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女性系列之陕西女人...

 LM0318 2010-11-02
如果说广州女人是西洋油画,上海女人是工笔水粉画,那么陕西女人就是中国传统的国画。
陕西女人,颇具传统中国画的神韵,初看平平淡淡,但运笔用墨颇显功底,意蕴悠远,读之愈久,则愈见其风韵。
自古胭脂红三秦
  也许是三秦这片土地的皇室贵胄多缘故,陕西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出美女之地。在中国,有西施、貂婵、赵飞燕、杨贵妃四大美女之说。其中,三国时期的貂婵,是陕北米脂人,即米脂的婆姨。其沉鱼落燕的美貌,委实给陕西的女子争了脸面。是故,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之说。“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惟有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呀,惟有那蓝花花好”,这是对陕北女子的赞美;还有一位是周朝时的褒姒,是陕西汉中人,虽说留下了“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但她的凄婉忧伤的故事,委实让人同情。陕南的女子,得山水之灵气,也灵秀万端。“陕南的姑娘一枝花”——生长在陕南山区的姑娘花朵一样美丽。还有一位罗敷,大概是关中人,就那位让挑担的、走路的都驻足侧目,沉浸在忘情忘神状态的秦代的村姑。 
 自古道“长安水边多丽人”。如今,水虽然说是少了,陕西端的是依然美女如云。 陕西的女人,虽然不及“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的吴越美女娇娃纤细妖娆,也不像青岛、大连等地的北国胭脂高挑俊美,犹如那“十二街似种菜畦”的石榴,香气虽淡,却吐蕊怒放红似火,有国色天香的风姿。随便走进西安的大街小巷,西安的女人个个耐看,可以说“左看右看上看下看个个女孩都不简单”。从钟楼到大差市,从南门到北大街,一条条繁华的商业街,是流动的花的海洋,是美女之河。也难怪西安的电视台把摄像机的镜头对准商业街,展示西安女孩的时尚。 这里的女子安静恬淡,柔媚可人,举首投足都能明白地显出气质来,让你感到一种真情与气韵的随意流露;这里的女人爱美,懂得美在自然和气质,所以西安的女人稍稍装扮一下便能自成一格,并不显山露水但山水之韵均在。她们在与人接触时,不善于使用眉眼传送温情,却能给人以无尽的典雅和庄重。西安的女人气若幽兰,徐徐地袭来,沁入你的心脾肺,让你忘她不得。 “秦中自古帝王都”。陕西的女孩在浓得化不开的古雅之风熏陶下,出落而成,娴雅从容。她们知书达理,安娴不迫,举止从容,进退得当。陕西女孩大气,但并非北京女孩的大大咧咧,风风火火,而是待人接物落落大方,但不乏含蓄;陕西女孩温柔,但不是上海女孩的嗲声嗲气,而是娇而不骄,不失柔韧;西安的女孩干练利落,但不是湘女的泼辣风火,张狂有余,而是泼而不辣;陕西的女孩直爽率真,待人热情,但不是川女的热情似火,而是极有分寸。 
  陕西的女孩,表面温柔顺从,内心却刚烈,炽热如火,在这里,主动搭讪的男子很难博得西安女孩的好印象。 历史上,陕西的才女委实不少。 代其父兄修过《汉书》女史学家班昭(49~约120),其兄班固死时,所撰《汉书》尚未完稿。班昭和马续奉和帝之命,分别续补了8表及天文志。因文史兼通,才华出众,深得和帝及邓太后恩宠,常被召入宫中,为皇后诸贵人讲学,为人所称道; 才女薛涛琴棋书画,无有不精,留下名满天下的“薛涛笺”。据史载,薛涛字洪度,长安人。随父宦居蜀中,自幼聪颖好学,才智出众。父丧后,因家贫,十五岁编入乐籍。她能诗善文,又谙练音律,得当时西川节度使韦皋的赏识,能出入官府,曾做过校书郎,时称女校书。据记载,薛涛有诗五百首,与她同时的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令狐楚、裴度、杜牧、刘禹锡、张籍等都对她十分推崇,并写诗互相唱和。 那位绣织锦回文诗的奇女子苏蕙,把自己对夫君的思念表达得那样完美、典雅,充分显示陕西女子的灵秀聪颖之气。 
  十六国前秦时期(公元352—394年),美阳城南周秦坡有一少年,姓窦名滔字连波,自幼立志向学,经常在阿育王寺院内习文练武,弱冠之年还没有择亲。武功苏坊有一少女,名蕙字若兰,是陈留县令苏道质的三姑娘。若兰从小天资聪慧,三岁学字,五岁学诗,七岁学画,九岁学绣,十二岁学织锦。及笄之年,已是姿容美艳的书香闺秀,提亲的人络绎不绝,但所言皆属庸碌之辈,无一被苏蕙看上。苏蕙十六岁那年,跟随父亲游览周原名刹阿育王寺,在寺西池畔看到有位英俊少年仰身搭弓射箭,弦响箭出,飞鸟应声落地;俯身射水,水面飘出带矢游鱼,真是箭不虚发。池岸有一出鞘宝剑,寒光闪亮,压着几卷经书。若兰顿生仰慕之情,攀谈中,知此一少年即是窦滔。双方父母作主,窦滔与苏蕙遂于前秦建元十四年(374)结为夫妻。窦滔在苻坚当政后,觉得文武才略有了施展的机会,入仕前秦,政绩显著,屡建战功,升任秦州刺使。后因被奸臣忌功嫉能,谗言陷害,被判罪徒放流沙(今新疆白龙滩沙漠一带),与妻苏蕙在阿育王寺北城门外海誓山盟,挥泪告别。苏蕙表白对窦滔的忠贞不渝的爱情,等他回来团圆,海枯石烂不变心,誓死不改嫁;窦滔放逐流沙后,苻坚正在南图灭亡东晋,想到窦滔文武才略,起用他为安南将军。随其子尚书令苻丕攻占东普襄阳。窦滔宠爱一歌舞妓赵阳台,此事被留在家乡的苏蕙得知,悲愤哀怜,月夜空帐,孤寂怨恨,吟诵成诗7958首,情丝绵绵织绣成841字的锦绣回文图,名曰《璇玑图》,寄于负心的窦滔。窦滔读到这些情意真挚悲切的诗文,良心发现,痛恨行为之不检,遣离情妇赵阳台归关中;具备车舆礼邀迎接苏蕙到襄阳,从此夫妻情好如初。
  唐武则天《璇玑图序》说:“五色相宜,纵横八寸,提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宋元间,僧起宗以意寻绎,得三、四、五、六、七言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分七图。明,康万民增立一图,增读其诗四千二百零六首,合起宗所读,共成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诗。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非常时刻,陕西女子中也不乏英杰。宋代名将韩世忠夫人梁玉红,擂鼓破金军,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另一位巾帼英雄花木兰,也是被认定是延安女子的。至今,延安的万花山下,也有这位女英雄的陵墓和她曾经跑马射箭的演武场。这位代父从军的奇女子,把忠孝等大义气节发挥得淋漓。
  陕西女子不仅心灵,而且手巧。 在关中,有一句民间俗语说得好--“东湖柳、女人手”。这是赞美西安女性那一双巧夺天工的手。关中女性在农闲时,把麦杆泡软,编草帽、编蒲篮、编草垫……,白生生的如玉的麦杆,在她们的手里流出,出息成一件件的工艺品。而陕北女性,几乎个个是剪纸的高手。她们一把剪刀,剪出了生命的最本质的欢乐与忧愁,剪出了最大胆最热烈的想象。凭借着一把剪刀,他们有的人就代表中国妇女,走向世界艺术的殿堂。还有那闻名中外的陕西民间布贴画、蜡染、泥塑、刺绣多出自陕西女子之手。 陕西的女子爱得深沉、含蓄。还在姑娘时代,读书上学,下田劳动,上街赶集,走亲戚,会同学,参加有限的社交活动,无忧无虑,就像一片会唱歌的云彩,在城市和田野自由地飘来飘去。在农村,她们或许是经人介绍,相中了自己的意中人,那就按农村的四时八节与自己的未婚夫家来往,给自己的未婚夫做一双鞋,绣一个荷包,也是常有的事,要不就送一点自己认为是可以代表情谊的小东西,把热烈的爱凝结在物上,绝不在人前张张扬扬,咋咋唬唬。但是一旦爱上一个人,她们就痴情,专一。“荞面饸饹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陕西女子的爱情,也有这里民俗风情厚重的特色。在著名导演吴天明摄制的电影《人生》中,陕北姑娘巧珍站在村口,把玩着长长的辫梢坦荡地唱出“一对对毛眼眼望哥哥”,荡气回肠,所传递出来的柔情,决不亚于“梁祝”。 城里的姑娘,比农村的姑娘开通,天地广阔社交广泛,但爱情也少外露。很少能看见在人前勾肩搭背,搂搂抱抱的。他们未必以为那样就是解放,就是超前。那种花言巧语经常主动搭讪的小白脸式的男人,在陕西女孩看来骨头太轻,唐伯虎那样的才子很难引起陕西女孩的好感,所以,F4等影视歌星西安女孩很少追,曾记得,新世纪初,陕西国力足球队的独狼马科斯在西安倾倒一大片。张艺谋、普京那样的男人,才是西安女孩心中的偶像。
  陕西女子的美,在于“清水初芙蓉,天然去雕饰”。 第三届CCTV电视模特大赛上有这么一个镜头,大赛要求回答一个问题,把时尚、模特、舞台联系起来说一句话。一个陕西的选手这样说,“我追求时尚,我喜欢模特这个职业,站到这个舞台上,大家就像是看到了美丽的西北,因为我代表西北。”就是这么平淡、没有一丝虚情假意的修饰,但她的真诚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 陕西的女孩温婉而不走极端,很少一时的冲动,但往往很有自己的主张。陕西的女孩,既不像北京女孩以展示自己的个性为豪放,也不像上海女孩精心设计自己的现代生活,更不像深圳女孩那样敢于置于死地而后生的迎接现代生活,她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与陕西女孩交谈,即可谈国家大事、国际风云,且不时有真挚的见解;也可说衣着打扮生活时尚,还是非常到位。这正如西安女孩的打扮一样,既有个性,也不是品位。 可以说,这里的女孩,柔而不媚,辣而不泼,美而不俗,不逼人,不骄矜,不张狂,不小性,大气浑成,娴雅从容。
        陕西分为陕南,陕北,关中三大片.其中数关中地区土地肥沃,而自古这里就粮食充足,不需要太多的艰辛就可以收获充足的粮食,所以,关中人相对来说比较闲适.素有”八百里秦川养了一群懒汉”之笑谈.有幸我出生在关中地区,小时侯也在农村呆过几年.所以算土生土长的陕西人.陕西的男人很大男子主义,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好象从不进厨房,认为那里只有女人才去的,现在想想,其实那里的男人都差不多吧,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罢了.而陕西的女人却是极其本分和勤快的. 陕西女人很小就会做女工.印象最深的就是绣鞋垫(一种垫在鞋子里东西,城里人是不用的).情窦初开的少女会用彩色的丝线一针一线的在上面锈上鸳鸯,莲花以及可以代表自己相思和祝福的图送给自己的心上人.而男人就把它乐孜孜的踩在脚下,偶尔脱了鞋就会吸引了别人的目光,评论这个女人手巧不手巧.陕西女人擅长剪窗花.每每到了年关,割罢了肉,拾掇好了年货,女人们就聚堆坐在自己的土炕上,把红色的纸用剪刀剪出一张张美丽而抽象的窗花贴在用赞新的白纸糊过的窗户上,凭添了一份喜气一份心愿.            陕西女人非常注重自家的灶台.有句俗语说的好”看这个女人勤快不勤快,看看她家的灶台就知道.”来到陕西,进了主人家的厨房,只要窗净几明,不用猜,那一定就是正宗的陕西人.陕西农家的灶台是非常大的,通常有两口大铁锅一前一后的安着.一烧火,前锅也热后锅也热.女人们这时候就前后忙碌着,前面是等待下面的水,后面是早已调制好的汤,热气腾腾,煞是好看.而男人们从地里回来,早有热忽忽的手巾递上去,还没顾上搽完脸,饭已经端到了跟前.男人隔就着就在自己门口边拉着家常边挑着长长的面条滑溜溜地入了口.吃罢了饭碗一推,那边女人早已手脚麻利的收拾停当了. 陕西女人下地也是一把好手,在我印象中没有见过哪个女人可以清闲的歇过的.农忙的时候女人的身影总是和男人一起出现在地头,偶尔还有带着幼小的孩子下地的,孩子就坐在垄上玩,女人边忙着地里的活计还要操心着孩子是不是乖.好象只有在年关前后,农人才可以真正的闲下来,可是女人们总是不能闲的.前院后院养的猪和鸡需要她们去喂,家里上上下下的衣服需要她们去做.手脚总是不得闲的.陕西女人最爱的就是串门.西家长东家短的谝着,可谝归谝,手里总忘不了拿着做着的针线活.  说起来很奇怪.陕西人非常的恋家,女儿家绝对是不愿意远嫁的.陕西八大怪里就有一怪”陕西姑娘不对外”.可能是自古陕西衣食无忧,很少有天灾人祸,怕姑娘嫁到外乡受苦吧. 
  从小生活在陕西,却受父母的影响:不能嫁给陕西男人.记得小时侯去过一家正宗的陕西人家,男人比较有出息,跑运输,挣了钱.女人就安逸的呆在家里专心伺候着男人和孩子.哪天正巧我在,男人进门,刚坐到沙发上,拖鞋已经放在脚下,紧接着是毛巾.男人边搽脸边问”啥饭?” 
 ”面.”女人简洁的回答 
  他们吃的是干面(一种陕西的饭,又叫扯面,)女人把干面调的色味俱全双手捧到男人面前.男人浠离呼噜几口下肚,碗推到一边,女人边收拾了走,随即端了杯热茶上来.当时对我的震动非常的大.没有见过这种架势的.在我们家里,一般都是父亲做饭,偶尔母亲也会做,但家里来客人了母亲也只是给父亲打打下手.心里想,长大后一定不嫁本地人,一定不嫁陕西男人.    如今我到是没有嫁给陕西男人,却也嫁给了一个土生土长在陕西的”外地人”,他到是没有大男子主义.可也是进不了厨房的.每每看到他扎着笨拙的双手跟前跟后的要帮我,自己先烦了起来.那天,端着自己调好的饭送到他手里,看着他希离呼噜的吃,忽然就想.其实,在我骨子里,也就一十足的陕西女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