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漢語 第四單元 被動

 知愚草堂 2010-10-31
古代漢語  第四單元 被動
本單元基本內容
通論·被動
被動概念暨意念被動
有標志被動
“被”字的演化
文選·觸龍說趙太后
 
通論·被 動
 
所謂被動者,即是主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爲動作的承受者。《古代漢語知識詳解辭典》P800。動作發出方爲施事,動作承受方爲受事。
根據有無被動標志,分爲無形式標志的被動(又稱意念被動)和有形式標志的被動。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P668。
 
第一節    無標志的被動
 
無形式標志的被動也就是“語義上表示被動的句子”。如:
        杯子打破了。
        病治好了。
        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主語+謂語動詞————主語+被+謂語動詞
先秦漢語中,這類句子比較常見。如:
①     彼竊鈎者誅,竊國者爲諸侯。(《莊子·胠篋》)
②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商君書·更法》)
         ③犯王命必誅,故出令不可不順也。(《國語·周上》)
④三月,厲公弒。(《國語·晉六》)
        ⑤身斬,妻子鬻。(《國語·吴》)
        ⑥小臣稜賜貝,賜馬丙。(《小臣稜鼎銘》)
        ⑦舜生三十徴,庸三十,在位五十載。(《堯典》) 孔《傳》:“言其始見試用。”
 
第二節  有形式標志的被動
 
根據標志詞的不同,可以分爲“於”字式、“見”字式、“爲”字式三種。
一、 “於”字式
 “於”字式是最早出現的被動形式之一,甲骨文中已見張玉金261頁金文和先秦傳世文獻《詩》、《書》、《易》等中也比較常見。楊伯峻、何樂士P672其基本結構形式爲“受事主體+謂語動詞+於+施事主體”,如:
①錫於武王,作臣。(中   一)
②困於酒食。(《易·困·九二》)
③時則有若伊尹,格於黃天。(《書·君奭》)
   周秉鈞《白話尚書》:“格,嘉,嘉許。《史記·燕世家》引作‘假’,《〈中庸〉釋文》:‘假,嘉也。’”
④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萬幫,聞於四國。(《詩·大雅·嵩高》)
⑤憂心悄悄,慍於群小。(《詩·邱北·柏舟》)
二、”見“字式
   (一)“見”字式的産生時期
   “見”字式和“於”字式一樣,也是最早出現的被動形式之一。甲骨文和金文之中都沒有出現。根據王力和向熹的觀點,“見”字式出現在春秋戰國之際。
    而楊五銘《西周金文被動式簡論》指出,西周金文中已出現“見……於……” 式被動。但與金文同時的《今文尚書》中卻沒有“見”字。而楊伯峻、何樂士的《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則認為甲骨文中已經出現“見”字式。
①余見   。(前七·三三·一)我被災害。
②今日王其步,見雨,亡災。(續六·一○·四)今日商王出行,被雨淋,无災。
(二)“見”字式的基本形式有“受事+見+動詞”和“受事+見+動詞+於+施事”。
 1.“受事+見+動詞”
     ①若皆卹國如是,則大不喪威,小不見陵矣。(《國語·晉八》)
     ②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墨子·兼愛下》)    
③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汚;恥不信,不恥不見信。(《荀子·非十二子》)
    ④嫗子何爲見殺?(《史記·高祖本紀》)
 2.“受事+見+動詞+於+施事”
“這種句式比‘受事+見+動詞’完善,不至於引起歧義。”楊伯峻、何樂士P670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認為這種句式在西周金文中已經存在,如:
        ①隹公大史見服於宗周年,纔二月既望乙亥,公大史咸見服於辟王,辨於多正。(《乍冊 卣》)公大史被任用於宗周那年,在二月月望後己亥日,公大史都被君王使用,受諸長官的品評。P670。
②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③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史記·管晏列傳》)
三、“爲”字式
(一)易孟醇認為:“用介詞‘爲’引進施事者,開始出現於春秋時期。”《先秦語法》100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王力先生也主是說,見《漢語史稿》551頁、《漢語語法史》385頁。
    而向熹則認為“這一被動句式出現於春秋戰國之際。”(P149)
(二) “爲”字式根據其構成特點,可以分爲“爲+動詞”式、“爲+施事+動詞”、“爲+動詞+於(于)”式、“爲+施事+所+動詞”式、“爲+施事+之+動詞”式等。
1.“爲+動詞”式
    ①有一於此,將爲勠乎?
    ②失禮違命,宜其爲禽矣。(《左傳·宣二年》)
    ③今有搆木鑽燧於夏后氏之世者,必爲鮌禹笑矣。(《韓非子·五蠹》)
    ④臣已爲辱矣。(《呂氏春秋·忠廉》)      
2.“爲+動詞+於”式
     ①暴王桀紂幽厲……失其國家,身死爲僇於天下。(《墨子·法儀》)
     ②胥之父兄爲勠於楚。(《史記·吳太伯世家》)
3.“爲+施事+動詞”式
       ①戰而不克,爲諸侯笑。(《左傳·襄十八》)
       ②吾恐其爲天下笑。(《莊子·徐無鬼》)
       ③多多益善,何爲爲我禽。(《史記·淮隂侯列傳》)
       ④吾屬今爲沛公虜矣。
4.“爲……所”式
“春秋時期‘爲+動詞’和‘爲+施事+動詞’被動句式的大量出現爲‘爲……所’式的誕生準備了條件。在這種被動句中,介詞‘爲’引進施動者,助詞‘所’作爲被動句中動詞的詞頭,‘爲’、‘所’共同作爲被動句的標志,是發展比較完善的被動句,也是‘爲’字被動句發展的必然結果,這種句式自戰國末期出現,到漢時發展較快,在《史記》中就已超過‘於’字式被動句,自漢到魏晉南北朝,這種句式在各種有形式標志的被動句中一直獨占鼇頭。”楊伯峻、何樂士P678
①申徒狄諫而不聽,負石自投於河,爲魚龞所食。(《莊子·盜跖下》)
        ②楚遂削弱,爲秦所輕。(《戰國策·秦策四》)
        ③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爲人所制。(《史記·項羽本紀》)
        ④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 《史記·項羽本紀》 )
 5. “爲+施事+之+動詞”式
 向熹認爲 “這種被動式産生於戰國末期。”P152“‘之’在這裏的作用是對被動句的動詞起標志作用,與‘所’的作用相似,是‘爲+施事+動詞’和‘爲……所’式中的一種過渡形式。”楊伯峻、何樂士P676
①員不忍稱疾……以見王之親爲越之禽也。(《國語·吳》)
        ②晉文公爲驪姬之譖,出亡十九年。(《尹文子·大道上》)
        ③(紂)遇周武王,遂爲周氏之禽。(《管子·七臣七主》)
 
第三節  “被”字式
 
一、“被”字作爲一般動詞的用法
    《漢語大詞典》“被”字條:1.被子。睡眠時用以覆體。2.表面;外層。3.覆蓋。4.遍佈;滿。5.及;延及。6.加上。7.合;配。8.裝備;具備。9.給予。章炳麟10.把中,手握持處。11.引申爲握持。12.蒙受;遭受;領受13.表示被動。猶讓,為。14.由於;因為。《二程遺書》卷十五:“後人雖有好言語,只被氣象卑,終不類道。”15.通“ 彼 ”。16.姓。
介詞
 
動詞
 
名詞
 

 

 
 
 
 
 
 
二、作爲被動標志的“被”字
“‘被’ 作助詞標志被動,萌芽於戰國末期,到漢代就普遍運用了。”楊伯峻、何樂士685頁“這類句子大都用於不愉快的事情。‘被’字直接附於動詞之前,不能引出施動者,是上古時期‘被’字句的特點。”向熹151頁
   其基本結構形式爲“受事+被+動詞”,如:
①國一日被攻,雖慾事秦,不可得也。(《戰國策·齊策一》)
②曾子見疑而吟,伯奇被逐而歌。(《論衡·感虛》)
③ 身完全者謂之潔,被毀謗者謂之辱。(《論衡·纍害》)
④孔融被收,中外惶怖。(《世說新語·言語》)
⑤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
 
“被+施事+動詞”“起源在兩晉,而盛行於唐,自唐以後逐漸成爲被動句中的主要句式。”楊伯峻、何樂士686頁
 
①被火焚燒。(晉竺法護譯《生經》)
②袮衡被魏武謫爲鼓吏。(《世說新語·言語》)
 
 
文 選·觸龍說趙太后
 
主要内容:
《戰國策》相關知識暨語言研究
文選《觸龍說趙太后》的串講
                                  副詞的運用
                                  謙敬詞的運用
 
一、《戰國策》
(一)《戰國策》的基本知識見教材P166、167
《戰國策》又名《國策》、《短長書》等,西漢劉向校訂祕書,定名《戰國策》,釐爲三十三篇。
《戰國策》不是一人一時所爲,成型大體在戰國末期。
東漢高誘有《戰國策注》,1973年長沙馬王堆《戰國縱橫家書》,今人張清常、王延棟有《戰國策箋註》、《戰國策全譯》,王延棟又獨立撰有《戰國策詞典》。
(二)《戰國策》的語言研究
1994年以來,期刊網上能夠蒐索到的《戰國策》語言研究的文章23篇,真正從漢語史角度角度進行研究的16篇,1999年以來,只有4篇碩士論文。
《戰國策》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及文學價值。同先秦的史傳典籍《尚書》、《左傳》、《國語》相比,《戰國策》語言學的研究還比較弱。
觸龍說趙太后
[講解]“觸龍”,舊本作“觸讋”(如《國學基本叢書》本《戰國策》“觸讋”下注云:“一本無‘言’字。”《戰國策·趙策》P82,上海:上海書店1987。、《先秦文學史參攷資料》P334,北京:中華書局1964),王念孫、黃丕烈皆認爲“讋”爲“龍”、“言”之誤,王念孫曰︰“《漢書·古今人表》正作左師觸龍,又《荀子·議兵篇》注曰:‘《戰國策》趙有左師觸龍。’《太平御覽·人事部》引此策曰 ‘左師觸龍言願見’,皆其明證也。”
 
[正文]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趙氏求救於齊。
 
[講解]新,甲骨文字形爲 ,《說文》:“新,取木也。”段玉裁《注》云:“取木者,新之本義。引申爲凡始基之稱。”浙江古籍717頁下“時間副詞”,楊樹達《詞詮》329頁“表示事情剛剛發生或第一次發生。”《古代漢語虛詞詞典》656頁
用事,複合詞。此處意謂“當權”、“當政”、“執政”教材174。
“事”本有“政事”之義,《戰國策·宋衞策》“君不奪太后之事矣”高誘注:“事,政事也。”《論語·學而》“敬事而信”劉寶楠《正義》:“事,謂政事。”
“求救”,“求+動詞”結構,如“求售”、“求教”、“求聘”、“求解”、“求謁”、“求購”、“求告”、“求代”等。
 
[正文]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諫。
 
[講解]以……爲,“固定格式”,“由介詞‘以’和動詞‘爲’前後搭配構成。”“表示行動上把甚么怎么樣。”《古代漢語虛詞詞典》716頁
質,《說文》:“以物相贅。”則本爲動詞。此處名詞,“觝押品,人質。”教材174
肯,《說文》:“肎,骨間肉。”即粘附在骨頭上的肉。“虛詞‘肯’與本義無關,而是‘可’的叚借字。《說文通訓定聲》:‘肎,叚借爲可。’
“用於動詞前,表示施動者願意做某事或能夠做某事。”在本文中,“與否定詞一起表示不願意做某事。”《古代漢語虛詞詞典》329頁
強,副詞,表示堅持、不放鬆地做事。同上421
 
[正文]太后明謂左右:“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后,太后盛氣而揖之。
 
[講解]願,《說文》:“願,大頭也。”《爾雅·釋詁》:“願,思也。”《方言》:“願,欲思也。”助動
詞“願”即由“思”義引申。“用於動詞前,表示动作行爲是一種主觀願望。”《古代漢語虛詞詞典》793頁
黃丕烈《戰國策劄記》引吳師道《戰國策校補》曰:“《史》云:‘胥之入,徐趨而坐。’‘胥’字當是。”P44”《讀書雜誌》:“吳說是也。《集解》曰︰‘胥猶須也。’《御覽》引此作‘盛氣而須之’。……下文言入而徐趨,則此時觸龍尚未入,太后無緣揖之也。” 王念孫認為 “胥”與“揖”字初形“咠”形近而誤,後人又加手旁而訛為揖。今《戰國縱橫家書》亦作“胥”。P76 《史記·趙世家》
“太后盛氣而胥之”裴駰《集解》:“胥,猶須也。”《資治通鑑·周紀五》“太后盛氣而胥之入”胡三省注:“胥,待也。”王力先生認爲“胥”、“須”是同源字。P199,商務印書館1982
“凡音義皆近,音近義同,或義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同源字典》P3“胥”的擬音是[sia],“須”的擬音是[sio],音近。既然是同源,那就不是通假。
 
[正文]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故願望見太后。” 
 
[講解]白平謂“恕”的“原諒、寬宥”義産生較晚。此“自恕”之“恕”當取“忖度”之義。《禮記·中庸》“忠恕違道不遠”孔穎達疏:“恕,忖也,忖度其義於人。”《楚辭·離騷》 “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王逸注:“以心揆心爲恕。”《新書·道術》:“以己量人謂之恕。”皆其證。黑龍江大學富金璧古代漢語教案
張新武《〈戰國趙策〉“竊自恕”解》《古漢語研究》2002.4也這樣認為。經張氏攷查,自先秦以至漢魏六朝,“恕”無“寬恕”、“原諒”之義。“‘恕’的結構應該是‘從如心,如亦聲’,是個會意兼形聲的字。如心者,人心如己心,己心如人心,故揣己可以度人,推己可以知人。‘恕’的本義就是以己心度人心,推己及人。《趙策四》中‘恕’就是用的本義。觸龍的意思是說自己因為‘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所以就私下裏以自己的身體狀況測度太后的身體狀況,因而‘恐太后玉體之有郄也,故願望見太后’。而太后的囬答更能說明問題:‘老婦恃輦而行。’既然觸龍擔心太后身體不好是因他自己病足而生的揣測,因此太后首先就介紹了自己足力的情況:已經不太能走路了,靠人拉的車子行走而已。所以,從上下文的邏輯關繫來看,‘竊自恕’應解作‘私下裏以自己的身體狀況測度太后的身體狀況’。”
 
[正文]太后曰:“老婦恃輦而行。”曰:“日食飲得無衰乎?”曰:“恃鬻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裏,少益耆食,和於身也。”太后曰:“老婦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講解]得無……乎,教材注⑦。“‘得無’與‘乎’呼應,構成揣測詢問句的謂語,表示詢問者已猜出事情之七八,祗求對方予以證實。”《古代漢語虛詞詞典》92頁
殊,《說文》:“殊,死也。”“副詞,表示程度相當高。”韓崢嶸《古漢語虛詞手冊》327
 
[正文]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願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衞王宮。沒死以聞。”
 
[講解]息,《說文》:“息,喘也。從心從自(鼻古字),自亦聲。 ”引申爲休息、生長、滋息、子女之義。 “賤息”、“犬子”
“愛憐”,同義複合詞。
沒死以聞,教材176頁注④。
 
[正文]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於婦人。”
 
[講解]教材176頁注⑤⑥
 
[正文]太后笑曰:“婦人異甚。”對曰:“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於長安君。”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后曰:“然。”
 
[講解]主謂結構作句子成分,主謂之間加“之”。
《戰國策縱橫家書》和《史記·趙世家》皆作“念其遠也,亦哀之矣”,無“悲”字,是。
 
[正文]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為趙,趙主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曰:“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曰:“老婦不聞也。”
 
[講解]《呂氏春秋·離俗覽》:“然而以理义斫削,神农、黄帝犹有可非,微独舜、汤。”
 
[正文]“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太后曰:“諾。恣君之所使也。”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兵乃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