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人性善恶--真理版-哲学研究-THINK.思维讨论区

 wangxp228 2010-10-31
[原创]人性善恶--真理版


究竟为自我还是为他人而活着?究竟是善良还是邪恶?这个人性问题
  属于最大的动力问题。它涉及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影响着个人和社会生活。几千年来,无数哲人为探索这个人性奥秘,耗尽心血,可惜直到今天,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迷雾散尽,光明到来。
   我们知道,需要决定人生的动机。人性问题实际上涉及博爱需要和非博爱需要的关系问题。在客观表现上,前者促使主体爱护他人,后者爱护自己。这就形成矛盾和争议。
  
   一 天生自保
  
   动物自生自灭,弱肉强食,属于天经地义。而人类在生命之初,同样属于动物,具有自我保护的天性。
   当一个原始需要产生时,驱使人们向外界活动,争取食物等目标,得到后自己享受之。这称为自保性。从原始需要派生的一切需要,包括非博爱和博爱需要,都自然地继承了自保特性。也就是说,博爱同样自保。
   各位一定会惊讶,怎么宣传博爱是自保呢?
   我们知道,博爱属于自爱的派生物,而自保属于原始欲求进而自爱的根本特性,因此,博爱在发展自爱的同时必然继承其自保性,不可能抛弃。博爱象食欲和自爱一样,需要保障自己,需要享乐。在思想意识中,博爱者和他人已经联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人的痛苦能够引起博爱者的痛苦,他人的快乐能够引起博爱者的快乐。帮助他人消除痛苦,就等于消除自己的痛苦。博爱者会付出代价,引起相应的痛苦,但被获得的快乐所压制。
   当你看到父母跌倒后,是否同样感到痛苦?
   当你看到子女欢笑时,是否同样感到欢乐?
   当你看到朋友困难时,是否同样感到痛苦?
   当你看到祖国强盛时,是否同样感到自豪?
  
   虽然,博爱和非博爱在内在本质上相同,但是,二者在客观表现上截然相反,从兄弟变成敌人。
   各种非博爱需要之间有时也发生矛盾,是先填饱肚皮还是先穿漂亮衣服呢?是要面子还是要饱暖呢?不过,这些冲突容易在个人内部协调。在客观上,各种非博爱需要都表现一致,都是把外界的好东西争取给自己,把美味饭菜送到自己肚内,把音乐送到自己耳朵里,把金钱放到自己手里,把名誉戴到自己头上。这有利于自己的生活,称为自利性。也因此,非博爱需要可以统称为自利需要。
   与此相反,博爱的客观表现是把好东西给他人,把美味饭菜送到他人肚内,把音乐送到他人耳朵里,把金钱放到他人手里,把名誉戴到他人头上。这有利于他人的生活,称为利他性。
   大体来说,人们都自然地具备一样高度的自利需要,而利他的博爱需要大相径庭,参差不齐。因此,人性的差别就在于博爱程度的差别。当博爱缺乏时,人容易冷淡他人,损人利己,形成所谓自私,引起所谓邪恶的评价;反之,当博爱充分时,人容易热爱他人,爱护他人,形成所谓无私,引起所谓善良的评价。人性就形成三种形式的五层分化——
  
   冷酷——冷淡——平淡——热爱——狂爱
   极私——自私——自利——无私——奉献
   极恶——邪恶——温和——善良——慈善
  
  
  
  
   二 人不为己,自诛自灭
  
   自利非常必要和自然。如果某人吃饭需求导致你喝水,他就会被家人送进医院——治疗精神病的;如果他的饥饿驱使把食物送到朋友口中,自己会饿坏,也可能把朋友撑坏和气坏;如果两个人都饿了,他喂给朋友,朋友喂给他,两个人也许很高兴,而狐狸会讥笑人类的愚蠢;当他把自己挣来的工资交给一个陌生人,对方会拒绝,认为他包藏不可告人的祸心。
   自利对于整个人生和社会太重要了。个人活动主要围绕着如何保存和发展自己价值而展开,政府制定的民法主要保障个人利益不受他人侵犯。
   值得强调的是,自利的非博爱并非绝对影响博爱的程度,绝对不是此消彼涨。一个人对财富非常渴望,强烈追求,促使自己努力工作,并不必然导致剥削或偷窃他人。比尔-盖茨的自利让他成为世界首富!同样,一个人对财富非常冷淡,懒散工作,并不意味着把激情转移到帮助他人上,而是对自己也缺乏激情。懒人往往贫穷!
   我们可以说个故事,来形象地比较各种表现——
  
   高山上放着一宝石。有四个人知道了这件事。
   自利差的软弱者惧怕劳苦,躺在地上睡大觉。
   自利高的自强者不辞劳苦地爬到山上,把钱取回来,放进自己钱包。
   自私者也没有爬山,却把自利者的钱包偷窃过来。
   无私者把钱包从自私者手里要回来,还给自利强者。
  
   在明确了自利的内涵后,我们可以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利益。自利不可耻,天经地义。

三 微妙的自私
  
   自私属于少数人本质,表现为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主动侵犯他人,例如偷窃、抢劫、贪污等;一种是被动拒绝求助者,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也。
   许多自私者还象正常人一样既帮助他人,也索要他人,很少赤裸裸的侵犯。但是他们具有自己的平衡方式,思维偏颇,尺寸偏袒。他们常把自已对他人的帮助一分当作十分;索要十分当作一分;同时把他人对自已的帮助十分当作一分,索要一分当作十分。在利益交换中,他们千方百计地侵占他人利益,维护自己利益。当他们受到个别人的伤害,就会“理所当然地”报复全社会。
   自私具有多种程度,而极端的邪恶自私往往导致过分的效果,这注定自取灭亡。所有人都痛恨他人自私,自私者本人也是如此。对于侵犯者,人们会反击;对于冷漠者,人们会鄙视。对于极端自私的恶魔,人类社会自古以来都沉重打击之,漏网之鱼少之又少。因此,奉劝自私者要悬崖勒马,亡羊补牢,改过自新。
   四 无私
  
   博爱起源于自爱的事实决定了,无私注定属于自保自利的扩展,永远不可能摆脱自保自利,在客观表现上同样烙下自保自利的影子,问题在于摆脱得多少而已。例如,爱国主义必然是爱护自己的祖国。作为中国人,就必须爱中国,而不是爱美国。当然,美国人的爱国主义就是爱护美国。
   博爱者同样具有原始和自爱欲求,同样自利。因此,你如果更多地维护博爱者利益,更多地尊敬其荣誉,博爱者就会加倍的报答你,远远超越他对一般人的爱护。
   一个关键问题是,博爱是否需要回报呢?要求回报是否损害了仁爱的纯洁性?
   对于极限强大的博爱者而言,主体不需要回报,不需要特定的回报,奉献关爱他人的意义和乐趣就在行为过程本身。
   不过,对于广大的一般博爱者而言,博爱行为虽然不要求同质同量,但必然要求异质异量的回报,例如感谢的话语、感恩的态度,否则会使主体产生无效果无意义的思想,如同和木头打交道,同时产生被轻视的感觉。中国第一慈善家、捐赠财产达20亿的余彭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都八十多岁了,我要名誉来干什么用?只要老百姓记得我说我好,对我就是最大的满足。
   有人说,随着社会财富和文明发展,自利会逐渐消失,无私会逐渐强大。这实在幼稚!要知道,无论无私还是自利,都属于博爱欲求和非博爱欲求的特性,只要原始欲求存在,自利就存在。重要的是,恰恰是非博爱需要派生博爱需要,这样的结构联系永远不可能改变,人类在变得更加无私的同时也变得更加自利即独立自主。
   的确,博爱程度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但这是绝对数值的上升,其相对数值在稳定。博爱的发展是以非博爱的发展为基础的。从人类历史看,现在的人类比古代的真无私吗?有些人反诘,现代人捐献比以前多了,说明更善良了。其实,捐献的多而保留的更多,自利和无私的相对关系没有改变。奉献他人许多财富,也是以保留自己的主要财富为前提。例如,以前捐献10块钱和一件衣服,保留一万块钱和一个平房;后来捐献则一千块钱和10件衣服,保留100万块钱和一座别墅。
   无私令人赞美和效仿,但是极端无私的慈善的确难以普及。如果一个社会缺少极端无私的人,肯定是个不正常的社会,但是期望多数人都慈善,显然不现实。
   当关于大小不同集体的博爱碰撞时,形成所谓的本位性。可以说,本位是自利的扩大,是无私的缩小。一个山东人爱山东要胜于爱北京,一个海尔人爱海尔要胜于爱海信。如果一个人的本位性太强,为小团体利益而侵犯大集体利益,就沦为自私了。
  
   五 行善防恶
  
   人们普遍迷惑:传统道德抨击恶,说邪恶有多么坏!颂扬善,说善良有多么好!为什么人们不照办呢?其实,善良不是心中想一想,口里说一说,就能实现。无论善良还是邪恶都属于人类需要和自保本性的变化,具有内在的联系。每个人都具有善良和邪恶的胚胎。
   作为一个真正的人,人应该博爱善良,因为高度的自爱、密切的联系促使他热爱同类。作为一个聪明人,人必须博爱善良。因为行善会得到社会拥护,作恶会受到社会惩罚。
   有些人强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绝对实现的。有时的确如此。有些人感谢他人,但没有力量报答;有些人仇恨他人,但缺乏胆量报复。因此,自古以来,善良和邪恶会不断博弈。但是,随着文明发展,个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广泛,社会就越来越加强扬善惩恶。结果,善人越来越强大,恶人越来越弱小。
   一言概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人们的人性非常复杂,可以同时具备五大层次。人本性自保,人性既自私又无私,既善良又邪恶。
   自利的懒散者容易依赖他人而显得自私,也不敢侵犯他人而显得无私;好大喜功者容易强迫他人而显得自私,也会施舍他人而显得无私。
   在特殊条件下,普通人同样可以做出自私行为,这难以谴责。例如,在车厢里发生大火时,人们纷纷抢先逃出,不惜推倒他人。这种自私可能是适宜的,无可厚非。
   总之,只要不侵犯他人,我们自己顾自己,全力把自己以及家人的生活搞好;当他人严重困难时,我们就要量力而行地帮助之;而且,当自己严重困难时,我们也要请求社会给予适当的帮助。
   无论如何,我们不能把自利本身和自私划等号,把自利和无私搞对立。一个关键的结论是,自私邪恶不是因为太自利,而是因为缺无私;自利强未必自私,自利差未必无私!——天生自利,本性自利!自利无罪,自利有功!自利光荣!
  
   一些顽固分子认为:只有宣扬无私才能保障人们善良,肯定自利会助长邪恶。其实,作恶的是自私之心,不是自利。二者虽然方向相连,形式相似,但本质区别。
   一些高尚者对自利颇有微词。其实,自利不仅表明不帮助他人,同时表明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实,不用天地去灭,自己就把自己灭了,你自己不为自己生活,难道让别人养活你吗?
   一些软弱者对无私颇有憧憬。其实,无私不仅表明别人要帮助你,同时要求你帮助别人,把你的收入给他人一部分,让你在休假期间给别人干活。那时,你会认为自利多么美好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