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科举名词集解

 教坛学究 2010-11-01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例如《张衡传》载:“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先由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例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经常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科举始于隋代,至明朝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即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所以称为“八股文”。科举制度在清代结束了它的历程。

  【童生试】也叫“童试”,是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所以叫“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称“及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有这样的文字:“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的都叫进士。我国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考试中殿试第一名者称状元,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的最高荣誉。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的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予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者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获第一名者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则被称为“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生员】即秀才。通过院试(童试)的即称为生员或秀才。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中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都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又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即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