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根猜想揭秘“真假红楼梦”

 king9413 2010-11-02

  《红楼梦》这部奇书,一百年来,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悬念,有关作者的,有关内容的,有关寓意的……不知已耗费多少文人的心智。前几天,我又看到一本研究《红楼梦》的书——《真假红楼梦—揭秘皇城大观园》,让我很震动,作者是一位姓蒋的先生多年潜心研究“红楼梦”。他推翻了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的主流说法,大胆论证《红楼梦》的作者是清康熙帝的嫡皇子胤礽。让我震动的不是这一论点,以前也听过很多版本的红楼梦作者说,让我震动的是书中既有清史记载,又有人名官位,推理有理有据、丝丝入扣,让我几十年的固有想法产生了动摇。

  红楼一梦错百年?

  蒋先生的依据主要有三,分别为:

  首先,蒋先生说曹雪芹从未自称是原著者,这也是知道《红楼梦》的人都认同的。此外,曹雪芹的年龄也与成书时间不吻合。书中引用了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考证,雍正三年四月二十六日芒种,那一天曹雪芹周岁;雍正六年,曹雪芹的父亲曹頫获罪抄家,曹雪芹举家迁到北京,住菜市口,生活穷困潦倒,而那一年曹雪芹四岁,如何称得上生于极富贵之家呢?而更不能奢望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就对当时曹家尚算繁荣时期的生活留下多少深刻印象吧;到了乾隆元年,曹雪芹十二岁时,曹家被赦免各顶罪款,其父在内务府当个员外郎,最高升任为从四品的知府大人,每月俸禄十两银子,根本谈不上“荣华富贵”。因此许多人说这段生活就是曹雪芹经历的“鲜花簇锦烈火烹油”的生活,实在是算不上,仅小康而已。

  而据史料记载,曹家被抄时,由怡亲王允祥负责演理此案,现在发现的《红楼梦》早期版本都是源自怡亲王家,可见这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很有可能,在曹雪芹四岁之时,《红楼梦》这部书已经留传于世。

  其次,蒋先生认为,书中恢弘的生活气象,奇高的文学格调,奢华场景的铺排,绝不是普通的人所能写就的,非深谙皇室生活,并且经历过人生重大转折的人不能做,如荣禧堂联语:“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此等辉煌气象,绝非落魄的曹家气象可以比拟,而且,结合史料蒋先生发现了很有趣的一件事情:红楼梦中所写许多事件,可以与史料记载康熙皇子胤礽生平所载暗合。

  最后,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三日,皇后赫舍里氏为康熙生了个儿子,小名保成,后名胤礽。因为是皇后所生,所以被视为嫡皇子,实际上是康熙第六子,他的几个哥哥,除大阿哥胤褆外,皆早殇,因此排名老二,故宫中又有“保二爷”之称,这和《红楼梦》中的“宝二爷”何其一致。蔡元培先生在《石头记索隐》中说,“贾宝玉,言伪朝之帝系也。宝玉者,传国玺之意也,即指胤礽。”这是红学索隐派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也就是胤礽还未出生,就已注定皇太子命运,这与蒋先生观点非常契合。

  胤礽被封为太子后,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也使他招致了众多弟兄的嫉妒,后来著名的“帐殿夜警”事件中,很可能就是皇长子胤禔策划的一个阴谋。“帐殿夜警”是说,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去木兰围场举办狩猎大典,据载,有人“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意思是用刀子割开康熙住的帐缝往里偷看,这可是图谋不轨的大事。后来这个人被抓个正着,竟然是当朝太子,康熙当即大怒,回京后立即宣布废除太子,就有历史上著名的“一废太子。”

  实际上,据史料载,很快康熙就后悔了,觉得这事处理得过于鲁莽,随后康熙进行了秘密调查,结果查出来许多阿哥都在背地里拉帮结派,互相倾轧,其中最露骨的莫过于皇长子胤禔。最为恶毒的是,胤禔还从蒙古请来喇嘛巴汉格隆用魔法“魇”太子,这和红楼梦中贾宝玉被“魇”情节非常相似。

  康熙开始怀疑胤礽“帐殿窥视”的行为是由于魇术所致,问及胤礽前次所为,竟然懵然不知,康熙认为胤礽被冤枉,众臣随后又纷纷复议复立太子,于是康熙于四十八年三月,复立胤礽为太子,是年康熙嫡长孙弘晰已年满十五岁,深受康熙宠爱。

  太子从一废到复立,相隔不到一年时间,饱尝人间冷暖、世态炎凉,对其叛逆性格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如何取悦于父亲,如何打压兄弟,这些都成了他苦心琢磨的事情。很快太子集团与皇四子为首的集团和皇八子为首的集团展开激烈争斗,各皇子为争帝位,不择手段,最终终于形成了康熙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康熙非常震怒,把所有罪责全部推到胤礽头上。

  史料里载,康熙在二次废太子的谕旨里说:“诸事皆因胤礽,胤礽不仁不孝。”又谕告诸皇子曰:“皇太子胤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到十月,又书:“胤礽行事乖戾,断非能改,仍行废斥禁锢。”从康熙加给胤礽的各项罪名来看,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出场时那两首《西江月》非常相似:“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太子胤礽废后久居咸安宫,对复位渐渐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常喝得酩酊大醉,且口出狂言,自称“顽石,无缘补天。”而这有贴合了《红楼梦》第一回,顽石上的一首偈:“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随后,为安置废太子及其家人,康熙帝特令在郊区为太子另建一行宫,另行囚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胤礽的王府、行宫,南济庙的施工图纸已被发现,据初步显示,其规格,形制与大观园有不少相似之处。

  囚禁之中,胤礽经常自叹,“半生潦倒,一事无成。”胤礽人自小生在宫中,对宫中生活可谓耳熟能详,文学功底深厚,更兼亲身经历,又兼被囚苦闷,将心中郁积之事写诸笔端自是得心应手。只是个中种种宫闱禁忌,不敢放开手笔,只能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而贾宝玉的结局,更是惶惶不定。由于与兄弟之间的不合,也影响了胤礽对人生的理解,导致了胤礽对男性的敌视心理,而对异性却热衷赞美。这些反映到贾宝玉身上,就成了“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通过种种推断,蒋先生认为《石头记》当为废太子胤礽所写。我记得清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记载:“闻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不知为何人之笔,曹雪芹得之,以是书所传叙者,与其家之事迹略同,因借题发挥,将此书删改至五次,曾见抄本卷额,本本有其叔脂砚之批语,引其当年事甚确,易其曰《红楼梦》。”不知这是否也印证了蒋先生的论点,曹雪芹写《红楼梦》只是再加工,但雪芹再创作中,把自己的感情,阅历及市俗哩语融会其中肯定是有的,实际上贾宝玉身上不仅可以看到胤礽的影子,还可以看到雪芹的影子。

  从秦可卿身世看红楼梦作者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闹得沸沸扬扬,也由此加深了红学在大众心目中的印象和理解,尤其刘心武先生解析的秦可卿身世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但是笔者在多年研究并且与多位专家交流后认为,刘先生对秦可卿的认识有独到之处,但是也还有不到之处,具体如下:

  刘心武先生认为,《红楼梦》具有自传性,许多人物在生活中都有原型,而秦可卿则是解读《红楼梦》的一把总钥匙,是作者真正创作意图的隐线。刘先生分析出,秦可卿的真实身份是康熙时期废太子胤礽藏匿在曹府的女儿,也就是公主,因此她能以工部营缮司郎中这个小官养女的身份,稳居贾府“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房间里都是隐射皇宫的奢华摆设,死后风光大葬,并以上位之姿态指点王熙凤持家之道……

  刘心武先生的观点非常独到,一下子将《红楼梦》看似家长里短的琐事,与关系天下兴亡的最高掌权人关联起来。但是遗憾的是,刘心武先生只触到了秦可卿的衣角,却错过了胤礽这一核心。

  既然秦可卿是公主,人们会问,公主怎么会沦落到养生堂呢?胤礽还是太子时,其子女必定造册供养,即便是二次被废后移居昌平郑各庄,其福晋、侍妾所生子女也应该妥善养育,不可能沦落养生堂。

  那么,秦可卿怎么回事?
 

  据说,胤礽在郑各庄皇城里,天天看着四角蓝天不免憋闷,偶尔会偷溜出城,沿着温榆河散步,于是偶遇东沙河村的秦氏女子,一夜夫妻后生下秦可卿,又因为无法给予名份,所以孩子被送到了养生堂。脂本红楼的回前诗说秦可卿“家住江南本姓秦”,应是将“温榆河”的“河”改为了“江”字,并且至今郑各庄附近的小沙河村老居民基本都姓秦。也就是说,秦可卿是胤礽的私生女,具有皇室血统,却无奈身世凄凉。

  至于《红楼梦》作者一事,刘先生依然沿着曹公的道路前进,但笔者认为,作者正是刘先生已然颇多涉及的胤礽。

  首先,林黛玉初进大观园见到的银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就与胤礽曾写过的对子“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康熙时官员王士祯所著《居易录》著)十分神似,该对子颇受康熙赞赏,并多次送给亲信官员。此外银对联的落款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手拜”,穆,古汉语里通“密”,正是胤礽的谥号“密”;莳,是将植物移栽的意思,与胤礽2次被废,居无定所的境况完全吻合。因此,这幅银对联,实际是胤礽将旧时得意之作修改后搬入了荣国府,并以银字镶嵌。

  其次,现在有专家找到了胤礽亲笔所写的文章,据考证,胤礽的笔体与最早版本的《红楼梦》书写笔体十分相似,犹如出自一人之手,这也是胤礽是《红楼梦》作者的又一大重要物证。

  应当说,刘先生揭开了秦可卿的身世之秘,对整个红学研究功不可没,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直是百年来红学研究的陷阱。所以通过秦可卿,我们应该继续挖掘找出《红楼梦》作者,也由此破解更多红学千古谜团。

  废太子撰写《红楼梦》的血泪史

  《红楼梦》的文字一直被世人所称道,这是胤礽在康熙敦促下练就的基本功。据《清宫述闻》记载,在胤礽六岁前,康熙“亲教之读书”,“在宫中亲为东宫讲授四书五经,每日御门听政之前,必另将前一日所授书背诵,复讲一过,务精熟贯通乃已”。胤礽六岁时,康熙又选择名儒为之师,稍长,又特召江宁巡抚、著名理学家汤斌为詹事府詹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胤礽的学业进步很快,不但继承了父辈们马背上打天下的出众武功,而且精通满、汉、蒙三种语言,13岁即能为满汉大臣讲学,儒学经典熟记于心。这使得《红楼梦》以闺阁之事立文,却吸引力十足,同时草灰蛇线,伏笔千里之外,耐人回味、推敲。

  但是“皇家无亲情”,胤礽生母赫舍里氏皇后早在他出生之日就难产而死,自一岁多被封为太子后,只有父亲和皇太后高高在上的宠爱,与其年龄相近的其他兄弟都妒忌并且疏离他,长大后更是互相倾轧,为了夺取皇位无所不用其极,如直接导致胤礽第一次被废的“帐殿夜警”事件、大阿哥胤褆迫害胤礽而施“魇术”等……这些都使得“宝二爷”对男性严重缺乏好感和信任,独独钟情于女儿,“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从康煕十四年,不到两岁被立为太子,至康煕四十七年,已35岁被废,胤礽整整做了33年的太子梦。33年的荣耀、宠爱以及触手可及的至高皇位,一瞬间全部烟消云散,巨大的反差对任何人来说都无法接受,更何况是有着满腹经纶、治国之道的胤礽。于是,胤礽只得将满腔血泪发泄到《红楼梦》中,根据异于常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演绎一段“无才补天的石头传奇”。但是由于身份太过特殊,胤礽不得不将年代、处所、人物都虚化,以“甄”“贾”之说化去现实的危险。

  如果说胤礽的第一次被废让他看尽了人家冷暖的话,一年后的复立、四年后的再次被废,彻底让他看透了人世的无常,感悟出“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佛家禅理,也便有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红楼梦》。

  可以说,《红楼梦》从“热火烹油、花团锦簇”,到“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乃至其中无处不在的悲观宿命论,都是胤礽在几十年的人海浮沉中的心酸感悟和血泪体现。

  叩访大观园遗址

  大观园在哪里?南京?亦或北京?

  同作者是谁一样,《红楼梦》发生地也是一桩存留千年的谜团。

  通过大量的研究,笔者提出了《红楼梦》作者是康熙时期废太子——胤礽的观点,那么大观园在哪呢?众里寻他千百度,大观园就在灯火阑珊处——北京昌平郑各庄。

  从胤礽的生平经历来看看,哪里才可能是胤礽接触过、生活过、且陪伴他经历了人生中最重要时光的地方?胤礽在未废前,毋庸置疑是生活在故宫中。当时太子府是毓庆宫,又有银安殿之称,据说该宫殿金碧辉煌,可谓步步生莲,有些地方的设施和规格甚至超过了康熙的宫殿,这也使得胤礽写大观园修建时,“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可惜罪过’四个字竟顾不得了”。

  及至胤礽被废,再在故宫中居住已然不妥,但是宫外又没有胤礽府邸,因此康熙就想起自己在北京郊区昌平郑各庄的行宫——郑家庄皇城。郑家庄皇城毗邻温榆河,自古就水草丰美,从明宣德年间起就是朝廷的马场牧地。康熙57年仲春,康熙来此训练宝马时,无意中发现此处多有温泉且平和健体,于是当即命令随行大臣尚之勋在郑家庄修建行宫。

  现在看来,康熙选择郑家庄皇城作为胤礽住所有两大考虑:其一,郑家庄远离政治中心,胤礽无法随意联络各方官员,便于控制;其二,郑家庄皇城是个穿花分柳、温泉遍布的养生之地,将胤礽安放在此,既不辜负赫舍里氏皇后的托孤之心,又能安慰自己多年栽培疼爱之意。于是,康熙命令:在还没有完工的郑家庄行宫基础上,为胤礽修建府邸。但是建成后,康熙又在胤礽名份等问题上心存疑虑,因此只将胤礽迁移至此,却没有明确宣召。

  于是,康熙61年开始,胤礽迁居郑家庄皇城,开始了既安逸又孤独、既无聊又惶恐的废太子生活。在皇城里,胤礽不能随意出入,不能随便接触外人,但是在皇城范围内有着一定的自由,并且没有政务缠身,个人时间无限,因此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继续撰写《红楼梦》,把春风得意的青少年、二次被废的人生变故,以及各种异于常人的真实经历和人生感悟融入这部血泪史。

  现在,郑家庄皇城内的王府、行宫的施工图纸已被发现,据初步整理的数据显示,其规格、形制等与大观园多处雷同,想来便是胤礽将郑家庄皇城的建筑精华揉入大观园骨髓的结果。

  但是大观园最后在“三春去后诸芳尽”的悲惨结局中“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郑家庄皇城同样不能幸免,在胤礽的儿子弘皙与乾隆的政治斗争中,被乾隆下令彻底铲平,最终,为《红楼梦》“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作出真实注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