间后,对听课记录要进行整理,并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出一些共性的东西,推广或提倡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等,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和要求等。

7. 要积极参与评课,反馈要实事求是,以鼓励为主

评课时要积极参与,对教师的自评和听课教师的评价应认真地记录和思考,以便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借鉴并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听课后要尽可能地同被听者进行交流(这种反馈同评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关评课的内容在稍后会详细阐述,这里不再具体分析),要抱着虚心、诚恳的态度,热情主动地与教师交谈。例如,对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不要把存在的问题讲得太多,应有重点地指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以建议的形式提出,要尽可能挖掘他们教学中的闪光点,让他们多一些成功的感觉;对有经验的教师,要实事求是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使他们认识到还有改进的地方和提高的空间,让他们继续努力,向专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

听课的反馈更多的是与教师的研讨和交换看法,虽然也需要指出成功和不足或改进的地方,但交换意见时要抓住重点,多谈优点和经验,明确的问题不含糊,存在的问题不回避,要尽可能以平等商量的语气,以鼓励为主,在通常情况下,一般不是去做定性的分析和评价。

 

贰、听课的四种基本类型

 

听课类型的划分是相对的。总的来说,课的类型决定了听课的类型。不同性质的课、不同形式的课等对听课的要求是不同的。

我们根据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堂教学的特点及相对稳定的共性要求,将听课划分为检查型听课、评比型听课、观摩型听课和研究型听课四种类型。这种区分不是绝对的,在实际的教学研究和听课过程中有可能是交叉的,听同一节课有可能达到几种听课的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在听课中,既能做到功能的区分,更要做到有机的联系和整合。

一、检查型听课

1. 什么是检查型听课

检查型听课就是为了了解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总体、过程、某一方面或某个问题的情况而进行的听课活动。

上级教育部门对学校督导评估中的听课、检查教学常规落实情况的听课、中考和高考复习调研听课、学校领导听新教师的课、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性听课等都属于检查型听课的范围。

检查型听课是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监督、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最普遍的一种听课形式。

2. 检查型听课的特点

1)突然性

听课者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去听课,对被听课的学校、教师、班级、哪一节课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事先是不十分清楚的或提前知道的时间不会太长。学校或教师对这类听课总是有被“突然袭击”的感觉

一般来讲,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业务指导部门的听课,还是学校领导的听课,只要是出于检查的目的,作为正常工作的一部分,为了得到客观、真实的第一手的信息资料,很少会提前通知被检查的学校或教师。

对于听课者来说,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随机的,听哪一位教师的课往往也是不确定的。上级对下级的工作检查中的听课,也有时候往往是下级部门给予安排好的,听课者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

(2) 真实性

检查型听课活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在教学常态下进行的,学校和教师很少提前刻意做好准备

这样,学校或教师呈现给我们听课者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他们的正常状况。当然不可能完全的一致,因为,外来听课者的介入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学校和教师,至少他们在主观上要尽最大可能力求上好这节课,但由于教师的心态变化,有些课可能比平时好,有些课可能还不如平时。从总体上讲,我们听到的课及了解到的教学情况基本上是客观的,最接近、最真实反映学校和教师平时正常情况下的教学实际。

(3) 灵活性

听课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能和工作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实施听课,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较少。

如为了了解课程改革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转变的情况,就应该进行检查型听课,但什么时候听、听哪些学校的、听什么类型教师的课、采取什么形式、是集体调研还是个别调研等就可以灵活掌握。

3. 检查型听课的要求

(1) 要明确检查的目的

无论是检查学校的教学工作,还是检查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以及进行一些有关新课程的专题检查,都应该目的明确、要求清楚,否则,将影响到听课的质量。

检查什么?检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怎样检查?要达到什么目的和得到什么结果?都应该让听课者知道。

(2) 要在常态下进行

检查型听课虽然不一定每次都是“突然袭击”式的,有时可以作为工作计划提前下达给有关的部门和学校,有时可以以适当的形式提前告知教师。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教师按照有关检查的要求做好工作,因为检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为了确保检查的客观、真实,尽量不要提前通知,即使必须通知,也应尽可能将影响听课客观公正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

这样,教师即使准备,对正常的教学的客观性影响不大,听课的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证。

(3)要熟悉听课的要求

对于听课者要进行适当的培训或提出要求,这种培训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培训,根据听课活动的实际情况可以灵活掌握,但至少要使每一个听课检查者明确听课的相关要求,如:需要检查的内容、需要准备哪些材料、怎样使用有关的调查表格和调查工具以及怎样评价等。否则,即使是每一个听课检查者都能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听课对象,听课的过程和结果也会有很大的出人,因为不同的听课者在学科知识、专业特长、教学经验、评价方式等方面是有差异的。

(4) 要尽量减少被听课者的戒备心理

因为这种类型的听课活动带有临时性、突然性,外来听课者进入学校或课堂时,往往会引起被听课对象的戒备,从而影响到听课的真实性。为此,检查者要设法尽快取得被听课对象的理解和配合,灵活处理听与被听的关系,避免以检查者自居。

(5) 要准备好与听课对象交换意见

检查型听课虽然不一定都要同教师交换意见,但是在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同教师交换意见或探讨一些问题。原因如下。

①课后与教师共同探讨和交换意见是听课的常规要求。

②这是对教师的尊重,特别是教学研究人员更应该做到,因为这既是处理好同教师关系的重要方面,也是学习提高自己的重要方式。

③教师需要听课者的指导,绝大多数教师把听课者作为比他水平高的“专家”来看待,教师平时接触听课者的机会很少,他们想知道“专家”对他的看法,即使我们不一定是该门学科的专家,但总会有可思考的向题及可研讨的问题。

(6)要进行总结

通过检查性听课活动,要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有时候还要拿出具体的总结性意见或报告供领导决策参考。由于检查对象仅仅是一部分,这就需要我们从全局的角度进行以点带面的综合思考分析,并得出共性的定性意见,提出对全局有指导性的要求和措施。

二、评比型听课

1. 什么是评比型听课

评比型听课主要是为了对教师做定性评价的听课活动。如评优课、考核课及评优秀学科教师、名教师、特级教师等的听课就属于这个范畴。

2. 评比型听课的特点

(1)筛选性

在各级各类的优质课评比及各种考核课中,被听课的教师是通过各种形式筛选出来的,他们应该是某一方面的在各种层次上的优秀者。

听课者要求对这部分教师进行筛选,通过听课保留一部分教师和淘汰一部分教师,或推荐到上一层次去继续参加评比,或直接评出等级,或做出定性的评价。

(2) 公正性

虽然在其他类型的听课活动中也应该具有这样的特点,但在评比性听课中,这一特点更为突出。所以,听课者会尽可能地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节课。

由于是选拔性或做定性评价的听课活动,同时听课者往往不是同一个单位或同一个地区,这样公正性的特点就能充分得到体现。

(3)比较性

听课者对每一位上课的教师不仅要有定性的分析和评价,而且要对上课教师进行横向的多角度的比较分析,如对教学基本功、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学生能力的培养等进行比较。

比较性的特点在这类听课中也是很明显的。在某种意义上讲(特别是优质课的评比),对教师的评价在很大程度是通过对教师的比较分析后得出的。

3. 评比型听课的要求

(1) 要认真了解和掌握评比的目的、要求和相关规定

对不同的评比课或考核课的目的、标准、要求等是不同的,对听课者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优质课的评比同有关优秀学科教师等考核的侧重是有明显差别的,这就要求听课者事先要认真地学习和理解把握,为听课的客观、公正奠定基础。

(2) 对课的内容要熟悉

一般评比型课的内容是提前确定的,有些考核性质的课有可能是临时随堂听课,但作为听课者虽然是某一方面的有威望的教师或专家,但不一定都对所要听课的教材内容十分熟悉,有时候可能还没有接触过,如高中教师就不一定熟悉初中、小学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等,反之亦然,有些专家对教学的思想、教学的方法、教学的要求等宏观方面可能很有见解,但对教学的内容、教材的处理等微观方面可能就不一定熟悉。所以,如有可能,听课者要尽可能多地熟悉听课的内容,以保证评比的公正,尽可能使个人的评价符合被评价对象的实际及同其他听课者的评价相一致。

(3)要做详细的比较性记录

听课笔记虽然应有详略,但在这类听课中要特别详细地记录各位教师的特殊之处,做比较性的记录和思考。因为,要分出等级,重要的方面就是听课者要对所有教师的课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区分出层次及做出定性的评价。

4)要客观公正地听每一节课

参评的教师或被考核的教师应该都做了一定的准备,有些还做了大量的准备,甚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各校的教学条件、教师层次、教学资源等是有很大差别的,你所听到的课就可能同这位教师平时的课有很大的出人。

特别在评比型听课活动中,一般教学手段都比较新颖、教学形式都比较活泼、教学设计都比较到位,但这些都应该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服务作为听课者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客观公正地听好每一节课,特别是在对被评价教师的比较中,要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相关的教学要求,全面地去思考,克服片面性,防止被表面的一些东西迷惑。

如有些教师使用多媒体,很吸引学生,知识的容量也很大,却成了电脑操作员,而有些教师可能很少甚至还没有接触到多媒体,但课上得很实在、很新颖;有些教师的鼓动性很强,而有些教师的逻辑性很好。我们认为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要认为使用多媒体了就一定比不使用好,有些课不一定适合多媒体,有些课使用与不使用的效果差别不大,有些课用传统的讲解和分析效果可能更好。听课者要全面完整地把握和评价

(5)要对听课人员进行选择

在这类听课活动中,听课者的个人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后定性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在评比型听课(特别是有些考核课)中,听课者不一宁都是所听学科的专家,但至少要做到基本能听懂上课者的上课内容,如果对上课内容一窍不通,即使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再高,也难以说到点子上;同时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及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如果没有教学理论修养和教学经验,那么,即使对教学内容理解透彻了,也不能评价到位

听课的组织者要根据评比或考核的要求,选择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有一定经验和威望的人员负责听课。

三、观摩型听课

1. 什么是观摩型听课

观摩型听课是为了总结、推广、交流及学习教学经验和方法等而进行的听课活动。包括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课等

2. 观摩型听课的特点

(1)示范性

活动的组织者和在通常情况下将这种课作为典型、示范来看待。和这类课一般是由特级教师、名教师、优秀教师或某一方面有特色、有创新、有经验的教师上的课。

(2)推广性

在这种听课活动过程中,辅之以一定的形式和要求,帮助那些有经验、有特色的教师进一步提升教学层次,特别是目前课程改革过程中,往往将那些年富力强、有创新和活力、在实施新教材中取得一定成功的青年教师作为观摩的对象,推广他们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等,进一步扩大他们的影响。

(3) 学习性

任何听课都是一个或主动或被动的学习过程,但在观摩类型的听课活动中,学习性的特点最突出。听课者的学习目的是十分明确的。有位中学老师说:“我听完一堂好课,常有这样的体会:就如深山探宝,心头甜滋滋的,讲课者的思想激情、艺术魅力,给我留下了长远的记忆。有时即使是不理想的课,某一方面也会有深刻的启示。”(徐世贵:《怎样听课评课》,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4月第I版,第58页)

3. 观摩型听课的要求

(1) 要端正学习的态度,认真地听和看

在这类听课活动中,听课的人数往往比较多,有时候活动的组织者也往往将听课、会议、考察参观、旅游等结合在一起安排。在这类听课活动中听课者既不参与课堂教学的讨论,又不直接参与教学内容的学习,通常被公为是与课堂教学不发生关系的人员,如果听课者的学习要求再不迫切、学习态度再不端正,就不可能去认真地观摩学习,也学习不到什么东西。

另外,由于许多条件的不同和情况的变化,加上听课者的自身素质和学习需求不一样,即使被观摩对象是特级教师、名教师等,也不一定完美无缺或使每个听课者满意。实际上能听出“问题”,就是自己水平提高的另一种书现形式。

作为听课者,一定要态度端正,要虚心,要认真仔细地、全神贯注地去听和看,要认真地记录。即使课上得“很差”,也可以从中知道“差”的原因。

(2)要认真仔细地记录有特色、有创新的地方

课程既然被观摩,一般总是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有值得听课者学习的翅方,有时候可能是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材处理、教学手段等宏观方面有时候可能是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句话等微观的方面。

听课者在听课过程中要特别将与众不同的地方记录下来,虽然与众不同的地方不一定都是成功的方法或经验,但从听课中发现不足和错误、思考其形成的原因、找到解决的方法,也是学习和提高。

(3) 要与自己的课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

比较的方法是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有效方法。学生听课完全是为着准确而充分地接受、理解和加工教学信息,而教师听课则是把教学信息作为凭借条件,并思考其是否合理、是否有效、是否有特点等,通过比较分析,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从而达到提高自己的目的。

在听课过程中,听课者就可以比较思考一些问题,比如他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这个问题为什么可以那样理解、这样提出问题好不好、学生在这个地方为什么会出现学习困惑等,这时候思考问题的角度要尽可能小,要与自己的教学结合起来思考,并记录下来(此时的思考往往是创新的火花、自我提高的关键)。

听完课后,要整理听课记录,对有关的记录应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比较性的思考,比较一下自己如果上这节课将怎样上,会是个什么样的结果?有哪些东西是值得自己学习的,自己的课有哪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在比较中学习和借鉴别人的经验,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

四、调研型听课

1. 什么是调研型听课

调研型听课是为了研究、探讨有关教育教学问题或了解教学改革实验进展情况而进行的听课活动。研讨课、实验课、调研工作中的听课等就属于这个范畴。

2. 调研型听课的特点

(1) 目的性

作为这类听课者,无论是教学研究人员,还是学校领导和一般教师,其听课的目的都是十分明确的。在事前往往对调研的问题进行反复的论证,解决为什么要进行调研?怎样去调研?调研后怎么办等问题。由于目的明确,其主动性、积极性和针对性就很强。

(2)探讨性

这类听课活动往往是实验研究性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虽然可能有比较明确的研究目的和比较成熟的做法与经验,而且在一定范围已经研讨过一段时间,但作为听课者来说,其听课的主要目的不是去评价教师,而是与授课者一起探讨某些问题。同时,作为组织者也是期望听课者共同进行探讨,因为随时都可能发现一些没有预料到的但值得研究的问题.有时候授课者事前是知道听课的有关要求的,也积极参与到有关的调研过程中去。

3)选择性

教育教学中需要调查或研讨的问题很多,对问题的探究方法和途径也很多,将哪些问题作为调查或研讨对象呢?通过什么方法和途径调研?这就要进行选择;听哪些人员的课需要选择,一般选择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有一定教学经验和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作为听课对象;让哪些人员来参与听课调研也需要进行选择,往往选择那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在某方面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的专家及同教材的教师或对这间题有研讨兴趣的教师来听课。

(4) 导向性

虽然是调研性质的听课活动,但组织者或听课者对调研的问题往往是经过认真的筛选论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探讨,而且至少在这个问题上大概存在什么问题已经有所了解或对问题的解决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只不过对有些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明确,需要在调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路。所以,这类听课活动交流和研讨的导向性是比较明确的。

(5)反复性

这样的听课活动往往不是一次两次,需要多次的反复。如这次调查或研讨的问题,可以在不同的学校重复,可以让不同的教师上课,可以让不同的教师听课。但听课者中的一部分人员是应该相对固定的,他们与授课者往往共同讨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共同切磋问题,共同反思,共同总结,经过这样多次的反复,逐步完善提高调研的质量。

3. 调研型听课的要求

1) 要做好调研的准备工作

研讨什么问题,为什么将这一问题作为研讨的内容,有关这一问题在当前理论和实践上的进展状况如何,要学习和掌握有关的一些理论知识,要了解一些相关的实际操作中的问题,要选择或设计好调研材料和调研工具,如调查表格、评价等级量化表、录音录像设备等,并且要熟悉使用的方法和技巧,要掌握调查或记录的原则和标准。同时,要对调研的有关问题进行自己的思考,带着问题听课,要尽可能预先设想在调查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等,以保证调查的准确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例如师生互动调研的问题:讨论——讨论是如何发起的;对教学的目的和纲要学生是否清楚;教师是否鼓励学生提问。各种问题——问题是否具备修辞性和真实性;一次提一个还是多个问题;教师是否使用中心问题(继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探究性问题(来要求学生超越肤浅的和未完成的答案)或者转向性问题(来要求别人的阐述或认同)。

问题的水平——教师所提问题的水平如何;低水平问题一般有“正确”的回答以及要求学生回忆或列举事实,高水平的问题要求学生概括、比较或者分析信息;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如何反应和处理;回答的问题是否礼貌和热情地被接受。教师如何处理学生的反应——教师候答的时间有多长(明确的叙述答案对于困难的问题来说需要花几分钟的时间);教师是否使用口头强化;是否有非语言的反应(微笑、点头);教师对于学生的建议或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是否持接受态度。(陈瑶:《课堂观察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158页)

(2)要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在这类听课活动中,听课者重要的是要把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否则,就无法也不可能全神贯注地了解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就无法获得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全面、真实的表现,也就达不到研讨的目的。

有时候可以将调研的目的、要求、方法等告诉上课的教师,因为有时候需要教师的配合才能达到调研的要求或完成调研的任务,所以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甚至可以同教师一起备课和商讨教学中的有关问题。

(3) 要主动和虚心听取教师的建议和要求

在课前或课后,听课者应该将自己的调研主题和设想等告诉上课教师及其他听课教师,使他们对调研的有关问题有所思考,以便交流时提高针对性。我们要主动、平等地对调研的有关问题进行思考及通过听课的有关认识和建议等同教师们交换看法,同时积极主动征求教师们对调研的有关问题的建议,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和要求等,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调研思路,提高调研质量。

(4) 写出调研报告

无论是集体调研,还是个别调研;无论是组织安排的调研,还是自己主动参与的调研,每一次调研听课后,都应该及时地整理好有关的调研材料,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完善下一次的调研方案.

经过一段时间或几次调研听课后,就有关的调研问题要写出调研报告,将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经过理性的反复思考分析后实事求是地反映出来,并提出有关的改进意见或工作措施和要求等,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或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工作。(陈瑶《课堂观察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158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