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西部旅行诗歌及其民俗影响

 百了山人 2010-10-30
育龙网 WWW.CHINA-B.C0M   2009年09月01日  来源:互联网
育龙网核心提示: 综观中国古代诗歌题材的流变史,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随着疆域和外交范围的不断扩大,诗人的足迹和他们所描写的地域题材日益

综观中国古代诗歌题材的流变史,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随着疆域和外交范围的不断扩大,诗人的足迹和他们所描写的地域题材日益向四边延伸,而且由于每个时代的边疆局势不同而呈现出了不同的创作趋势。其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环境艰苦,民族性格强毅,民俗独特而丰富,历代政治势力进退空间甚大,从而给诗人们的旅行和创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和无限生机。特别是唐、元、明、清几朝,西部旅行诗歌创作颇为繁荣,而且从总体上讲,“西渐”趋向日益明显强化。这些旅行诗歌以表现西部民俗文化和山川形胜风光的为最多,而不论何种诗歌,民俗又是激发人们创作的重要酵素之一,民俗与旅行诗歌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仅就古代西部旅行诗歌特别是清代诗歌中的民俗因素作一述论。

为便于讨论,首先应界定“西部”的地理范围和明白西部旅行诗歌发展的基本概况。

、河西走廊等地,但也没留下什么堪可传诵的作品来。但这并不表明当时的诗人们就没有西部意识,不少诗篇中有诸如“天山”、“焉支”、“陇头”、“先零”等西部地名和部族名。

灿烂的崛起时期。

20世纪也可看作是旧体西部旅行诗歌的余响时期,也有不少的旅行诗人和旅行诗歌,但因古体诗歌创作已退为非主流文学体裁,社会影响远远不及清代,更不能与唐代相比了。当然从新体裁的西部文学说,20世纪特别是80年代后的西部旅行诗歌还非常繁荣,但那是需要另外探讨的题目。

上文已提及,清代的西部旅行诗歌堪称大丰收。这时,西部旅行诗歌创作的重心随着清王朝的强盛而一下子从河湟和河西一带向西移到了青海西部和西藏、新疆全境。由于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御外安内战争的行为,一大批来自中原的诗人有幸旅行于河西走廊、天山南北、江河源头、西康卫藏。据粗略估计,有清一代亲自旅行西部土地并留下作品集使者型诗人。即作为钦差大臣赴西部主持某种仪典、与少数民族首领协商事宜、巡察军事民政等的官员。这类官员基本上是满族文人,后期也偶尔有汉族文人。他们在漫漫旅途中和异乡的目的地也创作了一些作品。前者如道光年间先后赴青海牧区致祭蒙古札萨克的大臣斌良、奎照,分别在《青海奉使集》和《使青海草》中记录了他们在西部的旅行诗歌。后者如道光二十五、六年两次赴乍丫和察木多处理喇嘛事件的姚莹,在其旅行诗歌中不仅描写了西康地理形胜、民族风貌,而且还较多地表现了民生疾苦,对藏族民众的苦难给予了同情和呼吁。如《乌拉行》:

蕃儿蛮户畜牛马,自豆无须惟放野。冬十一月草根枯,牛瘦马羸脊如瓦。土官连日下令符,十头百头供使者。使者王程逾数千,糌粑难厌盘蔬寡。备载糇粮赢半岁,橐装毡裹谁能舍?天寒地高冰雪坚,百步十蹶蹄踠扯。鞭筆横乱噤无声,谁怜倒毙阴崖下。我谓蕃儿行且休,停车三日吾宽假。艰难聊作乌拉行,牛乎马乎泪盈把。

滴戍型诗人。他们基本上是汉族官员,旅行在甘肃、新疆地区。这些被贬滴到乌鲁木齐、伊犁等地的罪臣中有很多是著名的大臣和文人,如纪昀、洪亮吉、祁韵士、铁保、邓廷祯、林则徐等,都是当时声名昭著的文化精英。此外如蒋业晋、陈庭学、赵钧彤、王大枢、舒其绍、韦佩金、邱德生、颜检、李案宣、方士滏、黄璿、史善长、扬柄堃、雷以诚、裴景福等,因为各种原因被流放到西部,在艰难漫长的流放途中和滴戍地触景感事,写下了数量可观的旅行诗歌。这一类型的诗人主要是汉族文人,具有极好的诗歌创作素养和儒家文化修养,创作质量普遍很高。如林则徐《西出嘉峪关感赋》四首之一: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龙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泥丸。气势磅礴,胸襟阔大,不愧为大家手笔,被许多选本所选,成为清代西部旅行诗歌中的代表作。因此这类诗人是西部旅行诗歌创作队伍中势力最强的一股力量。

投边型诗人。即一些自发来到西部的文人,如奔赴西部寻求功名而作为地方长官幕僚的施补华、萧雄、方希孟等,又有情感陪伴被贬滴的父兄或朋友而旅行到西部的黄治、李芬等人。其中萧雄的《西疆杂述诗》以多种版本广为流行,被学界所熟知。

另外虽有歌咏西部的诗篇流传但足迹并未到西部的如王芑孙、邵晋涵、张问陶、吴世涵等,不能算是西部旅行诗人,故本文不再提及。

就以上旅行诗人足迹所至而言,通过河西走廊进入新疆的最多,其次是经川西和西宁进入西藏的,此外便是宦游于甘青宁地区的。他们不论是何种身份、何种原由足迹到过何处,都以自己的眼光观察审视西部民俗事象,也都以诗歌形式来试图“拷贝”民俗事象、表述自己的看法。他们在不同的时空上创作着旅行诗歌,从而形成了清代西部旅行诗歌创作的合力,共同创造了盛极一时的旅行诗歌繁荣局面。

清代西部旅行诗歌广泛地表现了西部民族衣食住行、社会组织、宗教信仰、人生仪礼、口承文学、游艺活动等方方面面的民俗事象。如李若虚的《海棠巢词稿》及《实夫诗存》中的很多作品以优美清新的笔调描写藏族的各类民俗,并予以理解和赞美。即使军旅诗人孙士毅也还创作了一组歌咏西藏物质民俗用物如“哈达”、“糌粑”、“褚巴”、“草康”、“纳呛”等十二首组诗,而《跳铖斧》等乐府诗则生动地描摩了西藏宗教歌舞:

跳铖斧,迎主簿。主簿来,迎赞府。牛年多童牛,羊年多童羚殳。明僮崽子,十十五五,赤脚花,催羯鼓。紫衣坐床欢喜而赞叹,但愿年年牲脯高于布达拉。跳铖斧,胸前花氆氇,耳后玉璸珰趁。忽挟飞矢上马去,前村正打牛魔王。

当然,大规模描写民俗文化的诗篇是一批“竹枝词”组诗,不少的“竹枝词”长达百余首,短的也有数十首。主要有:

祁韵士《西唾竹枝词》100首;

福庆《异域竹枝词》100首;

曹麟开《塞上竹枝词》30首;

林则徐《回疆竹枝词》24首;

项应莲《西昭竹枝词》36首;

钱召棠《巴塘竹枝词》40首;

叶礼《甘肃竹枝词》100首。

恭钊《湟中竹枝词》40首。

与竹枝词相近的还有:

王曾翼《回疆杂咏》30首;

左肇奎《伊犁纪事》20首;

纪昀《乌鲁木齐杂诗》160首;

萧雄《西疆杂述诗》150首;

李殿图《番地杂咏》40首。

这些竹枝词和“准竹枝词”篇幅大,内容广泛,诗行间加注有大量注释文字,比较详尽地记述了有关的民俗事象,为后世留下了诸多难能可贵的民俗文化资料。这些竹枝词堪称的“韵文的地方志,鲜明的风情画”。如项应莲《西昭竹枝词》第六首描绘拉萨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的情景:

牛皮作底酥油面,装点玲珑绘陆离。下列朦胧灯几盏,鳌山元夜大昭围。

第十八首描写藏族民居:

屠苏房子郁岹峣,下畜牛羊上瞭高。麻蜜旗儿新岁换,墙头白土腊前浇。

第二十八首表现夏日藏族民众泡水歌舞的欢快场面:

泡水前溪柳外多,喇嘛拨姆各摩娑。裸身壶呛相传灌,乘醉归途踏踏歌。

由此可见,这类竹枝词与西部民俗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其实,文学本身从古到今就有反映民俗文化功能,更何况从民间文化而来的“竹枝词”?还须说明的是,大部分竹枝词是诗人们在旅行中创作的。如纪的在《乌鲁木齐杂诗》“自序”中对写作过程明确记述:

余滴乌鲁木齐凡二载,鞅掌簿书,未遑吟咏。庚寅十二月,恩命赐环。辛卯二月,治装东归。时雪消泥泞,必夜深地冻而后行。旅馆孤居,昼长多暇,乃追述风土,兼叙旧游。自巴里坤至哈密,得诗一百六十首。意到辄书,无复诠次,因命曰《乌鲁木齐杂诗》。

纪的的旅行情形也适合于许多旅行者。由此看来,清代的西部竹枝词,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诗人们在旅途中创作的,在内容上以描写民俗事象居多。西部竹枝词是西部旅行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反映了西部民俗文化对旅行诗歌创作的影响,也表明了民俗文化是旅行文学的重要题材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