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中有关髓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无影一尘居士 2010-11-02
《内经》中有关髓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以《五脏别论》为代表,把"髓"作为"奇恒之府",看作是与五脏、六腑、骨、脉、胆、女子胞相并列的藏象系统,然而髓与骨、脉、胆、女子胞又有区别,虽内含稽气具有"似脏"的特点,然而并非"中空有形",而是属于一种液状物质,因此,把髓作为"藏器"来认识概括不了它的特点,这种说法在《内经》中没有得到阐发,对后世也没有产生影响。
第二种观点散在于《内经》多个篇章中,即把髓作为与"气、血、津、液、精"相并列的六大物质功能系统,对其性质、生成、分类、分布以及生理、病理、治疗都作了简明阐述,成为《内经》髓理论的主线,以下着重阐发本观点。
首先,髓是一种液体物质。《说文解字》释"髓"为"骨中脂膏",《五癃津液别诊》有"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即汗、尿、泣、唾、髓,是把髓作为五液之一来认识的,《海论》篇"四海"并论:"人有髓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更进一步将髓与气、血并称。在《决气》篇论"六气有余不足"时言"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并指出"液"脱失的症状为"骨属屈伸不利,色天、脑髓消痉酸,耳数鸣"。因此,可以认为《内经》是把髓作为与气、血、津、液、精相并列的物质功能系统来讨论的。至于髓的分布,《脉要精微论》称"骨者髓之府",《五脏生成篇》言"诸髓者皆属于脑",《海论》"脑为髓之海",可见髓液主要分布在骨和脑中。
《内经》中认为:髓是一种极精微的营养物质,它是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与肾中所藏的精气化合而成。《五癃津液别》描述其化生机制为"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即水谷津液在脾胃的运化下,化为水谷精微输布以养髓。更重要的来源是:肾生髓,《经脉篇》言"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即肾脏是主藏精的脏器,肾所藏的精气是髓液化生的基础。髓作为一种极精微的物质,有着非常重要的生理意义。其主要作用是濡润和滋养。它除滋养全身骨胳关节外,还具有滋养精明之府--脑的作用,髓液充足,脑才能化生有源,功能正常。髓病证多见于疾病发展的后期,多由于慢性病、恶性病日久伤及肾阴,或急性热病后期作肾阴所致,属于疾病的危重阶段。《热病》言"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骨髓,死不可治"及"热病不可刺者有九--八日髓热者死"均说明髓病证是一种危重病证。其主要病机是肾精亏损,髓液化生无源。症状则是由髓液不足所引起的骨、脑、耳、目等头目器官的病理损害,《海论》言"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骨失所养则可发生骨痿,如《痿论》言"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逆调论》所论痹证亦明确指出"肾脂枯不长""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是主要病机。又色欲劳伤,阴精下走,亦可导致髓液的亏损,如《五癃津液别》中"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痛面胫酸",可见,髓病则人体正常的行动与精神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髓病证的治疗方法散在于诸篇章中,《寒热病》言"经俞治骨髓",《海论》指出"脑为髓之海,其俞上在其盖,下在于风府"说明百会,风府是治疗髓病证的主要穴位。基于肾生髓的理论,本书特别强调从肾论治,《刺热篇》有"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同时也不能忽视治脾,《热病篇》"热病身重骨痛--取于骨--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所以,治从脾肾成为主要治则。 二、《内经》的脑理论
"脑为髓之海",本书多脑与髓海并称,关于脑的脏腑归属,书中有两种记载:一种认为脑为奇恒之府;另一种见于《五脏别论》"黄帝问日:余闻方土,或以脑髓为脏"说明当时也有把脑作为脏的观点,虽然《内经》中对于脑的论述不是十分详尽,但是简要地谈及了以下问题:
1、脑的位置在头颅之内。《禁刺论》、《脉要精微论》中有"刺头中脑户""头者精明之府"的论述
2、在内经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脑的重要性,《灵枢》经脉、经别经筋等篇记载,骨脉均入属于脑,足太阳经从巅入络脑,手少阴经、足厥经、足阳阴经别、足少阳经别均系目系而入脑,手少阳、足少阳、手太阳的经脉均从目周围与脑相连,《大惑论》指出邪气可"随眼系而入脑",可见脑与四肢百脉皆有联系。在《刺禁论》中有"藏有要害不可不察,刺中心,一日死,刺中肝,五日死,刺中胆,日半死,刺中头,中脑户,入脑即死",可知脑损伤的严重性,脑是人体最为要害的器官。
3、 脑的功能:根据"善者不可见,恶者可见"的道理,我们将从书中有关病理描述反推脑的生理功能。《木病论》言"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在太乙帝君混丸宫下,神即失守,神光不聚",太乙帝君指脑神,混丸宫指脑,这可谓是脑主藏神观点的萌芽,从《海论》中髓海余、不足的描述可推知脑还有维持人体运动与思维正常的作用,《口问》言"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 ,日为之眩",指出入体精气不足,脑髓不充则五官丸窍失养,脑与七窍关系是很密切的,《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行,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即双目与脑直接相连,是脑从外界视物的器官,若髓海充足则双目炯炯有神,反之,则目无所见,如《大惑论》云"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虑,其人深,则随眼系人于脑,人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利也,则精散视歧,视歧见两物,说明目病可直接人脑,又强调了脑髓耗损不能养目可致两眼视物模糊,《解精微论》言"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王冰注曰:"鼻窍通于脑,则脑渗为液,《气逆论》指出"胆热移于小肠,则辛安鼻渊",可见,耳目等诸窍虽由各脏腑所主,但又总统于脑,可以说早在内经时代人们对脑的统率主宰作用已经有所认识。脑病的主要治则与髓病治疗大体相同。

三、髓、脑与肾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归纳出《内经》脑髓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1、 髓是与气血津液精相并列的物质功能系统,髓存在于骨和脑中。
2、 脑为髓海,属于髓的一部分,是极其重要的器官,具有藏神和主七窍的功能。
3、 治疗脑髓病应从肾从脾。
同时,书中也探讨了髓、脑、肾三者的关系,从经络上看,肾与脑通过足太阳经相联络,《经脉篇》称: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项下,循肩膊内,挟着抵腰中,入循肾,络肾属膀胱......"即足太阳经是脑与肾的直接联络者,从生理上,肾为先天之本,藏有先天之精,又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化生髓的物质基础。如《平人气象论》所言"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另外,脾肾运化输布而来的水谷精微必须与肾中所藏之精气相合,受肾中先天精气的激发,方能化为髓液,可见,脑与肾在表通过足太阳经相联,在里通过肾精与髓,脑化生的关系相联。若肾精足、髓液满,则神清脑明,脑与肾的功能正常,若由于先天不足或久病重病伤肾,肾精不足髓液化生无源,髓海空虚,则有头晕耳鸣等诸多精神行为的异常症状。综上所述,早在《内经》时代已经认识到肾对脑髓的重要意义,补肾益精法是治疗脑髓病的主要法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